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強 顏保德
(山東省寧陽縣疾控中心 山東 泰安 271400)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稱為慢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類型,此類患者的病程長,病因復雜[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與酗酒、吸煙、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因素、不合理飲食等因素有關,若要控制疾病,除遵醫(yī)囑用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2]。老年人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該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出升高趨勢,這對廣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了不良影響,而開展預防和控制工作已經勢在必行。綜合防控模式是針對慢性病患者制定的預防和治療模式,從生物防控逐漸拓展到心理行為防控和社會性防控,面向的群體也逐漸轉移為個體、家庭和群體相結合的模式,從被動防控逐漸轉化為主動防控[3]?,F(xiàn)共選取150例慢性病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進一步探討綜合防控模式的干預效果,現(xiàn)將具體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詳述,如下:
選取的研究對象是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縣級醫(yī)療機構就診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共選取150例。分組時采取雙盲法的原則,分組的比例是1:1,兩組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中均有75例患者。
納入標準[4]:(1)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列的檢查,均已經確診,且疾病類型均屬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所有入組患者的各項基礎資料完整,且患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正常,可配合溝通交流;(3)對于本次研究均明確表示知情和同意,本著患者自愿的原則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5]:(1)惡性腫瘤晚期患者;(2)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3)患有傳染性疾?。?4)合并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礙。
觀察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52.82±3.2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32例,大專及以上28例。對照組:男44例,女31例;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52.75±3.1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34例,大專及以上27例。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文化程度,結果提示兩組的數(shù)據(jù)對比,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是可以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的。
對照組僅實施常規(guī)健康宣教和用藥指導:張貼關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知識的宣傳海報,為就診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由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用藥,讓患者定期接受檢查。
觀察組則運用綜合防控模式開展疾病防治工作:(1)社區(qū)開展慢性病診斷:根據(jù)慢性病的高危因素進行針對性防治,對于有長期飲酒史、過度肥胖、缺乏鍛煉、長期吸煙史的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及時發(fā)現(xiàn)慢性病,對于已經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叮囑其及時接受系統(tǒng)治療和康復,并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讓患者真正意識到慢性病的危害和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降到最低。年齡大的患者要作為重點排查對象,定期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體檢,根據(jù)篩查結果建立健康檔案,進行統(tǒng)一的、有效的防治干預。(2)建立以政府為中心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民政、衛(wèi)生等多個部門有效配合,加強疾控中心、社區(qū)、醫(yī)院等多個單位的協(xié)同合作,在衛(wèi)生部門的監(jiān)管下有序開展慢性病的宣傳工作,組織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由社區(qū)和醫(yī)院共同組合開展大型的體檢和宣傳活動,并且要實現(xiàn)資源和信息的共享,衛(wèi)生部門要和社區(qū)緊密聯(lián)合,構建健康的社區(qū)環(huán)境。(3)對參與防治工作的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讓其掌握關于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并向廣大居民宣講關于慢性病的發(fā)生原因、危害、預防和治療方法及要點等等,讓人們形成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提高認知度和自護能力、自我管理能力。(4)結合公共衛(wèi)生措施與臨床措施,加大食品安全、環(huán)境安全的管理力度。
(1)評價項目:疾病知識知曉程度;評價工具:疾病知識調查問卷[6];評價標準:問卷中共包括10個問題,如果患者可答對問卷的8~10個問題,則歸為“完全知曉”的范疇,如果患者可答對其中4~7個問題,則歸為“部分知曉”的范疇;如果患者僅能答對3個以下問題,則歸為“不知曉”的范疇。計算兩組的疾病知識知曉率,計算公式是(完全知曉n+部分知曉n)/總n×100%。
(2)評價項目: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價工具:依從性調查問卷[7];評價內容:評估兩組患者在堅持運動、合理飲食、戒煙酒方面的依從性情況;評價標準:每項行為的依從性評分范圍均是0~10分,最高分是10分,如果患者評估所得的分數(shù)越接近10分,則說明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性越好。
(3)評價項目:自護能力;評估工具:自護能力量表(ESCA)[8];評價標準:量表的評分范圍是0~168分,所得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自護能力越差,反之,得分越低則表示患者的自護能力越佳。
(4)評價項目:生活質量;評價時間:干預前、干預后;評價工具:SF-36生活質量量表[9];評價標準:量表的評分范圍是0~100分,所得分數(shù)越接近于最高值,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疾病知識知曉率更高,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知識知曉率的比較[n(%)]
經評估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性,觀察組患者在堅持運動、合理飲食、戒煙酒方面的依從性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的各項評分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健康行為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比較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而觀察組干預后的自護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比較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分)
于干預前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和干預前相比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提高,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經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xiàn)已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此類疾病患者的病程長,需要長期接受治療,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中斷有可能導致其他病變發(fā)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脅,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和照顧負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慢性病的風險也越來越高,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較多,除遺傳因素外,其他的影響因素均可通過相應措施進行有效干預[10]。而大多數(shù)患者對于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很難及時的發(fā)現(xiàn)病情,這就需要社區(qū)和各級醫(yī)療機構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有效防治。綜合防治模式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性的干預,以衛(wèi)生部門為核心,與醫(yī)院、社區(qū)、社會各界共同組織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充分調動了各個部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1]。通過定期進入社區(qū)內為患者和居民提供血壓、血糖測量及健康知識宣教,倡導養(yǎng)成不吸煙不飲酒、控制體重、均衡飲食、經常鍛煉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在開展綜合防控模式的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各個部門之間要通力合作,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和協(xié)同作用[12]。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經實施綜合防控模式的患者其疾病知識知曉率更高,可對達到97.33%,并且患者在健康行為依從性方面的評分也相對較高,自護能力有顯著性改善,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慢性病的發(fā)生和進展。
綜上所述,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中,綜合防控模式可起到較好的干預效果,可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