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葵
中國援柬吳哥古跡茶膠寺修復項目近日舉行實體移交儀式。茶膠寺是柬埔寨最著名的千年“爛尾工程”,因為復雜的歷史原因中途停建,未完工狀態(tài)保持至今。茶膠寺又名達高寺,意為"祖先的水晶塔(杯)”或“琉璃塔(杯)”,是吳哥600多座寺廟古跡中特殊且極具研究價值的存在。2010年11月27日開始的援柬二期茶膠寺修復工程歷時12年,修復后的茶膠寺沒有了雜亂無章的石塊,少了一絲原始粗獷,多了幾分肅穆威嚴。
命運多舛,多次停工
據記載,公元975年,柬埔寨吳哥王朝國王闈耶跋摩五世開始建造國寺——茶膠寺,未完成便去世,繼任者因在位時間短或政局不穩(wěn)、內戰(zhàn)不斷等原因,未能完工。后世學者們推測建造茶膠寺過程中,曾遭遇雷擊,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故不再修建,“爛尾“至今。
茶膠寺位于大吳哥王城勝利門東約1公里處,西距暹粒河約500米,寺的東側以神道與東池相接,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1.31萬平方米。站在塔頂可以俯瞰整個吳哥城。整體建筑是逐層收進的方形須彌壇。第一層平臺四周繞墻,長120米、寬100米、高2.2米,平臺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大屋。第二層平臺長80米、寬75米,高5.5米,平臺一圈有回廊,周圍都是長方形大屋,其中有兩個朝西的藏經閣。第三層平臺上建造了5個塔殿,按花瓣狀排列,中央主塔高出地面43.3米,塔高21.43米,其余4個小塔分布于四角。5座塔殿均按神話中須彌山的意象修建,塔殿均砌筑于須彌座上。中央塔殿與四角塔殿的須彌座差別很大。角處塔殿的須彌座為兩層,較小,一般由4層石塊疊砌而成,四面踏道兩側均有單層側跺。中央塔殿的須彌座體量較大,共有3層,形成一個小的須彌壇。在四面踏道的兩側均各有兩層側跺,踏道坡度約為47度。這種視覺效果使中央塔殿看起來更高聳威嚴。
視覺上的留白
茶膠寺的后期建設停止,只保留了石塊砌建的原始形式,巨大的石頭像積木一樣加以堆砌,沒有雕飾,使美歸零到只有材料和結構本身,意外地產生了一種視覺上的留白。在吳哥時期繁復的浮雕中,獨特地呈現出粗獷樸素的原始美,厚重莊嚴。上須彌壇的一層層石階似天梯般陡峭,幾近90度垂直,抬頭仰望那些巨大的臺階,未經雕琢的石塊更讓人感受到一種天然原始的力量,瞬間覺得自己變得渺小。筆者在爬這個石階的時候都是手腳并用,如履薄冰般一步一步往上挪動,爬到須彌壇再往下看不禁覺得腿軟。據說當初建造者有意將踏道設計成這樣就是為了讓國王也必須和普通人一樣躬身攀爬,匍匐前進,以示對神靈的敬重。頂層的圣殿現就供奉著佛像,香火不斷,是附近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茶膠寺作為典型的廟山建筑,雖未能完工,但在曷棉建筑形制演變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它遺存的構造特征與施工方法,對研究吳哥建筑的施工技術與流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茶膠寺首次出現回廊及回廊與角塔結合的建筑形式,經后期演變和發(fā)展'成為高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也是吳哥建筑中第一座建筑主體全部采用砂樣建成的寺廟,是柬埔寨建筑歷史上的里程碑,是建造茶膠寺時期高棉工匠最先進技術的應用和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創(chuàng)新。
修復工程漫長而復雜
茶膠寺本身是未完工的建筑,由巨大的石塊逐層疊起,歷經千年風雨,且長期處于高溫濕熱的環(huán)境中,雖主體建筑依然聳立,保持完整,但結構及細部損傷嚴重,各類塔殿、寺門、長廳、回廊等建筑都出現整體或局部坍塌損毀,基臺也存在多種結構安全方面的隱患。
修復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工程,需要照原址畫出圖紙,再用電腦模擬計算渲染出3D圖,再在倒塌的亂石堆中去尋找屬于每個部位的對應石頭,重新壘砌,將成千上萬塊散落的巨石重新“組裝”成1000多年前的模樣,這就好比是復雜的拼圖游戲,只不過比拼圖游戲復雜上百倍。
據了解,在20多米高的須彌臺上開展修復工作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施工場地狹小、大型機械設備無法到達須彌臺上,另一方面高臺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中國工作隊要自己搬運、搭設巨大的腳手架,將五塔上部移位、破損的石頭替換。每一個鋼結構支護框都是量體裁衣地單獨設計,單獨切割,現場制作,鋼材與石頭之間墊有隔離層,確保對石構件不造成傷害,保持對文物的敬畏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