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九林
說一說甲午戰(zhàn)爭前夕荒唐的“報效運動”。
所謂“報效”,直白說來就是臣子向君王送錢送物。甲午戰(zhàn)爭前夕之所以會有“報效運動”,是因為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之年。
為了營造一種普天同慶的效果,1893年7月17日,禮親王世鐸牽頭上奏說,參考乾隆時代的舊例,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應該降下“天恩”,給中外大小臣工恩賜一個“祝嘏輸忱共襄盛典”的機會。具體來說,就是世鐸等人按照朝廷內(nèi)外大小官員的等級情況,制定了一份給慈禧太后送錢的標準清單,請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恩準”。
按該“報效”清單,清帝國的大小官員,需要給過生日的慈禧太后“報效”白銀120.69萬兩。
朝廷愉快地批準了世鐸們的請求。
但是,在朝廷眼中,只讓內(nèi)外官員們“報效”一次是不夠的,遠不足以讓他們充分抒發(fā)對慈禧太后的愛戴之情。所以,兩個月后,1893年9月22日,禮親王世鐸等人又想出一個主意,以慈禧過壽之日須從頤和園返回皇宮為由,請求太后“賞給地段點綴景物叩祝萬壽”,也就是將回宮的這段道路“賞賜”給群臣,由他們來負責裝點,以表達對太后的感恩和對萬壽的祝福。
為了讓內(nèi)外官員們踴躍交錢,世鐸等人找到直隸總督李鴻章,要他牽頭“主動”上奏去懇求太后“賞賜”一截回宮地段,讓文武官員們出錢整飾。
李鴻章此時正焦頭爛額。他正在積極推進的關(guān)東鐵路,因戶部將筑路經(jīng)費兩百萬兩全部挪用去給慈禧太后搞萬壽慶典,已不得不停工。許多筑路工人在寒冬中失業(yè)?!渡陥蟆返挠浾邔嵉夭稍L,發(fā)現(xiàn)在遼寧營口一帶,失業(yè)的鐵路工人迫于生計已紛紛淪為乞丐或強盜:
“北地興建鐵路,今歲因值皇太后萬壽,抽提經(jīng)費,暫停工作,已列前報。茲接營口訪事人函云,鐵軌工程本已出關(guān)三百余里,一旦大工中輟,所有作工之人流落關(guān)內(nèi)外,失所依歸,甚至三五成群,見過客之攜帶囊槖者,肆行劫奪。日前有送信之人被劫川資銀兩并錢數(shù)吊,所穿破布棉袍及破鞋襪皆被奪去。”
記者還說,做強盜的工人數(shù)量不少,若不趕緊想辦法安置,可能會給地方治安造成很大的危害。
這種報道,慈禧太后自然是看不到的。李鴻章能夠看到,但也毫無辦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執(zhí)行世鐸們的指示,于這年的11月8日,以大學士的身份領(lǐng)銜上奏,率群臣“主動懇求”朝廷讓大家再報效一次:
明年乃太后的六十大壽,普天同慶,朝廷內(nèi)外所有臣工,都在積極思考如何共襄盛典。按乾隆時代的舊例,內(nèi)外臣工可以請求朝廷恩準參與祝壽活動。所以臣李鴻章等人請求朝廷賞賜天恩,將京城的部分地段交給臣等來整修、裝飾和點綴,并建設(shè)誦經(jīng)祈福的法壇。請求皇上批準。
“主動懇求”迅速得到恩準。11月25日,李鴻章再次上奏,稱自己和直隸的大小官員,愿意在之前的報效之外,“再籌集銀三萬兩,以備添設(shè)地段點綴景物之需”,且因外省前往京城裝點路段多有不便,這筆錢“交內(nèi)務(wù)府辦理”,直隸只象征性派人前往指定地段“隨同照料”。
至此,地方督撫們第二次“報效”的額度也確定了下來,即每省大體再交三萬兩。部分省份如甘肅超過了3萬兩,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龍江、熱河等未達到3萬兩。據(jù)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奏折披露,這第二次“報效”的額度之所以是三萬兩,是援引了“乾隆二十六年,大學士傅恒等奏明各段點景交納銀數(shù)單開各省督撫每省交銀三萬兩”的舊例。
此外,各處鹽商、開平礦務(wù)局、輪船招商局等,也被要求一同參與此次“報效”,如輪船招商局“援照公同籌備銀五萬兩”。
最終,慈禧在第二輪“報效”中收到了白銀169.55萬兩。加上第一次“報效”的數(shù)額,清帝國的大小官員們共計給慈禧上交了298.15萬兩白銀。按茅海建的估算,“這近300萬兩銀子,以當時的價格可以從英國、德國購買并養(yǎng)護大型軍艦三四艘,或裝備并編訓一個完全近代化的陸軍師團?!?/p>
這還只是朝廷中樞的“指定報效”。交完了這兩筆錢之后,包括光緒皇帝在內(nèi),內(nèi)外大小官員們還需要絞盡腦汁、耗費重金去購置各種特色禮物,才能走完給慈禧祝賀“萬壽”的全部流程。
其實,這場荒唐“報效運動”的重點是寫奏章而非交錢。因為除了輪船招商局等營利機構(gòu)外,朝廷并不需要內(nèi)外官員們?nèi)ヅ抨犨f銀票——據(jù)云貴總督王文韶的日記,文武百官的報效經(jīng)費“統(tǒng)于本年秋季及明年春季應領(lǐng)廉俸內(nèi)各核扣銀二成五厘”,也就是戶部直接就從“廉俸銀”里將這筆錢給扣了。
王文韶日記里還說,據(jù)戶部傳達下來的信息,第二次報效運動的銀子將用來裝點西華門至西直門外沿線道路,包括“應修房屋鋪面三千四百三十八間,應設(shè)龍棚七座,彩棚十九座,經(jīng)壇二十六座,戲臺十四座,牌樓八十四座,亭座六座,景物九處”,因為慈禧太后會從這條路上經(jīng)過,所以這條路的裝點必須極盡奢華之能事。總之,各級文武官員只須按標準格式上奏歌功頌德,不需要操心這些錢怎么交,也不需要操心這些錢怎么花。在發(fā)起“報效運動”之前,朝廷早就把事情安排好了。
至于沒安排好的事情,不過是關(guān)東鐵路半路停工,北洋艦隊配置是個半吊子,而且連維修費用也不夠了——1894年1月24日,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說北洋艦隊各軍艦已進入大修年限,“全軍二十五船大小鍋爐八十一座,約需經(jīng)費銀八十四萬兩,各船大修約需經(jīng)費銀六十萬兩,又旅塢添置機器廠房約需經(jīng)費銀六萬兩,共需庫平銀一百五十萬兩”。李鴻章還說,他知道朝廷現(xiàn)在財政困難,所以計劃將這場檢修分成十年來做,只希望朝廷能每年撥付15萬銀子。
朝廷財政當然會很困難。畢竟,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共計耗銀千萬兩以上,“報效運動”中的三百萬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等到甲午年,清政府陸軍因無鐵路沒法迅速集結(jié)至前線,海軍因配置不完整無法壓制日本海軍,最后兩條戰(zhàn)線皆遭擊潰,不得不對日賠款兩億余兩白銀,朝廷的財政就變得更困難了。
(摘自“短史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