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雪,李春燕
(青島大港海關,山東青島 266000)
目前,面對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何從公共安全的角度確保人們的健康和安全是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這與國民經濟和民生的發(fā)展需要有關。在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病蟲害和雜草的影響。因此,人們經常采取一些措施,如噴灑藥物。然而,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沒有根據(jù)科學劑量使用農藥,缺乏標準化指導,導致農藥噴灑劑量超過標準指標,農藥殘留在作物上,嚴重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因此,食品農藥殘留檢測已成為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利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進行檢測已成為相關部門最重要的任務。
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有關的法規(guī)無法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各級有關單位要加強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盡快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農藥殘留量標準,持續(xù)加強對各種環(huán)境中的農藥殘留量的監(jiān)測,確保所有的商品都能得到基本的保護,讓消費者可以享用到符合標準的食物[1-3]。
在蔬菜上市之前進行農藥殘留檢測能夠對蔬菜中農藥殘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避免出現(xiàn)因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而引起群體中毒的現(xiàn)象發(fā)生。有關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農藥殘留中能夠引起群體中毒的物質一般是有機磷、有機氯,衛(wèi)生部的資料顯示,當人體攝入1 mg·kg-1的有機磷時就會發(fā)生中毒現(xiàn)象。為了避免有機磷中毒,在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中要對蔬菜中的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進行重點檢測,根據(jù)人體有機磷中毒的標準對蔬菜中有機磷殘留的標準進行設定。
通過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可以對農藥含量超標的樣本用科學方法進行追溯,從而了解蔬菜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現(xiàn)狀。在農藥殘留超標樣本追溯過程中,可以組織相關人員到蔬菜種植的田間地頭檢查,詢問種植戶農藥使用的情況,以了解農藥使用情況。
檢測出農藥殘留量超標的蔬菜之后,應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如果是因為蔬菜還沒有到安全間隔期引起的農藥殘留量超標,則可以停止上市蔬菜的銷售,對于沒有上市的蔬菜則立即停止采收。等到達間隔期或者檢測合格則可以恢復蔬菜的上市和采收。對于因為使用了違禁農藥而引起的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則應該立即通知農業(yè)執(zhí)法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
相關部門應組織菜農參加農藥使用相關內容的培訓,積極宣傳和指導菜農安全用藥,并宣傳農藥殘留檢測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使菜農能夠學會如何在蔬菜種植的過程中正確使用農藥,推進標準化種植工作的開展。
在生物富集和生物鏈的作用下,食物中可能會殘留殺蟲劑,如水產動物食用的浮游生物中存在一定的農藥殘留,導致水產中存在農藥殘留問題。從危害的角度來看,不同種類的殺蟲劑對人體的傷害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如果食物中含有有機磷殺蟲劑,人體攝入后則可能導致皮膚組織損傷、腸胃、呼吸道感染或中毒等癥狀,從而影響人體健康。此外,有機磷殺蟲劑會使人體的酶活性降低,無法有效分解乙酞膽堿,長期食用,會出現(xiàn)心臟跳動加快、肌肉抽搐、汗流浹背,甚至導致肝臟功能下降、大腦機能紊亂、細胞變異以及細胞癌化。有機氯農藥殘留物容易引起慢性中毒,一旦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體的大腦和肝臟產生損害,從而引起各種不良反應,如全身乏力、惡心、頭暈,甚至危及生命。
常見的殺蟲劑中普遍含有氨基甲酸酯類和有機磷類物質,它們能有效降低農業(yè)中某些酶的含量。通過測定不同基體的不同顏色,可以精確測定不同濃度的殺蟲劑殘留。分光光度法用于食品中農藥殘留的檢測具有操作簡單,對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不高,適用范圍大等優(yōu)點。但該技術無法精確分析殺蟲劑的化學成分,對氨基甲酸鹽類殺蟲劑的靈敏度較低,且它是根據(jù)特定的方法進行的,因此一旦外部的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改變,很可能會出現(xiàn)“假陰性”或者“假陽性”的檢測結果。
液相色譜法是一種以液體為流動相的方法。1906年,俄國植物學者茨維特向含有微量碳酸鈣的玻璃柱頂部加入植物色素,然后用石油醚沖洗柱體,從而在柱體中分離出各種色素,并在柱體上形成不同的色帶。此后,該方法被稱為層析。隨著色譜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不但能對顏色物質進行分離,還能對無色物質特別是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離。目前,殺蟲劑大多是由有機物組成,揮發(fā)性大、溫度高、易降解,不適合使用常規(guī)方法,需要進行液相層析[4]。采用液相色譜技術對所設置的固體探測因子進行分析,可以快速獲得精確的測量結果。但該技術在敏感性方面尚有欠缺,有待進一步發(fā)展。
電化學分析法是建立在物質在溶液中的電化學性質基礎上的一類儀器分析方法,是由德國化學家C.溫克勒爾在19世紀引入分析領域的,儀器分析法始于1922年捷克化學家 J.海洛夫斯基建立極譜法,電化學分析法的靈敏度也很高,可以準確分析微量元素,且檢測速度快。電化學分析法是指利用電化學池中的電化學反應,將被測物質的濃度轉換為電學參數(shù),并進行分析和測量,從而實現(xiàn)對被測物質濃度的測量。采用電化學傳感器,能夠精確測定食物中化學物質的組成,且穩(wěn)定性好。
化學發(fā)光法是一種分子熒光法,其原理是根據(jù)測定系統(tǒng)中待測物質的濃度和系統(tǒng)的化學發(fā)光強度之間存在線性定量關系,并通過測量系統(tǒng)的化學發(fā)光強度來測定被測物質的含量?;瘜W發(fā)光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微量金屬離子、各種無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分析等方面,主要是以魯米諾、洛粉堿等與殺蟲劑中的有機磷組分進行化學反應從而完成檢測的方法。在此過程中,熒光材料的分子將會吸附該反應所放出的能量,從而將其從基態(tài)轉變?yōu)榧ぐl(fā)態(tài),然后又回到基態(tài);通過發(fā)射相應波長的光源,對其熒光強度進行檢測,從而分析被檢測的樣品中殘留的有機磷殺蟲劑。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精度高等優(yōu)點,但由于其自身的作用機理限制,僅用于對有機磷農藥的分析。
應用于農藥殘留檢測方面的免疫分析技術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目前酶免疫分析技術尤其是酶聯(lián)免疫分析在農藥殘留檢測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中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是利用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可逆性結合反應為基礎的檢測方法,其檢測水平可達ng甚至pg級。ELISA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中農藥殘留如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除草劑、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獸藥殘留(如氯霉素)以及真菌毒素等的分析檢測上。作為一種快速篩選方法,EKSIA法在分析復雜基體樣品時,因為基體干擾和交聯(lián)反應等問題,往往存在假陽性的問題。因此如果需要對樣品進行定量和確證還需要聯(lián)合使用其他分析方法。
目前,生物傳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農藥殘留量檢測技術,其核心技術是利用生物傳感技術完成的。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單獨的、可與能量轉換器件進行直接聯(lián)系并為其傳遞所需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的獨立的一體化器件[5-6]。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有3種生物傳感器:①與免疫檢測法相似的免疫傳感器,它是將抗體組分進行固定后,再進行檢測;②酶感應器,分為酶抑制劑傳感器和酶解劑傳感器兩種,酶抑制劑傳感器可以通過殺蟲劑對酶的抑制作用來判斷殘留的殺蟲劑;酶水解傳感器是通過水解酶對殺蟲劑進行降解,然后通過降解反應來確定殘留的殺蟲劑;③微生物感測器,其作用是通過特殊的微生物來對殺蟲劑的殘留量進行吸附和降解,從而生成能夠發(fā)出特殊信息的特殊化合物;通過將該信號傳輸給感測器,可以實現(xiàn)對殘留殺蟲劑的定量分析,該方法具有測量精度高、價格低廉的優(yōu)點,已逐漸普及使用。
利用農藥降低和抑制害蟲對農業(yè)的危害,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危險措施。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農藥的合理使用至關重要。因此在農藥的應用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合理選用藥物及制劑;②合理使用藥物,控制用量,降低環(huán)境污染,可取得理想的預防效果;③在合理施用殺蟲劑時,應盡量采取交替措施,以防止作物產生抗性;④藥劑控制也要與其他控制方法結合,采取多種控制措施,以保護生態(tài)為前提進行控制。
目前,在殺蟲劑測定的過程中,采用的前處理技術主要有超聲萃取技術、微波輔助提取技術、固體微萃取法等。其中,超聲萃取技術通過超聲的方式,制造出更大的壓力,推動物體移動,加快食物和殺蟲劑的分解。目前主要被用于果蔬類、肉類食品中農藥殘留量測定的過程中。微波輔助提取技術可以使樣品與液體緊密結合,有利于樣品的擴散和溶出,能夠大大提高提取效果。目前該技術在食品殺蟲劑檢測方面也有較大的作用。當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固相微萃取設備較為簡易,操作簡單,應用廣泛,許多殺蟲劑都可以通過此方法進行預處理,使操作人員能更細致地了解殺蟲劑的使用條件,以便制訂出更科學的工藝措施[7]。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蔬菜中的農藥殘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飲食安全,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對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對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檢測食品中的農藥殘留時,要充分應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深入分析食品中的農藥殘留,熟知農藥殘留的危害,保證食品安全與食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