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園園
媒體一直是人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世間百態(tài)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展示給人們,它們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是弘揚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主要力量。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媒體行業(yè)也發(fā)生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證采編的有效性,是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圍繞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策略展開論述,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新媒體時代就是新的媒體形式踴躍出現并發(fā)揮傳播作用的時代,這些新媒體有一些特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的交互性是比較強的。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隨時參與到傳播活動中,成為信息傳播者。信息在這樣的時代下得到廣泛傳播,這里的廣泛指的是范圍的廣泛,它可以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信息快速到達生活的各個角落。
第二,信息的碎片化、功利化。在新媒體大量涌現的今天,信息基本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很難通過新媒體得到全面、真實、可靠的信息。
比如,今天一個短視頻告訴你這本書中有一句很好的話,明天告訴你這本書中有一頁特精彩,但是基本不會將這本書的全部內容都告訴你,它的用意也十分簡單,將它想告訴你的內容告訴你,將它不想告訴你的內容屏蔽起來。這是新媒體的一個特點,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告訴你一些它想讓你知道的內容,這也是它功利化的體現。
第三,資源共享。這是新媒體時代的又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因為新媒體時代依托的就是互聯(lián)網資源,互聯(lián)網中很多內容是可以共享的,它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受眾可以在網上下載、上傳相關信息,讓信息被廣泛應用。
第四,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更加支持用戶使用互聯(lián)網信息資源,支持很多格式的超級鏈接。
第五,個性化較強。在新媒體時代,個性成為信息的標簽,一件事會有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給你解讀。
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以及新媒體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些特點中有一部分對電視新聞采集工作來說是機遇,但是也為電視新聞采集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
在信息開放與共享的今天,為了充分體現共享理念,作為傳統(tǒng)媒體代表的電視媒體,應當主動與新媒體合作,提升新聞采編的質量。在此過程中,電視媒體人必須擯棄“唯我獨尊”的錯誤觀念。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可以說是權威媒體之一,電視新聞的公信力非常高,電視新聞記者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時代在變,電視新聞工作者那種高高在上、看不起新媒體的做派,行不通了。有需求就有市場,媒體行業(yè)也不例外。新媒體是時代的產物,其存在必有合理性。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應該放低自己的身段,主動與新媒體合作,爭取共贏。要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與廣大受眾進行互動,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占領更多的收視市場,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抖音,很多電視新聞節(jié)目都與其進行合作,開通抖音官方賬號,這樣不僅沒有影響這些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給傳統(tǒng)電視媒體帶來新的生機,這就是傳統(tǒng)電視新聞媒體應做的創(chuàng)新。只有順勢而為,才能促進電視新聞更好地發(fā)展。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要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與其他媒介合作是必經之路。不僅要加強技術和平臺合作,采編這樣的幕后工作也需要兩者合作,提升采編質量。傳統(tǒng)媒體有一個缺陷是時效性不高。新聞發(fā)生后,記者需要一定時間和路程才能到達事件發(fā)生地,新聞是有時效性的,如果記者沒有及時趕到現場,很多有價值的素材可能就會隨著時間而流失。
新媒體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新媒體用戶本身就是信息的制作者、傳播者,他們分布在社會各處,遇到身邊的新聞,他們就會隨手拿起手機拍攝、編輯一段文字進行描述,立即上傳。
可以說,在新聞事件即時發(fā)生的那刻,新聞就有可能通過新媒體傳播開來,時效性非常強。新媒體上有很多第一手的新聞素材,傳統(tǒng)媒體新聞與新媒體合作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掌握的素材,加上自身的實地走訪,整合成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新聞。在采編過程中,傳統(tǒng)媒體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提升采編工作的效率。
電視新聞采編要回歸初心,報道社會熱點的同時,要將鏡頭更多地對準人民群眾,多報道群眾身邊的事情,使電視新聞更接地氣,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
電視新聞受眾是由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構成的,他們除了想關心一些大事、熱點之外,更愿意關心自己身邊的事,甚至是自己身邊熟悉的小事,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最能打動人心。
比如央視新聞頻道曾經報道這樣一則新聞,有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從來沒有得到過100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要考100分,當他終于獲得人生中的第一個100分之后,迎接他的是班級全體同學的祝賀和好朋友的擁抱。從這樣一個微小的新聞事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不帶任何功利的祝賀和擁抱是多么的單純和美好,而這也是打動觀眾心靈的地方,央視新聞報道這樣的事件可謂接地氣,讓觀眾感受到溫情。這就是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新聞,主流傳統(tǒng)媒體就應該更加貼近群眾,多報道群眾身邊的新鮮事、熱鬧事、暖心事,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報道百姓身邊的事是新聞采編工作者應該始終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新聞采編的發(fā)展方向。要知道新聞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新聞就應該來自人民。
為什么新媒體那么吸引人?它到底憑什么能將大眾的目光都聚集在它那里呢?比如,抖音現在的用戶高達幾億,有超過一半的中國人都在使用抖音,這是多么龐大的一個數字,但是它到底哪里吸引人呢?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豐富的形式。我們仔細觀察抖音就會發(fā)現,雖然都是視頻,但抖音短視頻與新聞長視頻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這不僅僅是內容的差異,還包括視頻排版、配音的差異,短視頻豐富的形式可以滿足許多人不同的觀看需求。電視新聞也要豐富自己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才能讓電視新聞走得更遠。電視新聞工作者要轉變思路,勇于接受新鮮事物,把新思路、新想法、新技術融入新形勢下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
其實,央視新聞頻道做了很好的示范,央視新聞頻道核心內容就是權威新聞報道,讓大眾第一時間了解時政、經濟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過去,央視新聞頻道一貫是嚴肅面孔,給人一種中規(guī)中矩的感覺,受眾范圍比較有限,由于播報形式呆板,新聞受眾也逐漸流失,新聞傳播方式亟待更新。經過創(chuàng)新和改革,新聞頻道有了新氣象,新聞樣態(tài)靈活多變。被人們稱為段子手的主持人朱廣權,以幽默的新聞播報方式得到大眾的好評,很多人從不愿意看新聞,如今想辦法擠時間也要看央視新聞?;鶎与娨暸_新聞節(jié)目也應效仿其做法,豐富新聞的形式和內容,提升新聞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建立新的互動模式,增強與觀眾的互動。在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互動僅僅有電話、信件兩種模式,互動效率相對較低,觀眾對某一條新聞有感悟后,給電視臺打通熱線電話不太容易,寫一封信的話,寄到電視臺相關負責人手里又比較慢,所以這種互動輻射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
但是手機成為新的傳播載體之后,互動也有了新模式,新聞節(jié)目也借此漲了很多人氣?,F在觀眾對一個新聞內容感興趣,可以把它存在手機里,隨時可以拿出來再觀看,這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是根本做不到的;觀眾還可以在新聞下面點贊,表達自己對新聞的喜愛;如果對這條新聞有感悟,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這個留言不光新聞節(jié)目工作人員可以看見,其他對此感興趣的觀眾也可以看到,評論區(qū)的觀眾彼此也可以互動,這給新聞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提升了新聞的關注度,也提高了新聞的傳播力。
在新媒體時代,新的互動模式給新聞受眾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可以增加觀看的趣味性,更利于新聞的傳播。
新聞報道是供目標人群進行閱讀的,作為新聞記者,一定要掌握受眾的心理,甚至新聞特定目標人群的閱讀習慣。了解受眾的信息偏好,你采訪的素材,才更有實用性。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時期,很多與疫情有關的信息鋪天蓋地地涌進人們的視野,這些信息都是受眾想要的嗎?是受眾真正想了解的嗎?能夠對受眾起到幫助和指導作用嗎?這些問題都要打上大大的問號。新聞選題角度是記者采訪前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它決定信息是否符合受眾心理,是否能幫助受眾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電視新聞記者作為專業(yè)能力強的記者,在采訪前期,必須做好這方面的功課,不能人云亦云地進行報道。如果新聞沒有抓住受眾眼球,就等于是無用的新聞。
還是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一定要慎重,避免過度報道給人們造成恐慌,報道所用的素材一定要來源于正規(guī)渠道,絕不能報道未經核實的信息。記者可以采訪政府防疫辦、醫(yī)護人員來給大眾普及防疫知識,消除大眾的恐慌心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記者的新聞敏感度一定要高,報道的角度一定要準,對采訪對象的選擇一定要謹慎。
在新媒體時代,有很多信息是謠言,但是普通老百姓對此無法準確判斷,謠言如果不及時澄清可能會引發(fā)很多社會負面影響。
比如2021年11月,商務部印發(fā)《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wěn)價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切實做好市場保供穩(wěn)價工作。”通知指出,“北方省份要按時完成本年度冬春蔬菜儲備計劃,南方省份要根據自身情況建立完善蔬菜儲備;及時投放肉類、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儲備,補充市場供應;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fā)情況的需要?!币恍┳悦襟w亂帶節(jié)奏,一些地方民眾開始搶購日用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主流媒體與商務部取得聯(lián)系,正確解讀通知內容,減少因為自媒體的誤讀導致的不良影響。
電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定要了解事件整個過程,不能以偏概全地進行新聞報道,這樣會給受眾留下片面印象。記者在采訪時,要深入一線,與新聞當事人直接接觸。在采訪問題的設置上,要從務實的角度出發(fā)。在整理采訪素材的過程中,要及時剔除無用的信息,突出關鍵信息,方便受眾觀看。
一提到傳統(tǒng)媒體,大家就會想到報紙、電視,報紙、電視確實是新聞重要的信息載體和傳播工具。但是如今科技發(fā)展如此迅速,報紙、電視不再是人們依賴的主要傳播載體,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比如通過手機拍攝現場畫面,經過簡單編輯后立即傳給編輯部,發(fā)布在新媒體平臺上,再根據新媒體受眾的反饋,進行補充采訪,隨時更新新聞。
過去的電視新聞采訪,多是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搭檔,攝像記者需要扛起沉重的機器,錄制現場畫面和同期聲。
如今,傳播工具更加便攜化和輕型化,無人機等設備也被廣泛運用,擴大了素材采集的范圍,開拓了受眾的視野。電視新聞記者也可以單兵作戰(zhàn),一個人就可以是一支隊伍,既能用筆或錄音筆記錄重要內容,也可以拿起攝像設備拍攝現場視頻,甚至可以隨時剪接音視頻素材,或者邊自拍邊直播,擔當起出鏡主持人的角色,成為全能型人才。
可以說,誰的綜合能力越強、會操縱的新設備越多,誰就更有新聞戰(zhàn)斗力。只有自覺地把復合型人才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才能在新一輪全媒體時代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此外,培養(yǎng)全能型記者,就要提供培育人才的土壤。電視臺要積極進行用人機制和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改革,讓記者能通過考核競爭上崗;制定新的薪資辦法以及工作任務考核制度,提倡多勞多得。通過制度的不斷優(yōu)化,激發(fā)記者的工作熱情,帶動整個團隊共同學習、進步,從而打造一個優(yōu)秀的全能型記者團隊。
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fā)”的當下,人們對電視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觀眾更多地希望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更快更新的新聞資訊,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創(chuàng)新思維,善于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去發(fā)展電視傳播,去打造觀眾喜愛的新聞節(jié)目。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應該與時俱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新聞的影響力,促進傳統(tǒng)電視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