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選芳 周 瀟 張麗科
1.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廣東惠州 516000;2.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惠州 516000
炎癥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組病因不明的主要累及胃腸道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jié)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rohn's disease,CD),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但診斷和鑒別診斷較難,需結(jié)合臨床、內(nèi)鏡、影像、病理等綜合分析[1]。文獻報道血清學標志物可幫助診斷和鑒別診斷IBD[2-3]。近年來國內(nèi)外對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關(guān)抗體與IBD 的關(guān)系報道不同中心的研究結(jié)論不甚一致,各抗體在IBD 中的臨床意義尚不明確,與臨床表型的關(guān)系報道尚有爭議[4-7]。本研究探討單獨和聯(lián)合檢測血清核周型ANCA(perinuclear-ANCA,p-ANCA)、胞漿型ANCA(cytoplasmic-ANCA,c-ANCA)、蛋白酶3-ANCA(proteinase 3-ANCA,PR3-ANCA)、髓過氧化物酶-ANCA(myeloperoxidase-ANCA,MPO-ANCA)4種ANCA 相關(guān)抗體在IBD 診斷、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探討抗體水平與IBD 疾病表型和臨床特征的關(guān)系。
選取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3 例IB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疾病類型分為UC 組(78 例)與CD 組(45 例),選取同期收治的非IBD 腸道疾病患者56 例作為疾病對照組(其中腸結(jié)核8 例,腸白塞病2 例,腸易激綜合征7例,嗜酸性胃腸炎1 例,缺血性腸病13 例,非特異性腸炎19 例,孤立性直腸潰瘍2 例,過敏性紫癜4 例),選取同期在健康體檢中心體檢的30 名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UC 組中,男46 例,女32 例;年齡18~58歲,平均(46.1±13.7)歲;CD 組中,男31 例,女14 例;年齡16~49 歲,平均(33.9±13.4)歲;疾病對照組中,男32例,女24 例;年齡14~62 歲,平均(45.9±15.7)歲。正常對照組中,男19 名,女11 名;年齡18~64 歲,平均(42.1±13.9)歲。四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UC 組和CD 組患者均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廣州)》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8];②UC 組與CD 組患者均為初次診斷,并且在未進行治療之前納入本研究,本研究中的4 種抗體檢測均在患者治療之前進行;③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能夠配合研究中的各項檢查的進行。排除標準:①未定型結(jié)腸炎;②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遺傳性疾病的患者;③確診各種惡性腫瘤包括實體瘤與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患者;④患者正在進行免疫調(diào)節(jié),免疫抑制治療;⑤患者伴有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⑥伴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進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嚴格遵守倫理學標準要求,并通過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19044)。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 法)檢測血清p-ANCA、c-ANCA 的表達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 法)檢測血清PR3-ANCA、MPO-ANCA 的表達水平。試劑由美國宙斯(Zeus)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如下。①加樣:分別取稀釋過的陰性對照、陽性對照、校正品和血清樣品100 μl 加入到對應的反應孔中,取100 μl 樣本稀釋液加入到對應孔中作為試劑空白對照;②溫育:溫度為室溫(20~25℃),時間(25±5)min;③洗板5 次;④加入酶聯(lián)物:每孔中加入酶聯(lián)物100 μl;⑤溫育:溫度為室溫(20~25℃),時間(25±5)min;⑥洗板5 次;⑦加入顯色液(TMB):每孔中加入TMB 100 μl;⑧溫育:溫度為室溫(20~25℃),時間10~15 min;⑨加入終止液:每孔加入終止液50 μl 以終止反應;⑩讀數(shù):在加入終止液30 min 內(nèi),將微孔板置于450 nm波長下讀取每個孔的光密度值,以空白試劑作對照。
①四組患者的血清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的檢測陽性率以及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即任一抗體陽性即為陽性)的檢測陽性率;②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單獨使用以及4 種抗體聯(lián)合使用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③4 種血清學抗體對UC 和CD 鑒別診斷的效能;④不同臨床特征的UC 患者的p-ANCA 表達情況。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整體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 方法校正,檢驗水準α=原α 水平/比較次數(shù),即0.05/6=0.008。
四土組患者的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及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UC 組患者的p-ANCA 高于CD 組、疾病對照組、正常對照組,c-ANCA、PR3-ANCA、聯(lián)合檢測高于疾病對照組、正常對照組,MPOANCA 高于疾病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CD 組的c-ANCA 及聯(lián)合檢測高于疾病對照組、正常對照組,MPO-ANCA 高于疾病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其余各指標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表1)。
表1 各組患者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的表達情況[n(%)]
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診斷IBD 的敏感度和準確度最高,分別為66.7%、75.1%;PR3-ANCA 和MPOANCA 的特異度最高,均為95.3%。4 種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和準確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的陽性預測值分別為91.2%、89.9%、87.9%、88.9%、88.2%;陰性預測值分別為53.3%、60.0%、46.6%、47.4%、64.7%。
4 種抗體單獨檢測診斷IBD 的特異度均較高(90.1%~95.3%)。提示用于鑒別診斷價值較高,但敏感度均不高,單獨檢測中c-ANCA 的敏感度最高,但也僅為57.7%,獨立作為篩查指標的價值可能有限。4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比單獨檢測高,但特異度有所下降,提示聯(lián)合檢測抗體比單獨檢測可能更有利于IBD 的篩查和診斷(表2)。
表2 4 種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對IBD 的診斷效能[%(n/N)]
表1結(jié)果顯示,其他抗體對CD 診斷意義不大,效能較低,且數(shù)據(jù)量較大,故僅列出診斷價值較高的4 項,見表3。PR3-ANCA 診斷UC 的特異度最高,但敏感度僅為26.9%,p-ANCA 診斷UC 的效能較好,四項聯(lián)合檢測能提高診斷UC 的敏感度,但特異度有所下降,c-ANCA 診斷CD 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不高,鑒別診斷效能較低。
表3 4 種抗體在UC 與CD 鑒別診斷中的效能[%(n/N)]
選擇診斷效能最好的p-ANCA 進行分析,比較不同臨床特征UC 患者的p-ANCA 檢測結(jié)果,結(jié)果顯示,p-ANCA 在中重度UC 患者中陽性率高于輕度UC 患者,病變部位在廣泛結(jié)腸的患者占比高于其他部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不同臨床特征的UC 患者的p-ANCA 表達情況[n(%)]
IBD 的病因以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但是通過大量研究表明IBD 的發(fā)病與免疫功能失衡有關(guān)。免疫抗體多數(shù)可以作為血清學檢測指標對疾病診斷起到輔助作用,并且血清學標志物無創(chuàng),技術(shù)要求并不高,檢測簡單方便,可以量化,因此在疾病的檢查診斷以及嚴重程度分層中都獲得了廣泛應用[9]。IBD 無明確的診斷金標準,并且疾病的早期診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分級,疾病治療效果的評估,預后評估,復發(fā)評估等都缺乏具有良好臨床診斷價值的量化指標,具有良好敏感度以及特異度的血清學標志物可以滿足IBD的診斷以及評估需求[10]。目前IBD 的血清學標志物眾多,其中自身抗體抗ANCA 研究最為廣泛,但是各種不同分型的ANCA 抗體在IBD 患者中的具體表達情況,以及診斷效能在眾多研究中結(jié)論不一[11]。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單獨和聯(lián)合檢測ANCA 相關(guān)4 種血清學自身抗體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在IBD 診斷、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探討抗體水平與IBD 臨床特征的關(guān)系。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UC 組患者的p-ANCA、c-ANCA、PR3-ANCA、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表達陽性率高于疾病對照組以及正常對照組,CD組患者的p-ANCA、c-ANCA、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表達陽性率高于疾病對照組以及正常對照組,UC 組和CD 組患者的MPO-ANCA 的陽性率均高于疾病對照組(P<0.008),而疾病對照組與正常對照組的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的表達情況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08)。與其他腸道疾病患者以及健康正?;颊呦啾龋琁BD 患者具有明顯的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表達改變,提示IBD 患者可能存在ANCA 相關(guān)的自身免疫抗體表達異常,與何淳等[12]的報道結(jié)果相似。
本研究中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4 種抗體單獨檢測診斷IBD 的特異度均較高(90.1%~95.3%),但敏感度均不高,提示用于鑒別診斷價值較高,但獨立作為篩查指標的價值可能有限,4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比單獨檢測高,但特異度有所下降,提示聯(lián)合檢測抗體比單獨檢測可能更有利于IBD 的篩查和診斷,與van Schaik 等[13]的研究報道一致,其研究提示聯(lián)合血清標志物診斷IBD 的預測值比單一血清標志物高。國內(nèi)傅蘇娜等[14]的研究也提示聯(lián)合多種血清學標志物有助于IBD 的診斷。Smids 等[15]報道血清學標志物可以鑒別診斷UC 和CD,Arias-Loste 等[16]報道PR3-ANCA 在血清學標志物中更普遍,滴度在UC 患者比CD 患者更高,ROC 曲線范圍為0.81,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52.1%和97.3%,提示PR3-ANCA 可能是一個有助于鑒別診斷IBD 的血清學標志物。本研究中PR3-ANCA 診斷UC 的特異度最高,達82.2%,提示PR3-ANCA 可能有助于鑒別診斷UC 和CD。本研究中UC 患者的p-ANCA 與CD 患者的表達具有明顯差異,并且在UC 與CD 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敏感度與特異度,具有較好的鑒別診斷效能,可以用于UC 與CD 的鑒別診斷,與文獻報道結(jié)果一致。文獻報道UC 患者中p-ANCA 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是44%和86%,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8%和58%,提示p-ANCA 對于鑒別UC 和CD是一個有利的參數(shù)[17]。國內(nèi)一項meta 分析顯示ANCA診斷UC 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約51%和92%,最佳敏感度和特異度位置為0.727[18]。
關(guān)于血清學抗體與IBD 臨床特征的關(guān)系報道也很多,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臨床特征的UC 患者中p-ANCA 的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p-ANCA 在中重度UC 患者中陽性率高于輕度UC 患者,病變部位在廣泛結(jié)腸的患者占比高于其他部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不同嚴重程度,不同病變部位的UC 患者中p-ANCA 表達具有明顯差異,提示p-ANCA 的表達與UC 的嚴重程度、病變部位可能相關(guān),p-ANCA 的表達可能有助于評估UC 病情,與Wang 等[10]的報道一致,他們比較了41 例UC 患者、71 例CD 患者、71 例其他胃腸道疾病患者和31 例正常健康對照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p-ANCA 在中重度活動性UC 陽性率比輕度活動性UC 高。但我國袁柏思等[19]研究結(jié)果表明p-ANCA 與UC 患者的診斷年齡、病變位置、治療方式均無關(guān),總之,ANCA 相關(guān)抗體在IBD 的臨床意義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觀察指標較少,并且未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分級進行分組,因此本研究結(jié)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可以加大樣本量,根據(jù)疾病分層對血清學標志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p-ANCA、c-ANCA、PR3-ANCA、MPOANCA 在IBD 中的表達與非IBD 患者具有明顯差異,4 種抗體聯(lián)合檢測對IBD 診斷效能更好,p-ANCA 對UC 的病情評估可能具有一定的輔助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