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儒奇,劉磊,孫國強,鄭桂芝
濟寧醫(yī)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
藏象學說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廣泛應用于呼吸、循環(huán)、消化、內分泌、神經(jīng)等多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中[1]?!端貑枴び駲C真臟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弊钤缣岢隽恕拔迮K相關”概念。漢代張仲景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進行完善,形成了“五臟病論”,其提出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理論沿用至今。五臟系統(tǒng)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jīng)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jié)”而構成整體,借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論而發(fā)揮生理功能,并說明了臟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F(xiàn)代醫(yī)家基于藏象理論,應用五行音樂療法與八段錦在防治五大系統(tǒng)疾病方面,相互協(xié)同為用,取得良好效果[2-3]。
1.1 五行音樂診療疾病《呂氏春秋·古樂》載:“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指出“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說明配合舞蹈等運動,可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這是早期音樂療法與導引運動結合應用的實例。中醫(yī)五行音樂療法的系統(tǒng)論述首見于《黃帝內經(jīng)》(以下簡稱《內經(jīng)》),其包括“五音聞診”及“五行健運”兩部分[4],前者以五行為基礎,角聲“悲而和雅”,徵聲“雄而清明”,宮聲“慢而緩大”,商聲“促而清冷”,羽聲“沉而細長”,五音、五志對應五臟,肝,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秲冉?jīng)》將五行音樂運用到疾病治療上,“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總結為五音療疾理論,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求遵循辨證施樂、辨志施樂以及辨質施樂的原則[5]。五音療疾理論體系總體概括為五音五臟論、五音五志論、五臟相音論三種主要理論,這一體系奠定了音樂療法的基本架構,更對后世醫(yī)家運用音樂療法治療疾病起到指導意義[6]。
五音療疾的淵源從字體的演變中可略見一斑,《說文解字》中“樂”“藥”“療”在字形字義上具有一定共性[7],這種同源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五行音樂與藥物、治療的關系上。五行音樂療法包括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診斷上司外揣內,聞人之五音,從而診斷五臟病變。而治療上大體可分為3種方式[8],一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五音頻率聲波能夠調節(jié)相應臟腑、經(jīng)絡的聲波,通過神經(jīng)傳遞及經(jīng)絡腧穴傳遞使人體同時產(chǎn)生物質的共振和能量的調節(jié),進而“動蕩血脈、通流精神”發(fā)揮治療作用[9-10],現(xiàn)代醫(yī)家更有將電針的脈沖電流與音樂聲波治療相結合,從而刺激經(jīng)穴,恢復人體生物節(jié)律正常狀態(tài),改變了傳統(tǒng)電針的易耐受性[11]。二是“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依據(jù)《禮記·樂禮》記載的“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進行相應臟腑補瀉,如肝虛-角調,心虛-徵調,脾虛-宮調,肺虛-商調,腎虛-羽調,同時根據(jù)“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原則,選擇相應母臟來補其不足,如肝虛-羽調,心虛-角調,脾虛-徵調,肺虛-宮調,腎虛-商調,以此使五行音樂治療發(fā)揮正向效應[12]。三是借助五行音樂移情易性,調理氣機運行,改變不良情緒及行為。
1.2 八段錦防治疾病八段錦之名首次出現(xiàn)的時間目前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晉代葛洪所著的《神仙傳》是最早記載的古籍文獻[13],也有學者認為八段錦之名最早見于南宋洪邁的《夷堅志》[14],但各方醫(yī)家均認為八段錦具有確切的導引養(yǎng)生功效。相較于坐式八段錦,立式八段錦受眾更為廣泛,尤其是在經(jīng)過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進行整理與創(chuàng)編后,立式八段錦逐漸普及并定名為“健身氣功·八段錦”,其主要包括八式,分別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教授認為,八段錦各式與五臟六腑相應,尤其與五臟密切聯(lián)系[15],如“兩手托天理三焦”——五臟、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肺,“調理脾胃須單舉”——脾、胃,“五勞七傷往后瞧”——五臟,“攢拳怒目增氣力”——肝,“兩手攀足固腎腰”——腎,“搖頭擺尾去心火”——心、腎,“背后七顛百病消”——腎。國醫(yī)大師路志正教授同樣重視八段錦的作用,其調整“攢拳怒目增氣力”為“單手推足陰陽蹺”,以“調升降”為核心思想,使路氏八段錦通調上中下三焦以及五臟功能,通行十二經(jīng)氣血,并注重協(xié)調臟腑、經(jīng)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16]。
1.3 五行音樂療法與八段錦結合音樂與運動結合應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歌舞相配,在《呂氏春秋·古樂》中早有記載,同時這也是古人祈福祭祀的主要方式,這種“巫舞同源”與“巫醫(yī)同源”的文化根源,結合“樂”“藥”“療”之間的同源性[7],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利用音樂與運動相結合治療疾病的大智慧。八段錦屬于導引運動,徒手導引使氣寓其中,引丹田之氣貫行周身,捧氣以貫頂,達到“神與氣合,以意引氣,神氣并重”的境界,而聲樂同樣注重丹田氣的運用,因此,這種氣功態(tài)效應使五行音樂與八段錦緊密聯(lián)系起來[17],這一相關性主要體現(xiàn)在5個方面,包括陰陽平衡、動靜結合、形神兼養(yǎng)、天人一體以及和法療疾,具體為:①陰陽平衡:陰與陽的平衡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陰陽相錯,變化由生?!敝嗅t(yī)學將陰陽理論應用于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只有保持人體陰陽勻平,方能命曰平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睔鉃殛?,五臟為陰,八段錦煉氣以為陽,過之則耗氣傷陽,而五行音樂入五臟,靜以為陰藥[18],兩者配伍使氣血和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②動靜結合:動與靜既包涵哲學中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概念,同時也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固有屬性,人體自然也時刻存在著動與靜的變化。“靜即含動,動不舍靜”,中醫(yī)學中五行生克制化之間的動態(tài)有序,維持了五行系統(tǒng)的動靜平衡統(tǒng)一[19],這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動與靜均有體內、體外兩個方面,即“外動”“內動”“外靜”“內靜”。八段錦意在外動內靜,動中求靜,配合五行音樂一動一靜,動靜結合,體內體外俱煉,從而促進身心健康。③形神兼養(yǎng):形與神的概念在《內經(jīng)》中有詳細介紹,神主要有“自然之神”與“人體之神”兩類[20],前者是指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后者涉及到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與具象的情志精神活動;形,與神相對而言,是有形之實體,是人之形體,“氣和而有形,因變以正名?!毙螢樯裰衲诵沃?,兩者互為依存,形神一體。八段錦治形以全神,五臟藏神治臟安神;五行音樂調神以強身,以情勝情顧護心身。兩者結合形神兼養(yǎng),能使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④天人一體:《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八段錦與五行音樂結合應用下,調整人體氣機之升降,順應天地氣候之變化,正體現(xiàn)了人體健康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致性,“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雹莺头ǒ熂玻骸昂汀敝蛔挚梢宰匪葜凉糯軐W中“以和為貴”的觀念,《淮南子·汜論訓》曰:“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內經(jīng)》中也有諸多相關論述,如《靈樞·平人絕谷》載:“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份d:“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焙头ㄔ谥嗅t(yī)治法中的具體應用最早見于《傷寒論》,由清代程鐘齡明確為“八法”之一,八段錦與五行音樂當屬于和法[21],兩者在治療疾病上相互協(xié)同為用,并與五臟存在著對應關系,如“攢拳怒目增氣力”——角調——肝,“搖頭擺尾去心火”——徵調——心,“調理脾胃須單舉”——宮調——脾,“左右開弓似射雕”——商調——肺,“兩手攀足固腎腰”“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羽調——腎,“兩手托天理三焦”“五勞七傷往后瞧”——五聲調——五臟,臨床治療時應遵循五臟補瀉原則及疾病傳變規(guī)律,選取合適的八段錦招式與五行音樂配樂調式治療疾病。
研究發(fā)現(xiàn),五行音樂與八段錦均可應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且主要針對于精神情志疾病[22-23],如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這一疾病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相關,具體病機多涉及氣血虧虛,陰陽失衡[24]。因此,臨床選用八段錦配合五行音樂能夠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益氣固腎,調節(jié)臟腑功能,調暢氣血運行,明顯改善CRF患者的負性情緒,緩解疲乏,提高生活質量[25-26]。對于負性情緒的治療,“善醫(yī)者,必先醫(yī)其心,而后醫(yī)其身?!蓖跣沅h等[27]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時,在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八段錦鍛煉并配合五行音樂療法,結果發(fā)現(xiàn),可明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陳運峰等[28]認為,郁證的發(fā)生多責于肝氣不疏、脾氣不發(fā)、心氣受抑,因此在治療時選用五行音樂與八段錦結合療法,使臟腑與神志同調,減輕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癥狀。齊櫻[29]基于芳香療法、音樂療法以及體療聯(lián)合方案治療乳腺增生伴焦慮,選用佛手香附包、角調音樂以及八段錦,使嗅覺與聽覺刺激并行,配合八段錦動作疏導,理氣和中,養(yǎng)肝疏肝,調和沖任,在患者情緒管理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肖慧子等[30]研究證實,八段錦中的部分招式能補益心肺之氣,并聯(lián)合以角調為基礎的五行音樂,疏肝理氣,有效改善氣郁質銀屑病患者狀況。此外,五行音樂與八段錦可調理心、腎兩臟相關疾病,當心失所養(yǎng)、腎水不溫,或腎精不足、心陽偏亢,以致心腎難以協(xié)調,陰陽失衡時,選用八段錦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并結合五音徵調、羽調,可以交通心腎,平衡陰陽,對于心腎不交型失眠具有良好療效[31-32]。
五行音樂結合八段錦的臨床應用雖然五臟均有所涉及,但治療上仍以精神情志相關疾病為主,其余疾病涉及較少,這也反映了結合療法的局限性。五行音樂與八段錦均是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養(yǎng)生調理方法,并不屬于治療范疇,因而對于其疾病治療方面的臨床應用,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其次,五行音樂、八段錦與五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可能是各自體系內的相對關系,能否割裂這種關系而僅采用某一招式或某一配樂調式治療疾病也有待商榷。再者,五行音樂為五度相生律,采用的是三分損益法,與現(xiàn)代的七聲調十二平均律法有所差異[33],而八段錦亦分為坐式與立式,因此,臨床治療選用哪一種調式曲目或功法,尚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與標準。曹云松[34]對五行音樂與八段錦結合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結合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然而患者的情緒與身體狀況等主客觀因素也影響著結合療法的效果,而且結合療法與具體疾病或癥狀之間存在著契合性問題,這種情況對于最后的療效也有一定影響。
本文闡述了中醫(yī)五行音樂療法與八段錦的理論淵源、治則治法,以及在診療疾病上的密切聯(lián)系,探討其相關性并主要概括為陰陽平衡、動靜結合、形神兼養(yǎng)、天人一體以及和法療疾五個方面,為五行音樂療法、八段錦的臨床研究與結合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通過對五行音樂結合八段錦的臨床應用與分析,發(fā)現(xiàn)其在調理精神情志等疾病的治療上療效確切,符合健康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與中醫(yī)藥守正創(chuàng)新理念。但是也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制約其發(fā)展,對于臨床施治,醫(yī)者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施治前加強五行音樂與八段錦中醫(yī)文化理論教學,使患者能加強理解,止念慮而身心契合;施治過程中堅持以古人之識見,究古人生律之序與招式基礎[35],同時考慮患者對于曲目調式與動作招式的主觀感受[36],并注重心意調節(jié),“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愈后練而持之以調理防復。目前,五行音樂結合八段錦的臨床應用較少,但其發(fā)展前景較好,需要醫(yī)療工作者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繼續(xù)探索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