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財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的活動受限、駝背、疼痛等。該疾病往往發(fā)生在老年群體之中,且女性患者數(shù)量明顯高于男性患者數(shù)量,患病后如未能給予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患者的骨吸收增加或者是骨密度下降,進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骨膜張力增大、疼痛等臨床癥狀[1]。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椎體成形術治療止痛效果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但是遠期療效較差。該疾病在中醫(yī)上屬于“骨痹”的范疇,中醫(yī)上認為腎主骨生髓,該疾病的發(fā)病與腎臟密切相關,所以中醫(yī)上對該疾病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腎功能為主[2,3]。有國內學者研究表明使用針刺對該疾病的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可以顯著促進患者骨密度的提升,并且可以顯著緩解患者治療時出現(xiàn)腰背疼痛等癥狀[4]。故本次研究探討針刺結合中藥外敷對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效果,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九江市永修縣中醫(yī)院2018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經臨床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患者。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34例,年齡27~84歲,平均年齡(57.73±14.42)歲;女16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55.38±14.90)歲。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32例,年齡29~87歲,平均年齡(61.97±13.35)歲;女18例,年齡41~86歲,平均年齡(60.04±11.18)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過 MRI 檢查后確診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②患者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診斷標準;③患者經過骨密度檢查提示 BMD<-2.5 T;④患者均對此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脊柱原發(fā)性、轉移性腫瘤的病理性骨折者;②患者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患有精神障礙者,不具認知能力者[6]。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椎體成形術及西醫(yī)藥物抗骨質疏松治療,觀察組則采用九江市永修縣中醫(yī)院自擬中藥外敷貼劑與針刺結合的方法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配合針刺進行治療,首先使用九江市永修縣中醫(yī)院自擬的貼劑進行外敷(透骨草30 g,海風藤20 g,川烏30 g,天南星20 g,防風20 g,艾葉20 g,紅花20 g,當歸20 g。研粉隔水蒸15~20 min后熱敷患處),后取患者的腰陽關、足三里、腰椎夾脊、大杼、三陰交、太溪等穴位,采取平補平瀉法進針,留針30 min,1周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觀察2組患者經過相應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以及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VAS 評分、Oswestey 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 角等指標的變化。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消失,腰椎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患者的骨密度經測量增加0.03 g/cm2以上;有效:治療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減輕,腰椎功能有所好轉,骨密度患者的骨密度經測量增加0.02~0.03 g/cm2;無效:治療后患者各癥狀無變化,功能未恢復。VAS評分標準: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價疼痛癥狀,總計0~10分,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劇烈疼痛。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分別從患者的行走、坐立、負重、站立、睡眠狀況、疼痛程度進行相應的評分比較,分數(shù)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7,8]。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 VAS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骨密度、VAS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骨密度、VAS 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 VAS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 Cobb角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Oswestey 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 角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Oswestey 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 角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 Cobb角比較 (例,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是由多種原因共同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病變,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低骨量和骨組織破壞。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是該病的主要發(fā)生人群[9]。骨質疏松可以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近年來骨質疏松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10,11]。
臨床上對該疾病的治療常采取經皮椎體成形術的方式進行,該治療方式主要利用骨水泥的聚合反應產生熱量,可有效破壞受傷椎體的感覺神經末梢,從而緩解患者疼痛。但骨水泥的填充只能增加錐體的強度,對錐體高度的恢復效果較差[12]。
中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性骨折主要發(fā)病原因是患者自身出現(xiàn)腎虧、脾虛而氣血生化無源等情況。中醫(yī)學認為腎骨藏精,主骨,因此認為患者出現(xiàn)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的主要原因與患者的脾胃虛弱、日久精虧髓空相關,故中醫(yī)之中對該疾病的臨床治療以強筋壯骨、補腎益脾為主[13]。
中醫(yī)學認為,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屬“骨痿”范疇,主因是足少陰氣絕,治療關鍵是益腎填精[14]。針刺能通過針刺穴位的方式,更好地抑制骨吸收,減少機體骨破壞現(xiàn)象,久而久之,患者的骨密度隨之提升,起到有效清除病灶,緩解患者機體疼痛的效果。
故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針刺結合中藥外敷對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效果,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骨密度、VAS評分、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角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骨密度、VAS評分、Oswestey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 角優(yōu)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中藥外敷對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效果較好,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骨密度、VAS 評分以及Oswestey 功能障礙指數(shù)、Cobb 角,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