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微微
文感是閱讀與寫作中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領悟能力,具有積累性、選擇性、個體性和穩(wěn)定性等諸多特征。文感是對文本的文體、內容、結構、情感等形成的整體感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文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由于文感培養(yǎng)涉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因此教師可通過布置預習任務啟動學生的基礎認知,激活學生的主動閱讀意識,幫助學生從內容、結構、情感、主旨等層面整體把握作品。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提前預設一些預習任務:認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立意、選材特征;找出課文中最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找出課文的主旨句,感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組織質疑討論,設計具有開放性的討論話題。在拿到閱讀任務后,學生對課文信息展開分析與梳理,逐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分析課文的立意和選材時,通過作者的情感角度切入:從表面來看,《荷塘月色》展現的是美麗的月色和荷塘,卻以委婉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在文章開頭部分,作者便清楚地寫下了自己的心境:心里頗不寧靜。盡管月涼如水,但作者的情感卻是暗流涌動,渴望掙脫現實。在質疑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會提出問題:作者用活潑輕松、極富生命色彩的語言描繪荷塘月色,這樣的景色描寫有怎樣的用意?是為了后文作鋪墊,還是為了渲染氛圍?作者將實景和虛景結合,想要起到怎樣的效果?為什么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其用意何在?通過給學生預習任務,啟動學生的基礎認知,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憧憬。
文感意識培養(yǎng)和教師的教學設計高度相關,如果教師不提前預設任務,學生就不知道應該學習什么,閱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傳遞明確的學習信息,學生才能明確自主閱讀方向。
想要提高閱讀教學效果,使學生的文感不斷提升,教師須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文本內涵,因為這是提高學生文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細細品讀文章的字里行間,對文本內涵展開深度挖掘,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讀懂作者的深意。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品鑒文章的語言時,可為學生規(guī)劃品鑒路線,讓學生對作品的修辭、句式、典詞等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從文字表象深入文字肌理,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正思想,強化學生的文感。
例如,《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其語言藝術得品鑒學習。教學這首詩歌時,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用心誦讀詩句,感受詩人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再要求學生從語言層面鑒賞詩歌。在品讀詩歌語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找一找詩中最觸動人心的句子,揣摩其深刻的內涵,感受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學生認真品讀詩句,積極投入詩歌鑒賞活動。比如,學生發(fā)現詩人起筆連續(xù)用了三個“輕輕的”,而詩歌結尾做出了小幅度改動,從“輕輕的”變?yōu)椤扒那牡摹?,首尾巧妙呼應,形成了一種連貫的美感,仿佛可以看到詩人踮著腳尖來到康橋,在駐足欣賞了一番以后,又依依不舍地離去,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還有的學生對詩中“尋夢”的句子很感興趣,即“撐一支長籬……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一處形象的描寫,表現出詩人對理想的熱切追求。在詩歌品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自由時間與空間,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句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找到文感的生發(fā)起點。
在語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感,教師需要給學生營造感知文本內涵的空間和氛圍,讓學生深度閱讀文本、鑒賞文本,促使學生文感的形成。
在高中階段,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其認知水平相對成熟。教師可用巧妙的方式幫助學生打通新舊知識的內在關聯(lián),為學生的文感生成規(guī)劃一條清晰的路線。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本本身內涵深刻,寓意豐富,想要實現高效閱讀,需要通過已積累的知識、經驗完成文本賞鑒。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及學過的科目知識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
例如,《包身工》是我國現代報告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極強的學習、研究價值。教學本文,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一些思考題:什么是報告文學?這類體裁具有怎樣的突出價值?包身工是怎樣一種職業(yè)?包身工為資本家提供了哪些好處?作者是如何評價包身工的?根據閱讀感受,思考包身工的社會價值。在課文研讀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fā),提出個性化的思考,如:“和其他體裁不同的是,報告文學具有極強的紀實性質。作者實地調查包身工的生活現狀,擺事實,講道理,用犀利的筆鋒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剝削現實?!薄百Y本家不斷剝削包身工,其手段之殘酷令人發(fā)指,甚至榨干包身工最后的價值?!薄霸谀撤N程度上,包身工和奴隸沒什么區(qū)別,他們?yōu)橘Y本家不斷創(chuàng)造利益,但他們自己的社會地位卻極為低下,不僅工錢全都歸承包人,而且毫無人身自由和尊嚴。這是一種極其殘酷的社會制度?!睂W生通過自身的生活閱歷及知識積累,對課文展開深度探究,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為多元化。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不僅題材豐富,而且內容深刻,想要高效解讀文本,讓學生從表層意思直抵深層含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及知識積累進行閱讀探究,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文本認知視角。
文感并不只是針對文章內容及結構,同樣指向文本主旨、思想及情感態(tài)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知識結構,更需要深入探究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及思想,因為形成情感共鳴是展開閱讀審美鑒賞的理想境界。在通常情況下,學生之所以對文本形成不同的閱讀偏好,其根源恰恰在于對文本的情感認可度存在差異性。當學生讀到喜歡的文本,他們往往會產生強烈的交互興趣,也更容易發(fā)掘到文本的情感內涵,因此形成情感共鳴的幾率也會隨之增高。當學生對文章情感形成深刻認知,其文感自會隨之成長。
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可從情感的角度引導學生探究文本,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經典的詞句或者段落,體會劉和珍等愛國青年的高尚人格品質,感受魯迅先生剛正不阿的性格特質。學生因此對文本展開深入探索,并對課文進行深度感知。教學中,教師可隨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這篇作品中的情感線索是什么?”在問題引領下,學生積極梳理文章語言,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感情線索,即“悲痛一憤怒一理智”。然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心情為什么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作者回歸理智的初衷是什么?”學生再次對文本展開深入探索。教師始終將學生的思維方向定準文本深處,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深入發(fā)掘文本的人物情感及主旨內涵,強化學生的文感。
在某種意義上,文感更多地指向文章內涵、情感及思想的感知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文章的情感內涵,并在這種探索中強化學生的文感能力。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文感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文感越強,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也會越強。因此,教師需要優(yōu)化閱讀課堂教學,從文感培養(yǎng)的角度指導學生閱讀,為學生開辟一條全新的語文學習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