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焜
(福建省196 地質大隊 福建漳州 363007)
福建是個貧煤的省份,研究煤礦地質構造對煤層厚度及形態(tài)的影響意義重大。龍?zhí)睹旱V是目前福建煤電公司僅有的兩個在產(chǎn)煤礦之一,煤礦的經(jīng)濟效益和安全生產(chǎn)對公司的生存與發(fā)展關系非凡。多年來,前人對龍永煤田在構造成因、構造控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1-4],對礦井找煤及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貢獻巨大,但對龍?zhí)睹旱V的構造控煤研究不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龍?zhí)睹旱V的構造特征進行分析,試圖對其成因和控煤規(guī)律有個較為全面的總結,從而為煤礦生產(chǎn)和尋找富煤區(qū)提供理論依據(jù)。
龍?zhí)睹旱V位于龍巖山字型構造弧新華廈系第二隆起帶,撫市向斜的北翼。礦井中井田總體為一向東南方向傾伏的復式背向斜構造,斷層總體為傾向斷層,井田內主要有F6、F10斷層。其礦井構造概況如圖1。
圖1 龍?zhí)睹旱V構造綱要圖
礦井一號背斜軸向130°,軸面產(chǎn)狀220°∠75°;延伸1 650 m,傾伏方向128°,傾伏角23°~25°。在一號背斜東翼為單斜,而在西翼又出現(xiàn)次一級的背斜,形態(tài)與一號背斜相近。由于次一級背向斜出現(xiàn),造成1 號背斜軸部至次一級背斜軸之間煤層扭曲,斷裂發(fā)育,對煤層破壞很大。
礦井內落差大于30 m 的斷層有13 條,按其特征分四組:第一組F4、F6、F40、F58、F0、FⅡ-1等組成傾向南西,性質為正斷層;第二組由F3、F9組成傾向南東,性質為平移逆斷層,其成因與花崗巖漿上升中伴隨的不均勻的側向擠壓力有關,在北東向擠壓力作用之下,使礦井向西南推移,形成F3、F9剪性斷層,礦井中F3、F9沿斷層面相對于西井田的F4、F6來看有300 m~400 m的平距。在推移中,同時形成了一號背斜;第三組有F10及其分支F24、F39等組成,性質為逆斷層,走向基本平行一號背斜軸。由于受到擠壓,伴生有很小的倒轉褶曲并且有輝綠巖脈、巖墻等;第四組由F11、F32等屬于次一級構造,同時在F10、F9、F6以及一號背斜軸附近,斷距小于10 m 的斷裂相當發(fā)育。龍?zhí)睹旱V井田落差大于30 m 的主要斷層見表1。
表1 龍?zhí)睹旱V主要斷層特征表
(1)F0滑脫斷層。F0斷層出露于礦區(qū)西北部,走向延伸長度2 850 m。斷層面起伏較大,靠西北地表傾角45°,中部變緩僅14°,往東南深部變陡至40°。斷層的上盤地層發(fā)生了較強的褶曲,而靠西北部的一段地層,斷層較為發(fā)育,斷距大于30 m的斷層達11 條,其中9 條為正斷層。F0斷層的下盤,構造簡單,既無褶曲,斷層亦較少。從地表控制的F0斷層露頭點來看,破碎帶明顯,一般寬50 cm~80 cm,破碎帶中的灰?guī)r、硅質巖、角礫和煤泥、構造泥混合組成,較松散,具強透水性。
(2)F9推覆斷層。F9推覆構造發(fā)生在燕山晚期,斷層面呈舒緩波狀,具有壓性斷層的特征,走向大致南北、傾向南東,淺部斷層面較陡,深部變緩。該斷層使童子巖組一段覆于三段之上,在背斜處破壞了童子巖組一段下部地層,致使主要可采煤層斷失。斷層帶上下界面清楚,且有波狀起伏,上下地層均無明顯的地層牽引及拖曳現(xiàn)象,說明其形成過程中的應力性質應屬于壓扭性的剪應力作用,斷層帶具備了上盤、下盤之間滾動和滑動運動的方式,進而促成了上盤、下盤產(chǎn)生較大規(guī)模的相對推覆運動,卻沒有顯著的牽引和拖曳現(xiàn)象。
龍?zhí)睹旱V的含煤地層為童子巖組一段和三段,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棲霞組、文筆山組、童子巖組、翠屏山組及大隆組。童子巖組厚度892 m,三分性明顯,自下而上劃分為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其中第一、三段含煤,第二段不含煤。
第一段:底界以Ⅰ標為界,下伏文筆山組,頂部以Ⅱ標為頂面,其上為二段。綜合該段地層總厚279 m,含煤19 層,為本井田主要含煤段。該段內巖層分層厚度較大,比較穩(wěn)定。巖層層次較少,煤層分布均勻,間距較大。可采煤層共2 層(37#、39#),局部可采煤層有2 層(38#、42#),集中分布在中部。主要以海相動物化石為主,局部有植物化石富集。
第二段:底以II 標頂面為界,頂至Ⅲ標底界。二段俗稱無煤段或海相動物泥巖段。由下向上以泥巖、細粉沙巖、粗粉沙巖、細砂巖連續(xù)序列變化,不含煤,總厚127 m。井田內巖性及厚度均較穩(wěn)定,主要含海相動物化石,上部則有植物碎屑、碎片。
第三段:該段地層分三個亞段,為碎屑巖沉積,主要以細粉砂巖、粗粉砂巖、細砂巖為主。綜合三段地層總厚486 m,含煤67 層,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層分別為6#、20#、23#、28#、29#煤層,局部可采煤層有5#、13#、15#、16#。含動、植物化石很豐富,但分布極不均勻。
龍?zhí)睹旱V的含煤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的童子巖組的一段地層和三段地層,一段含煤19 層,總厚7.87 m,其中可采煤層為37#、39#,煤層局部可采煤層為38#、42#。三段含煤67 層,總厚18.9 m,其中可采煤層為6#、20#、23#、28#、29#煤層,局部可采煤層為5#、13#、15#、16#煤層。主要煤層主要特征如表2。
表2 主采煤層主要特征表
井田內各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比較穩(wěn)定,在水平或垂向上均無明顯的變化,都屬低灰低硫、高發(fā)熱量、中低變質程度的優(yōu)質無煙煤,可作為火力發(fā)電、氣化用煤的原料,也是較好的民用煤。
龍永煤田各煤層因受東南沿海燕山期大規(guī)模巖漿巖侵入的影響,煤變質程度較高。童子巖組一段煤層的原煤灰分產(chǎn)率平均為16%,原煤揮發(fā)份平均為4%,原煤全硫含量l% 左右,磷含量為0.017%,發(fā)熱量平均為27 MJ/kg,屬低硫、低磷、中上發(fā)熱量的中高變質程度的無煙煤。
構造變動引起的煤厚變化屬于后生變化,褶皺和斷層構造是引起煤厚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由于煤層本身比較松軟,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容易發(fā)生塑性流變,產(chǎn)生煤層局部加厚、變薄、尖滅或煤層和頂?shù)装寤ハ啻┎宓痊F(xiàn)象。本井田的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井田內的煤厚變化主要受斷裂構造的影響。由于井田內的斷裂構造大部分為張性或張扭性正斷層,所以在正斷層的引張拖曳作用下,出現(xiàn)煤層變薄帶的現(xiàn)象。
背向斜軸部由于在形成過程中壓力小,是煤層集中的地方,因而煤層厚度較大,在兩翼煤層厚度較小,煤層結構遭受破壞,塊煤率低,往往可見光滑的擠壓面和不規(guī)則的褶曲[6]。一號背斜引起的煤厚變化主要為軸部增厚,兩翼變薄,有時可形成串珠狀或藕節(jié)狀煤層。二采區(qū)主要采37#、39#煤層,局部開采38#煤層,目前開采至+245 水平。由于一號背斜西翼,次級向背斜構造發(fā)育,受到F32斷層影響,造成37#、39#煤層200 m走向壓薄不可采,損失儲量3.6 萬t。褶皺構造引起煤厚的變化,如圖2 所示。
圖2 在側壓力作用下煤炭物質向軸部集中、向兩翼變薄
斷層直接破壞了煤層的連續(xù)性,增加了井下開采的難度。一般壓性斷層常使煤層局部增厚,張性斷層常使煤層變薄,井下所揭露的斷層大部分是張性斷層,并且中小斷層較發(fā)育。37#、38#、39#煤層的厚度在不同采區(qū)均受斷層的影響而使厚度變薄,斷層附近成為不可采區(qū)域。
F0斷層為中井田的第二滑動面,其滑動剪切伊始于西北部,所以北部及西北部的一段主要可采煤層37#、39#煤層幾乎被切割得支離破碎。而在北偏西38 線,童子巖組地層全部切割,出現(xiàn)無煤帶往深部至東南,斷層產(chǎn)狀變陡,對可采煤層破壞不大,可采煤層受破壞的為F0斷層上盤的次級滑面F1、F6等斷層造成的。
二采區(qū)-195 水平西受走向斷層F7影響,煤層擠壓,厚度變薄,頂?shù)装鍑鷰r非常破碎,致使煤層無法開采,損失儲量約1.6 萬t,如圖3。
圖3 正斷層附近煤層變薄素描圖
34 線以西至34 線半,煤層走向形態(tài)為一寬緩的向背斜,傾伏角為15°。受走向斷層F7影響,伴生小斷層發(fā)育,巖層破碎,煤層斷失,找煤困難,構造損失儲量0.8 萬t。這些是由于一號背斜的影響,在形成背斜的同時伴生著斷層和次一級褶皺。
(1)該井田構造復雜,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斷層有F0、F4、F6和F9。井田構造格局的形成是多成因、多期次的,是旋扭和隆起應力場及隆起所造成的重心偏移而發(fā)生的側向伸展運動,生成重力滑動而成的。
(2)影響該井田煤層厚度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褶皺和斷裂構造,其中褶皺主要為縱彎褶皺,造成權核部煤層變厚而翼部變薄;而斷裂構造主要為正斷層,由于拉張應力的作用使得煤層在斷層附近厚度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