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張雪梅
(1.懷化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2.會同縣城北學校 湖南 懷化 418008)
《太平廣記》作為宋朝四大類書之一,它輯錄的小說內容十分廣泛,被編者李昉等十二人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其中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神仙、神女70 卷中與湖南相關的約為29 卷,記錄了許多發(fā)生在湖南衡山、九嶷山和桂陽的事情。《太平廣記》中有許多人物的行為活動場所都在湖南,這些地方有著深厚的宗教文化基礎,這些人物的故事中本身就蘊含著宗教思想,探索他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厘清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宗教思想在湖南人身上的反映,探討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宗教思想,有助于弘揚湖湘文化和湖南民俗。
《太平廣記》的仙類小說中有許多湖南人:蘇仙公、成仙公、衡山隱者、湘媼、王妙想、魯妙典、杜蘭香、緱仙姑等,他們因孝或因善成仙的故事不僅彌補了肉體修仙的缺點,也反映了修仙方式上的進步,從吃松柏葉、房中術到因有仙德成仙,在修仙方式上更加具有社會性和文化色彩,與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孝相交融,有助于提升老百姓的道德認知,更為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種潛移默化影響老百姓的方式,從而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
因孝成仙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蘇仙公身上,蘇仙公成仙升天之前,交代母親一橘葉、一碗水療一人治瘟疫之法,從此“橘井泉香”的佳話傳遍五湖四海,成為了我國古代醫(yī)藥史的典型。正是因為蘇仙公“以仁孝聞”,侍親孝順,具備成為神仙的德行,所以最終乘鶴升天。但是在升天之前,蘇仙公仍然為母親著想:告訴母親用井水和桔葉治療明年要到來的瘟疫,為母親留下一個藏有百物的柜子,解決生活的困難,而母親也用井水桔葉治愈遠近的病人,因此受到鄉(xiāng)親們的愛戴,死后,鄉(xiāng)親按禮儀埋葬她。文中的最后也提到:“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禮于仙公之故第也。”由此可見孝順母親、友愛鄉(xiāng)親會有好報,不僅會有“生報”,還會有“來報”。當然這種思想的傳播與統(tǒng)治者的有意為之也有莫大的關系,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對老百姓進行思想統(tǒng)治,往往會特意傳播因果報應的思想。
桂陽即郴州,自古被譽為“九仙二佛之地”,是道佛文化發(fā)揚光大的福地,蘇仙、王仙得道成仙的傳說也在民間廣泛流傳。郴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楚南名區(qū)”“漢初古郡”之稱。許多唐宋文人均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像韓愈的《郴州祈雨》、杜甫的《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劉禹錫的《度桂嶺歌》《和郴州楊侍郎玩郡齋紫薇花十四韻》等都是作者被貶于郴州或短暫停留有感而發(fā)。
東漢道教文獻《老子想爾注》記載:“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東漢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也認為:“可復得增年,精華潤澤氣力康強,是行善所致,惡自衰落,亦何所疑……念之復念,不順作逆,而求久生?!毕胍上删捅仨毾刃奚菩校瑬|晉葛洪則進一步認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蔽宕殴馔ヒ矎娬{修善對成仙的重要性:“善不徒施,仙固可學,功無巨細,行無洪纖,在立功而不休,為善而不倦也。修習之士,得不韻哉?!?/p>
《元柳二公》發(fā)生的地點在道教圣地南岳衡山,故事的開頭就交代元柳二人居住在衡山,到達仙境受到指點后回衡山拜老漢即太極先生為師,跟隨老漢到祝融峰,從此二人得道成仙。故事仙境的描寫,在元柳二人進入仙境后隨著他們的視角描繪了一幅美麗如幻圖景:“逡巡,復有紫云自海面涌出,漫衍數(shù)百步,中有五色大芙蓉,高百余丈,葉葉而綻,內有帳幄,若繡綺錯雜,耀奪人眼。又見虹橋忽展,直抵于島上……有仙娥數(shù)輩,奏笙簧簫笛,旁列鸞鳳之歌舞?!痹俗非笊眢w精神的自由,因為在仙境待了十二年后體內清靜虛無,對人世已經(jīng)厭倦,見了妻子的喪事,也不怎么悲傷就回到衡山回雁峰。
南岳衡山不僅是歷代佛、儒、道的活動中心,也是原始宗教對南岳山神崇拜的圣地。上古時期,君王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就在衡山。酈道元《水經(jīng)注·湘水》說:“湘水又北逕橫山縣東……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弊H跒樯瞎艜r期的神話人物,是火神,屬于道教神話體系。唐玄宗更是在南岳衡山建立了鎮(zhèn)妖降魔、法力無邊的司天王的神座,即南岳真君,是百姓求神祈福的重要場所。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于衡山之中,分別為“南岳衡山洞”“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而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臺寺金剛舍利塔中。由此可見,衡山是道教、佛教的主要活動中心。
《太平廣記》中的王妙想是住在九嶷山黃庭觀旁的女道士,她虔誠朝拜,日復一日,最后舜帝降臨,對妙想說:“吾睹地司奏,汝于此山三十余歲,始終如一,守道不邪,存念貞神,遵稟玄戒,汝亦至矣?!闭且驗橥趺钕氲膱猿郑詈笏吹郯选兜赖隆范?jīng)以及駐景靈丸傳給她,十年之后,妙想終于在白日升天。妙想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教化后進之人,使世人知道沒有不可教化之人,舜帝很欣賞她,最終妙想得到指點成為神仙,這就是有堅持的因才有得道成仙的果。王妙想經(jīng)舜帝點化成仙的故事也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教化。
精誠所至就會有所成,這種思想在魯妙典的故事中也有體現(xiàn),竹麓道士對魯妙典說:“中道而喪,自棄前功,不惟有玄科之責,亦將洗蕩生死,苦報無窮也?!濒斆畹湫扌械牡胤骄裴谏秸谴笏垂茌牭模诰裴谏叫扌辛硕嗄?,魯妙典也因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白日升天?!毒椣晒谩芬晃闹校驗榫椣晒靡粋€人在魏夫人仙壇精修香火十多年,后來飛來一只青鳥與她作伴。這只青鳥是魏夫人的使者,魏夫人被仙姑的虔誠堅持所打動,所以派使者與她作伴。后來仙姑知道“此后四海多難,人間不可久居”而隱居在九疑山,只因精誠而有使者來相伴,使者指點她到道教活動中心九嶷山避免災禍。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為舜帝藏精之所,以它奇特的自然風光、古老的傳說和眾多的道觀聞名中外,令人心馳神往。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由此可知,舜帝的陵墓確實位于九嶷山。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秦漢以后立舜廟于九嶷山,歷代帝王遣官至祭。九嶷山是歷代道教活動中心,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jīng)》:“第二十三九嶷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碧贫殴馔ァ抖刺旄5卦罏^名山記》:“九嶷山湘真太虛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縣?!薄短綇V記》中在九嶷山活動的神仙名道有魯妙典、仙女萼綠華等,都為湖南人。由此可見,九嶷山與湖湘文化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
敘事是時間的藝術,任何敘事都是在時間中展開的,那么如何處理時間問題對敘事是至關重要的。英國學者伊麗莎白·鮑溫說:“時間是小說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我認為時間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本能地懂得小說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對時間因素加以戲劇性地利用的?!睘榱烁玫財懝适?,為作者的思想觀念服務,作家喜歡將時間變形。
在《太平廣記》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神仙感遇傳·文廣通》就敘述了“洞中方一日,洞外已千年”的時間變形。故事中辰溪藤村人文廣通順著野豬的血跡進入洞中,這個洞與世隔絕,就像陶淵明所描繪幽美清靜的“桃花源”式的地方,然后與這里的人交談,聽河上公講授《老子》。這里的人熱情好客,是一幅理想的生活圖景,酒足飯飽后,小孩送文廣通走到來時的洞口回家。但故事的最后卻說道:“文通自所入處,見所用弩皆已朽斷。初謂少頃。已十二年矣。文通家已成喪訖,聞其歸,乃舉村驚疑?!倍粗幸蝗?,世間十二載。可見這里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是變形的,最后再去尋找這個“桃花源”式的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
這種敘事時間的變形在《聊齋志異》中也是比較突出的。卷七的《仙人島》中主人公王勉與地仙在仙人島呆了幾個月后,一到家中卻發(fā)現(xiàn)“問之里人,始知母及妻皆已物故,惟老父尚存?!边@就是同《文廣通》一樣的時間變形:“翼日,黃及子同往省視,則舍宇全渺,不知所在。”兩則故事的敘事基本都是進入異境,再與異境的人進行交談,最后復尋而不得的模式,只不過《仙人島》對人物事件的描寫更加豐滿。另外,《聊齋志異·畫壁》描寫了主人公朱孝廉進入畫壁中與散花天女糾纏的故事。朱孝廉在畫壁中經(jīng)歷了與散花仙女兩天的糾纏,但是在京城的寺廟中不過一會兒的時間,這種時間的變形同樣為作者提供了書寫的便利?!读凝S志異》將時間變形和空間變形結合書寫,這無疑是對《太平廣記》變形敘事的一種繼承發(fā)揚。
因果報應是佛教中重要的思想,《呂祖說三世因果經(jīng)》中說,因果報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干壞事的因果循環(huán)報應規(guī)律,這是三種中的一種解釋。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對《太平廣記》的敘事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聊齋志異·蘇仙》與《太平廣記》的《神仙傳·蘇仙公》相比較,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繼承與發(fā)展。
《神仙傳》為神仙傳記,偏重所傳神仙的生平和修仙歷程。全篇以蘇耽為主線,記載蘇耽早喪所怙的身世,并輔以便縣買鲊,封柜養(yǎng)母,桔井祛疫,母去還山的故事來傳頌蘇耽“以仁孝聞”的仙德?!读凝S志異》是短篇小說集,偏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全篇是以蘇母為主線,記載了蘇母視苔而娠,矢志不嫁,藏兒櫝養(yǎng)的傳奇,同時也隱喻蘇耽離奇的身世,并通過蘇耽啟櫝養(yǎng)母,葬母植桃的故事情節(jié)展示出蘇耽的孝道。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神仙傳》說蘇耽早喪所怙,鄉(xiāng)中以仁孝聞。而《聊齋志異》則云“高公明圖知郴州時,有民女蘇氏,浣衣于河……既歸而娠,腹?jié)u大?!边@樣蘇仙的傳說也就更為傳奇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聊齋志異》所記“啟櫝養(yǎng)母,葬母植桃”與《神仙傳》的“封柜養(yǎng)母,母去還山”一脈相承,都是因為蘇仙的孝道而成為仙人,反映了人們希望好人有好報的思想,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的佛教思想對《聊齋志異》的敘事模式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读凝S》中受因果報應思想影響而形成的敘事基本框架為:首先,某人有意或無意救助或傷害了某妖;然后,某人遭受災禍;最后,某妖報恩或報仇幫助或傷害某人。比如報恩的典型《雷曹》:樂云鶴救助了饑餓的雷曹,然后樂云鶴以及他的財物掉入江中,最后雷曹在江濤翻涌的江上救助并報答了樂云鶴。不過這篇小說有兩個報恩的人,一個是雷曹,還有一個是夏平子。先是夏平子幫助樂云鶴學習,然后夏平子去世后,樂云鶴接濟他的家人,最后夏平子成為樂云鶴的兒子進行報恩。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湖湘文化歷史悠久,薪火相傳。在先秦時期,它以楚文化被人們所熟知,這得益于屈原的詩歌藝術,之后由于歷史的變遷,尤其是唐宋以來,思想文化發(fā)生著重大的改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但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湖南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的普世特質就是對遠古文化思想的最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