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親情是可以分離的。盡管千百年來的社會演化,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讓親人之間的關系穩(wěn)定下來,但實際上做不到。夫妻可以勞燕分飛,父子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可以成為陌路人。尤其到了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距離,既取決于其先賦性關系,亦取決于后天的關系經營,且后天的因素影響越來越大。
理論上,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距離,理所當然要比堂兄弟姐妹之間近。在社會關系的交往規(guī)則中,親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共同的成長經歷,需要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當然也就容易建立緊密的關系。但是,同樣的先賦性關系,并不意味著他們之間有相等的關系距離;而后天的關系經營,亦可以拉近遠距離的關系。親兄弟姐妹之間如果關系經營不好,反目成仇也是常見的;而一些本是較為疏遠的親戚朋友,卻可能因為交往較多而超出一般的關系距離。
表面上看,這種關系距離有許多偶然性。比如,親戚之間因為某一件偶然的事件發(fā)生了沖突,進而讓關系疏遠了;而又因為另一件偶然事件,關系彌補了。關系的沖突和彌合,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所謂愛恨情仇,都是在具體的事件中展開的。但是,一個事件是否沖突,以及可否彌合,卻有極強的結構性因素。
老人還在世,兄弟姐妹之間關系大體還要親密;因為有未成年的子女,使得很多關系破裂的夫妻也要維持緊密關系。一句話,家庭三角關系促進了家庭的穩(wěn)定性,家庭關系的縱軸將橫軸統(tǒng)攝起來了。上一輩人或下一輩人的存在不僅增加了親情的厚度,且還制造了共同事務,并規(guī)定了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一旦社會結構發(fā)生改變,社會關系的每一個行動者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和成本收益來決定關系強度。一旦親人之間的關系交往不平衡,親情的分離就在所難免。過去常有“報”的意識,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雖說是情感驅動的,但說到底還是互惠關系的平衡。
但在一個結構不穩(wěn)定,人們對各自的行動都無法預期的社會關系中,互惠就很難實現。哪怕是看似穩(wěn)定的人情往來,也具有了即時的交換特征,而不是互惠關系的體現。一個富裕的親戚和一個窮親戚之間,已經很難建立穩(wěn)定且持續(xù)的關系。當窮親戚試圖通過親情紐帶尋求富親戚的幫助時,富親戚想到的是窮親戚能否在一定時間內償還“恩情”。很顯然,在風險社會中,總有人會徹底破產,沒有償還能力。這樣的窮人,將面臨無數的親情冷漠,最終將成為孤家寡人。
今天是一個大流動時代,社會也在建構適合于個體生存的制度形態(tài)。比如,國家傾向于建立更加健全的針對老年人、小孩等特定人群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他們脫離了親情也能生存下去。在理論上,子女屬于社會,并不從屬于夫妻關系,這也在反過來適應了親情分離的現狀;現如今,人們似乎越來越認可養(yǎng)老屬于現代國家的責任,并不完全屬于子女和家庭,這在極大程度上瓦解了家庭共同體。
親情很可能不再是一個公共品,而是一個私人產品。人們擁有多少親情,怎么維系親情,并不是社會規(guī)范的結果,而是個人經營的結果。父母可以對自己的子女奉獻無私的愛,那是父母的單向度傾注的結果,他們可能并不祈求子女能有相應的回報。有意思的是,很多子女在個體化時代,似乎將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并不會因為這些愛而反身要求自己去侍奉老人。
這么說來,親情的分離是必然,能夠有親情陪伴,那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