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 泉
“北溪”天然氣管道只是略帶地緣政治特點的商業(yè)管道,不必過分渲染其爆炸帶來的破壞效應。
●“北溪”管道天然氣泄漏相當于美國年度天然氣泄漏的1/20。 供圖/視覺中國
自9月27日“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在接近德國的歐洲海域發(fā)生爆炸以來,全球范圍內討論該事件的熱度絲毫不減。的確,在烏克蘭危機持續(xù)發(fā)酵,大國關系變得異常緊張和脆弱的情況下,連接俄羅斯和歐洲之間“最后生命線”的能源通道遭爆炸,無疑給人以雪上加霜、“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之感。
但是,我們忘記了“北溪”天然氣管道充其量只是略帶地緣政治特點的商業(yè)管道,其本質只不過是一條年輸量為550億立方米(相當于4400萬噸石油)商業(yè)管道(這里并不考慮北溪-2管道,因為北溪-2自建成后從未真正投產(chǎn)運營過)。4400萬噸石油是什么概念,只相當于全球可跨境交易和貿(mào)易石油量的五十分之一;550億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只相當于全球可跨境交易和貿(mào)易天然氣量的二十五分之一。
由此,我們真的不必過分渲染“北溪”管道爆炸帶來的破壞效應!
北溪-1和-2兩條管線,共有四條支線(每條管線系雙線鋪設),此次爆炸毀壞了其中的三條,出現(xiàn)了三處重大漏點。有專家和學者宣稱,此次爆炸有可能造成史上最嚴重的生態(tài)災難和甲烷泄漏。9月30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針對此次爆炸事件的專題會議上,宣布此次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量達到7.8億立方米,相當于丹麥這個國家三個月的天然氣消費量。
考慮到甲烷泄漏的溫室氣體效應大約是二氧化碳的數(shù)10倍(有說22倍,還有說是將近80倍),因此,此次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生態(tài)災難。情況真的如此嗎?天然氣的學名即甲烷。8億立方米的甲烷泄漏和美國、俄羅斯等全球天然氣生產(chǎn)大國因甲烷泄漏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以美國為例,新世紀以來,美國電力行業(yè)的“煤改氣”加速,2018年,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自2005年以來下降了27%。但是,天然氣的開采、運輸和使用會出現(xiàn)甲烷泄漏,而泄漏的甲烷的溫室氣體在20年內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美國學者研究認為,當天然氣的泄漏超過4%時,天然氣電廠的溫室氣體效應就高于煤電廠。那么,美國油氣工業(yè)的甲烷泄漏率到底有多少呢?2018年,根據(jù)《科學》雜志最新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美國的油氣工業(yè)甲烷泄漏達到2.3%,相當于160億立方米。而此次管道的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和溫室氣體效應,只相當于美國年度甲烷泄漏的二十分之一。
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于65萬噸的石油。即便按照最嚴重的情景測算,如果真的是65萬噸的石油泄漏到自然界和海面上,那也達不到史上最嚴重。我們知道,12年前,即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事件總共造成了近500萬桶的石油(折合約70萬噸)泄漏到海面,造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石油污染事件。
因此,所謂史上最嚴重的生態(tài)災難的判斷,完全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都知道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后,實際上是最近這兩三個月,北溪-1和北溪-2這兩條管線均處于停運的狀態(tài)。前文所說,北溪-2從未真正投產(chǎn)過,因此對全球能源格局和能源安全沒有帶來影響。而北溪-1管道,2021年的輸氣量在600億立方米,約占德國年進口量的50%,但自今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該管線一直在持續(xù)降低輸量,或以技術故障名義進行停輸檢修。一方面,德國和歐盟發(fā)起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主動放棄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另一方面,俄羅斯持續(xù)打出“天然氣牌”,降低或停止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8月份,北溪-1管道斷斷續(xù)續(xù)僅維持正常供應量20%左右的輸量。到了9月份,干脆就停輸了。也就是說,管道的停輸實際上早在此次爆炸前的數(shù)周就已經(jīng)發(fā)生,而不是此次爆炸導致了管道的停輸。也就是說,全球天然氣市場在數(shù)周之前甚至數(shù)月之間已經(jīng)開始適應北溪管道的停輸局面。
至于是不是給全球能源格局帶來巨大影響,也不盡然。因為全球能源的格局變化在此次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不久就發(fā)生了,即俄羅斯和歐盟作為地區(qū)能源中心的地位在急劇下降,美國和中東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在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是由于戰(zhàn)爭導致的,而不是此次管道的爆炸。
海底管線的鋪設和運營是典型的高科技、高安全、高投入、高敏感的項目,相應的,在管道的安全保護和風險防控上,也是按照行業(yè)最高安全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
對于北溪-1和北溪-2管道,由于其管徑大(內徑1153mm,外徑1440mm)、長度長(1220km)以及深水跨境運輸?shù)奶厥鈼l件,其安全要求是全球最高的。其管道的壁厚可達20mm~30mm,管道外表還有特殊的保護層和防腐層。這樣的高安全、密封運營的系統(tǒng),諸如恐怖分子根本對它無能為力。唯一能夠破壞管道并導致管道輸送中斷的,只有是主權國家行為。也就是說,只有是國家破壞行為,才能導致管道爆炸和癱瘓。
而在諸多主權國家破壞行為中,對跨境管道的破壞又是“小事一樁”,因為像發(fā)動戰(zhàn)爭、攻擊核設施、定點打擊軍事設施等,均是比攻擊管道嚴重得多的破壞行為。
所以,如果是主權國家之間發(fā)生的沖突,則管道攻擊只是“毛毛雨”,沒有必要大肆渲染。
如果說真的有什么破壞效應,那可能就是巨大的心理震懾效應,特別給歐洲人帶來的心理震懾。由于管道爆炸地點發(fā)生在歐洲海域,該事件的發(fā)生進一步證明了歐洲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進入深秋,即將入冬的當下,也是德國總理舒爾茨等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全球四處奔走、找油找氣之時,出現(xiàn)管道爆炸這檔子事,對歐洲人的心理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也看到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表態(tài),任何對歐盟國家在用的能源基礎設施的有意破壞都是不能容忍的,并將招致“最強烈的反應”。希望這個冬天的歐洲不太冷,以便他們在少氣缺油的情況下,能夠順利度過寒冬。
還有,如果跨境管道已經(jīng)成為國家之間博弈的焦點,或者已經(jīng)成為攻擊的目標,那說明涉及管道的主權國家行為體,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就像俄羅斯和烏克蘭。另外,此次爆炸事件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建設跨境管道,最好是中間不要有第三方過境國。
綜上,真的不必過分渲染“北溪”管道爆炸帶來的破壞效應。在全球主流輿論的導向仍由美歐掌控的今天,我們更不應該被這條管線爆炸的輿論效應帶節(jié)奏,而是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