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崇杰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西漢時因避諱漢宣帝劉詢之名,改“荀”為“孫”(“荀”與“孫”古音相同),故又稱孫卿。荀子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詩》《禮》《易》《春秋》,其批判地接受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儒家正統(tǒng)的思想和理論,被稱為“后圣”。荀子提出性惡論,重視學習對人的影響,并強調(diào)學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在《荀子》一書?!盾髯印饭踩钪漠攲佟秳駥W》篇。
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子游學于齊國,到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荀子到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稷下學宮”去求學。稷下學宮是齊國一座古老的學校,田氏代齊的第三個君王齊桓公設(shè)立,在齊威王、齊宣王時達到鼎盛,歷時長達130多年時間。后來齊國為了招攬各國學者前來齊國講學,在稷門旁開辟了大道,并給來稷下的學者以“列大夫”的頭銜,讓他們就國家治亂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供國君參考。在齊宣王和湣王之世時,先秦各大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如法家的慎到(趙人)、道家的環(huán)淵(楚人)、陰陽家的鄒衍(齊人),都到過稷下。儒家的孟子(鄒人)還見過齊宣王,向其宣傳過他的“王道”。不同派別的思想家在稷下學宮各抒己見,相互辯論,以宣揚自己的主張。
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jīng)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fā)表各自的主張,逐漸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chuàng)作了《勸學》一文,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梁啟超說,讀《荀子》應該先讀《勸學》,以觀其大概。可見《勸學》在《荀子》一書中的重要地位。人類知識的增長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荀子在《勸學》開篇提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表面上看只是繼承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著眼點明顯不同?!安坏歉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彼ㄟ^形象的比喻,告誡人們學習應該抱有謙虛的態(tài)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造。
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則認為禮儀道德和知識智慧,只有靠后天的學習才能獲得,這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讓他站在新的認識論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拔釃L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在他看來,學習實踐是進步的動力,存善與自省是完善自我的方法。通過學習和修身,人們可以成為德行完善的君子。荀子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他認為人性本惡,就要像木材一樣“受繩”而變得通直,像刀劍一樣“就礪”而變得鋒利。性惡之人只有“博學而日參省乎已”方可成為“智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學習對改變?nèi)说乃刭|(zhì),提高人的智力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遠非“生而知之者”的“悅乎其中”可以比擬的。
《勸學》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更是一篇文學作品?!肮沤駝駥W,此為第一”,實為經(jīng)典之論。
影宋臺州本《荀子》
《勸學》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學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說了有關(guān)學習的問題,較為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語言精練,設(shè)喻貼切,說理深入,結(jié)構(gòu)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一是闡明學習的重要性。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庇终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笨鬃臃磸徒虒覀?,要樹立向所有人學習的觀念。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所以學習的必要性更加凸顯。有限的生命,無盡的學習,該從哪里開始,哪里終止?在荀子看來,學習的程序從誦讀經(jīng)典開始,而“至乎《禮》而止矣”,即讀到禮法結(jié)束。而學習的原則是從學習做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開始,直到成為圣人結(jié)束??梢姡敃r荀子對知識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經(jīng)典上。在他看來,《禮》規(guī)定了敬重禮節(jié)儀式的準則,《樂》教人培養(yǎng)和諧一致的感情,《詩》《書》記載了廣博的知識,《春秋》包含著微妙的道理,而這些經(jīng)典涵蓋了天地間所有的事情。在不斷學習的同時,還要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和謹慎的學習態(tài)度,注重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jīng)驗,才能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
二是說明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tài)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基于人性本惡的前提,荀子十分看重學習中的“功”。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因此,強調(diào)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向有一技之長者學習。首先,要講究方法,苦練內(nèi)功。一個人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憑借后天的學習才能躋身圣人之列。除此之外,別無他途。荀子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積土成山可興風雨,積水成淵可生蛟龍,積跬步可致千里,積小流可成江海,這些功夫要先積累內(nèi)功。積末技可成大藝,積散識可成大智,積小善可成大德。練好積累的內(nèi)功,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其次,要持之以恒,練好剛韌內(nèi)功。不學騏驥一躍而止步,要學駑馬十駕而不舍。憑著韌功,就不會半途而廢;行百里者半九十,就不會遇堅而折,遇挫而餒。最后,要咬住不放,練好專一內(nèi)功。不學六跪二螯、“用心躁也”的螃蟹,乃至落得個“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的可悲下場;要學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用心一也”的蚯蚓,充分享受“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愉悅。學成圣人之身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遠離急于世故的浮躁,練就專心致志的定力。如此內(nèi)功外功兼具,練就金剛之身的功夫,就“涂(通途)之人可以為禹”。
三是學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是學習總的途徑;“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是學習總的要求?!捌淞x不可須臾舍也”,強調(diào)所學內(nèi)容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舍與不舍是人與禽獸之分。“真積力久則入”,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引起的巨大作用。接著指出《禮》講究“敬”,《樂》講究聲律和諧,《詩經(jīng)》《尚書》講究博聞強記,《春秋》講究微言大義,能夠?qū)W完這些,天地之間的一切就全學完了。接著荀子繼續(xù)分析“君子”“小人”兩種迥然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指出要選擇學生進行教育。教育的方法是不好為人師,也不是強加于人,而是言行恰當。作者特別強調(diào)“君子學習為的修身溢美,小人學習為的取悅于人”,一破一立,一貶一褒,旨在闡述“勸學”的最終目的是“至乎禮而止”。接著荀子提出“學莫便乎近其人”和“隆禮”兩個學習的根本措施,認為只有以實際的典型作為學習對象,才是快速有效的學習辦法,才能夠使君子之大道“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四是指出學習的最終歸宿。學習的過程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身體力行,而且能去掉干擾,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乃至達到好學樂道,心利天下成為一種本能,而且這種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一樣。荀子認為,學習是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前提,沒有學習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此外,荀子還洞察到了“學習—思考—行動”的學習步驟,無論是學習還是思考,最終都要用于實踐,這比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進了一大步。學習者也要重視知識的積累,培養(yǎng)“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秳駥W》還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憊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要積善才能使性德的光明顯示出來。
清鄧石如篆書《荀子·宥坐篇》
《勸學》中對學習的理解,啟示我們學習要堅持久久為功,博學篤行。古人說:“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鄙朴趯W習的人,能夠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動的人,能夠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難。“積土為山,積水為海?!绷暯娇倳浽诮邮芙鸫u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這樣說:“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推進中非合作,就一定能不斷取得更大成果?!边@與荀子在勸學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乃枷刖哂幸恢滦?。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歷經(jīng)五千多年的積累,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治學之道。此道可分為博學與篤行兩個方面,學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學習就要沉下心來,貴在持之以恒,重在學懂弄通,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思需相結(jié)合,而思慮則需審慎,只有審慎地思慮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當經(jīng)歷博學、審問、慎思之后,會形成一套思想理論和評判體系,而在將其付諸實踐之前,還需要對其進行明晰的分辨,以及可行性的論證?!懊鞅妗蹦耸侵螌W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篤行”的開端。篤行之義包含兩層:一是對常規(guī)之事能切實去做,持之以恒;二是對困難之事能不畏艱難,勇于承擔。中國古人歷來重視踐行,如《論語》中的“力行近乎仁”,《墨子》中的“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荀子》中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等,都將踐行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踐行之難在于如何在困境中持之以恒。
在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時代,領(lǐng)導干部要發(fā)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尤其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lǐng)導和決策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lǐng)不足、本領(lǐng)恐慌、本領(lǐng)落后的問題”。從這一點來看,荀子的勸學、修身等思想,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