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軒 邱海斌 周雪賢 梁艷桂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又稱貝爾麻痹,是指莖突孔內面神經急性非特異性炎癥誘發(fā)的面神經麻痹。約70%的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可完全恢復正常,但仍有30%的病人可發(fā)展為慢性面神經麻痹,遺留面肌痙攣等后遺癥,嚴重影響病人的情緒、睡眠以及生活質量。早期診治是改善病人預后的關鍵。近年來,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與面神經運動傳導(facial nerve motor conductio,F(xiàn)MC)被用于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本文探討B(tài)B 和FMC在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100例,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齡24~70歲,平均(39.10±7.749)歲。納入標準:符合特發(fā)性面部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單側發(fā)病。排除標準:CT/MRI檢查顯示腫瘤等導致的繼發(fā)性面癱;由創(chuàng)傷、頭面部感染、脫髓鞘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導致的面癱。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0~15 mg/d,治療7 d,根據病情逐漸減量;肌肉注射維生素B1 注射液,0.1 mg/d,連用7 d;口服阿昔洛韋片,0.2 g/次,5 次/d,連用7 d;口服甲鈷胺片,0.5 mg/次,3次/d,連用14 d。物理治療:實施超短波理療,患側乳突部位,0.5 h/次,2次/d,并進行面部肌肉功能鍛煉。
1.3 檢測方法 發(fā)病1~7 d,采用肌電/誘發(fā)電位儀行BR與FMC檢測。BR檢測記錄健側和患側R1、R2及R2'波的出波情況及潛伏期。FMC 檢測記錄口輪匝?。a支)、眼輪匝?。E支)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及潛伏期。
1.4 BR與FMC異常標準BR異常標準:R1潛伏期>11.8 ms、R2 潛伏期>34.4 ms 或R2'潛伏期>34.6 ms;R1 潛伏期側間差>2.0 ms、R2 潛伏期側間差>3.6 ms或R2'潛伏期側間差>4.0 ms;未出波;符合上述1 項或1項以上即可判定為異常。FMC異常標準:患、健側面神經在等距離下,CMAP潛伏期差>0.5 ms;患側CMAP潛伏期>3.8 ms,CMAP波幅差>50%;符合上述1項或1項以上的即可判定為異常。此外,患側口輪匝肌、眼輪匝肌任一CMAP異常即為異常。
1.5 預后評估 出院后隨訪3個月,參考《臨床疾病診斷依據及治愈好轉標準》,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評估臨床療效:痊愈,面肌功能恢復正常,兩側額紋、口角、鼻唇溝對稱,人中溝居中,H-B 分級Ⅰ級。根據BR檢測結果分為全出波組和未全出波組,根據FMC檢測結果分CMAP 正常組(波幅下降<50%)和異常組(波幅下降≥5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7.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
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出波者患側R1、R2 及R2'波潛伏期較健側均明顯延長(P
<0.05)。見表1。2.2 FMC 檢測結果 患側CMAP 潛伏期較健側均明顯延長(P
<0.05,表1)。表1 本文100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發(fā)病1~7 d BR和FMC檢測結果
注:與健側相應值比,*<0.05;BR.瞬目反射;FMC.面神經運動傳導;CMAP.復合肌肉動作電位
側別患側健側BR檢測潛伏期(ms)R1波16.11±4.54*10.04±1.21 R2波40.21±4.16*30.41±3.64 R2'波39.74±4.41*29.68±3.49 FMC檢測CMAP潛伏期(ms)口輪匝肌3.54±0.78*2.87±0.59眼輪匝肌3.74±0.58*3.05±0.51
2.3 BR 和FMC 檢測結果與預后的關系 治療1、2、3個月,分別有47、74、90 例痊愈。BR 全出波組治療1、2、3 個月痊愈率明顯高于未全出波組(P
<0.05;表2)。CMAP 正常組治療1、2、3 個月痊愈率明顯高于異常組(P
<0.05;表2)。表2 本文100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痊愈率與BR和FMC檢測結果的關系
注:與未全出波組相應值比,*<0.05;與異常組相應值比,#<0.05;BR.瞬目反射;FMC.面神經運動傳導;CMAP.復合肌肉動作電位
組別 痊愈BR檢測 全出波組未全出波組治療30 d 35(62.50%)*12(27.27%)治療60 d 52(92.86%)*22(50.00%)治療90 d 54(96.43%)*36(81.82%)FMC檢測CMAP 正常組異常組40(80.00%)#7(14.00%)44(88.00%)#30(60.00%)49(98.00%)#41(82.00%)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是神經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病毒感染、微循環(huán)障礙、面神經發(fā)育異常等相關。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面神經水腫、脫髓鞘。由于面神經管為骨性腔隙,容積有限,當面神經水腫嚴重時,使面神經受壓,從而引起軸索病變,這可能預后不良的原因。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BR 記錄的R1 具有較好的重復性,反映三叉神經至面神經通路的功能狀態(tài);R2及R2'變異性大,延髓外側與腦橋均有分布,潛伏期反映軸突的傳導時間、突觸傳遞延擱時間以及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等。面神經受損,出現(xiàn)傳出型異常,R1、R2 及R2'波出現(xiàn)異常;當面神經受損嚴重時,神經功能缺失,導致R1、R2及R2'波反應電位消失,BR檢測不到,表現(xiàn)為未出波。本文結果顯示患側R1、R2 及R2'波的未出波率均明顯高于健側;出波者患側R1、R2 及R2'波潛伏期較健側均明顯延長;R1、R2 及R2'出波病人預后明顯優(yōu)于未出波病人。這提示R1、R2 及R2'波的出波情況及潛伏期可用于早期診斷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且出波情況可用于判斷病人預后。
FMC通過監(jiān)測面神經分支的CMAP波幅及潛伏期變化情況判斷面神經受損情況,CMAP 波幅反映神經纖維的興奮程度,潛伏期反映神經傳導情況。王龍飛等研究顯示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患側CMAP波幅下降,潛伏期延長。本文結果顯示患側CMAP潛伏期較健側均明顯延長。這提示FMC 檢測可用于早期診斷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病人的神經病變情況。另外,本文結果顯示,CMAP 下降幅度越大,病人的預后越差。這提示FMC 檢測結果可用于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預后評估。
綜上所述,BR與FMC檢測可作為早期診斷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客觀指標,BR出波情況與CMAP下降幅度可客觀評估病人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