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霞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剪紙藝術因為表現形式的特殊性,一直是獨特的存在。剪紙屬于民間的技藝,可以表達出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其中也包含民族藝術的審美內涵。小學階段開展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還要通過傳統(tǒng)藝術的教學,將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形式傳承下去?;诖?,教師要積極樹立起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剪紙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打造出創(chuàng)新形式的剪紙課堂,讓學生形成以興趣引導的高效學習。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剪紙文化,首先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剪刻技巧。這項活動,需要運用剪刀和刻刀,在紙張上勾畫和篆刻出圖案,因此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剪紙的藝術特點更為鮮明。剪刻操作的重點在于圓、缺、線、尖、方這五種基本要素,因為操作較為細致,所以需要學生極具耐心,下刀用力的同時,又要控制好力度避免破壞畫面,確保整個畫面中線條都保持均勻[1]。
但是剪紙技巧并非在短期內就能掌握,需要持之以恒地進行練習。教師在美術剪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主在紙張上畫出簡單清晰的線條,然后沿著線條邊緣將多余部分剪下來,最后讓學生憑借對所畫線條的記憶,在剪紙上將線條重新剪刻下來。這個教學過程也能讓學生初步了解具體的剪紙流程,扎實好剪紙的基本操作技法。
每一種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得以產生,剪紙文化也是如此,依托于剪紙這種藝術形式才持續(xù)發(fā)展至今。大部分情況下剪紙都是以當地生活作為題材,很多內容都來自于實際的生活,所以剪紙通常會運用擬人和象征等手法側面展現蘊含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剪紙藝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藝術審美,也承載了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2]。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將剪紙文化滲透到課堂中,讓學生在掌握剪紙技巧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深入認識并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藝術、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自身的藝術感悟能力。
剪紙屬于意象形式的藝術,意象就是在人的思想意識中虛構出來的,并非社會環(huán)境中真實存在的,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意象形式主要通過拼連、添加以及套疊等多種手法賦予畫面生命力和吉祥含義,進一步展現人們對于生活的某種美好期望,作者也會借此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傳遞出來。
另外不同動物所象征的寓意也不同:比如牛代表五谷豐登;龍代表風調雨順;狗代表健康長壽等。在古代,人們通過剪紙來進行祈禱,這種方式也一直延續(xù)到現在,是剪紙獨有的藝術特點,也是剪紙中包含的中國文化[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剪紙作品,讓學生自主進行觀察作品,從而了解剪紙造型特點、紋路特點以及構圖規(guī)則等,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剪出喜歡的圖案。
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能讓學生對剪紙藝術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夠學會靈活應用,為后續(xù)學習其他類型的傳統(tǒng)藝術奠定基礎,對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剪紙藝術可以將栩栩如生的人物、憨態(tài)可掬的動物、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關注點經常會發(fā)生變化,因此教師在開展剪紙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創(chuàng)新的剪紙材料,在使用傳統(tǒng)紙張的同時,也要推陳出新,選擇一些特色的剪紙材料。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可用材料:比如廣告紙、包裝紙等,也可以用樹葉、花瓣等來設計剪紙畫面,從而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剪紙作品,這一過程既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也能發(fā)揮出美術教學和剪紙教學的效能,讓學生在未來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
剪紙藝術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看到圖案豐富的剪紙作品時,自然產生濃厚的探究和學習興趣,教師也要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學方式,讓剪紙技法的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4]。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涂鴉雕刻的方式,在課堂中先為學生演示基本的剪紙技法,在學生熟練掌握之后,就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自由發(fā)揮。同時利用好身邊的各類材料,根據材料本身的原始形狀發(fā)揮想象力,將剪紙紋樣刻畫到材料中,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的剪紙作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從平面圖形入手,將其成分割成多個菱形圖案,再運用對稱原理將這些圖案重新拼接起來,創(chuàng)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其次,采用中西結合的剪刻方式,西方藝術較為重視作品中的形式感,在藝術表達中也會較為灑脫和隨意,教師可以將西方藝術的表達特點融入到傳統(tǒng)剪紙藝術中,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剪紙形式。比如馬蒂斯的剪紙:相對注重色彩和線條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其剪紙形式具有抽象化特點。這也與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高度一致,也是學生可以輕松接受的一種風格?;诖?,教師可以為學生詳細講解馬蒂斯剪紙?zhí)攸c和表達形式,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喜歡的顏色進行重新拼接,最終構造出體現個人特點的剪紙作品。
在美術課堂開展剪紙教學,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選擇創(chuàng)新剪紙題材。在我國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中,其作品題材大多圍繞自然中的植物和動物展開:比如高山、河流、花鳥魚蟲等,其中也不乏生活場景和人們主觀臆想出的神話故事場景[5]。因此教師在剪紙創(chuàng)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生活化的題材應用到剪紙創(chuàng)作中,比如學生課堂學習的場景、學校門口的街道等,都是可以作為學生的剪紙素材,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鑒賞能力與文化表現能力,在未來自覺用行動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
在小學階段,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需要與學生積極進行課堂互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圍繞剪紙題材與學生展開角色對話,讓學生從客觀角度感受剪紙文化的深刻內涵,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后續(xù)的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有效的課堂互動也能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對提升剪紙教學實效性也有一定幫助。教師在課余時間也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剪紙作品展覽,既能夠借此作為師生溝通的媒介,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參觀之后,教師可以參觀內容作為話題展開課堂討論,及時了解學生的文化理解和知識學習情況。
綜上所述,小學處于教育的初始階段,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具有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還要以漸進教學的方式,將中華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逐漸建立文化自豪感,深入了解剪紙藝術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將剪紙藝術傳承下去。教師也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對剪紙學習的興趣,采用創(chuàng)新的手段開展教學,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促進自身藝術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