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溢/文
根據(jù)《自傳契約》所述,自傳是“一種趨于總結(jié)的回顧性和全面的敘事”,雖然它往往強調(diào)傳主的個人生活,尤其是個性歷史,但是社會歷史內(nèi)容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在自傳中。西班牙“二七一代”女作家的自傳就有大量社會歷史記憶書寫。
“二七一代”女作家包括羅莎·查塞爾(Rosa Chacel)、瑪利亞·特雷莎·萊昂(María Teresa León)、艾爾內(nèi)斯蒂娜·德·常布爾辛(Ernestina de Champourcín)、瑪利亞·桑布拉諾 (María Zambrano)等,她們和“二七一代”的男作家一起,在西班牙20世紀早期的文壇,譜寫了輝煌的篇章,成為西班牙文學“白銀時代”的重要成員。她們都出生于19世紀最后幾年或20世紀最初幾年,在青年時代都見證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成立,并都積極擁護,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她們因為共和黨人的身份被迫流亡他國。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和流亡的經(jīng)歷及由此造成的創(chuàng)傷是她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也成為她們自傳的重要主題。
這些女作家的自傳因其涉及的大量社會歷史記憶書寫,成為優(yōu)秀的見證文學。下文基于這些文本分析自傳記憶和見證文學的關系,并討論見證文學的真實性和虛構(gòu)的可能性,以及見證文學的文學表征。
見證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自傳文學”,“它指的是那些親身遭受過浩劫性歷史事件的人,作為幸存者,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內(nèi)核,寫出的日記、回憶錄、報告文學、自傳體小說、詩歌等作品?!钡谝淮问澜绱髴?zhàn)迎來見證文學的發(fā)展期,二戰(zhàn)的納粹集中營,成為見證文學最大的焦點之一;而西班牙見證文學的高潮是關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及共和黨人流亡經(jīng)歷的自傳。
李金佳指出,“見證文學的悲哀的‘花季’,是在194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這正好對應“二七一代”女作家們自傳的寫作時期:萊昂的《憂傷的記憶》(1970)于1966年到1968年流亡羅馬時寫就,查塞爾的日記三部曲(1982,1998)第一部寫于1940年4月到1966年6月,第二部寫于 1967年1月到1981年5月,桑布拉諾的《胡言亂語與命運:一個西班牙女人的二十年》(1989)寫于1951至1953間,只有常布爾辛的《艾爾內(nèi)斯蒂娜·德·常布爾辛的日記和自傳片段》(2008)是她在1972年回國后分別于1977、1983、1987-1991寫成。
呂鶴穎指出:“見證文學強調(diào)的是個人性,是從親歷者個人的經(jīng)驗、情感和知覺進入到歷史災難的普遍性層面,從而與國家權威性的描述、集體性的言說和宏觀的大歷史敘事區(qū)隔開來。然而, 見證文學的個人性并不等于個人見證行為的可能性。見證是無法在一個人身上發(fā)生的,它只能發(fā)生于公共群體中?!币娮C文學的構(gòu)成有兩個必要因素:見證的對象,即災難;見證者,即經(jīng)歷災難的人。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對于幾乎所有西班牙人來說是一場浩劫,“二七一代”女作家是這場災難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她們不僅經(jīng)歷了浩劫,而且還是幸存者,帶著強大的勇氣記憶和思考過去,將內(nèi)化的災難用文字表述出來。
萊昂通過自傳勇敢地承擔起見證者的任務:“我知道已經(jīng)有很多書是關于西班牙那些不可調(diào)和的歲月。戰(zhàn)爭在西班牙歷史上劃下了生硬而鮮明的痕跡?,F(xiàn)在那些戰(zhàn)役被冷冰冰地講述,政治上的分歧也是如此。為了書寫所謂的英雄事跡,那些書中避免了憂傷的文字?!銈兊迷徫遥以跁鴮懳靼嘌廊说哪菆鰬?zhàn)爭和流亡時,反復使用了憂傷的詞語。是的,也許它們是我作為一個歷史記錄者的無能表現(xiàn)。但我不能掩飾自己……我沒有回避,我在認為有必要時形容我的西班牙是可憐的,形容我的人民是不幸的,形容那些遭受迫害的人是無助的,形容那些被拋棄的人是絕望的?!?/p>
查塞爾的日記逐一記錄了自己流亡時度過的日子。她強調(diào)流亡生涯對于其日記寫作的重要性:“我在這里還能做什么?我只想在此時——在我揮霍自己生命中最具決定性的時刻——記錄下我的執(zhí)念。這些時刻可能是我在大西洋上度過的,因為其它的時刻,無論是現(xiàn)在的還是過去的,我都沒有揮霍。”她的日記“記錄了與每個流亡者所特有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對應的證詞:恐懼、痛苦、悲傷、孤獨等?!?/p>
桑布拉諾的自傳充滿了哲學和思辨的色彩,同時融入了見證性的敘述。她描寫自己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所見所聞,“文本將破繭而出的年輕女孩的個人軌跡與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陰郁停滯后醒來的國家的重生融合在一起”。1929年,她見證了普里莫·德·里維拉獨裁政權的失敗和阿方索十三世國王君主制的結(jié)束,同年4月14日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桑布拉諾積極參與了這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發(fā)展進程,塑造了自己西班牙歷史見證者的形象。此外,她見證了西班牙一些重要文學家——如著名詩人馬查多——30年代末的流亡遭遇,及40年代諸多共和黨人流亡時的悲慘。在她的文字中雖然有吶喊,但不是主基調(diào),她用富有哲理性的話語冷靜地剖析流亡給家人(包括自己)帶來的痛苦,思考流亡者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七一代”女作家們自傳和日記的見證功能使記憶書寫具有了社會文化意義。段吉方指出:“見證文化的意義就在于使文化創(chuàng)傷與記憶能夠有效地突破某種區(qū)域限制、政治抽離以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歷史的真實景象可以通過‘見證’的過程而揭示出來,從而還原關于文化創(chuàng)傷的真實面目?!?/p>
“二七一代”女作家們的自傳屬于見證文學,在這些文本中,記憶具有社會屬性,這些文本具有歷史意義。作為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和共和黨人流亡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女作家的記憶與歷史產(chǎn)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這些記憶試圖還原歷史上真正發(fā)生過的事情。見證文學因其見證的功能,其真實性是它的重要特性。正如呂鶴穎指出:“紀實(non-fiction)是見證文學最基本的標準,而見證文學本身的限度又來源于其對真實性的高度要求?!?/p>
在桑布拉諾的文本中,流亡作者年輕時的親身經(jīng)歷使文本中有關國家歷史的敘述具有真實性。傳主是敘述的主體,同時也構(gòu)成被敘述的內(nèi)容。她在文本中用第三人稱替代第一人稱強調(diào):“她的經(jīng)歷的直接數(shù)據(jù) ‘沒有欺騙她’”。她在文中不斷提及自己參與過的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并不斷用“她記得”等表述來強調(diào)記憶對于回顧這些真實事件起到的重要作用:“她記得,在她童年的馬德里,可怕的周日下午……當她期待著看到國王經(jīng)過……她記得那種缺乏節(jié)奏的感覺……她曾近距離地看到……”
查塞爾用日記記錄自己的流亡始末及整個過程,使流亡造成的創(chuàng)傷再現(xiàn)更有真實感。一般認為,“創(chuàng)傷事件最初發(fā)生的時間和創(chuàng)傷受害者后來回憶創(chuàng)傷的時間之間有一個延遲,這個時間上的延遲或潛伏(latency)可能有多久,什么時候創(chuàng)傷記憶會再次出現(xiàn)在受害者的腦海里,都是不確定的。在創(chuàng)傷受害者的意識中,‘記憶的復返……部分原因是想象介入細節(jié)的講述,或是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對曾經(jīng)發(fā)生事件的夢幻般的回憶’。”而日記即時記錄下當下發(fā)生的事情和心情,避免了上述提到的延遲性,與自己的當下和當下的自己保持最近的距離,保證了記憶的真實感。
那么這些女作家的見證文學文本是否完全擯棄虛構(gòu)?
見證者盡量從客觀的角度來講述自己所經(jīng)歷或目睹的災難。然而,它“靠近情感而不是靠近權威,依靠人對人、人對語言的基本信賴而不是依靠證據(jù),在它最具批判性和控訴性的段落,它也構(gòu)不成一種政治話語,不具備審判的功能?!薄耙娮C文學不是英雄的文學,也沒有撥亂反正的力量,無法提供一種是非代替另一種是非,因為是非在作者身經(jīng)的浩劫中變得可疑。”陶東風指出:“真實與虛構(gòu)的相互纏繞混合可以被視作西方整個自傳書寫中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的一個關鍵表征?!薄耙娮C文學幾乎全部屬于創(chuàng)傷記憶書寫,而創(chuàng)傷記憶的特點正好是虛構(gòu)和真實難以區(qū)分。”此外,呂鶴穎指出“作見證者對災難的記憶本身也是不確定的。除了時間的侵蝕所導致的記憶本身的變形、消散之外,作見證者還要不斷地對抗選擇性的遺忘。這種選擇性‘不單來自權勢者和權力機制,亦來自幸存者自身’?!币娮C文學中融入的見證者的情感以及記憶的不可靠性使“二七一代”女作家的文本部分片段面臨真實性的拷問。
如萊昂在自傳中寫自己15歲時生下兒子,但事實上是16歲,萊昂在此內(nèi)容上沒有保持真實性應該有兩個原因,可能她想突出自己非常年少時就不得不完成傳統(tǒng)觀念強壓在女性身上的結(jié)婚生子的任務,這從她感慨她當時還是喜歡玩洋娃娃的年齡可以看出;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記憶出現(xiàn)了差錯,就像萊昂自己承認的:“記憶之鏡會不可避免地有偏差,會摔倒和碰擦?!?/p>
在桑布拉諾的自傳中,關于她的童年她傾向于表現(xiàn)“生命的悲劇意識”這一當時西班牙哲學界的重要命題。因此,她通過第三人稱的方式表現(xiàn)主人公(即自己)強烈的個人危機狀況,她使用反思和戲劇化的語氣,對出生、死亡和不公正的命運的意義提出質(zhì)疑。她自己承認,被書寫的童年某些記憶不一定完完全全是事實。
查塞爾在文本中承認自己想表達一些想法,但是不得不對有些事保持緘默。
此外,關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記錄,這些女作家們承認自己所書寫的是自己所看見的,那么,在殘酷的戰(zhàn)爭里,親歷者所看到的一切可能是“有限的、片段的、零碎的”。
可見,見證者在事實層面的認知局限性、見證者的情感融入以及記憶的不可靠性等因素,會允許見證文學在保證其真實性的同時,有虛構(gòu)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認為,見證文學旨在披露社會某段特殊時期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因此往往停留在線性敘述歷史等方式,與美學無關。事實上,見證文學可以通過它的文學表征,以審美化的方式再現(xiàn)被見證的內(nèi)容,增強其敘事張力,從而加強見證的效果。下文從敘述人稱、元敘述、碎片化敘述三方面分析“二七一代”女作家自傳的文學表征。
萊昂的自傳中,敘述人稱在第一人稱單數(shù)、復數(shù)、第三人稱單數(shù)間交替。第一和第三人稱指向的是她自己,而第一人稱復數(shù)則讓和她一樣有流亡經(jīng)歷的共和黨人成為敘述者。桑布拉諾的自傳也使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指射自己。西方見證文學名著《如果這是一個人》使用第一人稱的復數(shù)形式敘述,對此陶東風指出,“這種人稱一方面是群體受難者通過萊維的寫作發(fā)出聲音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語法也使讀者積極地投入到對事件的記憶和復述中去。”
有學者在分析查塞爾的日記時指出,她的文本表現(xiàn)出了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元敘事過程中,查塞爾不斷提到日記寫作的本質(zhì)特征所呈現(xiàn)的矛盾情況:“我怎么可能每天在這里描述那種每天奪走我生命的生活?”日復一日,作者對自己在日記中記錄生活的方式提出質(zhì)疑,她自己的悲觀情緒使她懷疑日記中是否有任何真正的目的:“但是,我的上帝,怎么能寫日記呢?……我寫這些愚蠢的東西已經(jīng)讓我有時懷疑這一切是否只是挫折的預感?!薄拔覟槭裁赐蝗粚戇@個?……我不知道:如果我自己都不關心,誰能關心呢?”她不厭其煩地在日記中探討日記的書寫方式及其意義:“如何寫那些沒有經(jīng)過冥想的事情,那些在大雨中落下的事情,那些我們正在冥想的事情,那些扭曲了我們道路、使我們顛倒過來的東西,或者讓我們處于一片空白的東西?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明白,日記的恩典就在這里面?!比沼涍@一文體在查塞爾的流亡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記錄下了她當時的頹廢狀況,同時她樂意成為它的讀者:“偶然間我看到了這本日記,我想到要讀它。它不是偉大的作品,但它確實描摹出了這個不可見的、被卡住的、被扼殺的東西,那就是我的生活?!比欢袝r沒有動力繼續(xù)書寫她的生活瑣事,這種對日記書寫的不熱衷也被披露在此體裁的文本中:“我不知道為什么有些日子我覺得想寫這本日記,但我沒有寫,不管是什么原因,而有些日子,比如今天,我不喜歡寫,但我卻開始寫了?!彼猩鲜鰞?nèi)容都真切反映了女作家的流亡生涯。諸多此類的元敘事特征加強了日記作為見證文學的見證力度和張力。
日記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寫就,它可以直接記錄日常,不加修飾,會呈現(xiàn)無序性、自發(fā)性和重復性等特征,而這些也是它所記錄的對象——日常現(xiàn)實事件——具有的特點。日記的碎片化結(jié)構(gòu)有利于展現(xiàn)流亡中痛苦的日常生活的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日記一旦寫成,就能使不連續(xù)的記錄的經(jīng)驗獲得新的統(tǒng)一性和意義。萊昂的自傳敘述也呈現(xiàn)碎片化的特點,時間在這里不是線性,空間也會隨著意識的流動而突變。桑布拉諾的自傳也呈現(xiàn)類似特點,在一些篇章中,她沒有按照線性的時間順序來介紹自己經(jīng)歷的生活事件,如,當她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時,突然閃回到其童年時代:她記得“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塞戈維亞,她曾多次在半廢棄的花園里玩耍?!睒阌裨诜治鲂≌f的歷史記憶書寫中使用的碎片化敘述手段時指出:“這是關于創(chuàng)傷記憶碎片的堆積和自我宣泄,由于其駭人之處無法被理解,創(chuàng)傷者往往喪失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理性判斷,正常敘事和交流帶來困難?!?/p>
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曾指出,記憶與歷史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它們的相互過度決定?!北疚姆治隽俗鳛閼?zhàn)爭失敗者的“二七一代”女作家對于戰(zhàn)爭及流亡的見證。關于這類見證,阿萊達有以下評論:“歷史學家科色勒克(Koselleck) 指出,失敗者最后證明是比勝利者更好的歷史學家。勝利者所書寫的歷史視野狹隘,而失敗者書寫的歷史則更為復雜、更具啟發(fā)性,目光更遠大,更有闡釋力?!钡拇_,官方歷史由勝利者所寫,但是真正的歷史有可能被勝利者遺忘,“他們遺忘得起;而被征服者則不能接受所發(fā)生的一切,而且不得不對之進行反思,重新激活它,思考它還可以或可能是什么樣子的?!薄岸咭淮迸骷业淖詡髯鳛橐娮C文學,提供了有別于主流史書的另一種敘述與視角?!?/p>
引用
[1] 勒熱訥.自傳契約[M].楊國政,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2] 克洛德·穆沙.誰,在我呼喊時——20世紀的見證文學[M].李金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León,María Teresa. Memoria de la melancolía[M].Madrid:Editorial Castalia,1998.
[4] Chacel,Rosa.Alcancía.Ida[M].Barcelona:Seix Barral,1982.
[5] Inestrillas,María del Mar.Exilio,Memoria y Autorrepresentación:La Escritura Autobiográfica de María Zambrano,María Teresa León y Rosa Chacel[D].Tesis doctoral.Ohio:U de Ohio State P, 2002.
[6] 段吉方.創(chuàng)傷與記憶——文化記憶的歷史表征與美學再現(xiàn)[J].河南社會科學,2015(9):20-24.
[7] 呂鶴穎.見證文學與文學的見證[J].文藝爭鳴,2016(10):156-161.
[8] Zambrano,María. Delirio y destino:Los veinte a?os de una espa?ola[M].Madrid:Centro de Estudios Ramón Areces,1998.
[9] 師彥靈.再現(xiàn)、記憶、復原——歐美創(chuàng)傷理論研究的三個方面[J].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2):132-138.
[10] 陶東風.論見證文學的真實性[J].文學評論,2022(1):117-125.
[11] Estebanez Gil,Juan Carlos.María Teresa León:Estudio de su obra literaria[M].Burgos:Editorial“La Olmeda”,1995.
[12] 陶東風.文化創(chuàng)傷與見證文學[J].當代文壇,2011(5):10-15.
[13] 樸玉.承載歷史真實的文學想象——論《憤怒》中的歷史記憶書寫[J].當代外國文學,2014(4):12-19.
[14] 阿萊達·阿斯曼.創(chuàng)傷,受害者,見證(上)[J].陶東風,譯.當代文壇,2018(1):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