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校經費大多流向“雙一流”高校。近年來,“雙一流”高校的社會“吸金”能力也表現(xiàn)搶眼,吸收社會捐贈數(shù)額呈現(xiàn)上升趨勢。
基金會中心網(CFC)發(fā)布的數(shù)據顯示,2016-2020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總額最高的內地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而緊隨其后的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四所高校獲捐總額均超過10億元。
“億元級捐贈”成為內地高校接收單筆社會捐贈的顯著特點?!?021中國高校基金會大額捐贈觀察報告》數(shù)據顯示,2015年到2020年,高校大額捐贈到賬總額為303.6億元,1億元及以上的捐贈項目有111個。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33所達到億元級捐贈的高校中,“雙一流”高校有26所,占比達78.8%。
高校捐贈很大一部分來自校友,很多財富人群出身名校,要捐款首選母校,捐贈金額也不斷刷新,大額捐贈多在母校校慶等特殊時間節(jié)點進行。例如,北京大學建校以來最大一筆校友捐贈是2021年3月,中公教育集團董事長李永新捐贈的10億元,他曾表示未來目標是再捐100億;武漢大學校史上受贈數(shù)額最大的一筆是2021年8月,武漢大學校友、泰康保險集團創(chuàng)始人陳東升捐贈的10億元,此前他曾為母校捐贈1億元。除了校友捐款,一些高凈值人士在給高校捐贈時,也多選擇知名度更高的“雙一流”高校。
此外,捐款的形式也在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校友選擇捐贈股票支持母校發(fā)展。例如,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1985級校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向母校捐贈200萬股股票,市值13.74億元。
總體而言,高校經費渠道正走向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吸收社會捐贈使高校減少對行政撥款的過度依賴。不過,可預見的是,“雙一流”高?!拔稹蹦芰ψ邚姡咝Vg的“貧富差距”也將越來越大,馬太效應開始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