余有澤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六中學)
臨界生是指成績臨近某個分數界線的學生。就初中而言,一般指那些成績或能力臨近模擬考試或中考分界線附近,且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或超越這個界線的學生。臨界生心理情緒不穩(wěn)定,成績忽高忽低,有足夠的上升空間和提高的余地,“有很大的潛能和可塑性”。[1]解決了臨界生各方面的問題,他們的應考素質和學習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成績自然就會穩(wěn)中有升。提高臨界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強韌性,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和終身能力的提升,關系到整個班級的優(yōu)秀率和班級競爭力,關系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化和學校內涵式改革的成敗,是關系到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提高初中臨界生心理強韌性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托。其中依托時政熱點是個不錯的選擇。時政熱點具有“時代性、現實性、鮮活性、情境性”之特點,能夠較好地與臨界生的內心進行對接,進而起到映射、警醒與矯正的作用。時政的熱度一旦和學生的學習,尤其與臨界生的心理轉化掛上鉤,其產生的教育力量可能是其他教學資源所無法企及的。唯有我們開始正視并意識到時政熱點對臨界生矯正的重要作用,方能更好地了解時政熱點的現實主義力量,此后,或許就能為解決諸如因心理品質而導致學生成為臨界生等心問題尋得良策。
毋庸置疑,臨界生學習或考試時常常表現為“心慌、自卑、緊張”等,患得患失成為學習中的一種常態(tài)。而在平時,毅力、恒心較弱也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臨界生學習體系中的漏洞太多,學習目標模糊不清,且沒有重點;知識點的掌握不太牢固,混淆的地方較多,考試時易錯點和易漏點較多。另一方面,部分臨界生學習習慣不好,粗心大意是常態(tài),丟三落四是“家常便飯”。面對基礎知識,常常表現出眼高手低之傾向,在復習或考試時心浮氣躁,不能以“靜心、平常心和自信心”來對待之。久而久之,臨界生就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愈緊張愈出錯,愈出錯愈緊張。類似造成臨界生考試成績忽高忽低的原因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以警惕的態(tài)度去深挖。充分認識不同類型的臨界生特點,強化區(qū)別度,能夠有針對性地實施轉化教育。引領并幫助臨界生認識到學習或考試過程中的負向心理是正常的,并且可以矯正,對于學生個人和學校心理健康意義重大。
事實上,臨界生有足夠的發(fā)展彈性與爆發(fā)力。說“發(fā)展彈性”是指他們具備一定的提高的空間,各科成績均有上升的可能性,缺的只是心理品質的優(yōu)化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說“爆發(fā)力”是指一旦找到了巧學、善學的竅門,學生就能爆發(fā)出較強的學習動力與學習熱情,他們成為學習“黑馬”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知識樹不斷完整成為板上釘釘的現實,成績的大幅提高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作為教師,那種“轉化臨界生難度不是一般的小”之想法應該予以擯棄,那種僅僅從知識體系進行補差而忽視心理矯正的做法應該予以調整。的確,在以往進行的臨界生轉差工作中,大多數教師會將目光放在知識層面上;家庭教育中,也是以請專門的輔導老師進行知識點的補習為主;一些專家也把知識技能的提高作為最重要的因子進行研究。然而,心理、習慣、情緒、意志力等方面對臨界生形成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事實上,恰恰是心理及情緒層面的因子極易造就一批臨界生。在這個意義上說,心理矯正以及非智力因子的調整是臨界生轉化工作中的重頭戲。
于是從心理學原理出發(fā)進行臨界生的轉化工作成為班主任及德育老師的必然趨向。而在眾多的心理健康資源中,時政熱點的利用也成為必然。時政熱點一詞中的“時政”意味著當代性、現實性與即時性,它反映的必然是緊跟時代脈搏的事件;“熱點”意味著此新聞引發(fā)了眾多人的熱議和較大反響,持續(xù)地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與意識領域,留下深深的印記與劃痕。如此鮮活的資源不能被棄置,不能讓它與學生“擦肩而過”。相反,時政熱點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營養(yǎng)劑,尤其要成為臨界生重啟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劑。
瀏覽新聞網站,每時、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時政熱點,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濃濃正能量的新聞讓人精神一振,令人心潮澎湃。某些新聞之所以經久不息地激勵一批批人,是因為其中折射出的亮光照亮了人類前行的路,其中蘊含的能量促使人類砥礪前行。引領學生觸摸時政熱點,猶如被注入強心劑,重新煥發(fā)出昂揚的學習斗志。作為教師,并非隨意拿來一則就“為我所用”,而是應該有所甄別、有所舍棄、有所重組。被篩選后的時政熱點,應該指向臨界生的心理矯正,使之趨向“積極、陽光而正向”的一面。
時政熱點浩如煙海,多到“亂花漸欲迷人眼”。[2]選擇一些特別具有勤學精神、激勵力量和使人醍醐灌頂的素材應用于學生的心理矯正之中,應該成為臨界生轉化工作中的一個基本視點。熱點的正向厚重應該成為一個底線——能夠催生出學生積極學習的正能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正向興趣與熱情。
如,2021年1月,新聞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熱點新聞:連云港一所中學的班主任在帶學生看在零下3攝氏度的寒夜中工地施工的情景。這位教師的出發(fā)點很好,就是希望學生懂得,不努力好好學習,就會如這些基礎勞動者一樣從事如此辛苦及廉價的體力勞動。這則新聞引發(fā)了網友的諸多評論,一部分人紛紛點贊,認為教師的舉動能夠激勵學生勤奮苦學;另一部分人則提出質疑:社會分工不同,從事工地上的體力勞動同樣是光榮的,拿基層勞動者作為對比,去刺激學生勤奮學習,能不能刺激成功先不說,僅僅從教育的本意來說,就是不合適的,就是不厚道的,更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這樣的時政熱點,能作為一種激勵性的資源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中嗎?當然能,只不過需要教師進一步地甄別、篩選與重組。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換一種視角思考這則新聞:要想讓這些建筑工人不在零下3攝氏度的夜晚加班,那么,我們就應該制造出更加先進和高效的機器,而這,離不開我們現在的勤奮學習?;蛘哌€可以這樣設置問題:從事高體力勞動并不可恥,但我們可以在“賣苦力”與“從事更高端的工作”中進行選擇,而這,同樣離不開現在的奮發(fā)……經過這樣的加工與重構,時政熱點的正向意義被凸顯出來了,而這,對于臨界生乃至所有學生都具有開悟和警醒作用。
合適的時政熱點篩選之后,并非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時政熱點 ,而是創(chuàng)新為故事、小品、心理劇和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教師應“破解‘去情境化’‘例證式’‘走過場式’的情境誤區(qū)”。[3]所謂“去情境化”就是遠離情境體驗而直指純理論的展示,所謂“例證式”就是通過“比如說”等枯燥的舉例來說明問題,所謂“走過場式”就是讓事例出現但未經學生的細致揣摩就草率收場。以上“誤區(qū)”應該予以杜絕。就情境而言,應該是多種形式的糅合,如,有的以搖曳生姿的故事呈現,有的以短小精悍的校園心理劇的形式呈現,有的以立體高效的微課的形式呈現,有的以詼諧幽默的小品形式呈現……的確,教師應該給時政熱點披上合適的“外衣”之后再登臺亮相,以詩意和形象的方式贏得初中生的認可與接受。
上例“帶學生看在零下3攝氏度的寒夜中工地施工”的資源,應該先以微課的形式出現,然后以“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深度品味。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設置“問題鏈”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思考:“不認真學習就只能‘賣體力’這種說法對嗎?高端工作需要我們現在干什么?當我們擁有更好的科技或者更先進的機器時,能否杜絕很晚的深夜加班的情境?”在此基礎上進行“點面結合”的深入:先從“點”上暢談:自己的學習辛苦與建筑工人的辛苦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然后從“面”上暢談:每一個人包括工人、學生、高科技人員,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勤奮認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付出才能成功。
這樣的遞進問題促使學生一步步深思,最終達成一致,產生了正能量。而在其中,學生情緒的轉化、認識的提高等,都不是強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產生,是“隨風潛入夜”的結果,是無痕而高效的道德認知生成??梢?,通過情境體驗,依托問題談論,進行點面穿插,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產生正向情緒。這給我們一個深深的啟發(fā),那就是,相對于直接呈現的理論而言,“變形”或者“美容”后的時政熱點,具有“革命性”的力量。一旦這種力量作用于臨界生,那么,心理強韌性的提高必然是情理之中的。
時政熱點用到臨界生心理轉化中的確好,但也應該注意一些原則,注意視角的出發(fā),注意分層針對,注意一點一滴地追蹤落實。畢竟,成人與學生不一樣,每一個學生的背后都“站著”不同的背景與不同的思想,因而需要不同層面上的多法并舉。
所謂“學生視角”是指從學生的天性和現有的心理實情出發(fā),基于學生立場而進行心理轉化工作。與“學生視角”對立的是“成人視角”。部分成人總是從“學校利益、家長意愿”等視角出發(fā),諄諄告誡臨界生:“為了考上名校,你再加把勁?!边@樣的告誡不可謂不好,至少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極有誘惑力的前景。但是,悉心研究,不難發(fā)現,部分臨界生對于家長規(guī)劃好的人生藍圖并不認可,他們寧可為自己喜歡的學科而努力。還有一些成人動不動就拿“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比較:“你看誰誰誰,他次次考試都是前幾名,為啥你就不行?”這樣的橫向比較,不利于學生正向心理的滋生,甚至會“幫助”學生“頹廢”下去。類似的例子中不乏一些從“成人視角”出發(fā)而忽視“學生視角”的例子,不乏一些因此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例子。對此,教師應實現視角的轉換,通過一些“笨鳥先飛”的時政熱點啟發(fā)學生:好的比較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的過去比;不是在對別人的羨慕中產生自卑,而是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產生自信。這樣的視角轉換應該針對時政熱點的選擇,更針對材料呈現后學生的談論。如此,找準彼此之間的糅合點,更加有利于臨界生轉化工作的高效與遞進。
“通過第一扇門才能夠有機會打開第二扇門?!盵4]這里的兩扇門,指的是心靈溝通之門,其中第一扇直指情緒層,也就是心理層面;第二扇是指思想認識,直指言語意義。唯有處理好學生情緒上的“畏難、擔心、害怕”等,才有機會發(fā)生真實有效的學習,才有可能進入臨界生的內心深處。打開學生的情緒之門,需要分層針對——有的是因為粗心大意而成為臨界生,有的是因為緊張慌張而成為臨界生,有的是因為抵觸教師的講課方式而成為臨界生,有的是因為反應遲緩而成為臨界生、有的是因為教師的指導不得法或輔導不科學而成為臨界生……找到臨界生的背后或深處的內因,打開他們心靈秘境的出口,才能有效地轉化心理。如,針對粗心大意的學生,可以出示一個因為“一字之差”而導致廠家損失16萬元的熱點新聞;針對反應遲緩的學生,可以出示盡管天生智商不高但最終成功的熱點新聞……班主任或思政課教師,應該時刻留意一些時政熱點并分類“儲存”,一旦發(fā)現可以針對某一類型的學生,即可分層次地“拿來一用”。
好的時政熱點,能夠“產生情感擴散、泛化,實現情感的積極遷移”。[5]現實中積極遷移的熱點有很多,引領學生細膩觸摸身邊的現實事例進行印證,在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熱情的同時,實現情感的“擴散與泛化”。比如,不妨在班會中出示以下時政熱點:2021年6月29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為來自全國各地的22位“七一勛章”者頒獎,其中有來自云南的一位名叫張桂梅的女教師,曾經幫助16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校園,而這之中就有不少一開始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與自己的勤奮努力有關系,也與張桂梅老師的無私奉獻有關系……這樣的時政熱點,讓學生汲取到印證中的現實主義力量——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居然有那么多的女孩圓夢成功,“我”為什么不行呢?諸多的感嘆之中,學生產生了“我也一定能考上名?!钡膭恿εc憧憬。隨后,進一步觀察臨界生點點滴滴進步的細節(jié),以此大面積地宣傳,通過跟蹤管理,讓臨界生心理世界的重建成為教師和學校的經常性工作和常態(tài)性工程。
總之,利用時政熱點進行德育實踐,必須以課前資料精選和重組為保證,以課中高效滲透和實施為落實,以課后鮮活印證和矯正為目的。時政熱點 經過創(chuàng)新后變?yōu)楦咝У?、新穎的、別致的情境,能夠提高臨界生的心理韌性和抗挫能力,使臨界生心理趨于正向、良好、積極,充滿濃濃的正能量。當臨界生變過去的“忐忑不安”為現時的“淡然平靜”,變過去的“氣餒消沉”為現時的“樂觀向上”,那么,跨過“界”成為成績穩(wěn)定的優(yōu)秀生的那一天就為時不遠了。而同時,臨界生心理品質的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人生之路上解決心理困境等經驗的儲備,更是為之欣慰的理想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