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英,陳青容,傅琍琍
(莆田市中心血站,福建 莆田 351100)
輸血是臨床急救、治療中的常用措施,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除了全血采集和輸注外,成分輸血也十分常見[1-2],如血小板多用于急性、危重病治療的重要血液成分,多用于各種血液疾病、腫瘤治療中[3]。根據(jù)我國獻血者的相關健康標準,捐獻單采血小板的獻血間隔時間從≥28 d縮短至≥14 d,年捐獻血小板采血次數(shù)從≤12次/年增加至≤24次/年[4-5]。由于臨床上對血小板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而受血小板捐獻資源的限制,導致很多獻血者存在多次反復采集血小板的情況,因此,單采血小板對獻血者的影響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6-8]?;诖?,本研究選取本血站的138名捐獻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采集血液前后的外周血溶血率變化,并分析影響溶血率的因素,以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證獻血質(zhì)量,降低對獻血者外周血溶血率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本血站捐獻單采血小板的138名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0例,女68例;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3.5±6.7)歲;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4~22.3 kg/m2,平均(21.0±0.5)kg/m2;其中捐獻1個治療量75例,捐獻2個治療量63例。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年齡18~55歲,性別不限;距離上次獻血間隔時間>14 d,近1年的獻血次數(shù)≤24次,且總獻血量<10 L;血常規(guī)檢測正常,無貧血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功能正常,白細胞計數(shù)等均正常;獻血者身心健康,無任何疾?。缓炇鹬橥鈺?。排除標準:既往有嚴重獻血后不良反應者;溶血異常者;暈血、凝血功能障礙者;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①單采血小板:使用泰爾茂比司特Trima和費森尤斯的Amicus和相關配套耗材進行單采血小板采集,根據(jù)說明書輸入獻血者的參數(shù),正常采集單采血小板,1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容量≥250 ml,其中血小板含量≥2.5×1011個。②血常規(guī)檢測:在單采血小板采集前、采集后10 min分別采集獻血者非單采手臂的肘靜脈外周血4 ml,分裝至2支抗凝管中,一支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并測定血糖值(glucose challenge test,GCT),另一支則應用離心機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使用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試劑盒以及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free hemoglobin,F(xiàn)Hb)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溶血率=FHb×(1-GCT)×100%/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其中GCT為50g葡萄糖負荷試驗得出的血糖值,Hb為血液樣本的血紅蛋白含量)。
1.3 觀察指標收集138例獻血者在采集前后的外周血溶血率,比較不同性別、不同獻血量的外周血溶血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采集前后外周血溶血率采集后,138例獻血者的外周血溶血率為(3.29±0.39)%,高于采集前的(1.65±0.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494,P<0.05)。
2.2 不同性別獻血者采集前后的外周血溶血率比較采集單采血小板后,不同性別獻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均高于采集前(P<0.05);男性獻血者的外周血溶血率低于女性獻血者(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獻血者采集前后外周血溶血率(±s,%)
表1 不同性別獻血者采集前后外周血溶血率(±s,%)
性別男女t值P值例數(shù)7068采集前1.68±0.231.62±0.191.6680.100采集后2.47±0.324.13±0.4515.030<0.05 t值16.77242.373 P值<0.05<0.05
2.3 不同獻血量獻血者采集前后的外周血溶血率采集后,不同獻血量的獻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均高于采集前(P<0.05),其中1個治療量的外周血溶血率低于2個治療量(P<0.05),見表2。
表2 不同獻血量獻血者采集前后外周血溶血率(±s,%)
表2 不同獻血量獻血者采集前后外周血溶血率(±s,%)
獻血量1個治療量2個治療量t值P值例數(shù)7563采集前1.67±0.241.63±0.201.0510.295采集后2.76±0.343.92±0.4217.930<0.05 t值22.68239.073 P值<0.05<0.05
溶血即血液中的紅細胞因遭到破壞而破裂,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溢出,導致血漿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升高,人體溶血率上升[9-10]。正常情況下的人體溶血率<4.5%,一旦超過正常值,溶血嚴重,血漿中大量的游離血紅蛋白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腎功能、細胞免疫功能等造成不良影響,且會隨著溶血率的升高而加重不良影響,引起溶血性黃疸、溶血性貧血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溶血率是臨床上判斷溶血程度的重要指標,而導致溶血率升高的因素較多,如毒素入侵、多種理化因素等[11]。而臨床獻血單采血小板也是導致溶血率升高的常見因素之一。單采血小板具有濃度高、純度高、治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其對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導致的出血治療效果顯著,且能減少輸血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目前在臨床上的使用量逐年增加[12-13]。溶血現(xiàn)象是單采血小板采集過程中常見,且無法絕對避免又易被忽視的一種現(xiàn)象,溶血率一旦過高將會影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合理控制溶血率是單采血小板中需重視的一個問題。
本研究中138例獻血者在單采血小板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較采集前有明顯提升(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單采血小板采集中使用血細胞分離機在封閉條件下將獻血者的血液按照不同血液成分的密度不同(血小板的密度約為1.040)利用梯度離心原理單獨提取血液中的血小板,而將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再回輸給獻血者,這一過程中,血液需經(jīng)離心機的多個循環(huán)離心,采集時間耗時1 h左右,儀器運行控制面板上血液運行推動泵(采血泵、返輸泵)反復推擠和控制夾子反復夾閉等過程會對血小板采集管路體系內(nèi)的紅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升高[14-15],使血紅蛋白游離在血漿中,導致血漿FHb含量升高,進而提高溶血率,可能影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本研究中138例獻血者在單采血小板采集后10 min的外周血溶血率平均為(3.29±0.39)%,均未超過正常值(<4.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男性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明顯高于女性(P<0.05),女性的紅細胞壓積值一般低于男性,故而在單采血小板采集過程中,F(xiàn)Hb增加下,女性的溶血率變動更大;且女性的血管一般較男性更纖細,因此,采集時間會更長,對血小板采集管路體系內(nèi)的紅細胞的破壞更嚴重,游離血紅蛋白也更多,溶血率升高更明顯。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獻1個治療量的獻血者采集后外周血溶血率明顯低于獻2個治療量的獻血者(P<0.05);從獻血量角度分析,捐獻2個治療量的獻血者,其紅細胞比容的下降幅度要高于捐獻1個治療量的獻血者,且采集時間也更長,采集中對血小板采集管路體系內(nèi)的紅細胞破壞更嚴重,F(xiàn)Hb也隨之升高,因此,溶血率的上升更明顯。綜合分析可知,采集單采血小板的耗時對采集后外周血溶血率具有重要影響。從采集耗時角度分析:與男性相比,女性獻血者通常受身高、體質(zhì)量、血管、采集速度等因素的影響,在采集量相同時女性的采集時間通常長于男性,因此女性的溶血率提高的幅度也較男性更高。而忽視性別因素,捐獻2個治療量的獻血者單采血小板采集時間也更長,一般比捐獻1個治療量的采集時間長20 min左右,對紅細胞破壞也會明顯加重,從而影響外周血溶血率。
綜上所述,單采血小板采集后獻血者的外周血溶血率會明顯上升,而性別、獻血量均為影響外周血溶血率的因素,采集時間是影響外周血溶血率的關鍵因素,在離心力不變的情況下,盡量縮短采集時間能減少采集過程對紅細胞的破壞,減輕對外周血溶血率的影響。因此,應盡量考慮到獻血者的身高、體質(zhì)量、血管條件等,在采集2個治療量的單采血小板時,盡量選擇血管較粗、采集前血小板計數(shù)高的男性,縮短采集時間,降低對獻血者的外周血溶血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