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維娜,許海鶯,馮飛艷,魚 紅,趙玉煥
(1.陜西省人民醫(yī)院,陜西 西安 703368;2.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市九院,陜西 西安 710054)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全球約有4.25億成人患有糖尿病,據2017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20~79歲人群中患有糖尿病者高達1.144億,居全球首位,對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2]。糖尿病病理分型包括1型糖尿?。╠iabetes mellitus type 1,T1DM)和2型糖尿?。╠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其中后者較為常見,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主要是由于各種病因導致機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從而引起機體內血糖水平持續(xù)升高,持續(xù)高血糖會導致血管、神經等發(fā)生病變,進而損害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3-4]。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以西藥治療為主,能明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由于該病需要長期服藥,易導致一些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影響治療效果[5]。中醫(yī)在防治T2DM方面有著數千年歷史,具有整體調節(jié)、副作用小的特點[6]。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強調中醫(yī)整體觀念,注重情志、飲食、運動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將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與現代護理手段相結合進行辨證施護,在調護糖尿病方面有著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有的關于糖尿病中醫(yī)辨證施護研究可供參考的價值有限[7]。因此,為了解陜西省人民醫(yī)院T2DM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特點及對T2DM患者實施辨證施護的護理效果,本研究通過對來本院就診的T2DM患者實施辨證施護,旨在為T2DM患者的中醫(yī)藥防治及患者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陜西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81例T2DM患者,通過醫(yī)療信息管理系統(tǒng)收集患者臨床資料,根據辨證分型標準對其進行辨證分型,統(tǒng)計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特點。排除標準:T1DM患者及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妊娠糖尿病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且資料不完全者;既往有腦卒中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經調查對象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241例)和對照組(2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由課題組進行資料收集,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以及氣虛、內濕、陽虛、燥熱、陰虛、津虧、氣滯、痰濁、血瘀九大證候要素涉及的癥狀或體征,根據臨床經驗,參照《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8]、《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9]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進行辨證,患者資料均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同一臨床醫(yī)師填寫。
1.2.2 臨床檢測(1)體格檢查: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醫(yī)護人員測量調查對象的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等,測量身高與體質量時要求調查對象脫鞋、著薄衣;腰圍測定:在患者最小呼吸時,臍上1 cm處測量;臀圍測定:在臀部最大范圍處測量。(2)實驗室指標: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千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BK-400)檢測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
1.2.3 中醫(yī)證型判定標準(1)陰陽兩虛證:耳輪干枯,面色黧黑,腰酸腿軟,畏寒肢冷,小便頻數,夜尿增多,大便溏薄,五心煩熱,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而干,脈沉,脈沉細無力;(2)陰虛燥熱證:急躁易怒,怕熱心煩,口干舌燥,多飲多尿,多食便秘,舌紅少苔,甚至無苔,脈弦數;(3)痰瘀阻絡證:肥胖,動則汗出,四肢倦怠乏力,神疲,頭暈頭痛,手足麻木,舌暗苔膩,脈弦無力;(4)肝郁氣滯證:失眠,心煩,健忘,情志失調,口干口苦,舌苔薄白,脈弦;(5)氣陰兩虛證:氣短懶言,倦怠乏力,口咽干燥,心悸失眠,自汗盜汗,便秘,舌淡或紅,苔薄,脈細弱。
1.2.4 辨證施護方法 兩組患者予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石家莊市華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口服,0.5 g/次,1次/d,晚餐時口服,并根據患者血糖狀況調整用量。對照組實施糖尿病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指導、情緒安撫、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治療方式及回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不做其他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中醫(yī)臨床證型進行辨證施護,方法如下:(1)情志調護:T2DM患者在患病后易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以和善的舉止調節(jié)醫(yī)護氣氛,穩(wěn)定患者情緒,向患者宣教該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使患者能正確認識該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以鼓勵的語言安慰患者,使其能積極對待疾病和生活,引導患者進行積極自我心理調節(jié),放松心情,為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供有利條件,促進疾病的恢復與控制。(2)根據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進行護理:①陰陽兩虛證者:在飲食上注意滋陰補陽,補腎活血,患者可多食鱸魚、黑芝麻、西紅柿等,指導患者以白術、枸杞子、陳皮各15 g煎湯代茶飲,忌生冷瓜果;陰陽兩虛的患者以休息為主,嚴重者臥床休息;在生活上注意保暖,及時增衣助陽;指導患者對腎俞、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進行艾灸(15 min/d)或按摩(30 min/d),以達到溫補腎陽的作用。②陰虛燥熱證者:在飲食上注意滋陰清熱,囑咐患者多食百合、銀耳、茼蒿等,用玄參10 g、麥冬15 g、石斛12 g等泡水代茶飲;陰虛燥熱證者易出汗,汗出過多易傷津液,加重病情,故囑咐患者行太極拳或降糖保健操運動(30 min/d),避免勞累及出汗過多;生活上,注意室溫宜偏低,居室宜安靜;指導患者對皮質下、脾、胰等耳穴按摩(15~30 min/d),可減輕饑餓感。③痰瘀阻絡證者:在飲食上注意化痰、化瘀,多食山藥、山楂、黑木耳、洋蔥等,忌辛辣,用紅花、白芍、茯苓各10 g等泡水代茶飲;幫助患者進行適當運動,生活上注意避風寒;指導患者對百會、三陰交、極泉等穴位進行按摩(15~30 min/d)。④肝郁氣滯證者:在飲食上注意疏肝理氣,以清淡為主,多食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膩食物,用白菊花10 g,枸杞子12 g,茉莉花10 g等泡水代茶飲;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適宜運動,生活上保持居室通風,光線柔和溫度適宜,指導患者進行行間、太沖、足三里等穴位的按摩(15~30 min/d),以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⑤氣陰兩虛證者:在飲食上注意益氣增陰,多食皮蛋瘦肉粥,用黃芪15 g,麥冬、五味子各12 g等泡水代茶飲;氣陰兩虛證者素體虛弱,運動一般在20 min為宜,避免過度勞累;生活上注意保暖,避風寒;指導患者對腎俞、氣海、關元等穴位進行艾灸(15 min/d),能改善患者倦怠乏力的癥狀。
1.3 觀察指標(1)在辨證施護前后檢測受試者FPG、HbA1c水平,檢測方式見“1.2.2”項。(2)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the rating scale of health self-management skill for adults,AHSMSRS)[11]評估受試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健康自我管理認知、健康自我管理行為、健康自我管理環(huán)境,評分范圍38~19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3)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WHO-QOL-BREF)[12]評價受試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包括生理、社會、環(huán)境關系、心理、生活信念、獨立生活等6個領域,26條問題。評分范圍26~1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7.0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研究組男133例、女108例,年齡(58.95±12.42)歲,病程(9.91±3.16)年。對照組男131例、女109例,年齡(58.87±12.37)歲,病程(9.86±3.1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T2DM患者主要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比較陜西省人民醫(yī)院T2DM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依次為氣陰兩虛證、陰虛燥熱證、痰瘀阻絡證、肝郁氣滯證、陰陽兩虛證,肝郁氣滯證患者中女性偏多,其他證型男性多于女性。(見表1)
表1 T2DM患者主要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比較(例)
2.3 不同年齡組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比較隨著年齡的增長,各證型的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在青年患者(≤45歲)中陰虛燥熱證的出現頻率較高,在中年患者(46~59歲)與老年患者(≥60歲)中氣陰兩虛證出現頻率較高。(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情況比較(例)
2.4 不同病程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比較在不同病程組中,氣陰兩虛證與陰虛燥熱證的出現頻率較高;隨著病程的延長,陰陽兩虛證、痰瘀阻絡證、氣陰兩虛證的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陰虛燥熱證、肝郁氣滯證呈下降趨勢。(見表3)
表3 不同病程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分布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前,兩組同種證型患者FPG、HbA1c水平,AHSMSRS、WHO-QOL-BREF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同種證型患者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陰陽兩虛證、陰虛燥熱證、痰瘀阻絡證、肝郁氣滯證、氣陰兩虛證患者的F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中的同種證型患者(P〈0.05),AHSMSRS、WHO-QOL-BREF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中的同種證型患者(P〈0.05)。(見表4)
表4 辨證施護前后患者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
表4 辨證施護前后患者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
注:與同組同證型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證型比較,bP〈0.05
FPG(mmol/L) HbA1c(%) AHSMSRS評分(分) WHO-QOL-BREF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陰陽兩虛證23 10.09±3.01 7.51±1.23a 9.69±1.18 7.11±0.78a 102.11±9.87 119.59±11.65a 76.43±5.24 82.94±4.07a陰虛燥熱證67 10.31±3.15 7.63±1.25a 9.71±1.26 7.31±0.91a 98.33±9.76 118.83±10.69a 75.44±5.19 83.48±4.12a痰瘀阻絡證44 10.22±3.11 7.53±1.19a 9.83±1.31 7.19±0.81a 100.65±10.13 121.47±11.94a 77.69±5.37 85.11±4.23a肝郁氣滯證30 10.32±3.21 7.89±1.26a 9.84±1.34 7.26±0.84a 101.74±10.18 122.43±12.06a 79.06±5.41 84.97±4.18a氣陰兩虛證76 10.13±3.09 7.41±0.96a 9.77±1.27 7.18±0.79a 99.89±9.86 121.31±11.87a 78.11±5.44 84.41±4.09a研究組 陰陽兩虛證23 10.14±3.10 6.71±1.11ab 9.67±1.16 7.09±0.76a 102.14±10.01 129.93±12.21ab 76.38±5.31 87.65±4.52ab陰虛燥熱證70 10.34±3.24 6.78±1.09ab 9.75±1.27 7.28±0.89a 98.39±9.81 130.67±12.16ab 75.39±5.21 88.57±4.48ab痰瘀阻絡證43 10.29±3.15 6.81±1.03ab 9.85±2.36 7.15±0.83a 100.46±10.22 132.87±12.27ab 77.65±5.35 92.03±4.51ab肝郁氣滯證29 10.27±3.14 7.01±1.12ab 9.83±1.33 7.22±0.81a 101.59±10.20 133.74±12.31ab 79.01±5.39 90.67±4.39ab氣陰兩虛證76 10.17±3.08 6.86±0.87ab 9.78±1.29 7.15±0.77a 99.84±9.91 131.62±12.18ab 78.08±5.41 89.97±4.63ab組別 證型 例數
T2DM是內分泌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病因較為復雜,由多種因素導致,臨床研究顯示高齡、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紊亂、嗜甜食、嗜腌制食物是導致T2DM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3]。中醫(yī)藥對T2DM的防治已有數千年歷史,中醫(yī)學將糖尿病歸為“消渴病”范疇,其中醫(yī)病機表現為燥熱偏勝、陰精受損,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及運動方式的改變,胰島素與降糖藥物的普遍應用,導致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在不斷改變,中醫(yī)臨床證型也在隨之改變,使得中醫(yī)辨證論治及辨證施護變得困難[14-15]?;诖?,本研究以陜西省人民醫(yī)院T2DM患者為調查對象,調查其證型分布特點,并探討辨證施護對T2DM的作用,以期為T2DM的病情控制提供參考。
中醫(yī)臨床證型的研究對提高T2DM患者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能促進T2DM中醫(yī)臨床證型研究的精準化、客觀化,但目前臨床上關于T2DM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尚不統(tǒng)一,導致多數臨床報道缺乏客觀依據,存在局限性[16]。關于T2DM中醫(yī)臨床證型相關報道較多,齊小玲[17]認為氣陰兩虛證與陰虛燥熱證是T2DM患者最常見的證型,且不同證型的分布與性別、年齡、肥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合并其他病癥相關。南茜等[18]研究顯示,T2DM患者存在血脂異常,其中甘油三酯的水平高低與氣虛證、瘀血證相關,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痰濁證相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氣虛證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患者中醫(yī)臨床證型依次為氣陰兩虛證、陰虛燥熱證、痰瘀阻絡證、肝郁氣滯證、陰陽兩虛證,其中以氣陰兩虛證最為常見。提示在臨床治療中加強滋陰理氣是必須的。關于發(fā)病年齡與證型分布的研究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各證型的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在青年患者中陰虛燥熱證的出現頻率較高,在中年患者與老年患者中氣陰兩虛證出現頻率較高。提示青年患者以標實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機體中氣血陰陽隨之耗損。因此,對于青年T2DM患者應及早治療,注意自身體質的變化,并及時根據體質變化做出相應防治措施,延緩病情進展。在不同病程組中,氣陰兩虛證與陰虛燥熱證的出現頻率較高;隨著病程的延長,陰陽兩虛證、痰瘀阻絡證、氣陰兩虛證的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陰虛燥熱證、肝郁氣滯證呈下降趨勢。提示隨著病程的進展病情從以標實為主轉為氣陰兩虛,表明在臨床治療中應注意加強補氣養(yǎng)陰。
此外,本研究進一步觀察了對T2DM患者實施辨證施護的效果。辨證施護是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中醫(yī)臨床證型進行護理的一種方式,從患者體質出發(fā),制定不同證型患者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在對患者規(guī)范用藥的同時,針對性給予情志、飲食、運動及中醫(yī)護理技術支持。調節(jié)患者情志可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增強其戰(zhàn)勝病魔的自信心,利于疾病的恢復;合理的飲食方案能調節(jié)患者體質,改善血糖波動狀況;適當的運動鍛煉能促進患者氣血津液順暢,疏通經絡,調和臟腑,促進新陳代謝,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根據患者證型實施針對性穴位按摩或艾灸,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同種證型患者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陰陽兩虛證、陰虛燥熱證、痰瘀阻絡證、肝郁氣滯證、氣陰兩虛證患者的F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中的同種證型(P〈0.05),AHSMSRS、WHOQOL-BREF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中的同種證型(P〈0.05)。提示根據患者自身病情特點實施針對性護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陜西省人民醫(yī)院T2DM患者以氣陰兩虛證、陰虛燥熱證較為常見,不同證型的分布與患者的年齡、病程存在一定的聯系,對不同證型的T2DM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