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康涵威 康軍陽 楊芳
1威海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威海 264400;2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足踝外科,威海2644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腫瘤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造成機體抵抗力低,易合并感染,臨床上合并氣管食管瘺(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的罕見。TEF是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氣管和食管之間形成瘺道[1],TEF發(fā)病率低,臨床易被忽視。威海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1例MDS合并TEF,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63歲,無業(yè)。曾于2020年4月3日于威海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確診MDS(高危),經化療后反復因發(fā)熱、感染入院治療。本次因“發(fā)熱4 d”于2020年7月20日入院?;颊邿o誘因出現發(fā)熱,最高達38.6℃,感周身乏力,無畏寒、寒戰(zhàn),無咳嗽、咳痰,無胸悶、憋氣,無惡心、嘔吐,于當地診所查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因體溫反復升高,為進一步診治來威海市中心醫(yī)院就診,門診以“發(fā)熱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6.5℃,心率102次/min,呼吸頻率22次/min,血壓105/71 mmHg(1 mmHg=0.133 kPa),貧血面容,周身散在瘀點、瘀斑,結膜蒼白,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查體未見異常。2020年7月20月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0.46×109/L,中性細胞絕對值0.31×109/L,血紅蛋白75 g/L,血小板計數51×109/L。初步診斷:肺部感染、MDS(EB-1,高危)。
診療經過:入院后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急診胸部CT,考慮雙肺炎癥,縱隔內多發(fā)積氣,TEF?給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注射用伏立康唑、利奈唑胺廣覆蓋強效抗感染治療。夜間患者如廁后感胸悶,呼吸急促,心率快,血氧飽和度下降,病情危重轉入重癥醫(yī)學科。入科后監(jiān)測并維持生命體征,應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抗感染治療,同時進行病原學檢查,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對癥支持治療。胸部CT提示TEF,多學科會診,消化科在胃鏡引導下放置鼻空腸管,胃鏡見距門齒25 cm、27 cm處2處瘺口,局部可見壞死組織,吸引后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考慮食管縱隔瘺。呼吸內科在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條件下進行床旁支氣管鏡檢查,在氣管隆凸前后側分別可見瘺口,黏膜充血水腫,有膿性壞死組織,診斷氣管瘺,放置覆膜支架易移位或脫落。請心胸外科會診,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不適宜手術,且手術治療效果差,建議加強抗感染治療。最終患者家屬放棄治療,自動退院。
本病例特點:⑴老年女性,有MDS基礎疾病,化療后狀態(tài),曾反復因發(fā)熱入院治療;⑵本次再次因發(fā)熱入院;⑶胸部CT示雙肺炎癥,縱隔內多發(fā)積氣,提示縱隔感染、TEF可能性大;⑷胃鏡直視診斷食管瘺,纖維支氣管鏡直視診斷氣管瘺,結合胸部CT所見,診斷縱隔感染、TEF。
縱隔感染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典型表現為發(fā)熱、咽部不適、胸痛、胸悶、皮下捻發(fā)感,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延誤診治增加病死率,不適合手術治療是增加病死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CT可早期發(fā)現縱隔感染,并為治療提供依據[2]。TEF的發(fā)生常有創(chuàng)傷、異物、惡性腫瘤、縱隔感染、術后并發(fā)癥、機械通氣、支架壓迫等病史[3]。TEF發(fā)生的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表現為發(fā)熱、嗆咳、胸悶憋氣,容易被誤診為肺部感染而延誤病情[5]。TEF發(fā)生率為0.5%~1.0%[4],一旦發(fā)生可導致反復吸入性肺炎,且治療效果差。TEF的常見檢查方法包括肺部CT和超聲、支氣管鏡、胃鏡、上消化道造影等檢查[6]。有報道消化道造影較內窺鏡檢查更安全有效,因其為無創(chuàng)操作,但最終確診仍需內鏡檢查明確診斷[7]。當高度懷疑TEF時,由于大部分患者難以進食,上消化道造影難以完成[8],可行支氣管鏡或胃鏡檢查明確診斷,內鏡直視下可見瘺口部位、大小,為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依據[9]。本例患者以發(fā)熱為主訴入院,入院后胸部CT提示縱隔感染、TEF,胸部CT顯示瘺口的位置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為治療方案提供影像學證據。進一步完善支氣管鏡檢查和胃鏡檢查確診,支氣管鏡、胃鏡發(fā)現瘺口位置、大小和瘺管周圍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直接征象。
縱隔感染的治療主要為手術清創(chuàng)和引流,可采用微創(chuàng)手段進行有效引流,包括B超引導下縱隔置管引流、胸腔鏡下放置引流管、經頸部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引流可有效降低病死率[10-11]。除以上感染灶的及時引流,有效應用抗生素亦很重要。鼻咽喉科報道,縱隔感染的來源常見為咽部及食道[12]。文獻報道,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消化道球菌屬;針對常見的病原菌,早期應用有效的廣譜抗生素治療,當培養(yǎng)結果及藥敏結果出來后,進行目標性抗生素治療[13]。該患者為MDS化療后狀態(tài),反復感染,針對縱隔感染不宜手術及引流,需加強抗感染治療,早期應用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進行廣譜抗菌治療。TEF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支架置入、內鏡下修補以及手術治療等;外科手術是治療良性TEF的首選方法;有基礎疾病合并TEF,治療難度大;有文獻報道其病死率為23.6%~71.2%[14-16]。有文獻報道,術后吻合口漏合并TEF發(fā)生率為12%[17-18]。其他治療包括陳曦等[19]報道內鏡下黏膜瓣移植瘺口封堵術治療外科手術后TEF,有覆膜的自膨脹式金屬支架進行支氣管鏡下的介入治療。有研究報道房間隔缺損封堵器封堵TEF[20]。該患者MDS基礎疾病化療后,反復發(fā)熱合并感染入院,治療主要考慮保守治療,感染難以控制,外科手術治療難度大,支架置入或內鏡下修補,瘺口難以愈合,且有其他部位繼續(xù)出現多處瘺口的可能,再者縱隔感染風險大,病死率高,預后不良,家屬經協商放棄治療。
MDS為腫瘤性疾病,化療后易合并感染,但縱隔感染合并TEF的較少見,且比較隱匿,易漏診或誤診為肺部感染,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需早期識別并充分引流感染灶,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對于腫瘤性疾病合并TEF,手術或介入或支架置入效果均不佳,大多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