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玲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西湖實驗小學 福建 惠安 362100)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現(xiàn)階段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要求也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該隨之發(fā)生改變。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依然以知識點講解為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不利于學生后續(xù)的靈活運用。而且這種教學方式還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讓學生養(yǎng)成過分依賴教師的不良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及時改變教學方式,并采用一系列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深度學習的方法。
1.1 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目前,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有相當多一部分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缺乏興趣,沒有了興趣的支撐,以小學時期學生的自制力來說,根本無法完全在課堂上專注于學習,從而導致數(shù)學課堂的問題頻出,進而難以達成深度學習的目的。而造成學生數(shù)學興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還較小,其各方面能力都還非常欠缺,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所以一旦出現(xiàn)他們更感興趣的事物,他們就會跟隨天性放下學習。二是數(shù)學學習相對枯燥,與其它學科不同,數(shù)學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所以這就導致數(shù)學很難像其它學科那樣有趣,而面對如此枯燥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會處于本能的產生抗拒心理[1]。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人生經驗較為缺乏,所以無法切實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所以也不會為了學習而拒絕其它有趣的事物。為此,教師需要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增加數(shù)學教學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2 部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相對欠缺。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其專業(y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以當前的數(shù)學教學情況而言,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還較為欠缺,難以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課堂淪為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們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習,思維只會越來越狹窄,失去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2]。因此,作為教師要重視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活動和教育講座,而校方則要認真落實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定期舉辦教育研討會、優(yōu)秀教師經驗分享大會等,給教師提供學習和分享教學經驗的機會和平臺。另外,各個學校之間還可以進行聯(lián)動,讓更多教師可以有一個交流和切磋教學經驗的機會,以此來確保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添磚加瓦。
1.3 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較為薄弱。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一再被強調,尤其是在小學時期的教育中,這一時期的教育擔負著學生智力開發(fā),基礎知識學習以及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的重任,同時還需要擔負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生活,樹立正確三觀以及形成優(yōu)良品格等的任務。但是,就當前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情況來說,教師們依舊還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所以教學的目的,還是以學生的成績提升為主,從而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即便有些教師已經看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家長的思維卻還未能轉變,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而學習的好壞就是以成績來評判的,如此教師與家長之間便在教育的認識上產生矛盾,從而使得教學工作陷入窘境[3]。
2.1 巧設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重視,教師想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就必須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深度學習。而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引導手段,教師需要在所提出的問題上多下功夫,盡可能的避免過于直白的問題,或者是存在既定答案的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延伸,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4]。但是就目前的課堂教學情況而言,很多教師的課堂提問只是為了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提出的問題往往也缺乏延伸性,所以對于學生的引導效果并不理想?;诖?,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完善當前的課堂提問方式,并優(yōu)化問題內容,以此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展開深度學習。
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二課《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教學中,其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要學生認識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所以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些三角形建筑物、籃球架、自行車、空調承重架等,并向學生提問“為什么這些建筑和東西要做成三角形呢?它們有什么作用?”然后經過討論后學生得出答案“三角形更加穩(wěn)定”,最后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去驗證這一答案,即用長度相同的小木棍去拼接成各種圖形,并試著拉一拉,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四邊形會在拉扯之后極易發(fā)生變形,而三角形則不會。這時教師繼續(xù)提問“經過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四邊形非常容易變形,那么想要四邊形不變形,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學生通過驗證,發(fā)現(xiàn)在四邊形中間再加一根小木棍,就能讓四邊形不再變形。之后教師繼續(xù)提問“為什么中間再加一根小木棍四邊形就不能變形了?”經過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因為加的那一根木棍將四邊形分成了兩個三角形,三角形是有穩(wěn)定性的,所以就無法再變形了。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5]。
2.2 結合理論與實際,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生活是知識的來源,知識是生活的總結,也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讓理論知識回歸到生活中,同時平衡好理論與實踐,并將其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來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延續(xù)到生活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采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開展數(shù)學教學,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6]。例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一課《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班級聯(lián)歡會”。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我們班要開展一次聯(lián)歡會活動,大家知識聯(lián)歡會上要準備什么東西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會積極踴躍地展開回答,像是需要瓜子、糖果、玩具、貼畫等。然后教師再為學生給出的物品進行定價,如瓜子的價格是1斤8元,糖果的價格是1斤24元,要買4斤瓜子和1斤糖果,總共需要多少錢?學生通過混合運算8×4+24=60就能得到總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就此簡單地結束,還需要逐步去增加問題難度,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優(yōu)惠券、滿減等元素加入教學中,同時所提出的問題也需要更加具有探索性。像是在一家綜合超市中,瓜子1斤8元,糖果1斤24元,貼畫1張10元,玩具1個20元,同時這家超市現(xiàn)在滿100減10元,那么要如何才能用最少的錢買到4斤瓜子、1斤糖、4張貼畫、5個玩具。學生們經過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后,認為將瓜子、糖果和貼畫放在一起買,玩具單獨買會更加省錢,也就是8×4+10×4+24=100元,因為滿100減10元,所以最終為90元,而5個玩具則正好也符合滿100減10元,所以20×5-10=90元,總計最少花費180元。這樣一來,通過融入生活化的內容,不但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從而使得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斷探索下去,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2.3 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近些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事業(yè)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我國教育事業(yè)擁有了更好的發(fā)展前景,同時也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所以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其與課堂教學不斷融合,以此來促進其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具象化呈現(xiàn),以此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知,然后再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索和理解數(shù)學知識,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效果。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課《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其作為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力,而這恰恰是很多學生的薄弱點,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會相對吃力一些[7]。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演示二維圖形轉化成三維圖形的過程,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立體思維。就拿“圓柱”來說,教師可以用一個長方形進行彎曲連接后,圍成一個圓柱。通過這一演示過程,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圓柱的表面積為圍成圓柱的長方形面積加上兩個圓形底面積,而圓柱的體積則可以理解成,多個與地面平行且大小完全一致的圓形,累積起來的圓形空間。然后再讓學生基于此去探索和總結圓柱的表面積公式和體積公式,那么教學的難點便由三維轉成二維,學生很快就能想到長方形的長為圓柱底面積的周長,寬為高,故而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即S=2πr(r+h);而圓柱的體積=面積×高,即V=Sh或V=πr2h。這種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言,沒有讓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憶計算公式,而是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自己總結和分析公式,所以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會更加靈活。而且在學生完成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學習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同樣的思維去嘗試著學習圓錐體,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寬度。
2.4 利用對比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而對比思維作為數(shù)學思維的一種,其對于學生深入學生數(shù)學知識至關重要。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利用對比教學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對比思維,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清晰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一些學生不易理解,或經常理解錯誤的知識點挑出來,然后在課堂上開展對比教學,以此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進而避免今后在運用這些知識時出現(xiàn)錯誤[8]。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課《百分比》的教學中,這部分知識中經常會出現(xiàn)“多百分之幾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在計算這些問題時,教師往往都會引入單位“1”的概念,但是很多學生沒有完全理解這個概念,從而導致學生在計算百分比時,經常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一組對比關系,來引導學生深入去學習這部分數(shù)學知識。像是教師可以設計兩個類型的問題進行對比,一是某一個玩具公司今年生產的玩具有15萬件,而去年只生產了10萬件,問今年生產的玩具數(shù)量比去年多了百分多少?二是某一個玩具公司去年生產的玩具有10萬件,今年比去年多生產了5萬件,問去年生產的玩具數(shù)量比今年少了百分之多少?在這兩個問題中,學生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單位“1”指的是哪一個數(shù),第一個問題單位“1”是去年生產的玩具數(shù)量,也就是10萬件,所以答案為(15-10)10×100%=50%。而第二個問題單位“1”是今年生產的玩具數(shù)量,也就是15萬,所以答案為(15-10)15×100%≈33.3%。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單位“1”的概念,明白單位“1”是“比”字后面那個數(shù)。也就是說,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其占的是后面那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所以后面那個數(shù)就是單位“1”同樣,說誰是誰的幾倍或百分之幾,單位一是“是”字后面那個數(shù),如此學生再運用單位“1”的概念去解決百分比的問題時,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通過這種對比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去解讀知識點,從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2.5 開展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在小學階段,數(shù)學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可即便如此,教師也要多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直接公布答案,如此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奠定基礎。但是有些時候,當學生獨自面對一些數(shù)學問題時,他們是無法解決的,這個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尋求問題答案,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需要從日常教學入手,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互動交流時間,同時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從而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好習慣[9]。例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五課《周長》的教學中,當教師講到長方形的周長這一內容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去測量任意長方形物品的周長,而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明確分工,互相協(xié)作,像是在一個小組內,兩個學生進行測量,一個學生記錄數(shù)據,一個學生計算數(shù)據等。最后再根據測量的結果計算周長,同時基于測量和計算數(shù)據分析總結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即“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基礎上,討論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學生們通過討論得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在得出這一結論后,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去驗證結論。如此一來,學生在不斷地合作交流中,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入,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而且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強烈的課堂參與感,學生通過不斷的交流、辯論,可以讓原本混亂的知識變得清晰起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講解。
2.6 注重多元化評價,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學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教師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維系紐帶,同時還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活動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就必須要利用好教學評價,同時為了更好的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效果,還需要對評價方式做出優(yōu)化。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需要摒棄以往唯成績論的評價方式,向多元化評價方式發(fā)展,并且在評價期間,應該多重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心理狀態(tài),以此來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0]。另外,還要注重評價方式的運用。首先是觀察評價法,數(shù)學課堂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情況,從而及時地做出引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且對于課堂上一些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肯定,避免過多的批評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課《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需要進行分割后才能計算面積的多邊形,而面對這些多邊形,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分割方式,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計算,即便有些學生分割方式并不是最優(yōu)的分割方式,教師也應該重視學生的這些想法,讓學生自己去試一試。其次是面談評價法,教師可以定期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這一方式,可以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心理,當時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面交流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去進行,這樣才能保證交流的效果。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對于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深度學習,其次要將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作為日常教學的一項任務,并通過一系列的有效策略,來促使學生完成深度學習,像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理論與實踐,巧設課堂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借助對比教學,注重多元評價等。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深度學習本質上為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掌握了這種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也會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