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徐艷文
斯盛居俗稱“千柱屋”,坐落在浙江省諸暨市斯宅鄉(xiāng)東白湖鎮(zhèn)螽斯畈村,原是當地巨富斯元儒(1753—1832)的住宅。這個建筑群古樸厚重,堪稱江南民居的典范,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斯盛居始建于1798年,南依筆架山,北向蝙蝠山,坐南朝北,平面大體呈長方形,東西寬108.56米,南北長63.1米,占地總面積約6850平方米。建筑群前有五個門樓,居中的正門,高3.35米,寬3.2米;東西兩側的四個邊門,高2.78米,寬1.36米,比正門略小些。正門兩側的磚墻上,分嵌一個似獅子頭、一個像銅錢的石雕,中間以拇指粗一洞相連。正門上方刻有兩只蝙蝠同銜一枚銅錢的石雕,當地民間以蝠喻福。左側門額的青磚雕刻是一大一小兩只船,小船向外,大船向內,寓意大船進小船出。第二道門的門額上刻著“出將入相”圖案。第三道門的門額上刻有“文王推車”典故。最后一道門上刻的是“彩樓配”,即王三姐拋繡球招親圖。
從斯盛居正門進入,首先是門樓,其次是大廳,最后是座樓,三進之間均由天井相隔,從北到南形成一條主軸線。整個建筑群以主軸線為中心,東西兩側分設兩條輔軸線,構成對稱式布局。四條輔軸線上,前后分別建有樓房式四合院,兩院有橫向的“通天弄”相隔。這樣的規(guī)劃,使建筑群形成了8個四合院,開辟出10個大天井、36個小天井,各院又以檐廊相連接。走遍整個千柱屋,晴天不被太陽曬,雨天不濕腳上鞋。另外,從這個建筑群的所有構件上找不出一根鐵釘,全部是用竹釘或木釘替代的。建筑群的木料大多是雜木,其中以板栗木、香榧木為主。
正廳??邕^門樓,便是五架抬梁結構的正廳。三個開敞式明間,通面寬14.06米,中間的寬5.02米,東西次間各寬4.52米,進深10.32米,屋高8.56米。青石屋面硬山造,風火墻前三峰后四峰。五架抬梁,前后外帶雙步九檁用四柱,扶脊木穩(wěn)固脊檁。抬梁用材量較大,直徑達55厘米,金柱腹徑42厘米,覆盆柱礎。明間前檐辟石庫門,門面體積寬大,整體較厚重,但不失挺秀,大門上方有嵌入式門罩,磚雕斗拱承托出檐,兩側翼角翹起。明間后檐設一樘立板門,東西次間分設花格門窗。6扇格式大門上,雕有“二十四孝”圖。邊縫穿斗式,分心前后雙步外帶雙步九檁用五柱,前檐柱的牛腿承托挑檐。牛腿精雕細刻,圖案有鴛鴦荷花、松鶴常青、鳳凰梧桐、烏鴉反哺等。整個大廳寬敞明亮,可擺30多桌酒席,這里是千柱屋內住戶婚喪嫁娶、會親宴客的場所,也是商討公務、進行集會的地方。分設正廳兩側的叢桂堂、雙槐堂、福壽堂和仁壽堂,門框和門額均為青石制作。每個堂內有兩個四合院,各建筑中的門窗腰板上,刻有不同形態(tài)的梅、蘭、竹、菊圖案。置身其中,廊回路轉,步移換景,猶如進入建筑迷宮。
后廳。明間后金柱橫向置屏門6扇,縱向金柱與檐柱間各設雙扇門板,右進左出。后廳的結構布局與門廳截然不同,這個廳的平面呈“凸”字狀,突出部位的廊步與大廳明間相連,也是三開間,面闊與大廳尺寸相同。明間結構也是五架抬梁式,抬梁上分置的蓮花瓜柱支頂金桁,中間的垂懸式瓜柱支頂脊桁,這種結構十分獨特。邊縫為穿斗式,分心前后雙步五檁用三柱,整屋高5.86米。透過窗門見內有兩口水井,既可養(yǎng)魚觀賞,又可作消防用水。后廳也是五架抬梁式結構,梁上設荷花柱。再往里走便是照壁。照壁全長14.3米,高4.85米,居中辟大門,墻體上部飾線磚,磚制斗拱承托墻頂。照壁南面線磚下有一幅精制的《百馬圖》,畫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53匹馬或坐或臥,或奔或行,或悠閑自得,或引吭長嘶,或翻滾嬉戲,姿態(tài)各異,神形逼真;牧馬人或擁腿閑聊,或揮臂刷馬,或依膝欲睡,惟妙惟肖;背景襯有山水林木,走獸飛禽,意境絕佳。
座樓。照廳后的座樓,內部三間堂屋相互連通,面寬14.06米,進深8.72米,后檐砌筑,各為縫梁架穿斗式,分心前后雙步外帶單步七檁用五柱。其中明間兩根柱子沒有落地,且只有樓上的一半長,這就是傳說的“千柱屋只有999根柱子”的典故。其實,這兩根柱子不落地的真正原因在于:主人迎送貴客時,能把轎子一直抬到堂屋前,不需換人就能轉一圈。還有族人去世出殯時,棺材能在堂屋內先掉好頭,然后順勢而去。堂屋樓上的神臺,以四塊“一根藤”雕花欄板圍出空間,用于供奉祖先神靈牌位。堂屋內的供桌,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可以轉動。
進入座樓,見其以廊步貫通,進深2米,船篷軒結構,開敞式。此樓的前天井以鵝卵石鋪面,東南西三面設有排水溝。走出偏門,一條寬約2.5米的長弄,也以卵石鋪面,貫通東西,把“斯盛居”分為三大塊,兩立面均有風火墻。設計者對建筑群的消防考慮得十分周到,每個四合院的天井中,分別放置一口大缸,每口可貯水10余擔,以備滅火之需;消防通道的設計也相當合理,五縱五橫能到達各個角落,加上通往建筑群外的12扇大門,可謂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