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茵
一是新聞記者的身份意義。二是社會意義。當社會上發(fā)生新聞事件后,新聞記者要通過采訪、編寫新聞稿件來予以報道,反映老百姓的心聲,進而引起一定的社會反響,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新聞記者要樹立起崇高的職業(yè)理想,要充分認識到記者這份職業(yè)的幸福感、責任感、使命感。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新聞記者要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職業(yè)使命感,用自己的正義之筆,表達出百姓的心聲。
作為新聞記者,要堅持挖掘真相,實事求是,切忌為了趕進度、搞噱頭、吸引受眾眼球,就在沒有搞清事件原委的情況下,編造、炮制出一些摻雜水分的新聞稿件,這既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也是對自身職業(yè)的玷污,大大影響了新聞記者的公眾形象。同時,新聞記者要具備較強的判斷力,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事件,新聞記者要對事件的報道價值進行判斷,對那些報道價值不高的事件要予以摒棄。
面對網絡上繁雜的信息,新聞記者要做好取舍,憑借職業(yè)敏感和多年的工作經驗,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新聞記者只有做到這幾點,才能為老百姓奉獻出更多的新聞精品。
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必須時刻與黨中央在思想上、立場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新聞記者要在平日里利用學習強國等平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政治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新聞記者還要多關注國家的民生、醫(yī)療、交通方面的政策信息,對國家時政動態(tài)有準確了解。這樣在編寫新聞稿件時,就會抓住報道的重點內容,有的放矢,創(chuàng)作出弘揚主旋律、充滿正能量的新聞稿件。
新聞記者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聞稿件的質量。為此,新聞記者必須建立起健全的知識體系,為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打下堅實的文字基礎。
第一,新聞記者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新聞稿件寫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新聞記者如果能夠運用一定的文學手法,就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第二,新聞記者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yǎng),學習版面設計與圖片設計的方法,使自己成為多面手。
第三,新聞記者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若要寫出具有較高文化底蘊的新聞稿件,就需要新聞記者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新聞記者平日里要博覽群書,成為博學多識的雜學家,這樣在采寫多個行業(yè)的新聞時才能得心應手。
扎實的專業(yè)技能是新聞記者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一些基層單位的新聞記者不是科班出身,難免在專業(yè)技能方面存在瑕疵。鑒于這一情況,新聞記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幾方面。
第一,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唯有具備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才會表達出新聞的核心思想,表達出百姓的心聲。新聞記者在寫作過程中切忌出現(xiàn)病句、錯字、別字,切忌出現(xiàn)詞不達意、斷章取義的現(xiàn)象。
第二,新聞記者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有敏銳的觸角,及時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和線索,才能為下一步的編寫工作做準備。新聞記者在平日工作中,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面對發(fā)生的新聞事件要第一時間判斷出該事件的新聞價值。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新聞行業(yè)而言亦是如此。在融媒體大環(huán)境下,新聞記者要把握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規(guī)律,在面臨各種各樣機遇的同時,還要積極應對新媒體帶來的各種沖擊。
第一,新聞記者要做到創(chuàng)新新聞內容。當今社會,大部分受眾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新聞記者編寫出的新聞稿件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性、時效性、趣味性,以滿足受眾多種多樣的閱讀需求。
第二,新聞記者要對新聞形式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給受眾帶來視覺沖擊,激發(fā)受眾的閱讀興趣。
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報道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不再為某個單一的傳播載體和終端服務,而是為所在媒體集團旗下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手機客戶端等不同的傳播平臺提供稿件。記者必須掌握寫稿、攝影、攝像、非線編輯,甚至出鏡報道等復合技能,其提供的新聞素材必須符合不同傳播終端的制作標準,具備各自的模塊要素,使之能為不同媒介的編輯所用。新聞記者只有緊跟技術進步、不斷學習,學會使用功能不斷完善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多功能相機和攝像機等,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的處理、傳輸技術,才能完成在不同載體和終端的新聞信息傳播。
新聞記者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發(fā)展方向,基于自己的職業(yè)使命,追求崇高的職業(yè)理想,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努力為百姓創(chuàng)作出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樹立起新聞記者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