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承洲
黛死釵嫁見于程本《紅樓夢》第九十七回、九十八回,寫寶玉從娘胎里帶來的那塊通靈寶玉迷失,隨后昏聵糊涂,只知傻笑。又趕上賈政放了江西糧道,即日啟程。賈母心疼孫子寶玉,要趕在賈政離家之前,為寶玉成親沖喜。賈府家長已為寶玉選定了結婚對象寶釵,但他們清楚地知道,寶玉深愛黛玉。為了讓寶玉答應成親,王熙鳳想出了調包計,欺騙寶玉說為他娶林妹妹。雙方家長都認可,只是瞞著寶玉和黛玉。不料黛玉偶遇賈母屋里的丫鬟傻大姐兒,將寶玉娶寶釵的事兒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黛玉,本來體弱多病的黛玉受到致命打擊,回到瀟湘館便口吐鮮血,舊病復發(fā),一病不起。就在寶玉、寶釵成親的當晚,黛玉焚稿斷癡情,凄涼地離開了人世。這是《紅樓夢》中最為關鍵的情節(jié),《紅樓夢》的主要線索和中心情節(jié)是寶黛釵的戀愛婚姻悲劇,這是緊密關聯的兩出悲劇,一出是寶玉與黛玉的戀愛悲劇,一出是寶玉與寶釵的婚姻悲劇。黛死是第一出悲劇的結局,也是這出悲劇的高潮。釵嫁是第二出悲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又是第一出悲劇的誘因之一。沒有黛死釵嫁,寶黛釵的戀愛婚姻悲劇就不成立。
黛死釵嫁是《紅樓夢》中最感人的情節(jié)之一。清代評點家陳其泰說:“古語云:讀《出師表》而不流涕者,非忠臣。讀《陳情表》而不流涕者,非孝子。仆謂讀此回而不流涕者,非人情也。昔杜默下第,至項王廟中痛哭,泥神為之下淚。夫下第之怨,何至于此?若此回焚絹子,焚詩稿,雖鐵石心腸,亦應斷絕矣。屈子吟騷,江郎賦恨,其為沉痛,庶幾近之。”(陳其泰《桐花鳳閣評紅樓夢》,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這段評語為《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回評?,F代讀者對黛死釵嫁的情節(jié)認可度也極高。1935年,復旦大學教授趙景深曾在“中國小說研究”課堂上做過一次民意測驗,班上學生六十六人,有九人完全沒有讀過《紅樓夢》,有四人只讀過一小部分,參加測驗的共五十三人,均全本通讀過《紅樓夢》。第一題是“《紅樓夢》中哪幾個人的性格寫得最成功”,得票最多的前五名是:黛玉,五十票;寶釵,四十一票;鳳姐,四十票;寶玉,三十七票;劉姥姥,十七票。第二題是“《紅樓夢》中哪段情節(jié)給人留下最深印象”,得票最高的前五段是:黛玉焚稿,二十票;黛玉歸天,二十票;黛玉葬花,十九票;劉姥姥進大觀園,十五票;戲賈瑞,六票;初試云雨,六票(馬幼垣《小說的民意測驗》,《中國小說史集稿》,時報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80年版)。其實黛玉焚稿和黛玉歸天可以并為一段情節(jié),如果這樣統(tǒng)計,黛玉之死得票四十,遙遙領先。
黛死釵嫁的三位當事人無一不是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黛玉是寶玉的知心戀人,多少次,寶玉對黛玉山盟海誓,到頭來,寶玉結婚,新娘不是黛玉。為寶玉娶親一事,家長們雖然瞞著黛玉,不料賈母屋里的丫鬟傻大姐兒無意中走漏了風聲。對黛玉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父母雙亡,寄居在唯一的親人外婆家,卻是外婆生生地拆散了這對鴛鴦。黛玉的傷心、凄涼、孤獨、無助,難以言表,連一個安慰、開導她的人也沒有。她想找寶玉問問,到賈母房間見到寶玉,一個瘋瘋傻傻,一個恍恍惚惚,只是對著臉傻笑。黛玉知道,“我這就是回去的時候兒了”?;氐綖t湘館中,她使盡最后一點力氣,將詩絹、詩稿撂進火盆,焚燒了青春與愛情的記憶與象征,在一個冷清的夜晚淚盡而逝。黛玉斷氣時,賈府眾家長正在為“二寶”操辦婚事,只有孀居不能參加婚禮的李紈和年齡尚小的三小姐探春見了黛玉最后一面。
寶釵是一個為了家族利益愿意犧牲個人幸福的孝順女,即便知道寶玉深愛著黛玉,也愿意當賈府里的寶二奶奶。但要她做沖喜的工具,也會感到委屈,母親給她談論婚事時,“始則低頭不語,后來便自垂淚”。新婚之夜,揭開蓋頭,寶玉當著寶釵的面說:“我才剛看見林姑娘了么,還有雪雁呢。怎么說沒有?你們這都是做什么玩呢?”口口聲聲要去找林妹妹。即使是再孝順守禮,沉默不語,其內心里有多苦楚、難堪,只有她本人知道。這種婚姻是喜是悲,不言自明。最后寶玉出家、寶釵寡居,婚禮上已經埋下了伏筆。
寶玉丟失通靈寶玉而昏聵是非常巧妙的構想,既維護了寶玉對黛玉的一片癡情,保持了人物性格的一貫性,又使家長的調包計得以成功,寶玉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娶寶釵為妻。我想象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兩全其美。寶玉一直相信父母為他娶的是林妹妹,即便糊涂,也滿心歡喜。直到揭開蓋頭,才知道娶的是寶釵。一向憐香惜玉的賈寶玉,也顧不得寶釵的難堪,執(zhí)意要去找林妹妹。甚至向襲人提出,“不如騰一處空房子,趁早把我和林妹妹兩個抬到那里,活著也好一處醫(yī)治、服侍,死了也好一處停放”。后來從寶釵口中得知黛玉亡故,不禁放聲大哭,眼前漆黑,倒在床上,昏死過去。寶玉病勢稍有好轉,立刻到瀟湘館,看到黛玉靈柩,哭得死去活來。戀人的死亡、婚姻的不幸,寶玉失去了在賈府生活下去的希望與寄托,最終離家出走。
寶黛釵戀愛婚姻悲劇的直接制造者是賈府中的權勢人物——賈母、賈政、王夫人、王熙鳳等人。成親沖喜最早是由賈母提出,賈政和王夫人附和,薛姨媽只得答應,“二寶”成親的事兒就這么定了。襲人得知此事后,直接給王夫人下跪說出了寶玉和黛玉相愛的真相,賈母聽了,嘆了一口氣:“別的事都好說。林丫頭倒沒有什么,若寶玉真是這樣,這可叫人作了難了。”黛玉的生死,賈母并不在意,只關心怎樣為寶玉成親。鳳姐提出調包計,王夫人點頭稱贊,賈母也無奈接受。三個人的命運就這樣被家長們決定了。造成寶黛釵戀愛婚姻悲劇深層的原因就是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兒女的婚姻大權掌握在家長的手中。家長決定兒女婚姻的時候,更多地是考慮家族的利益,很少關心年輕人的意愿。關于“二寶”的婚事,賈府和薛家各有盤算。結婚沖喜不是主要原因,“二寶”成親可以沖喜,“二玉”結婚同樣可以沖喜,賈府選擇寶釵,是因為她能滿足賈府對寶二奶奶的所有期望,可以相夫教子,將一向叛逆的寶玉拉回傳統(tǒng)的人生正道;可以理家主事,成為賈母次子一支的理想的內務管理者。盡管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與其溺愛的親孫子和賈府的未來相比,孰重孰輕,不言而喻。黛玉死后,賈母明確說過:“并不是我忍心不來送你,只為有個親疏。你是我的外孫女兒,是親的了;若與寶玉比起來,可是寶玉比你更親些?!睘榱思易宓膹团d,可以連外孫女的性命也不顧。薛家為皇商,富而不貴,攀上既是國公府、又是朝廷命官的賈府這門親家,便找到了一個重要的靠山,讓兩家的親戚關系得以延續(xù),更加密切。何況薛家的寶貝兒子薛蟠再犯命案,關在獄中,還等著賈府出面營救。
黛死釵嫁是誰寫的?這就涉及《紅樓夢》后四十回的作者問題。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認定,后四十回是高鶚所續(xù)。不過他還是給予黛死釵嫁的情節(jié)充分的肯定:“我們平心而論,高鶚補的四十回,雖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確然有不可埋沒的好處。他寫司棋之死,寫鴛鴦之死,寫妙玉的遭劫,寫鳳姐的死,寫襲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把這些人都寫作悲劇的下場。還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鶚居然忍心害理地教黛玉病死,教寶玉出家,作一個大悲劇的結束,打破中國小說的團圓迷信。這一點悲劇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庇崞讲?、周汝昌都接受了高鶚續(xù)書的觀點,但周汝昌對后四十回的評價卻與胡適不同,他說:“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鶚所寫的那樣。致黛玉以死的主兇,是元春、賈政、王夫人、趙姨娘,卻不是鳳姐、賈母?!薄懊靼琢诉@些道理,那么可以看出高鶚的續(xù)書,對這一系列的大關鍵大節(jié)目,整個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的續(xù)書,以‘不背于原書伏線’為論析的標準。我們對待高續(xù),用什么標準去衡量?沒有別的,只能依照魯迅先生給我們指出的,以原書伏線為定,亦即要看續(xù)書者的思想是否與原作者一致。我所以罵高鶚,原因也就在這里?!?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不過,高鶚續(xù)書說與《紅樓夢》的首次刻印者程偉元的說法完全不同,他說:“《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十金,可謂不脛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稱有全部者,及檢閱仍只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憾。不佞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搜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擔上得十余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紅樓夢》全書始至是告成矣?!?程甲本《紅樓夢》序)按程偉元的說法,《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并無原著與續(xù)書之分,只是搜集到的時間與地點有別。這一說法還得到高鶚的認可:“予聞《紅樓夢》膾炙人口者,幾二十余年,然無全璧,無定本。向曾從友人借觀,竊以染指嘗鼎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過予,以其所購全書見示。”(高鶚《紅樓夢》序)如果高鶚辛辛苦苦續(xù)補了四十回,大概不會這么輕易放棄自己的著作權。清代讀者是一直將《紅樓夢》一百二十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認為出自一人之手。著名評點家姚燮說:“雪芹先生不欲以曖昧之事糟蹋閨房,故于黛玉臨終之時,標出‘身子干凈’四字,使人默喻其意;前晴雯將死,亦云‘悔不當初’,皆作者極力周旋處?!?姚燮《增評補圖石頭記》第九十八回回評,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匯編》)姚燮評的就是黛玉之死,認為出自曹雪芹之手。張新之說:“有謂此書止八十回,其余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觀其通體結構,如常山蛇首尾相應,安根伏線,有牽一發(fā)全身動之妙,且詞句筆氣,前后全無差別。則所增之四十回,從中后增入耶?抑參差夾雜增入耶?覺其難有甚于作書百倍者。雖重以父兄命,萬金賞,使閑人增半回不能也。何以耳以目,隨聲附和者之多?”(張新之《紅樓夢讀法》,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匯編》)清人早有后四十回為他人所續(xù)之說,張新之駁斥了這種觀點?,F代讀者閱讀《紅樓夢》也都是讀一百二十回本,1921年亞東圖書館首次標點整理《紅樓夢》便采用的程偉元本,此后的各出版社整理出版《紅樓夢》,絕大多數都采用程本,即便是用庚辰本作底本,也將程本后四十回接續(xù)其后。黛死釵嫁的情節(jié)完全符合小說第五回《紅樓夢曲子》所暗示的悲劇結局:“〔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諏χ?,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v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彼^“金玉良緣”,是指寶玉和寶釵的婚姻,寶玉有通靈寶玉,寶釵有金鎖,兩人將來會結為姻緣。所謂“木石前盟”,即《紅樓夢》第一回所寫絳珠仙草為神瑛侍者還淚的故事,喻指林黛玉(木)與賈寶玉(石)的愛情悲劇。“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是說寶玉娶寶釵為妻,盡管寶釵對寶玉溫柔體貼,但寶玉并不幸福,始終忘不了死去的林黛玉。一曲〔終身誤〕,猶如明清傳奇的副末開場,所概述的情節(jié)與后四十回中黛死釵嫁的悲劇完全吻合。我們沒有理由將一部完整的《紅樓夢》拆為兩個殘本,連早年主張高鶚續(xù)寫后四十回的俞平伯,晚年也深刻反?。骸昂m、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難于詞達!”(木示《俞平伯的晚年生活》)俞平伯晚年是否放棄高鶚續(xù)書說,學界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俞平伯晚年也認為,《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是一個整體,不應該將它斬為兩截。所以,我們閱讀《紅樓夢》,就應該讀程偉元、高鶚整理、刻印的一百二十回本,最好是修訂本程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