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瑛
(1.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2.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經濟管理系)
〔內容提要〕 在滅遼亡宋后,金朝實力不斷壯大,成為與南宋長期對峙又與周邊多數邊疆民族發(fā)生宗藩關系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金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實行具有貴族議事會性質的國論勃極烈制,而后,金朝統治者適時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確立封建君主集權政治,助力金朝百年統治。對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行研究,為我們了解金代不同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過程等內容提供了一條可行途徑。
10世紀中葉,女真族社會進入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期,建立起以完顏氏為首的生女真軍事部落大聯盟,形成了女真人最初的政治共同體。1115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建國后,將女真軍事大聯盟制改革為金朝奴隸制國家的政治制度,且堅持“一如本朝舊制”,采用女真族原有的貴族議事會性質的勃極烈制維持其統治。隨著太祖、太宗年間領土疆域不斷擴展,以漢族、渤海族為主的多民族人口大量涌入與多重文明交匯,金統治者面臨如何統治封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如何統轄具有先進封建文化的民眾等重要問題。加之原有的帶有軍事民主色彩的貴族議事會制對皇權的諸多限制,催生金朝統治者主動變革意識。金朝統治者適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適時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管理體制。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頒行三省制,廢止中央國論勃極烈制,確立封建君主集權政治,到海陵王時期創(chuàng)立一省制,金代封建君主集權政治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傮w上說,金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過程是將不同社會形態(tài)與民族制度,統一于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之中的融合過程,也是金朝社會封建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亦是少數民族漢化過程,金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了金代封建集權統治。
勃極烈是女真語,也作勃堇,是官員的意思。勃極烈制是金初期實行的帶有濃厚貴族議事會性質的行政管理體制?!翱底诩词溃嬉u位為都勃極烈?!雹龠@說明,在女真建國之前的康宗烏雅束時期,“勃極烈”稱號已存在,且“都勃極烈”作為完顏氏女真軍事部落聯盟最高統領的稱謂。最初“都勃極烈”采用各部落公推的方式產生,隨著完顏部落的發(fā)展強大,逐步轉變?yōu)橐酝觐伈柯錇楹诵牡募易迨酪u制。
1115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建國,女真軍事部落聯盟開始向國家轉型,亟需建立一套適應女真國家轉型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金太祖將勃極烈與國相(地位僅次于大聯盟長)在名稱上結合起來,在保留原有職能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創(chuàng)新,在運作形式上采用部落貴族議事會,這樣就形成了女真奴隸制國家最高軍政權力機關——國論勃極烈制。國論勃極烈處于都勃極烈之下,類似于宰輔角色的都勃極烈的大臣。收國元年(1115年)“七月戊辰,以弟吳乞買為諳班勃極烈,國相撒改為國論勃極烈,辭不失為阿買勃極烈,弟斜也為國論勃極烈……祭巳,以國論勃極烈撒改為國論忽魯勃極烈,阿離合懣為國論乙室勃極烈……二年五月,以斡魯為南路都統,迭勃極烈”②??梢钥闯?,金朝自建國開始所采用的國論勃極烈制經歷了10個月的組建完成。諸勃極烈通過貴族會議共同商議國政,決定國家大事,輔佐女真國主。通過推行這種集諸勃極烈之智慧商議國事的共治國政行政管理體制——每遇到重要事情就召開勃極烈會議商討、部署、落實,這種體制的確立有利于金初國家的管理和對遼、宋征戰(zhàn)的勝利,鞏固了金朝奴隸制國家政權,促進了生產發(fā)展與社會進步。與此同時,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諸勃極烈不僅有權力,而且有實力對上自皇帝的繼承,下至對外征伐、對內治理等問題進行處理,甚至可以對皇帝的決策、行為提出批評并給予處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如太宗曾被勃極烈“請國主違約之罪,于是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畢,群臣扶上殿,諳班、粘罕以下謝罪”③。由此可見,皇權與皇帝尊嚴受到勃極烈成員的制約、侵犯。
適應女真奴隸制國家統治的國論勃極烈制,保留了明顯的女真氏族部落貴族議事會痕跡,帶有軍事民主色彩。在金朝國家建立之初,這種通過家族世襲制管理方式,能夠團結各部落成員,匯集最多數軍事力量,對政權的建立、鞏固與發(fā)展以及對外征戰(zhàn)起到了積極作用,統治者亦愿意為之。金初,太祖與諸臣會面,因諸臣“跪奏”,即起而泣,勸約“今日成功,皆儲君協輔之力,吾雖處大位,未易改舊俗也”④。這表明,金廷采用原始民主制——共治國政的方式,維持其統治需要。但是,恩格斯在《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闡述:“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由于它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zhèn)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雹蒿@然,恩格斯所言與金廷推行的政策相左。隨著國家的出現,金朝統治范圍的擴大,前述“因跪奏而泣”“未易改舊俗”必將被拋棄,君臣之間的主次、上下、尊卑、貴賤之分將成為必然。再者,從國論勃極烈制與皇權關系方面也能看出,國論勃極烈制對皇權的諸多限制,必然導致貴族權力與皇權的矛盾日益突出。僅因太宗的“私用過度”便招致諸勃極烈“庭杖二十”的諸類事件,皇帝權威何在?另有遼、宋降官大量涌現,遼、宋文化與行政管理體制(如“君臣禮制”“等級觀念”“三省六部制”)也對金朝統治的方式、方法造成深刻影響,金朝中央集權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太宗為加強皇權統治,削弱勃極烈的權力,改革勃極烈制。如調整勃極烈職能與分工,從數量上減少勃極烈限制,將勃極烈定員為三人。后又仿前制,建立尚書省及其下屬部門,加強皇權統治。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頒行官制”,廢止“共治國政”行政管理體制——國論勃極烈制,標志著金朝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變革的最終完成。“歷史不能倒退……只有改變落后的統治方式,才能適應封建生產方式的需要,緩和已激化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徹底廢除勃極烈制度,實行中原的漢官制度,是金朝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雹?/p>
金朝進駐中原后,如何統治一個由不同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就成為統治者面臨的一個難題。在封建化趨勢加劇的情形下,金朝統治者開始對中央行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一方面調整原有的勃極烈制,削弱勃極烈的權力。至太宗末年、熙宗初年,勃極烈制逐漸被廢止;另一方面,著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三省制,后改為一省制,推動金朝進入封建社會全面發(fā)展時期。
太宗統治時期三省制雛形初顯。一方面太祖攻遼地后,保留原遼舊制,太宗滅遼、宋政權后,亦承原遼、宋地區(qū)舊制不變,客觀上形成了金廷統治下的遼、宋、女真等多種體制并存的局面,給統治帶來諸多不便。另一方面,金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宗翰為首的宗派勢力非常強大,“國事大小,決于宗翰”,如在儲嗣確定上,太宗原本想讓其長子繼位,但宗翰與朝中宗幹商議“儲嗣虛位頗久,合剌先帝嫡孫,當立,不早定之,恐授非其人”“入言于太宗,請之再三。太宗以宗翰皆大臣,議不可奪,乃從之”⑦??梢?,皇帝對儲嗣的決定權也受到限制。原遼、宋為主的典章禮制也為金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由國論勃極烈制向三省制過度)提供了現實準備。
金滅北宋后,諳班勃極烈(完顏杲)與國論勃極烈(完顏宗幹)根據國家形式的變化“勸太宗改女真舊制,用漢官制度。天會四年,始定官制。立尚書省以下諸司府寺”⑧。金朝開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疤燧o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雹峒锤母锱媾f制與樞密院制,軍權與政權相分離,建立三省制。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甲子,初改定制度,詔中外”⑩。遺憾的是,沒等到政策全面實行,太宗因病故去,但改革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熙宗即位,仿唐、宋制度兼容女真特點,推進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再設計的步伐,新的行政管理體制取代了女真奴隸制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國論勃極烈制。
歷史實踐證明,任何一次改革都必然遭到既得利益群體或保守群體的反對與破壞,不可避免,極易造成內戰(zhàn)或分裂。如何安置權位并舉的諸勃極烈成為關鍵。金熙宗的具體做法是,國論忽魯勃極烈宗磐成為“尚書令、封宋國王。未幾,拜太師”。國論左勃極烈宗幹“拜太傅”?!耙試撚也獦O烈都元帥宗翰為太保,領三省事,封晉國王……三月壬午,以太保宗翰、太師宗磐、太傅宗幹并領三省事?!边@種富有宋朝初建期太祖“高官釋兵權”意蘊的“職位轉任”并軍政權相分離,通過諸勃極烈轉任三省事,有效地消除了潛在阻礙與威脅,使得三省制確立與鞏固成為可能。熙宗新制“是在中央集權的原則下建立的封建官制,其核心是以系統的行政統轄機構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強有力的皇權統治,以取代具有濃厚女真族奴隸制色彩的地方分治體系,以武力轉向文治”。至此,作為女真奴隸制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的國論勃極烈制被廢止,金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由原國論勃極烈制改為三省制,標志著金朝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變革最后完成。天眷元年(1138年)“天眷官制”頒行三省制,此時尚書省的權力較前期更大、更集中,中書、門下二省為虛職。熙宗通過“職位轉任”清除威脅皇權的各種現實與潛在勢力,有效取代女真奴隸制中央行政管理體制——國論勃極烈制,使得三省制在全國施行,各種機構逐步完善。
金中期,君主集權政治統治傾向日益加深,仿自唐、宋制的三省制也隨之適時調整,并向一省制轉變。海陵王即位后,開始“正隆官制”改革:“罷中書門下省,止置尚書省。自省而下,官司之別,以修其職。職定位,員常數,紀綱名,庶務舉,是以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焉?!迸c熙宗“天眷官制”頒行的三省制相比,海陵王實行的“正隆改制”革去虛設機構,保留了尚書省作為中央的最高政府機構,減少了通過“職位轉任”殘留的女真舊有體制痕跡,完善了封建中央集權行政管理體制的職能,加強了封建君主集權政治統治。三省制改革為一省制,打破了實行數百年的三省制框架,“這既是‘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的中央集權模式,也是以后元、明、清以多少變化的形式繼續(xù)加強的統治模式”。
海陵王以后,女真諸帝沿襲“正隆官制”所創(chuàng)立的一省制不變,“政事之臣者,宰相執(zhí)政。和陰陽,遂萬物。鎮(zhèn)撫四夷,親附百姓,與天子經綸于廟堂之上者也”。宰相成為皇權下的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的唯一最高權力機構,這表明,金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使得宰相執(zhí)政擁有強大勢力。世宗以后,諸帝采取多種方式削弱宰相的權力(如設置官職和機構等),強化中央集權統治。始于“正隆官制”的一省制“不僅使金朝中、后期國家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而且將我國封建官僚制度推向一個新階段……對元明清官制產生極重要的影響,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君主專制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奠定了政治基礎”。
作為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金朝歷經119年。從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到1234年金哀宗完顏守緒亡國,前后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作為政治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體制,在改變舊的社會形態(tài),推動新的社會形態(tài)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這表明統治階級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組織自己的政權,實質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統治。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旨歸即在于此。
第一,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低、人們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時,采用軍政合一的方式,機構比較簡單。隨著對遼、宋戰(zhàn)爭的勝利,先進地區(qū)經濟、文化的流入,民族成分的多元化,社會分工逐漸明細,事務增多,機構增加,權責明晰。原有的帶有軍政合一性質的國論勃極烈制,以共治國政的方式進行統治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必然走向變革。這種由簡及繁,由粗漸細的發(fā)展過程,反映了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金早期的國家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比較簡單,實行與女真奴隸制相適應的中央國論勃極烈制。金朝疆域不斷擴大,作為以女真族為統治民族,以漢族為多數民族,還包括契丹、渤海等諸多民族在內的北方王朝,內部存在不同社會制度差異、文化差異、經濟發(fā)展方式差異。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僅靠傳統勃極烈制已經無法滿足女真皇權統治。太宗、熙宗、海陵王等諸帝通過調整、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將貴族議事會性質的國論勃極烈制改革為三省制,后為一省制,金朝封建君主專制集權達到頂峰。到12世紀末,幾乎所有宋曾設立過的中央官署都已有了金的摹本。它們的名稱可能不同,但作用卻是相同的。
第二,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中央集權與皇帝集權。集中體現金代奴隸主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女真族特色的國論勃極烈制已不適應國家統治需要,特別是基于國論勃極烈制之下的“跪奏而泣”“私用過度、廷杖二十”之事與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相悖。太宗時,開始調整勃極烈職能與分工,拆分勃極烈的軍權、政權,將勃極烈定員由六人減員到之后的三人,削弱了勃極烈的權力,以減少勃極烈限制。與此同時,在避免激烈沖突的情況下,通過“職位轉任”的方式,將勃極烈制向三省制過渡,過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舊的政治制度被廢除,新的政治制度建立的過程。熙宗新制——“天眷官制”廢止國論勃極烈制,金朝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由原國論勃極烈制改為三省制。源于對三省制的改良,海陵王“正隆官制”所創(chuàng)立的一省制的中央集權與皇帝權力更加集中,并通過設置官職和機構的方式,限制皇帝控制下的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的唯一最高權力機構——宰相的權力,上述措施的意圖均在于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集權的需要。
第三,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特點還在于繼承與融合。從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脈絡,女真統治者主要依靠被征服地的原遼、宋時的官吏,選擇唐、宋、遼朝制度,結合本朝實際,或因循或革新,逐步建立新的中央行政管理體制——三省制。如金朝繼承宋三省制方面,就有在宰執(zhí)設置上的一定變化,又增設平章政事一職,尚書省較前期權力更大,更集中,中書、門下二省形同虛設。一省制則是統一了遼、宋舊制,建立起一套適合金朝國情的封建行政管理體制。另外,金朝行政管理體制的形成與其民族構成有著緊密的聯系,即從單一的女真族發(fā)展到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融合過程中,既是女真族漢化與封建化過程,也是其行政管理體制適應性調整過程。如大量漢族降官的出現,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典籍、政治制度,這些變化對原有的奴隸制度、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等帶來巨大沖擊。為了維護女真統治,必然需要破舊立新,將其統一于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之中。
金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適應性調整過程。在女真奴隸制國家時期,主要以女真族傳統行政管理體制——國論勃極烈制為主。金朝國家的發(fā)展過程,既是勃極烈制的職能逐漸減少與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因素不斷增加的過程,也是奴隸制度日漸衰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以漢為主體兼容其他民族的行政管理體制比重越來越大。但在三省制度下,女真族的軍功貴族與宗室一直擔任著中央和地方的要職,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同時,多數又承襲或受封爵位,兼具封建官吏和奴隸主的雙重身份,地位上是優(yōu)于外族的?!芭娼y治者對女真官員優(yōu)遇政策則終金一代未嘗改變?!笨梢钥闯?,金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改革有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不僅要建立新的制度,改革舊的制度,還要兼顧女真?zhèn)鹘y制度的特點。金朝總體封建化完成后,中原封建行政管理體制占主導地位,兼容女真、契丹等行政管理體制于其中。金人劉祁論曰:“大抵金國之政,雜遼、宋非全用本國法,所以支持百年?!奔礊椤敖鸪娼y治者根據本國國情,‘因族而治’確立各種政治制度,并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及時改革、調整政治制度,使得金朝女真統治集團能據中原而統治百年?!?/p>
綜上,金代行政管理體制是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發(fā)展史中的一個典型,從初期的“一如本朝舊制”的國論勃極烈制,再經三省制到一省制的中央集權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推動了國家封建化進程與少數民族漢化過程,一省制的建立使金朝中央封建集權統治達到頂峰。與此同時,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作為封建階級統治、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后世王朝統治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構建也有影響。在日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漢人建立的明朝、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的行政管理體制構建中得到全面承繼與發(fā)展。可以說,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金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到王朝末期,官僚機構冗余,“至泰和七年,在仕官四萬七千余,四季部擬授者千七百,監(jiān)官到部者九千二百九十余,則三倍世宗之時矣”。另有,金宣宗南遷、中都失守后,軍民對金朝的統治喪失信心,反金斗爭日益高漲,對外戰(zhàn)事不斷,軍紀敗壞,戰(zhàn)斗力下降,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據于中原統治百余年的女真統治集團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走向瓦解,這與金朝后期行政管理體制的黑暗、腐敗不無關系。
注 釋:
①②《金史》卷2《太祖紀》,中華書局1975年,下同,第22頁;第27頁。
③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6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94頁。
④ 《金史》卷70《撒改傳》,第1614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頁。
⑥ 武玉環(huán):《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⑦ 《金史》卷74《宗翰傳》,第1699頁。
⑧ 《金史》卷78《韓企先傳》,第1777頁。
⑩ 《金史》卷3《太宗紀》,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