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小宸
動作片主角面對圍攻時,通常會和好朋友背靠背站著,互相照應。還真巧,甲骨文里的“北”,看起來也像兩個人背靠背,只不過是坐著。這難道不是兩個人在鬧別扭?沒錯,“北”字的本意就是背離、違背。
可是,北和敗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說“敗北”呢?
這是因為古文中的“北”大多和軍事有關。在冷兵器時代,兩軍交戰(zhàn),誰失敗了,轉頭逃跑,肯定會把后背留給對方。所以,這里的“北”,其實是通假字,通“背”。
既然是“背”,為什么不直接說“背”?因為先秦時期,還沒有“背”字,想表達“背”意,都是用“北”字。如《孫子兵法》里的“ 佯北勿從”,說的是如果敵人假裝逃跑,不要追;賈誼《過秦論》里有“追亡逐北”,是追逐逃跑敵人的意思。
雖然“敗”和“北”表述的意思相近,但這時,“敗”和“北”的聯(lián)系還不緊密?!皵 睆娬{結果,“北”則強調逃走的狀態(tài)。如果敗后沒有逃走,也就不能說是“北”;或者還沒打就逃走,也只能說是“北”,不能說是“敗”。
“敗北”作為一個合成詞,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鼻貪h之前,語言發(fā)展不完善,形容事物多用單字,到了漢朝,這種情況改善了很多,所以《史記》中“敗北”才發(fā)展成一個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表示失敗。再后來,“敗北”不僅能指軍事失敗,還能指其他方面的失敗,如柳宗元在《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中,就提到了“敗北而歸”。如今,“敗北”還被用來泛指在各種競爭、競賽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