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文瀾 浙江省紅十字會
近年來,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地鐵站、火車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場所心跳呼吸驟停事件屢有發(fā)生,其中不乏“第一響應人”實施心肺復蘇和AED電擊除顫,成功挽救生命的案例。AED的身影不斷沖上熱搜榜,出現(xiàn)在普通百姓的視野中,它的作用慢慢被廣大民眾所知曉,不少人親切地稱其為“救命神器”。甚至有人提出在公共場所大量裝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建議。
心臟病引發(fā)猝死街頭的報道并不鮮見。經(jīng)過幾十年的急救知識普及,中國人對心肺復蘇的認知度已經(jīng)大大提高。這個技能關(guān)鍵時刻確實能救命,但它有多大比例能成功呢?
1990到2011年,瑞典三萬多名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接受過目擊者徒手心肺復蘇的患者存活的比例是10.5%,而沒被施救的患者,存活率只有4%。10.5%比4%并沒有強太多,仍然難以令人滿意,因為十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幸存。此時,AED尤為重要。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四千多名心源性猝死者中,徒手心肺復蘇的人,只有9%被救活。但在心肺復蘇的同時接受了AED除顫的,有38%活了下來。這意味著,如果及時用上了AED的話,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能夠搶救成功。
經(jīng)常有專業(yè)人士在評論中惋惜地表示:假如有AED,結(jié)局也許會不一樣。我國每年出現(xiàn)54.4萬例心源性猝死,能搶救過來的不足1%,而美國院外心源性猝死有1/3能存活到達醫(yī)院接受進一步搶救。心肺復蘇的實施水平是中美差異原因。公共場所AED太少,老百姓不認識AED也是重要原因。隨著社會進步,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配備AED,但很多人至今依舊不知道它是什么。萬一你或家人心臟病發(fā)作,倒在公共場所,很可能離它只有幾十米,卻因為不了解如何使用AED,失去了寶貴的搶救機會。不想這么遺憾,就要先了解這個“救命神器”。
AED是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英文簡稱,它是一種便攜式的可被非專業(yè)人員使用的用于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yī)療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在必要時給予電擊除顫。
AED,一種電擊設備。電,能把人電死,但也能將心臟驟停瀕死的人電得“活過來”。AED就是這樣發(fā)揮作用的。影視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電擊搶救”場面。AED和它原理相似,只是做成了簡易版。
用術(shù)語講,心跳驟停中常見的心電圖表現(xiàn)是心室纖維顫動(簡稱室顫),AED對于室顫患者第一次電擊除顫成功率可達94%。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講究“兵貴神速”,4分鐘內(nèi)較容易救活,超過4分鐘,救活的概率非常渺茫。對于適用的患者而言,AED早用1分鐘,救活的概率能提升7%~10%,1分鐘內(nèi)使用救活率接近90%,3~5分 鐘 內(nèi) 使 用 也 能 有50%~70%的存活率。
當發(fā)現(xiàn)有人突發(fā)心臟呼吸驟停需要進行心肺復蘇時,如果能夠快速取到AED并正確使用,可大大提升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AED是個“傻瓜機”,操作很簡單,經(jīng)過簡單培訓或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普通公眾也能掌握使用方法。最大的訣竅在于“聽它說,跟它做”,我們只需根據(jù)AED的語音提示進行操作即可。
第一步開機:按電源鍵開機之后,AED會有語音提示,告訴你接下來怎么做。
第二步貼片:按照電極片上的圖示說明,將電極片緊貼在傷病員相應部位的暴露皮膚上。
通常而言,兩塊電極片分別貼在胸骨右側(cè),鎖骨下方和左胸乳頭外側(cè)、腋中線位置,具體位置可以參考AED機殼上的圖樣和電極片上的說明。
第三步插插頭:將電極片導線的另一端插入AED機器上(有些AED電極片導線的另一端是已直接和AED機身連接的)。AED開始通過貼在傷病員身上的電極片,采集分析其心律數(shù)據(jù),這時AED會提醒救護員或圍觀人員:“不要接觸傷病員?!币驗樯眢w接觸會干擾AED對傷病員心律的分析。
第四步除顫:如果AED分析出傷病員需要電擊,就會自動充電,并且在發(fā)出除顫指示之前,再次提示:“不要接觸傷病員”,確認沒有人接觸傷病員之后,按下電擊按鈕,AED會自動對傷病員進行電擊除顫。
注意:除顫之后如果傷病員呼吸心跳未恢復,要繼續(xù)進行心肺復蘇(不關(guān)閉AED、不取下電極片),2分鐘之后AED會再次發(fā)出語音提示,救護員應根據(jù)提示重復以上操作。
不用擔心AED的安全問題,AED專門用于幫助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恢復心律,只要按照提示操作,操作者既不會觸電,也不會傷到任何人。
●AED分析傷病員心律時不能接觸傷病員。
●除顫時不能接觸傷病員。
●除顫之后不能關(guān)閉AED。
●除顫之后不能取下電極片。
●除顫之后若未復蘇成功則繼續(xù)進行心肺復蘇。
●請嚴格按照AED的語音提示使用。
AED的儲存箱有統(tǒng)一的外觀,和消防栓一樣,廣泛出現(xiàn)在墻上或墻邊。儲存箱里的AED包則是紅橙黃藍各色都有。有些場所的AED由工作人員保管。需要用的時候,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拿AED去救人”,而不是“把病人搬到AED邊上”。認準這三個字母,以及“心里過電”標志。
除了技術(shù)之外,想要救人的人往往會有額外的擔心:用AED救人危險嗎?會不會被訛上?如果沒救活,我需要承擔責任嗎?
法律告訴我們:不會?!睹穹ǖ洹返谝话侔耸臈l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p>
另外,AED設計得非常安全,基本不會對不需要電擊的患者實施電擊。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給AED的批文中,明確寫道:醫(yī)務人員和接受過培訓的人才可以使用。
在理想情況下,AED應該跟銀行提款機、公交刷卡機一樣,成為社會教育的一部分,逐漸普及,直到人人能用,無需另外培訓。不過至今,大部分國內(nèi)公眾仍然不認識AED,除了一二線城市外,大量地方上的公共場所還看不見這個“救命神器”,甚至個別一線城市也沒能做到在公共場所普及。
幸而公共服務部門正在行動。前不久,教育部和中國紅十字會宣布,將心肺復蘇納入義務教育的內(nèi)容。《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和《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與健康促進法》,從政策法規(guī)層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學校、機關(guān)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每十萬人100~200臺的標準配置,基本保證目擊者可以在3~5分鐘內(nèi)攜帶AED到達患者身邊,三成的心源性猝死者就可以存活。
是時候認識AED這個“能救命的朋友”,也是時候把它介紹給你身邊的人了。如果我們走出這一步,每年就可能有超過10萬條生命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