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過去的中國是農業(yè)社會,協作模式是小范圍的自給自足。所以哪怕只是一個磚瓦匠、面點師、牙醫(yī)或者剃頭師傅,只要他手藝好,在他的地盤上就是不可被輕易取代的,很受人尊重,也活得很好。
江西的李師傅,9歲學竹編,是家族手藝的第五代傳人。篾刀輕鉤,用力猛拉,“啪”的一聲,竹子順勢破開。再將竹子片成竹篾,穿插交織,雙手翻飛,一只細密精致的竹籃就誕生了。往河里一蕩,竹籃打水,居然滴水不漏,絕了!
只是,這樣的手藝再絕,誰會專程去一個偏僻的山村看呢?
可當李師傅架起手機,把他的手工制作過程傳上短視頻平臺后,沒想到,竟吸引了上百萬年輕人的關注。通過短視頻平臺,他一個月能賣出價值5萬元的竹編產品。但在此之前,因為竹編不掙錢,他前后收過30多個徒弟,都因為收入問題改了行。
二
老話講,學好一門手藝,這輩子不愁吃穿。
之前我在網上關注過一個叫陳凱的手藝人,他是修復、制作鎧甲的。他害怕甲胄文化在中國斷代,成立過一個鎧甲工作室。他的這門手藝在今天已經相當小眾,最大的商業(yè)價值,也就是給一些古裝劇劇組制作道具。
后來,我在短視頻平臺再次看見了陳凱,他穿著一身鎧甲。下面的評論很熱鬧,點贊最多的評論是“這不是過年貼的門神武將嘛”。陳凱在那兒一本正經地解釋:“鎧甲已經從中國人的生活、生產當中退出,但它還存在于我們的民族記憶里。門神自古以來就是將軍造型,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視頻,喚醒大家對傳統甲胄的記憶?!?/p>
沒事的時候,我就看陳凱的直播,看他穿著重達七八十斤的鎧甲,在那兒充滿激情地聊甲胄知識,發(fā)現他的ID也漸漸積累了十幾萬人的關注。很多甲胄愛好者會購買他的鎧甲,自己穿或用來收藏,這也給他帶來了每月二三十萬元的銷售額。
(摘自《意林》 牛皮明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