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遠遠
情境教學法具有直觀性與形象性特點,符合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認知階段的特點。其生動性與形象性,對于加深學生知識認知與體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語言描述、實物圖片、視頻、音樂等形式幫助學生進入情境中,使學生仔細觀察,用心感悟,歷經知識建構過程,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運用情境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簡潔直觀,增強教學的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情境教學法的形象生動性對于加深學生的知識體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直接而深刻的認知,從而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學生可以根據情境中的問題采取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探究活動。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合作學習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識探究的方法[1]。
情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置身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并與作者進行近距離的對話。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活動走進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體會人物的思想精神。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更好地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還可以有效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不僅要鍛煉學生理解文字和語言內隱含義的能力,還要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優(yōu)美詞句的鑒賞能力。小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促使其熱愛語言表達、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先決條件。教師通過音樂及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激發(fā)學習語言的興趣,讓學生在提升自身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不斷陶冶情操。這種語言鑒賞與情境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語言產生真切體驗,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失去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富趣味性,激活學生思維[2]。通常來說,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對一些趣味故事和游戲等感興趣的時期。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通過設疑問、做游戲、講故事等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年齡尚小,認知能力有限,無法對學習及生活中的一些內容和事物進行有效理解。因此,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諸多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了解并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極有可能因無法理解教學內容而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部分學生很少會向教師主動說出自己存在的問題,這就造成問題久久得不到解決,從而日積月累帶來更大的問題。缺乏問題意識的語文課堂,學生很難產生學習動力。這就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講解節(jié)奏,教師也無法有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能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根據已經了解到的信息設計特定的問題,讓其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來理解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容,鍛煉其應用已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優(yōu)化學習體驗,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使其快速進入探究的狀態(tài),有效進行知識建構,增強學習自信[3]。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一文時,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司馬光在花園里遇到了什么事情?”“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馬光是怎樣做的?”學生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領下進入文本。接下來,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司馬光為什么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救小朋友?”“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在交流與探討中,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說司馬光急中生智,遇事不慌,沉靜思考,所以能夠想出這樣好的辦法;有的說司馬光能夠認真思考,所以能夠想出好的辦法,如果只想著求助大人,也許時間就來不及了;有的則說小朋友們在玩耍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學生的發(fā)言也許不夠精確,但也是思考后的成果,教師要對此給予充分的肯定與引導,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提高語文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落花生表面并不漂亮,為什么作者卻要做落花生一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通過分析與思考,更加明確文本意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問題,促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探究能力[4]。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發(fā)展得還不夠全面,往往在面對一整篇的文字時,不能有效地理解其中的具體含義,再加上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專注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并不會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所以學生無法全面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課堂上,學生對課文處于淺層次理解階段,沒有深入理解隱含于文本內的主題意旨。在此情況下,教師如果依舊照本宣科式地進行講解,就很難使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對于學生無法有效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圖案或者圖畫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科學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這種方式能夠讓語文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化和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語文知識,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與此同時,將圖案和圖畫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圖案中存在的美,給予學生陶冶情操的機會。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圖案,并輔以合理的指導和講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對圖案的理解,有效感受到文字背后隱藏的寓意,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透過文字去想象畫面情境的能力,從而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發(fā)揮媒體與實物直觀形象的優(yōu)勢,促使學生深入學習,有效達成教學目標[5]。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西沙群島不太了解,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西沙群島在中國版圖中的位置,隨后將鏡頭轉向展示西沙群島的大致風貌,包括海水、海底等細節(jié)信息。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的視頻情境輔助下,學生對西沙群島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西沙群島的‘富饒’體現在哪些方面?”“課文中哪些詞語體現了西沙群島的‘富饒’?”這樣,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對西沙群島有了形象的感知,在閱讀時就能結合情境進行理解,從而提高閱讀的動力,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又如,小學生通常對作文不感興趣,并且在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情可抒,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對事物觀察不仔細,不能形象地概述事物的特點。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實物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迪,使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如在寫作“我最喜歡的水果”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拿出橘子、香蕉、桃子、梨等水果,讓學生對這些水果進行觀察,用手摸一摸,甚至可以品嘗一下,讓學生從形狀、顏色、味道、產地等方面對自己喜歡的水果進行口頭作文,并讓其將自己的描述與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運用媒體、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帶給學生更真切的體驗,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6]。
部分學生沒有理解語文學習的真正意義,對文章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僅僅局限于文章范圍之內,視野得不到拓展,感悟得不到加深。而縱觀小學語文教材,許多語篇的主題及內容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使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lián)系,以有效達成人文教育的目標。例如,現在的小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備受寵愛,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缺乏關愛意識。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關,小學生在生活中情感的淡漠也影響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lián)系生活,加深學生情感體驗,通過為學生講解文章內容的含義來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內容拓展,將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邀請學生去談論一些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事情,并以這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文章創(chuàng)作的靈感大多源于生活,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轉換為對個人生活經歷的品味和感悟,從而更加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道理,提高人文素養(yǎng)[7]。
例如,《父愛之舟》一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父親的摯愛深情,以及“我”對父親的同情之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對父親的印象。有的學生談到自己上學時,父親送自己到學校,下雨天為自己打傘;有的學生談到自己生病時,父親對自己呵護有加;有的談到節(jié)假日父親帶自己去登山鍛煉,期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等。接著,教師讓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讓學生談談文章中為什么明明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卻依舊讓人感動。學生將自己的父親與文章中的父親進行對比,發(fā)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對孩子傾盡所有。父愛和母愛是世間最真摯、最深厚的愛,從而深化了對文本的體驗,實現了與文本及作者的近距離對話,引發(fā)了情感共鳴。
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源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生活元素,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與真切的體驗,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8]。
情境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的特征,可以給學生以更直接與深切的體驗,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同時,教師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并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