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煌輝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西陂小洋小學 福建 龍巖 364000)
小學生尤如一張白紙,充滿了好奇心,渴望得到更多知識的滋養(yǎng),學會更多的技能,將自己的內心書寫成五彩斑斕的畫卷。同時,小學生又缺乏辨別能力、認知能力,對社會現(xiàn)象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容易錯而不自知。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德育,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滿了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通過不同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將德育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德育在實踐中得到認證和發(fā)展,通過活動將理論知識與社會事件進行結合,突破教材、環(huán)境的限制,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無限開發(fā)。
毛澤東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币蚨掠譃閮蓚€層面:(1)廣義的德育。是指對特定的人群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我國地大人多,應試教育成為了最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才選拔機制。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大多數(shù)家庭和學校依然以成績定優(yōu)劣,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社會價值取向,忽略了對小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小學生個體德育成效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共進退,具有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直接影響著個體家庭幸福和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這咱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當代青少年將成為我國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精神垮掉的一代。德與才的較量亙古不變,更流傳著: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換言之: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攀升,皆是德育缺失造成的人格缺失,導致青少年以幼小的心靈品嘗生活的苦澀,乃至身陷囹圄無轉還余地,給他人造成無以復加的痛苦和傷害,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由此可知,青少年德育的實施不止于個體的健康成長,更關乎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影響著社會民族的發(fā)展,正如梁啟超所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币虼?,將德育滲透于小學教育教學當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好少年,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之光,成為中華中族優(yōu)秀的接班人,走出中國之路,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是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3.1 生活化。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走出校園直面社會時,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和機遇。而德育生活化,就是讓小學生直面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文明、行為、習慣等,塑造優(yōu)良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將小學生逐漸向目標遠大、志向高遠的方向引導和培養(yǎng)。因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體內容要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xiàn),以學生的學習方向、成長軌跡、就業(yè)方向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作為主導內容,便于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支持與理解,容易走近學生的內心,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得到德育的滋養(yǎng)與啟發(f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2 綜合化。從德育的概念可知,德育涵蓋的內容較多,涉及的領域較廣,具有全面性、基礎性、序列性。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的多重價值,將多種學科的內容進行整合利用,通過開展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實踐活動,循序漸進,達成最終的教學目的,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智、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3.3 生本性。素質教育強調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體,還課堂于學生,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得到個性化發(fā)展?!半p減”政策的實施,更是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導向,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設置教學內容時,要從學生成長、發(fā)展與生活實際需要出發(fā),從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和目標出發(fā),以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前提,既要保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要,又要滿足家庭、社會發(fā)展對學生的要求。
3.4 開放性??萍季W(wǎng)絡時代的到來,注定教育不再是以教科書做為唯一的教學資料,而是要打開世界之門,讓學生面向全世界,拓寬學生的眼界和思想,通過使用有意義、有興趣的活動題材,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更多、更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助力學生未來飛的更高、走的更遠。
4.1 改變教師和家長思想觀念,實現(xiàn)家校合作。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實施之后,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和聲音。大多數(shù)教師和家長思想觀念不統(tǒng)一,造成了教育矛盾的出現(xiàn)。而學生的教育不是單一性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社會教育,而是綜合性的教育。只有通過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結果,為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國家層面已經(jīng)重拳出擊,做出了政策調整和教育改革,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在努力配合。在素質教育、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和家長更要快速轉變思想,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達成教育一致性,家校協(xié)作,將學生培養(yǎng)出四有好少年。
4.1.1 教師和家長要達成統(tǒng)一思想,不能將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要明白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大于成績提升,要遏止“唯成績論”、“重智輕德”的思想觀念,將過度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目光和精力,投放到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與發(fā)展上,認識到健康的體魄、高尚的靈魂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的不二法寶。
4.1.2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做為一名人民教師要時刻謹記: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既要傳授學生以知識,更要傳授學生以思想,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成為學生的驕傲。因而,教師在教學之余,不僅要進行學習培訓,拓寬知識架構,更新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還要進行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注重個人修養(yǎng)提高,改變師生之間的相處方式,注意和家長之間、同事之間的溝通方式。立正修養(yǎng),以己渡人,影響學生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fā)展。
4.1.3 家長要不斷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進法》的修訂與實施,使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了國事,體現(xiàn)出了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體現(xiàn)出了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影響以及終身發(fā)展、終身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家長承擔“養(yǎng)”孩子義務的同時,更要承擔“育”孩子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且是終身的老師,要承擔起對未成年人實施德育的主體責任。家長要懂得上行下效,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擁有三觀正、品質高、習慣好、行為端的好少年,自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明白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做為父母要為孩子的成長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讓孩子在家庭的呵護與指導下、在老師的培育下成長、成功、成才。綜上所言,做為家長,要從自己開始改變,學會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屏棄唯成績論的思想,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做到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在家里,要學會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家長的身份,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帶孩子共同做家務,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勞動能力。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做他想做的事情、定期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外出旅行、每天聽新聞并有針對性的對某條時事新聞進行探討,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陪伴孩子一起健康成長。面對自己的親朋好友,用自己的行為方式、處事之道、思想、道德觀念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有道德、有愛心、有禮貌,知進退的好少年。面對老師,要尊重老師的教育決策,家長和老師達成一致的教育觀念,認真配合老師的工作,讓孩子明白尊師重道的道理,才能起到監(jiān)管、督促的作用,和老師一起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四有少年。
4.2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素質教育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現(xiàn)代化教育思想。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就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以一種超越學科框架的形式存在,更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這就要教師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學生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以觀摩者、學習者的心態(tài)對待,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溝通,遇到學生不會的、不理解的問題時,教師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探索尋找答案,最后通過實踐獲真知。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第一單元《安全教育,做情緒的主人》為例進行分析。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差異性,所受家庭教育、成長環(huán)境、背景、接觸人、事皆有不同,面對同一事件,所持觀點不同,行事頗具差異。因而,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教師要少講多聽,適時給予引導即可,讓學生通過事實驗證自己的想法,更正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可采取辯論法和角色扮演法進行實踐:
4.2.1 辯論法。多媒體播放視頻如《天空之城》、《千與千尋》、《捕鯨》、《哆啦A夢》、《哈利波特》等讓學生了解不同情緒下人們的表情變化,以及對身邊人造成的困擾和影響。讓學生們發(fā)表自己對情緒的看法,并讓學生們分組討論情緒是否應該外現(xiàn),自己是否應該學會控制情緒。根據(jù)學生們討論的結果,形成辯論點“釋放情緒是否考慮對他人的感受”,由學生自行制定辯論規(guī)則,約定辯論人數(shù),教師充當觀眾,并且認真進行觀察和記錄,由于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較少、認知能力較弱,對于很多社會現(xiàn)象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因而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拋出引導性問題,例如:在別人屢次冒犯你時,你會選擇以什么樣的情緒對待?在路上遇到同學或者同齡人受欺負時,你會選擇以什么樣的情緒對待?當你看見幾個小朋友在傷害流浪貓時,你會選擇以什么樣的情緒對待?當你的家人沒有滿足你的欲望時,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情緒對待你的父母家人?當你經(jīng)過一學期的努力考到了年級第一名,在課堂上你會選擇什么的情緒對待?辯論的目的并非爭輸贏,論對錯,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懂得正面情緒可以加深好的印象,甚至幫助他人、保護自己,合理的情緒不會刻意亂別人,都可以正常表達。不合理的、負面的情緒要學會自我控制,注意發(fā)泄方式和地點,避免造成對他人的困擾。
4.2.2 情景教學法。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客觀事物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理解。即便通過辯論,也無法令學生全面、深刻理解,何為正面的、合理的情緒表達,更不懂得極端的情緒會給自己和他人怎樣的后果和傷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如設置電影院劇情,讓15-20名學生扮演成年人,10個學生本色出演,劇情設置如下:劇情一,電影開播后一名成年人反復在觀影區(qū)接打電話,并怒斥對方,甚至說臟話,一名男士出面勸阻,兩人大打出手。劇情二,電影開播后,一名學生太過激動,大聲喊叫,并踢踹前面座椅,引起父母與他人激勵爭吵,造成雙方受傷嚴重。劇情三,一名成年人受劇情影響,想到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大哭不止,受他人規(guī)勸之后,離場自行消化情緒。教師引導學生在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自行設置人物性格、表演細節(jié)、臺詞等,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能力。表演完成之后,教師可讓參與表演的學生進行自我點評,并分析所演人物的定位原因,表演過程中的心情、體會、收獲,再讓觀看的學生進行總結。再如,通過網(wǎng)絡媒體播放社會新聞,讓學生感受不同事件、不同情緒所導致的結果。如上海外灘連年采踏事件、2020年上海熊孩子朝服務員臉上扔牙簽事件、2021年上海熊孩子對維尼熊施暴事件等。觀看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致使這些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情緒有無關系,如果有,給我們的教訓是什么;如果沒有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通過情景教學法不但幫助學生正確情緒的,學會正確表達及控制情緒,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做人,要時刻用道德約束自己,成為有文明禮貌的人。
4.3 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開拓德育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在實踐,實踐方能出真知。因而要將德育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品質建設。而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組織要求極高,要從多方面入手:道德滲透的方法和途徑;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學生基礎知識的汲取與提高,學生能力拓展訓練,開闊學生眼界和心胸等。例如:三年級下冊《關注身邊的垃圾》這一課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進行模擬教學之后,可帶學生走入社會,開展實踐活動,切身觀察垃圾的分類、處理以及對環(huán)境的傷害。周六上午8點30分,學生可在家長的護送下到達公園附近的某小區(qū)門口集合,在確定人數(shù)之后,進入小區(qū)開始實踐活動。第一步讓學生按照在校組合名單,快速進行站隊,并且再次明確活動內容及要完成的任務。任務一,觀察小區(qū)內的垃圾箱是否進行分類,任務二,觀察小區(qū)內的垃圾種類。任務三,觀察小區(qū)內的垃圾是否有亂扔現(xiàn)象,并了解原因。任務四,觀察小區(qū)的垃圾箱設置、數(shù)量和分布是否合理化。第二步,教師和家長一起建立微信群,由志愿者家長在群中發(fā)送學生的動態(tài),保證每組學生的安全。第三步,明確活動時間,要求志愿者家長和學生10點30分準時在公園門口集合,并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目標為公園探險。教師和家長帶領學生前往公園。首先明確任務,任務一,觀察公園內有無游人亂扔垃圾現(xiàn)象。任務二,了解亂扔垃圾游人的年齡、垃圾的名稱,并且進行采訪,了解游人為什么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內。任務三,觀察公園內垃圾箱有無分類,并記錄分類項目,并和小區(qū)內的垃圾箱分類進行對比。任務四,統(tǒng)計公園內垃圾種類,并和公園內的垃圾種類進行對比。任務五,觀察公園內垃圾箱的分布情況、數(shù)量和小區(qū)內的進行對比。任務六,請記錄,本小組在進行探險的過程中有無分心,玩了什么游戲項目,小組成員有無發(fā)生什么矛盾,最后是如何解決的。其次,確定集合時間為12點到12點30分,在用餐之后,師生可在公園某個空曠的地方進行交流,先小組內統(tǒng)計、討論,再和大家分享本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及整改建議。整個實踐過程讓學生們認識了垃圾,學會了垃圾分類,認識到垃圾不能隨意亂丟必須按照分類要求投入垃圾箱中,才能保護自然生態(tài)不受傷害,我們才能擁有干凈、衛(wèi)生、美好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單純性的室內課程,其內容包含了學校實踐、社會實踐、家庭實踐三個維度,要將德育全面滲透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要得到社會和家庭的理解、認可和支持。教師和家長要不斷學習,改正唯成績論的思想觀念,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協(xié)作局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多個維度展開德育,提高小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修養(yǎng),保證小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