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好農(nóng)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420)
《松島》(Die Kieferninseln,2017)是德國女作家瑪麗昂·波施曼(Marion Poschmann,1969—)的第四部長篇小說,獲得2017年德國圖書獎。隨后,該小說由基恩·卡里加(Jen Calleja)翻譯成英文,于2019年3月出版,同年5月入選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Halla 2019)在這部小說里,波施曼通過德國大學教師吉爾伯特·西爾維斯特(Gilbert Silvester)的日本之旅描寫了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問題,開啟了一扇認知日本青年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該小說一出版就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界的關注。俵屋宗達(Sōtatsu Tawaraya)認為“波施曼在這部小說里用日本文化主題和參照物來渲染德國的文化思想,如夢(弗洛伊德)、第二個我(E.T.A.霍夫曼和讓·保羅·萊希特)、風景移情主體性(德國浪漫主義)、自我意識(康德主觀論)等?!保⊿ōtatsu 2019)克里斯托弗·施羅德(Christoph Schr?der)說:“這部小說以日本為背景,展現(xiàn)了日本各地的風土人情,揭示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沖突,但該作品也內(nèi)含不少西方神秘主義哲學方面的東西。”(Schr?der 2019)布萊恩·哈曼(Brian Haman)高度贊賞《松島》在人物心理方面的細膩風趣描寫,認為這種寫作風格給21世紀的德國文壇刮來一股新風。(Haman 2019)的確,《松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之一就是心理描寫。波施曼筆下人物的心理活動真實再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心理危機,揭示了墨菲效應①與基本焦慮、個體人格和性格變異等方面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墨菲效應的大意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fā)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蔣木春2012:40)該效應由美國人愛德華·A.墨菲(Edward A.Murphy)于1949年提出?!澳菩钡倪m用范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xiàn)象。雖然墨菲效應的絕對性值得商榷,但它所產(chǎn)生的心理張力不可小覷。波施曼的《松島》就是一部從文學的角度描寫和闡釋墨菲效應的佳作。本文擬從人物的基本焦慮、愛恨交織、自卑與自負等方面來研究這部小說所呈現(xiàn)的墨菲效應與人物心理演繹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揭示現(xiàn)代人與社會發(fā)生沖突所產(chǎn)生的心理危機和生存窘境。
基本焦慮是對潛在危險的反應。凱倫·霍尼(Karen Horney)將基本焦慮定義為“在一個被認為具有潛在敵意的世界中感到孤立和無助的精神狀態(tài)?!保℉orney 1991:23)基本焦慮產(chǎn)生的壓力會使人們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其孤獨感具有無助性和自發(fā)性。在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對社會的一種既依賴又敵視的矛盾情感被壓抑在無意識中而不能化解,從而陷入焦慮?!俺赡耆吮仨毜玫缴鐣恼J可才能滿足自我的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如果社會不能給予人們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造成人們的不安全感,甚至敵意,進而可能使人們陷入一種既依賴社會又敵視社會的不幸處境之中?!保℉olmes 2019:78)無能無助之感與恐懼感,以及由敵意導致的內(nèi)疚感等,又使人們不得不壓抑自己對社會的敵意。基本焦慮使人們把對社會的基本敵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個世界,從而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潛在的危險?!盎窘箲]的分析似乎帶有悲觀色彩,但悲觀色彩往往是人洞悟人生、宇宙,進而奮發(fā)、拼搏的心理基礎,也是人類生來就有的?!保ɡ瞵B平2000:8)因此,基本焦慮與現(xiàn)代人的生存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波施曼在《松島》里從工作焦慮、學業(yè)焦慮和情感焦慮的角度描寫了現(xiàn)代人的基本焦慮,揭示了生存壓力對人格演繹的重要影響。
工作焦慮是現(xiàn)代人生存壓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波施曼在這部小說里描寫了德國某大學副教授吉爾伯特在工作焦慮中形成的心理危機,其工作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科研焦慮。吉爾伯特有很重的科研任務,但他對現(xiàn)實或未來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能否取得預期結(jié)果感到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終日處于墨菲效應式的心理恐懼之中。吉爾伯特時值中年,處于建功立業(yè)、確立學術地位的關鍵時期。他是研究影視業(yè)胡須設計的專家,正在從事一個相關課題的研究,這個課題由北萊恩河—威斯特伐利亞電影公司、杜瑟都爾福女權(quán)組織和科隆猶太社區(qū)資助。他研究了胡須式樣的歷史變遷和上帝畫像上胡須的異同,但總覺得自己的研究內(nèi)容膚淺、華而不實,結(jié)論欠缺說服力,對電影業(yè)的發(fā)展毫無用處。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他一直困擾于墨菲效應,總覺得自己的科研要失敗。失敗意味著他的能力會遭到學界的貶低、社會的質(zhì)疑和同事的鄙視,且永遠無法晉升夢寐以求的正教授職位。墨菲效應的心理暗示使他覺得自己無能,對在德國的生活和工作都感到索然無趣,于是離家出走成了他逃避現(xiàn)實的唯一選擇。
《松島》還講述了日本青年與謝(Yosa)的學業(yè)焦慮。這種焦慮通常是指學生由于學習能力、學習時間和條件等方面的不足,擔心自己無法完成學業(yè)所產(chǎn)生的心理焦慮,嚴重時會使當事人貶低自己,喪失學習動力和生存勇氣。與謝專攻石油化學專業(yè),總想成為學校最杰出的學生,但當考試來臨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沒搞懂的東西太多,復習時間又不夠。他對考試不及格的擔心與其心中的墨菲效應暗合,導致他對自己更加沒有信心。因為擔心自己的學業(yè)不好而被社會淘汰,與謝特意蓄了小山羊胡子。在日本文化里,男人為保持整潔的面容通常不留胡須;公司一般不愿意雇傭蓄胡須的人。為了規(guī)避失敗風險對其自尊心的打擊,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心理是:如果學業(yè)不成功,沒有公司雇傭,他就可以把責任全推到胡須問題上;如果有公司青睞他,他馬上把小山羊胡子剃掉也不遲。然而,在墨菲效應的心理暗示下,他越擔心考試通不過,自信心就越弱,最后在學業(yè)焦慮中失去了自我,把自殺視為自己逃避現(xiàn)實的唯一出路。
情感焦慮指的是當事人擔心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被異化所產(chǎn)生的一種強烈的心理反應。在《松島》里,小說主人公吉爾伯特因事業(yè)發(fā)展不順而總覺得不好的事情要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對妻子瑪?shù)贍栠_(Mathilda)也開始不放心了。瑪?shù)贍栠_是德國某中學的教師,擔任音樂和數(shù)學的教學工作。她漂亮、文雅,工作能力強,每個月的收入也比吉爾伯特高。在墨菲效應的作用下,吉爾伯特擔心瑪?shù)贍栠_會嫌棄自己事業(yè)不成功而愛上他人。懼怕被拋棄的心理使他越來越焦慮,他一會兒懷疑妻子與校長有私情,一會兒懷疑妻子與她指導的實習青年教師出軌。妻子與任何異性的接觸都會使他忐忑不安,疑心四起,最后夢到妻子與他人偷情。波施曼描寫了吉爾伯特的情感焦慮:“她[瑪?shù)贍栠_——作者注]否認一切。這只能使他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瑪?shù)贍栠_看起來不同了。特別的狂熱、躁動和羞愧……她太離譜了,他不會任其發(fā)展的?!保≒oschmann 2019:2;以下此書引文僅標注頁碼)吉爾伯特把夢中見到的一切當作是事實,并向妻子求證。妻子越否認,他越認為是真的。在其心目中,可能發(fā)生的事,最后都會發(fā)生。此外,波施曼還描寫了吉爾伯特和與謝交往期間產(chǎn)生的情感焦慮。吉爾伯特在東京地鐵上救下了企圖臥軌自殺的與謝,后來兩人在仙臺地鐵站失散。之后,吉爾伯特一直擔心與謝會再次自殺。吉爾伯特到達松島后,一個人在山上的松林中休憩,其腦海里突然出現(xiàn)了與謝跳崖自殺的場景。他看見與謝脫下鞋子,放下書包,正要跳崖;他趕緊沖過去阻止,但在他趕到之前,與謝已跳下了萬丈深淵。這個場景實際上是吉爾伯特的幻覺。然而這個幻覺正是吉爾伯特腦海里墨菲效應的潛意識表現(xiàn)形式,也是他情感焦慮的必然結(jié)果。
在這部小說里,小說人物所遭受的工作焦慮、學業(yè)焦慮和情感焦慮可以被視為一種病理性基本焦慮。他們因臆想的或莫須有的事件而感到緊張不安,無現(xiàn)實依據(jù)地預感到災難、威脅或大禍臨頭,其心理恐懼的惡化與墨菲效應的常見表現(xiàn)形式如出一轍,致使他們對預感到的不幸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和消解策略,從而走上逃避之路。由此可見,基本焦慮與墨菲效應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使人的心理產(chǎn)生非理性變化。
如果說基本焦慮營造出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心理氛圍,那么愛與恨的此起彼伏就形成了墨菲效應的張力節(jié)點。愛恨交織指的是在一定社會語境里愛與恨同時存在所生成的一種矛盾心理。愛和恨在這種心理中的份額大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際關系的親疏或沖突程度。(Razinsky 2017:134)《松島》的心理描寫獨具特色,愛與恨、寬宥與怨懟、掛念與漠然的情感交替出現(xiàn),展現(xiàn)了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多元性。如果說“愛”是情感的高峰,“恨”是情感的低谷,那么整部小說的敘述都是以波浪狀的節(jié)奏推進。在愛恨交織的心理描寫中,波施曼塑造了個性沖動、柔情難棄、性格固執(zhí)的中年人和年輕人的同時,她還描寫了一種粗獷的、原始的、野性的情感。她筆下愛恨交織的情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憤世嫉俗和對社會弊端的抗議,并透露出其崇拜叛逆性格和追求新生活的強烈意愿。這部小說里描寫的愛恨交織主要表現(xiàn)在夫妻關系、父子關系、戀人關系和朋友關系等方面,展現(xiàn)了墨菲效應在一定社會情境里對人際關系發(fā)展和變化的巨大影響。
首先,波施曼探究了夫妻關系中的愛恨交織。夫妻恩愛是維系夫妻關系的基礎,但婚內(nèi)出軌是夫妻關系破裂或消亡的重要致因。吉爾伯特在個人事業(yè)低谷時,就開始擔心妻子會拋棄自己,對此產(chǎn)生了深深的擔憂。這種憂慮激活了其內(nèi)心潛伏已久的墨菲效應。在擔心可能發(fā)生的事就一定會發(fā)生的墨菲效應中,吉爾伯特擔心的妻子出軌事件終于在其睡夢中出現(xiàn)。在絕望中,他離家出走,搭乘國際航班來到日本東京。從德國的機場到東京機場、新干線高鐵站、賓館、上野公園和松島的旅途中,吉爾伯特不時打開手機,查閱是否有妻子發(fā)來的短信或電子郵件,唯恐妻子被他的出走嚇壞。他恨妻子,是因為在夢境中妻子與他人幽會,背叛了他。他愛妻子,是因為妻子漂亮,并在平時的生活中關心體貼他。盡管他離家出走了,內(nèi)心仍然牽掛著妻子。因?qū)ζ拮訅糁行袨榈膽嵑?,他出走后遲遲不愿打電話給妻子。直到對妻子的“愛”超過對妻子的“恨”時,他才給妻子打了電話,告訴她自己已經(jīng)到東京了。他抱怨妻子不給自己主動打電話,其實,妻子在他出走后都在不停給他打電話。然而,由于他乘坐的是多達十多個小時的國際航班,飛機上禁止使用一切通信設備,所以妻子一直無法聯(lián)系上他。除每天查閱手機短信外,吉爾伯特時常寫信給其妻子,匯報自己的行蹤,介紹自己新交的朋友,描繪自己曾去過的高島平屋頂自殺場地、青木原“自殺森林”、三原山火山口和上野公園等地。盡管妻子因不滿他的出走而掛斷了電話,但他的內(nèi)心仍然思念妻子。吉爾伯特關于妻子出軌的夢境實現(xiàn)了其心目中的墨菲效應,但嚴重傷害妻子的情感和權(quán)益。對妻子的愛恨交織導致他用“愛”消解心中的“恨”,然而“恨”又不時地消蝕心中的“愛”。當他對妻子的“恨”超過“愛”時,他就離家出走;當他對妻子的“愛”超過“恨”時,他就翻看手機,希望看到妻子發(fā)來的信息,甚至希望妻子到東京來看望他。他對妻子的情緒是時愛時恨、忽冷忽熱;這表明他易于從自我出發(fā),任由主觀臆斷主導思維,任由不良情緒左右夫妻關系。
其次,波施曼在這部小說里描寫了父子關系的愛恨交織。日本青年與謝愛自己的父親,是因為父親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他恨父親,是因為父親擅自安排了他的人生之路,嚴重妨礙了他的個性發(fā)展。與謝的父親是一家小茶葉店的老板,本打算讓兒子成年后接管這家店,但與謝對經(jīng)商毫無興趣,因此就故意報考了另一座城市的大學。他想通過與家庭疏遠的方式來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人生。在大學學習期間,與謝熱衷于科研,想從海草中提煉一些物質(zhì)來制作潤膚膏。他的科研工作不但得不到父親的資助,反而遭到他的強烈反對。這引起他對父親的強烈不滿。他希望脫離父親的控制,成為一個能按自己的意愿發(fā)展自我的人。然而,其父親認為個人喜好應該服從于家族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總想把與謝的個人奮斗限制在自己設計的軌道上??範幨古c謝對父親的愛和恨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恨”超過“愛”時,他就離家出走,到處尋找自殺之所,以為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比生活在父親的控制之下更好;當“愛”超過“恨”時,與謝就會一再推遲自己的自殺時間,舍不得真正與親生父親永別。
再次,對戀人的愛恨交織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情愛努力缺乏應有的信心。與謝一生中只約會過一次。第一次見面的女友特別漂亮,這使他產(chǎn)生自卑感。他愛這個女孩,是因為喜歡漂亮女人是男人的天性;他恨這個女孩,是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她,于是就把女孩幻想成害人的“狐貍精”。當女孩主動吻他時,他感到“一股火焰沖上來,燒灼了他的嘴唇。狐貍的嘴筒子把烈火傳遍其全身,他突然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因為他從來沒有經(jīng)過如此的燒灼?!保?13)與謝的內(nèi)心受到極大的震動。為了避免情感受傷,他轉(zhuǎn)身就跑了。當他跑回來查看時,他產(chǎn)生了幻覺,似乎看見一條白色的狐貍尾巴消失在遠方。他對女孩的愛是“愛”和“恨”的交織,但“恨”和“怕”交替占據(jù)主導地位。自此以后,他對“狐貍精”的抽象之愛越來越強烈,導致他對其他女人喪失了興趣,未能樹立起理性的愛情觀。在墨菲效應式心理的作用下,“漂亮女人不可愛”的心理陰影一直籠罩在與謝的心里,難以消解,這也是他不斷尋求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松島》里,波施曼還描寫了朋友之間的愛恨交織。吉爾伯特愛與謝,是因為他把與謝視為自己的學生。吉爾伯特不斷開導和幫助與謝,努力使他擺脫自殺的心理沖動。他把與謝救下來后,帶回賓館,并以“為他找個好的自殺地方”為借口不斷推遲與謝的自殺計劃。他恨與謝,是因為與謝總是想去自殺之地,導致自己經(jīng)常更改行程,耽誤了前往松島的北上之旅。吉爾伯特認為“自己一直都得照看與謝,這孩子太誠實,在他沒命之前輕松不了,更不能專下心來做點什么。有時,真有點希望與謝永遠不要回來。如果那樣,妨礙自己旅行計劃的一切麻煩一下子就全解決了?!保?68)然而,在與謝失蹤的日子里,吉爾伯特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牽掛,與謝的形象時常浮現(xiàn)在腦海里。在墨菲效應式心理的左右下,吉爾伯特認為與謝有自殺動機,最后一定會走上自殺之路。他對與謝的情感是:近則怨,遠則念。因此,在小說結(jié)尾部分,吉爾伯特靠著松樹休息時,頭腦里出現(xiàn)了與謝跳崖自殺的幻覺。他對與謝的情感單方面呈現(xiàn),缺乏有效互動,并沉溺其中,久久難以釋懷,這顯示出失去親密好友時才會產(chǎn)生的極度孤獨感。
因此,愛恨交織使吉爾伯特和與謝等人的情緒和心態(tài)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他們不可能在這種情感中保持長久的“愛”或“恨”,也不可能獲得滿足和愉快,而現(xiàn)實給他們留下的也都是難以面對的心靈創(chuàng)傷。小說關于愛恨交織的心理刻畫細致入微,在細膩溫婉的文字之中暗藏著人間真情與心靈窘境。愛與恨的對立和轉(zhuǎn)化構(gòu)成了這部小說人際關系的主體;愛與恨的消融揭示了這部小說的主題——對愛的渴望,是對寬宥的贊許,同時也是對一切孤獨生命的溫暖觀照。
與基本焦慮和愛恨交織情緒密切相關的心理活動是三“自”心結(jié),即自卑、自負和自虐。在墨菲效應的催化下人們通常會產(chǎn)生負向心理活動,造成不良后果。在一定社會場景里,人對某個目標產(chǎn)生的強烈需求通常會激發(fā)自己的潛能,產(chǎn)生不顧一切地去努力追求的心理沖動,但如果這個沖動遭到阻止而無法實現(xiàn)時,其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會促使非理性心緒的出現(xiàn)。(Bedny&Bedny 2019:89)也就是說,人們會生成缺乏自信、勇氣和膽識等負向心理,致使不良心結(jié)的形成。波施曼在《松島》里描寫了以自卑、自負和自虐為表征的三“自”心結(jié),揭示墨菲效應與個性心理負向發(fā)展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從心理學來看,自卑就是過低地評價自己。自卑情結(jié)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huán)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或情感所組成的復雜心理。(Blaine2018:231)墨菲效應導致的自卑對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負面影響。自卑的人通常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yōu)點相比,總是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長此以往,就會產(chǎn)生悲觀厭世和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嚴重自卑的人會疏遠社會,陷入寂寞和孤獨之中,甚至會離家出走或走上輕生的道路。在《松島》里,小說主人公吉爾伯特和與謝都有很強的自卑感。吉爾伯特把自己和妻子瑪?shù)贍栠_做比較,產(chǎn)生了難以消解的自卑心理?,?shù)贍栠_是一名優(yōu)秀中學教師,工作出色,收入豐厚。吉爾伯特雖然是大學教師,但是科研工作毫無起色,收入較低。各方面的平庸導致他覺得自己沒有前途,其心中的墨菲效應持續(xù)發(fā)酵,導致他總認為自己遲早會被妻子拋棄,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日本青年與謝也有很強的自卑感,總覺得自己的學業(yè)成績不如班上的同學,擔心將來會被社會淘汰的墨菲效應使他喪失了重振旗鼓努力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走上了逃避人生的道路,企圖以自殺來終結(jié)自卑情結(jié)。由此可見,離家出走和自殺都是個體自卑心結(jié)的極端表現(xiàn)形式。
與自卑相對應的心理是自負。個體過高地評價自己的行為就是自負,往往以語言、行動、服飾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凸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自負有時表現(xiàn)為狂妄,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過于自負的人會產(chǎn)生自戀人格,也叫“水仙花情結(jié)”(Narcissus Complex),即“自戀狂”。在很多情況下,自負的人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看不起身邊的人。在這部小說里,吉爾伯特也表現(xiàn)出獨特的自負心理。在生活方面,他認為自己智商超群,總是抱怨自己生活在一群碌碌無為的朋友之中。在工作上,他認為自己的能力遠遠超過上司,瞧不起上司,抱怨自己總是得不到升職。在夫妻關系方面,他剛愎自用,認為自己永遠正確,把自己離家出走的一切責任都歸咎于妻子;認為妻子沒主動聯(lián)系他,就是對他不恭敬;而且還把自己想先給妻子打電話的念頭視為懦弱的表現(xiàn)。在學識方面,他認為自己的學識超過日本古典詩人西行大師。當他在松島聽說西行大師曾在山上被一個年輕和尚提出的問題難住時,遺憾自己沒有生活在西行大師的年代,喪失了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吉爾伯特的自負主要表現(xiàn)為狂妄而淺薄。自負心理導致他與親人和朋友的關系格格不入,只能在離家出走中宣泄自負所形成的狂妄心結(jié)。
自虐是一種自己傷害自己的行為,可視為“主客同體的虐待”,表現(xiàn)為自己制造痛苦并讓自己受罪。“施虐的主體是受虐的客體,受虐的主體是施虐的客體。自虐者多數(shù)對自己不認同,通過對自我實施懲罰的方式來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快感?!保–otterill 2018:76)自虐的心理動機是宣泄自己對自己的抱怨、責備和不滿。在這部小說里,吉爾伯特放棄在德國熟悉的居住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只身來到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和居住條件簡陋的日本,把自己放在孤獨和寂寞中煎熬。在墨菲效應的作用下,吉爾伯特來到日本后沒有尋求安逸的生活,而是和日本青年與謝不停地去各處查看自殺場所,之后又一個人來到松島,把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當作旅行指南,重游松尾芭蕉五百年前走過的路。吉爾伯特通過在日本艱苦跋涉和簡陋生活的方式來進行自我虐待,以期獲得一種心靈救贖。
總之,《松島》從自卑、自負和自虐等三個方面描寫了在一定社會情境中產(chǎn)生的人物心結(jié),揭示了墨菲效應對現(xiàn)代人心理問題的重要影響。波施曼筆下的自卑心理顯現(xiàn)了自我隔絕和自我否定對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消極影響。與自卑心理相輔相成的自負心理則通過自我夸大的方式來補償自信的不足。自負心理的危害性主要是使自己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削弱了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洞察力,從而降低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以致與本來很適合自己個性發(fā)展的理想環(huán)境對立。自虐心理旨在通過自我虐待的方式來宣泄對自我的不滿,以達到某種心理平衡。三“自”心結(jié)的交織和交替出現(xiàn)往往使個體生成自負心理,而自負心理在認知上的偏激和情感上的過分敏感又會導致固執(zhí)己見、自命清高或自我貶低的負向心理情結(jié)。
《松島》從基本焦慮、愛恨交織、自卑、自負和自虐等方面描寫墨菲效應與心理演繹的密切關系,揭示后工業(yè)時代的生存危機和心理危機。波施曼筆下的墨菲效應之危害性就是把人際關系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展現(xiàn)了心理暗示、心理焦慮、愛憎情感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演繹,揭示墨菲效應對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倫理的消極影響和破壞力。這部小說所蘊藏的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和美學內(nèi)涵為文本增添了魅力,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將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凸顯其超越時代的生命力。波施曼關于現(xiàn)代人心理問題的描寫拓展了當代德國文學的主題空間,對21世紀德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fā)展也將產(chǎn)生積極的重要影響。
注釋:
①墨菲效應(Murphy’s Law)是美國工程師愛德華·A.墨菲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他曾參加美國空軍于1949年進行的MX981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定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其中有一個實驗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的上方,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人還是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上。墨菲一直擔心會發(fā)生的事最后還是發(fā)生了。此后,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墨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