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嘯波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省特級教師,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聊齋志異》猶如一部寫作百科全書,其中很多短小精悍的篇章也非常經(jīng)典,頗值得我們重視、賞鑒。
《綠衣女》篇幅短小,連標點計682字,扣除標點不過536字,然而方寸之地,蒲松齡卻能盡展十八般武藝。其構(gòu)思之新、情節(jié)之奇、意蘊之豐、筆法之妙,對于中學作文實踐與指導,具有很大的意義。
在信息交流多維、生活節(jié)奏快速、娛樂方式豐富的當下,寫作的開頭怎樣迅速抓住眼球?可以借鑒《綠衣女》的開頭。
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讀書醴泉寺。夜方披誦,忽一女子在窗外贊曰:“于相公勤讀哉!”
小說的開頭,照例是盡快“把讀者拉進門去”,《聊齋志異》也是如此。讓男主角第一時間登場,開門見山,干凈利落。然而,簡潔的文字仿佛開啟了眾妙之門,我們不妨慢慢品味。
男主角的姓名有意思。醴泉寺乃千年古剎,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此讀書,書生于璟字“小宋”,莫非有致敬范文正公之意?
兩處的地名有作用。“益都”就是今天的青州,“醴泉寺”屬濱州地界,讓甲書生在乙地求學,其作用是否有意把親人隔開,給人物以“施展”空間?
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有玄機。更深夜闌闃無人聲,夜色沉沉一燈如豆,正好聚焦書卷刻苦攻書,可寂靜黑夜不是特別利于情人幽會嗎?這不,“夜方披誦”,一個“方”字,仿佛按下了快進鍵,話音未落,佳人來也。小娘子來得好快哉!隨著銀鈴般脆響的女聲,窮書生欣逢艷遇,于是孤男寡女,三言兩語,情海涌起愛的波濤。
開頭小結(jié):
男主外出游學,女主不請自來——奇遇;
深山古廟無人,清凈之地有愛——浪漫;
白日遠離塵世,黑夜紅袖添香——雅趣。
美麗爽朗的女子自薦枕席,劇本第一集就直奔主題。起筆就圓了秀才的白日夢,慰藉了書生的孤寂魂。
可是,正所謂樂極生悲,人間許多戀情,往往從喜劇開始而以悲劇結(jié)束。誰能想到,“婉妙無比”的姑娘竟有如此悲慘的過往、難言的隱痛;而且始終有敵人虎視眈眈,準備對她一擊斃命,無怪乎她蛾眉緊鎖,戰(zhàn)戰(zhàn)兢兢。
文章結(jié)尾讓人傷感,綠衣女“頻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絕”?!@個“絕”字,很有弦外之音,怕不是“從此不來”那么簡單。我們不妨這樣推想:即使綠衣女最后逃出生天,可她形單影只,身小力薄,前方處處兇險;不說鴛夢難溫,怕是能不能以綠蜂之身存活,都是一個問號。
花容月貌的少女在情郎面前現(xiàn)出了小綠蜂的原形,讓人情何以堪?更讓人嘆息的,是她只能“頻展雙翼”“穿窗而去”,此后她去哪里活命?她還能不能回復女身?林間檐下還會不會再遇蛛吻?無從知曉,杳無音訊。這樣的結(jié)局,怎不讓人扼腕嘆息、潸然淚下呢?
小綠蜂變成美麗的女孩,來人世與書生相愛,這“田螺姑娘”式的奇幻故事,謎底直到文章臨近結(jié)束才解開。由蜂而人,情節(jié)跨越巨大,如何才能寫得自然妥帖呢?要領(lǐng)在于,構(gòu)思時務(wù)必講求伏筆與照應(yīng)。
先講如何“照應(yīng)”。請看下文:
女曰:“君佇望我;我逾垣去,君方歸?!庇谠唬骸爸Z。”視女轉(zhuǎn)過房廊,寂不復見。方欲歸寢,聞女號救甚急。于奔往,四顧無跡,聲在檐間。舉首細視,則一蛛大如彈,搏捉一物,哀鳴聲嘶。于破網(wǎng)挑下,去其縛纏,則一綠蜂,奄然將斃矣。
美麗的綠衣女在心上人的目送下,“轉(zhuǎn)過房廊”就不見了,她究竟如何變身,人們不得而知。但轉(zhuǎn)眼“聞女號救甚急”,當她再進入我們眼簾,已成“奄然將斃”的一只小綠蜂矣。楚楚動人的少女,轉(zhuǎn)眼成了屋檐下“哀鳴聲嘶”的飛蟲,正所謂“人走情未走,形斷聲不斷”。這個千古奇觀,竟然發(fā)生于一對戀人惜別之際,出現(xiàn)在無數(shù)讀者圍觀的當場,豈非咄咄怪事?這里的照應(yīng)堂堂正正,明確清晰。
那“伏筆”在哪里呢?且讓我們一一回溯。
一、故事開頭。書生于璟深夜讀書,姑娘主動招呼,她笑著推門而進時,伏筆在“婉妙無比”的“綠衣長裙”上。兩人寬衣解帶恩愛歡好時,伏筆在“殆不盈掬”的細腰上。
二、故事發(fā)展。應(yīng)于生請求,綠衣女為歌擊拍時,伏筆在“輕點足床”的“蓮鉤”上。被于生央求不過,綠衣女開口吟唱時,伏筆在“宛轉(zhuǎn)滑烈”的如蠅細聲上。
三、故事高潮。綠衣女鼓起勇氣歌唱后,伏筆在“繞屋周視”上,在“惿心怯”上,在柔弱可憐、驚惶不安的模樣、神態(tài)上。
“少女”還是“綠蜂”,文中多處設(shè)伏,有幾次近乎直言。這些伏筆絲絲入扣,不動聲色,而又若隱若現(xiàn)。只有當我們得知答案回頭細品之后,才恍然發(fā)現(xiàn)但明倫評點的“色、聲、形、神”齊備,“蜂之致畢露矣”。令人不由得心生愛憐,愛上這個嬌俏可人而又命運多舛的“綠蜂女”。
古文大家、外國小說翻譯大師林紓曾經(jīng)說過:“伏筆茍使人知,亦不稱妙。無意閱過,當是閑筆,后經(jīng)點明,才知是有用者?!薄毒G衣女》前文多次隱隱約約設(shè)伏,后文一次明明白白地照應(yīng),閑筆不閑,多而不亂,可謂高明之至、精巧之至。
一位年輕貌美女郎,主動搭訕,微笑進屋,且柔情萬種地自薦枕席,這是多么美的情節(jié)?。】墒侨绻麤]有打動人的情感,這只是一個香艷的故事而已。也許給人意外多過感動,狂熱蓋過深沉,欲望替代了愛情。
綠衣女為什么讓人愛?這種愛不是因為迷人的性感,盡管綠衣女“婉妙無比”;這種愛也不是因為如火的熱情,盡管綠衣女灑脫又大膽。綠衣女贏得我們愛憐與同情的,是她對生命的熱愛、對愛情的理解。而這,文中用“曲筆”來展示。
“曲筆”一詞有多種意思,這里是指委婉的表達手法。來聽聽綠衣女幽怨的歌聲:
樹上烏臼鳥,賺奴中夜散。
不怨繡鞋濕,只恐郎無伴。
乍一聽,是一首南北朝風格的情歌。為什么說這是“曲筆”呢?我們不妨來揭示此歌與人物命運的關(guān)系。這首歌字面上的解讀是:
樹上的烏臼鳥啊,
天不亮就不停地叫喚,
你害(騙)得我與愛人半夜里離別。
我不抱怨露水濕透了我的繡鞋,
怕只怕我的情哥哥一個人,
孤孤單單沒人來陪伴。
初讀歌詞的第一反應(yīng):訴說女子對情郎的癡情。
略一思考,烏臼鳥黑色長尾,形似燕子,體型小于烏鴉,能夠被這種小鳥驚散的只有蜂子這類小昆蟲。這不是暗示小綠蜂身份嗎?
再一思考,你“與愛人半夜里離別”,天明之后你們可以再聚首嘛,何必如此介意?這其中……
如果繼續(xù)深思,再柔美的情歌,無非讓人陶醉而已,何至于“宛轉(zhuǎn)滑烈,動耳搖心”,難道此處真有生離死別的隱情?
最后,我們結(jié)合綠衣女的表現(xiàn),看一句貌似詼諧逗趣的諺語——“偷生鬼子常畏人”,終于得以窺測原委:惴惴不安的“綠蜂女”之所以不敢高聲說話,不敢獨自來去,清歌唱罷“繞屋周視”,是因為,她的原配伴侶被烏臼鳥吃掉了。
“烏臼鳥”是六朝樂府常常出現(xiàn)的愛情鳥,但它是“晦氣鳥”“離別鳥”“悲愁鳥”。民歌《烏夜啼·其四》:“可憐烏臼鳥,強言知天曙。無故三更啼,歡子冒暗去?!边@里,烏臼鳥就是報錯時間棒打鴛鴦的罪魁。另一首民歌《讀曲歌》,更是直抒對烏臼鳥的憤恨:“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民歌俚句拙語,示愛非常動人,泄恨也粗樸直接。而《綠衣女》的歌詞用來抒發(fā)女主角的心聲,純潔真摯又暗透身世,而且很有文化淵源。
讓我們小結(jié)一下,綠衣女歌聲“嬌細”“消魂”,傳遞出來的東西卻非常厚重:悠久的傳承與豐富的內(nèi)涵,主角隱藏的身份與復雜的情感。委婉“曲筆”多重意蘊,復調(diào)旋律回味悠長。
最后來討論“趣筆”。先不提女主角閃亮登場時的兩聲夸贊,也不提她“恐消君魂耳”的風情妙語,單看有趣的結(jié)尾:
于破網(wǎng)挑下,去其縛纏,則一綠蜂,奄然將斃矣。捉歸室中,置案頭。停蘇移時,始能行步。徐登硯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幾上,走作“謝”字。頻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絕。
結(jié)尾意外至極,實在比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變身為巨大的甲蟲可愛、好玩、有趣多了。小小的蜜蜂,竟然“以身投墨汁”寫了一個漢字。把字拆開來解,“謝”,“言”“身”“寸”也,仿佛俏皮地說:“話說我的身體只有一寸長?!?/p>
其他含義請看下文筆者的打油詩:
“謝”字十七畫,用盡洪荒力。
一謝救命恩,深深感激你。
二謝現(xiàn)原身,恩愛難如意。
三謝別情郎,后會永無期。
多么可愛的小生靈?。∩矸萑绱吮拔?,遭遇如此不幸,可她一點也不矯揉造作,而是敢愛敢恨,我的身體我做主!蜂與人,她與他,邂逅一次,相愛一場,清歌一曲,相送一程,銘心刻骨的思念,重獲自由的快慰,都融入那一段竭盡全力的行為藝術(shù),用一個無聲的“謝”字作最后的致敬。“趣筆”實乃奇筆、神筆、妙筆!
閑讀《聊齋志異》,備覺博大精深,感文中奇事,賞文中妙人,悟文中真意,心隨筆走,其喜洋洋者矣。
附:《聊齋志異·綠衣女》(原文)
綠衣女
蒲松齡
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讀書醴泉寺。夜方披誦,忽一女子在窗外贊曰:“于相公勤讀哉!”因念:深山何處得女子?方疑思間,女已推扉笑入,曰:“勤讀哉!”于驚起,視之,綠衣長裙,婉妙無比。于知非人,固詰里居。女曰:“君視妾當非能咋噬者,何勞窮問?”于心好之,遂與寢處。羅襦既解,腰細殆不盈掬。更籌方盡,翩然遂出。由此無夕不至。
一夕共酌,談吐間妙解音律。于曰:“卿聲嬌細,倘度一曲,必能消魂?!迸υ唬骸安桓叶惹?,恐消君魂耳?!庇诠陶堉T唬骸版橇呦?,恐他人所聞。君必欲之,請便獻丑;但只微聲示意可耳?!彼煲陨忋^輕點足床,歌云:“樹上烏臼鳥,賺奴中夜散。不怨繡鞋濕,只恐郎無伴?!甭暭毴缦墸每杀嬲J。而靜聽之,宛轉(zhuǎn)滑烈,動耳搖心。歌已,啟門窺曰:“防窗外有人。”繞屋周視,乃入。生曰:“卿何疑懼之深?”笑曰:“諺云‘偷生鬼子常畏人’。妾之謂矣?!奔榷蛯?,惕然不喜,曰:“生平之分,殆止此乎?!庇诩眴栔唬骸版膭?,妾祿盡矣?!庇谖恐唬骸靶膭友?,蓋是常也,何遽此云?”女稍釋,復相綢繆。
更漏既歇,披衣下榻。方將啟關(guān),徘徊復返,曰:“不知何故,惿心怯。乞送我出門?!庇诠?,送諸門外。女曰:“君佇望我;我逾垣去,君方歸?!庇谠唬骸爸Z?!币暸D(zhuǎn)過房廊,寂不復見。方欲歸寢,聞女號救甚急。于奔往,四顧無跡,聲在檐間。舉首細視,則一蛛大如彈,搏捉一物,哀鳴聲嘶。于破網(wǎng)挑下,去其縛纏,則一綠蜂,奄然將斃矣。捉歸室中,置案頭。停蘇移時,始能行步。徐登硯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幾上,走作“謝”字。頻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