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全海
(山東省鄆城縣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鄆城 274700)
肺癌為我國常見、高發(fā)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變化、生活工作壓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肺癌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呈明顯遞增趨勢。周圍型肺癌是肺部腫瘤疾病中的一種,又稱為肺野型細胞癌,也是肺癌的常見類型。周圍型肺癌是起源于肺段支氣管以下,位于肺周圍部分的癌癥,臨床上以腺癌和鱗狀細胞癌較為多見。周圍型肺癌早期往往無任何癥狀,逐漸會出現(xiàn)刺激性干咳、咳痰、胸痛等癥狀,并且很容易發(fā)生轉移。由于本病在發(fā)病早期并無明顯特異性癥狀,當患者確診時多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此時實施手術治療已無太大意義,錯過手術治療最佳時機[1]。因此早診斷、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CT掃描檢查凸顯出較好的價值,具有靈敏度高,準確率高的特點,在臨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2]。但由于檢查過程中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輻射危害,因此在保證診斷結果準確基礎上如何減少CT 檢查輻射劑量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筆者分別對肺癌患者進行常規(guī)劑量掃描,及低劑量CT掃描,分析低劑量胸部CT掃描診斷肺癌的效果及臨床價值。
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年3月—2022年4月我院收診的92例肺癌患者作分為2組,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存在咳血、咯痰、咳嗽等相關癥狀,經(jīng)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臨床資料完善,有完整的CT掃描圖像。依據(jù)個人意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排除資料不完善者, 精神疾病者,無法參與配合研究者。對照組46例,包括24例男性與22例女性,年齡52~86歲,平均(72.16±5.42)歲,吸煙者22例;觀察組46例,包括25例男性與21例女性,年齡53~87歲,平均(70.29±4.51)歲,吸煙者25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均衡可比性良好。
儀器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GE Revolution Ace 64排螺旋CT,檢查時讓患者摘除所佩戴的金屬物品,平躺于掃描床上,同時囑咐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屏氣,能一次憋氣完成掃描,掃描范圍為患者胸廓入口至后膈角尖端水平。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劑量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管電壓設置為120KV,管電流設置200mAs,矩陣設置為512×512,間距為5mm,螺距1.375。觀察組采用低劑量進行掃描,除管電壓設置為110KV,管電流設置50mAs外,其余參數(shù)設置同對照組一樣。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重建,層厚設置為1.25mm,間距設置為0.625mm。將掃描獲得的圖像數(shù)據(jù)傳輸至工作站進行容積再現(xiàn),多平面重建等處理。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閱片師進行閱片,當出現(xiàn)分歧時共同商量統(tǒng)一診斷結果,雙盲法對圖像質量進行評價。
①肺癌檢出率:對腫瘤邊緣、形態(tài)、大小及位置等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患者的肺部腫瘤是否存在繼發(fā)的可能。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手術治療、病理活檢等,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方式的肺癌檢出率;②圖像質量分析:根據(jù)評價圖像質量評分(IQS)標準,以雙盲法對圖像質量進行評價,1分表示圖像質量無法滿足診斷要求,2分表示圖像顯示解剖結構比較模糊,層次不清晰,圖像噪聲無法進行明確診斷;3分表示圖像對組織解剖結構、邊界顯示較為清晰,圖像噪聲基本能滿足診斷需求;4分表示圖像對組織解剖結構顯示清晰,邊界也較分明,圖像噪聲能滿足診斷要求;5分表示圖像能清晰顯示組織解剖結構,層次、邊界分明,無偽影,無斑點,符合診斷的要求,得分越高表示圖像質量越好[3];③觀察兩種掃描方式對病灶特征的顯示情況,此外對兩組放射劑量進行比較。
觀察組毛刺征20.93%、分葉征39.53%、空洞征30.23%、胸膜凹陷征9.30%,肺癌檢出率86.04%,對照組毛刺征23.26%、分葉征41.86%、空洞征34.88%、胸膜凹陷征11.63%,肺癌檢出率90.70%,兩組肺癌檢出率及病灶影像學特征顯示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癌檢出率及病灶影像學特征顯示情況比較(n;%)
觀察組圖像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CT劑量容積、劑量長度乘積、權重 CT劑量指數(shù)、最大有效輻射劑量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放射劑量比較
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4],2020年我國癌癥死亡人數(shù)在300萬,因肺癌死亡的人數(shù)高達71萬,占癌癥死亡人數(shù)總數(shù)的23.8%,可見肺癌仍是我國惡性腫瘤的發(fā)病首位,對其防治仍任重而道遠。周圍型肺癌作為肺癌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是發(fā)生于人體肺段以下的支氣管到呼吸性細支氣管的肺部腫瘤疾病。根據(jù)組織病理學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將其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周圍型肺癌的發(fā)病機制多是由于肺部細胞的異常增殖分化,存在一定的遺傳易感性,病因復雜尚不十分明確,主要的誘發(fā)因素有吸煙、空氣污染、慢性的肺部疾病以及遺傳等。雖然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對該病的治療手段也隨之增加,但治愈率仍難以提升,因此及早診斷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這對于提升肺癌患者生存幾率來說意義重大。
在對于周圍型肺癌的診斷,臨床上主要有的檢查方法有胸部X線、CT、穿刺活檢、血管造影、纖支鏡檢查以及核磁共振等,由于很多醫(yī)院儀器設備等條件的限制,對肺癌的診斷大多依靠X線。然而,肺部疾病的X線表現(xiàn)較為復雜,肺癌就很容易被漏診或誤診,所以鑒別診斷就成為了放射工作的挑戰(zhàn)之一。既往臨床多采用胸部數(shù)字化X線攝影術進行掃描,具有價格低廉、輻射量低的優(yōu)勢,但該種技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如26%的肺組織在胸部X線片上顯示被心臟、縱隔等組織所遮蓋,對解剖結構的層次顯示不清,因此極容易造成漏診、誤診的情況[5-6]。此外,因早期肺結節(jié)病變相對較小,且多表現(xiàn)為密度不均,邊緣與周圍正常的肺組織的對比性相對較差,因此早期肺癌結節(jié)不容易被X線片所發(fā)現(xiàn),且胸部X線片對肺門等淋巴結、支氣管腔內的病變診斷也屬于診斷盲區(qū)[7]。近年來隨著CT技術的發(fā)展,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能夠多角度的對病變部位進行掃描,清晰的顯示病變部位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等[8]。有研究表明[9],與正常組織對比,惡性腫瘤血流量較高,故應用CT掃描可清楚顯示出血管集束、支氣管充氣、分葉征以及毛刺征等病變狀況。同時,CT掃描還能觀察到胸膜有明顯凹陷情況,但此類現(xiàn)象只針對于惡性肺結節(jié)。分葉征常表現(xiàn)為腫塊及其周圍組織切跡較為模糊,且存在凹凸不平,多因腫塊形成受限所致,以上證實CT掃描診斷肺癌準確性較高。與胸部X線片相比,CT圖像質量明顯提高,診斷價值也大大提高。但CT掃描患者所吸收的輻射劑量也相對較大,如何在不影響圖像質量的前提下,降低累積輻射劑量對機體的影響是臨床一直思考的問題[10]。本次研究采用低劑量胸部CT掃描診斷肺癌,結果顯示,觀察組肺癌檢出率86.04%,與對照組的90.70%相比無明顯差異,且在肺癌影像學特征毛刺征、分葉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方面顯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兩組圖像質量比較也無顯著差異(P>0.05)。可見與常規(guī)CT劑量掃描相比,低劑量CT掃描圖像質量良好,也可清楚顯示分葉征以及毛刺征等病變狀況,檢出率與常規(guī)CT掃描基本一致。CT影像檢查的放射劑量與其檢查時所用的管電流成正比,電流越大則放射劑量越高,而本研究中低劑量組的電流調節(jié)為50mA,比常規(guī)組下降了150 mA,雖然圖像噪聲值比較相對較高,但對縱膈淋巴結及冠狀動脈征像仍顯示良好,并不影響診斷。這可能是由于肺組織其結構較為特殊,自然對比與空氣相比更高,因此對X線吸收率較低,故低劑量掃描后仍可較為清楚顯示患者葉段支氣管及小于5mm的實性結節(jié)。由此可見,低劑量胸部CT掃描不僅降低了輻射傷害,還可滿足臨床對肺癌的診斷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設備的受損率,延遲儀器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低劑量胸部CT掃描診斷肺癌不僅可獲得與常規(guī)劑量CT掃描相當?shù)脑\斷準確率,圖像質量佳,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輻射風險,避免對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傷,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