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玲,栗慧敏
(鄭州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以下簡稱《報告》)與美國《國情咨文》(以下簡稱《咨文》)具有相似的文本屬性和政治功能。比較二者的文體風格,分析特定文體特征對外宣效果的影響,對于政治文獻的有效傳播和國家形象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二者均成文于正式場合,既具有書面語的特征,又基于與受眾互動的發(fā)表方式,呈現(xiàn)出口語體的特質(zhì)。因此,準確判斷二者的文體風格并不能一蹴而就。
Leech和Short認為,文體是特定人物在特定語境下有目的地使用語言的方式。[1](P9)一般情況下,文體分析涉及詞匯、語法、修辭、連貫與語境四大范疇。由于語義范疇可通過其他范疇實現(xiàn),故不單獨列出。[1](P61)而計量文體特征則是基于量化技術手段測算和描述某類文本詞匯和句法層面的總體特征。
已有研究重點關注中美政府工作報告在高頻詞、主題詞及搭配等方面的差異。[2-4]少有學者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從宏觀層面分析《報告》英譯本的計量文體特征,并將其運用到外宣效果的研究中。目前,計量文體特征多被用于判定文學作品著作權、作者身份和文學翻譯作品文體風格。[5-8]而借鑒統(tǒng)計量化法研究實用文體,可幫助研究者更系統(tǒng)、客觀地把握其文體風格。[9]
有鑒于此,本文運用語料庫及統(tǒng)計學工具對比分析《報告》和《咨文》的文體特征及其對外宣效果的影響。本文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1)哪些文體特征可作為判斷《報告》和《咨文》文體風格差異的標準?(2)系統(tǒng)聚類能否顯著區(qū)分《報告》和《咨文》的文體風格?(3)文體特征的差異分析對于提升中國政治文本的外宣效果有何啟示?
由于《咨文》篇幅較短,本文選取2014—2019年的《咨文》和2018—2019年的《報告》作為語料,并自建兩個容量相當?shù)目杀日Z料庫。為精確統(tǒng)計文本特征值,將清洗加工后的每個語料庫劃分為11個樣本,總計22個樣本。每個樣本詞數(shù)介于2 866~3 024之間,以保證語義的完整性(見表1)。
表1 22個樣本基本信息
將清洗后的語料通過在線標注軟件Free CLAWS web tagger進行賦碼。為進一步提升標注準確率,本文參考《語料庫應用教程》中的CLAWS賦碼集,[10](P228-231)對賦碼文本進行人工校對,然后將賦碼后的22個樣本保存?zhèn)溆谩?/p>
基于特定研究目的,研究者對文體特征的選取呈現(xiàn)出一定差異。相關研究多以Leech和Short提出的詞匯、語法、修辭格、語境與連貫作為重要參考。[1](P61)綜合以上觀點和已有研究對兩類文本體裁特征的判斷,[2-3]本文初步將以下16個文體特征確定為研究變量:型例比、標準型例比、平均詞長、平均句長、句子數(shù)、副詞比例、數(shù)詞比例、限定詞比例、名詞比例、動詞比例、被動語態(tài)比例、形容詞比例、代詞比例、介詞比例、情態(tài)動詞比例和連詞比例。
本研究篩選文體特征變量的方法是獨立樣本T檢驗,即檢驗《報告》和《咨文》這兩組樣本的均值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在驗證兩組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之后,運用Antconc3.2.4w和Wordsmith 6檢索每個樣本的文體特征值,將統(tǒng)計好的16個文體特征值與樣本標號分別導入SPSSv21中,依次做獨立樣本T檢驗。在16個預設變量中,12個計量文體特征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均低于0.05(見表2)。且除型例比、句子數(shù)和連詞比例之外,其他9個變量的顯著性均為0.000,說明兩組樣本在這12個變量上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
表2 12個計量文體特征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為進一步驗證12個文體特征值區(qū)分兩類文本的有效性,可對所有樣本做系統(tǒng)聚類分析。該方法是先將所有n個變量看成不同的n類,然后將性質(zhì)最接近的兩類合并為一類;再從這n-1類中找到最接近的兩類加以合并,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變量分為幾類。[11](P172)系統(tǒng)聚類能夠有效識別變量間的異質(zhì)性,并以此為依據(jù)將一批樣品區(qū)別開來。據(jù)此,本文以22個樣本為聚類對象,以篩選出的12個文體特征值為聚類依據(jù),探索系統(tǒng)聚類能否有效區(qū)分兩類文本的文體風格。圖1是聚類結果。樹狀圖清晰地展示了21個聚類過程中每次類別聚合的過程,最終將22個樣本分為2個類別:樣本12-22(《咨文》)聚為一類,而1-11(《報告》)則為另一類。聚類結果證實,以上12個文體特征可作為區(qū)分兩類文本的重要標準。此外,樹狀圖的縱軸表示不同類別間的距離。由圖1可知,《咨文》樣本間的距離為0-15,《報告》樣本間的距離為0-10,說明與《咨文》相比,《報告》的文體風格更具穩(wěn)定性、同質(zhì)性。然而,由于兩類別的距離達到了極值25,遠遠大于同一類別間的差異,輔助驗證了系統(tǒng)聚類可明晰地呈現(xiàn)出兩類文本的差異,為下文的文體特征分析提供了客觀依據(jù)。
系統(tǒng)聚類從宏觀角度展示了兩類文本具有顯著性差異。為探索文體風格的微觀差異,還需了解哪些文體特征最能區(qū)分兩類文本以及具體差異表現(xiàn)。表3為兩文本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以及12個文體特征值均值差異百分比。該表顯示,《報告》在平均詞長、平均句長、名詞比例、介詞比例、被動語態(tài)比例、連詞比例、形容詞比例這7個特征值上均高于《咨文》,而《咨文》僅在型例比、副詞比例、句子數(shù)、限定詞比例以及代詞比例上大于《報告》。同時,兩類文本在被動語態(tài)上的差異最為顯著,即被動語態(tài)比例最能區(qū)分兩類文本,其次是限定詞比例、代詞比例、形容詞比例等。
表3 12個計量文體特征值的對比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為探究兩文本文體差異的微觀表現(xiàn)以及形成既定差異的原因,需要對上文中12個文體特征作詳細的定性分析。結合被篩選出的文體特征屬性,本文將篩選出的12個有效變量細分為兩類:衡量句子難度的變量和衡量詞匯豐富度的變量。將區(qū)分句子難度的變量確定為平均句長、句子數(shù)、平均詞長和被動語態(tài);詞匯豐富度變量為型例比和上文中的7種詞類分布。
1.句子難度
在容量相當?shù)臉颖局?,平均句長與句子數(shù)成反比。根據(jù)表3,樣本中《報告》的平均句長均值比《咨文》多5.9727,而句子數(shù)卻少39.9091,兩者形成巨大反差,說明《報告》的長難句數(shù)量較多。平均詞長也是衡量句子難度的重要指標。由于《報告》的句子數(shù)更少,且平均詞長更長,也說明了《報告》句子難度高于《咨文》。
被動語態(tài)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語法結構,極少出現(xiàn)在口語體中,可作為區(qū)分書面語和口語的一個重要指標。表3顯示,《報告》的被動語態(tài)比例高于《咨文》,表明前者語法結構較為復雜,表達更加正式。
綜上所述,《報告》詞匯句法難度相對更大,文體風格更加嚴謹、正式,具有典型的書面語體特征。據(jù)此,可初步判斷其文本可讀性低于《咨文》。
2.詞匯豐富度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推測的合理性,還需分析型例比和具體的詞類分布。型例比是類符與形符之比,它能夠反映文本的用詞豐富度與用詞變化。型例比越大,文本的詞匯豐富度越高。從表3兩類文本的型例比均值來看,《咨文》高于《報告》,說明其用詞更加豐富,變化更多,而這一結論與聚類分析中《報告》文體風格的穩(wěn)定性、一致性相佐證。雖然標準型例比在衡量詞匯豐富度方面更加可靠,但考慮到本文的語料庫容量相對較小,而獨立樣本T檢驗中型例比的顯著性小于0.05,因此,此變量對于區(qū)分兩類文本詞匯豐富度仍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詞類分布,《報告》中的名詞、形容詞、介詞、連詞比例均高于《咨文》。名詞、形容詞屬于實詞,其比例越高,說明文本承載的新信息量越大,從而增加文本閱讀難度;介詞和連詞為虛詞,同時二者也充當功能詞,說明《報告》中功能詞和小句較多,句式相對豐富、復雜。
相較而言,《咨文》中的限定詞、代詞、副詞比例高于《報告》。兩類文本的限定詞頻數(shù)(《咨文》1 369詞,《報告》554詞)、用法差異懸殊,較為復雜。為探索該變量對文體風格的影響,在兩文本中分別選取頻數(shù)排名前十的限定詞進行對比(見表4)。每類文本有12個高頻限定詞,它們的種類相差無幾,且有10個限定詞完全相同。語義上,this,that,these,those被稱為指示限定詞,它們可以通過“與言者的‘現(xiàn)在’或‘這里’為參照點”,說明中心詞所指“物”與“言者”的指示關系,或通過“屬有關系”來回答“是此非彼”的問題。[12](P14)《咨文》中指示限定詞的頻數(shù)比例均高于《報告》,說明《咨文》更傾向于以“現(xiàn)在”或“這里”作為參照點,闡明說話者與所言之物的指示關系,或通過所屬關系來明確事物的歸屬性。這可能與說話者實時演講,試圖用親近真切的語言與觀眾共情有所關聯(lián),這一假設也基本符合總統(tǒng)演講的物理環(huán)境和心理狀態(tài);some,many,much,more等被定義為數(shù)量限定詞,表達非確切的數(shù)量。[12](P16)《咨文》中many,some的頻數(shù)比例高于《報告》。同時,檢索發(fā)現(xiàn),《咨文》中的高頻限定詞much未出現(xiàn)在《報告》中。雖然more在《報告》中的頻數(shù)比例高于《咨文》,但more是many和much的比較級,可將some,many,much,more四者頻數(shù)相加,觀察它們在兩類文本中的分布情況。四者在《咨文》中的頻數(shù)及其百分比均高于《報告》,說明《咨文》對內(nèi)容精確度的要求相對較低,符合口頭演講的特征;在限定詞總頻數(shù)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報告》中all的頻數(shù)和比例都高于《咨文》,表明《報告》強調(diào)諸如“全體、全部、都、所有”等集體概念,傳遞出解決一切問題的堅定信念和不留任何紕漏的嚴謹態(tài)度。
表4 《咨文》和《報告》限定詞詞表分布對比(取前十位)
《咨文》中代詞較多,名詞偏少,說明文本承載的新信息量相對較低??傮w來看,較高的限定詞和代詞比重輔助證實:《咨文》具有口語體特征,文本可讀性更高。
《咨文》《報告》中副詞的頻數(shù)分別為1 853詞、1 025詞。表5顯示了高頻副詞數(shù)占每類文本副詞總數(shù)的百分比。由表5可知,《咨文》中時間副詞和地點副詞的使用頻率排在前列,佐證了由限定詞得出的結論,即《咨文》帶有即興演講的色彩。同時,《咨文》副詞總量大,但詞長較短,語義相對單一。而《報告》中的副詞語義豐富,需要結合語境作重點剖析(見下文語義分析)。
表5 《咨文》和《報告》副詞詞表分布對比(取前十位)
上述分析證實,《報告》正式嚴謹,詞匯句法復雜,具有較強的書面語體特征。而《咨文》信息量較小、且?guī)в屑磁d演講的口語體特征,可讀性較強,更易被普通民眾接受。
3.語義分析
研究文體特征不僅要關注語言形式,如:詞類、句法等,還應重視其語義內(nèi)涵,以更好地判斷文本的可讀性與外宣效果?!秷蟾妗纷鳛檎瓮庑墨I,其高頻實義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國家的方針政策導向,并映射出國家形象。由于《報告》中的名詞、形容詞和副詞具有豐富的語義內(nèi)涵,且三類詞性比例能顯著區(qū)分兩類文本的文體特征,因此,下文將對此三類詞做語義差異分析。
通過檢索賦碼后的文本,發(fā)現(xiàn)《報告》中頻數(shù)不低于10的名詞如:development,business,growth,market,innovation,economy,enterprises,consumption,government,services,progress,environment,funds,people,tax,insurance,education,poverty,employment,housing,healthcare,job等,反映了中國關注經(jīng)濟發(fā)展、脫貧攻堅等重大難題以及教育、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而《咨文》中頻數(shù)不低于10的名詞為America,congress,nation,Americans,people,jobs,tax,economy,world,global,international,party,Republicans,Democrats,democracy,immigration,power,energy,security,trade,allies,border,nuclear,war,terrorists等?!蹲晌摹犯哳l名詞顯示,美國除關注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生問題,還將政黨問題、全球共性問題作為焦點,如:移民、能源、安全、貿(mào)易戰(zhàn)、邊界紛爭等。
關注焦點的差異與中美兩國的國情不無關系。中國當前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面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產(chǎn)業(yè)升級等社會問題和與之相伴的民生問題,而《咨文》高頻名詞則客觀反映了由美國政黨制度、移民史和能源配置狀況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
《報告》中頻數(shù)不低于10的形容詞Chinese,economic,financial,stable,strong,full,social,new,major,urban,public,medical,cultural,prosperous,shared,ecological,peaceful,beneficial等,反映了中國經(jīng)濟取得全面、穩(wěn)定、強勢發(fā)展,中國尋求新的重大突破,實現(xiàn)城市化和國家富強。同時也顯示出中國政府倡導共享、互利、和平的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而《咨文》頻數(shù)不低于10的形容詞American,great,good,strong,fair,safe,best,free,hardworking,brave等,強調(diào)了美國強大,勇于擔當,崇尚公平自由,努力維護公共安全;但《咨文》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相對高頻(頻數(shù)不低于6)且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國外交理念的負面含義詞,如:illegal,dangerous,terrible,bad,unfair,violent等。放到語境中檢索其搭配,發(fā)現(xiàn)高頻形容詞great,good,strong,fair,safe,powerful等傾向于與美國自身搭配,如:
例1 …stepboldlyandbravelyinto the next chapter of thisgreatAmerican adventure,…
例2 So let’s work together,…that will truly make Americasafe.
而dangerous,illegal,unfair,terrible,violent等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更相關。這說明美國政府認為自身具有強大優(yōu)勢,而其他國家危機重重,對美國有一定威脅。如:
例3 …,so that ifanothercountryplaces anunfairtariffon an American product,we can charge them the exact same tariff…
例4 Year after year,countless Americans are murdered by criminalillegalaliens.
相比中國尋求自我發(fā)展和全球互利共贏的形象,美國的官方文件則一定程度上彰顯出其優(yōu)越自負的一面。《報告》高頻使用積極性和中性形容詞,且總量更多,有利于塑造積極進取、自強求富,謀求共同發(fā)展的中國政府形象。
而《咨文》中頻數(shù)不低于10的副詞呈現(xiàn)出對比鮮明的時間差,如:tonight,now,today,recently,ago,just,before,ever,then等,有意強調(diào)美國現(xiàn)在與過去相比發(fā)生的變化。
相較而言,《報告》中的副詞總量少于《咨文》,但蘊含豐富信息。下文展示了《報告》中頻數(shù)不低于6的副詞,可從語義層面將它們分為兩類:成果展示類,如fully,steadily,rapidly,consistently,significantly,effectively等,展示了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獲得了快速、充分的發(fā)展,中國政府的工作成效顯著;處事方式類,如prudently,strictly,resolutely,actively,appropriately等,反映了中國政府工作審慎、嚴謹、恰當,積極作為,有著克服一切難題的決心和意志。
從三類詞性的語義內(nèi)涵來看,《咨文》體現(xiàn)了美國愿肩負使命擔當,引領世界各國解決全球共性問題的“國際衛(wèi)士”形象。而《報告》則較少涉及國際問題,試圖構建政府一心為民、努力作為的人民公仆形象,同時彰顯了堅持全球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總體而言,兩類文本都樹立了較為積極的國家形象,外宣效果良好。
本文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報告》和《咨文》的文體特征。宏觀層面的計量結果表明,系統(tǒng)聚類能夠有效區(qū)分兩者的文體風格。微觀層面的句子難度、詞匯豐富度和語義分析表明,《報告》更加正式嚴謹,而《咨文》偏口語化,文本可讀性較強。兩文本都達到了良好的外宣效果,但為增強《報告》外宣的有效性,譯者還應考慮外國受眾的文體風格偏好,把握好長短詞、長短句、簡單句與復雜句的使用比例,增強表達的透明度和文本的可讀性,使受眾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發(fā)展變化、真正領悟中國的政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