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義 周國華 毛 紅 唐 平 趙希忠 趙 強 康 進
(1.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安岳縣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四川 資陽 642300)
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是一種較常見的肛周神經(jīng)機能障礙性皮膚疾病,以頑固瘙癢、經(jīng)久不愈為主要臨床特點,一般僅限于肛周,有時可向陰部、會陰部蔓延,常見于青壯年[1]。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通常不伴有肛周皮膚的損害,以肛周局限性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一種癥狀,而不是最終的診斷。資料[2,3]顯示,1%~5%的人有肛門瘙癢癥狀,男性比女性更常見,多見于40~60歲的人群,然而,它可以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包括兒童。過去肛門瘙癢癥西醫(yī)診治的關鍵是找到引起肛門瘙癢的病證,再根據(jù)病因對癥治療,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引起肛門瘙癢的病因并不清楚。西醫(yī)多局部使用高濃度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抗炎癥介質類制劑及各種鎮(zhèn)靜劑等藥物,這些藥物僅能短暫性緩解瘙癢,且復發(fā)率高,遠期療效不理想,都有不少不良反應或不利影響。但手術治療無疑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部分患者難以接受。目前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的中醫(yī)藥治療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同時受到更多患者的關注[4,5],研究[6]發(fā)現(xiàn),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風止癢功效的中草藥治療肛腸疾病有指導性作用。本研究運用四川省名中醫(yī)徐廷翰教授和毛紅教授多年臨床使用的中藥制劑“消炎洗散”熏洗治療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7],旨在觀察該制劑的臨床效果,為治療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提供新思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12月于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院肛腸科就診的80例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齡(37.3±10.9)歲,平均病程(15.3±8.4)個月。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平均年齡(38.2±11.2)歲,平均病程(16.1±7.2)個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且患者及家屬治療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符合《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8]和《皮膚瘙癢癥中醫(yī)治療專家共識》[9]中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的診斷標準。(3)無肛門周圍傳染性疾病。排除標準:(1)由直腸脫垂、濕疹、肛瘺等引起的繼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患者,并發(fā)肛腸疾病且需手術治療者。(2)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基礎疾病,惡性腫瘤、結核者。(3)合并痢疾及嚴重腹瀉者。(4)合并尿失禁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6)精神疾病患者。(7)侵入性器械治療者。(8)治療后隨訪脫落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觀察組 采用四川省名中醫(yī)徐廷翰教授和毛紅教授依據(jù)中醫(yī)藥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經(jīng)驗而制成的中藥制劑“消炎洗散”(由苦參、黃柏、五倍子、百部、大黃、夏枯草、紫草、地膚子、蛇床子、蘆薈、芒硝、白礬、蒼術、甘草、冰片等多味中藥組成,川藥制備字Z20200190000)進行治療,消炎洗散制作標準參照《消炎洗散質量標準研究》[10],每袋裝70 g,每次1袋,用沸水1000~1500 mL浸泡或煎煮后,水溫40 ℃左右時熏洗肛周。每次熏洗15 min,每晚1次。
1.3.2 對照組 用配比為1∶5000的高錳酸鉀液(濟南康福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37022233)溫水坐浴,每次15 min,每晚1次。
2組均治療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3個療程。治療期間保持情緒愉悅,飲食清淡,禁忌油膩生冷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肛門清潔干爽,宜溫水清洗肛周,不能用堿性強的肥皂、熱水清洗。勤換內褲,內褲不宜過緊、過硬。
1.4 觀察指標
1.4.1 肛門瘙癢臨床癥狀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肛腸病診療學》等文獻[10-12]制定肛門瘙癢癥狀(肛門瘙癢程度及發(fā)作頻率)評分表。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及治療后3周的肛門臨床癥狀評分。(1)采用肛門瘙癢視覺評分法評估肛門瘙癢程度:分值范圍0~3分,評分越高,代表瘙癢程度越明顯。(2)采用肛門瘙癢發(fā)作量表評價瘙癢發(fā)作頻率[13,14]:①每日發(fā)作≥2次為6分;②每日發(fā)作1次為4分;③3日以上發(fā)作1次為2分;④無發(fā)作為0分。分數(shù)越高,肛門瘙癢發(fā)作越頻繁。
1.4.2 肛周體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國肛腸病診療學》等文獻[2,11,13]制定肛周體征(皮膚苔蘚樣變和皮膚濕疹樣變)表。(1)肛周苔蘚樣病變評價量表:①肛周無苔蘚樣病變?yōu)?分;②肛周粗糙伴輕度增厚,無皺襞改變?yōu)?分;③肛周粗糙增厚,伴皺襞突起為2分;④肛周放射狀皸裂肥厚,苔蘚樣病變,觸之橡皮樹樣粗糙為3分。評分越高,代表皮膚苔蘚樣病變越明顯。(2)肛周皮膚濕疹樣變評價量表:①皮膚無濕疹樣改變?yōu)?分;②皮膚有紅色丘疹、丘皰疹,無水皰及滲出為1分;③皮膚有紅色丘疹、丘皰疹及水皰,且有少量滲出為2分;④皮膚有紅色丘疹、丘皰疹及水皰,伴有明顯點狀或小片狀糜爛、滲液為3分。評分越高,代表皮膚濕疹樣變越明顯。
1.4.3 復發(fā)情況 記錄患者治療后1、3、6個月的復發(fā)率。
1.5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等文獻[2,15]擬定。治愈:肛門瘙癢癥狀完全消失,肛周無新發(fā)皮損;皮損消退達原面積90%以上,隨訪期間無復發(fā)情況;顯效:瘙癢癥狀明顯減輕,肛周皮損明顯好轉,皮損消退達原面積70%以上,隨訪期間無加重或復發(fā);有效:瘙癢癥狀有所緩解,肛周皮損無加重,皮損消退達原面積50%以上,隨訪期間無加重或復發(fā);無效:瘙癢癥狀無明顯改善,肛周皮損無緩解或有新發(fā)皮損,隨訪期間加重或復發(fā)。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高于對照組的75.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肛門瘙癢臨床癥狀比較
2.2.1 2組患者肛門瘙癢程度比較 2組肛門瘙癢程度評分經(jīng)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時間效應可以影響肛門瘙癢程度評分(P<0.05),時點與組別之間存在交互效應(P<0.05)。簡單效應結果顯示,2組治療前肛門瘙癢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2周及3周,觀察組的肛門瘙癢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各個時點的肛門瘙癢程度評分均降低(P<0.05),2組肛門瘙癢程度評分均在治療后3周降至最低水平。見表2。
表1 2組肛門瘙癢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 2組肛門瘙癢患者肛門瘙癢程度比較 分)
2.2.2 2組患者肛門瘙癢發(fā)作頻率比較 治療前,2組肛門瘙癢發(fā)作頻率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肛門瘙癢發(fā)作頻率均降低,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肛門瘙癢患者肛門瘙癢發(fā)作頻率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肛周體征比較
2.3.1 2組患者肛周苔蘚樣病變比較 經(jīng)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時間效應可以影響肛門苔蘚樣病變評分(P<0.05),時點與組別之間存在交互效應(P<0.05)。簡單效應結果顯示,2組治療前肛周皮膚苔蘚樣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2周及3周,觀察組的肛周皮膚苔蘚樣變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各個時點的肛周皮膚苔蘚樣病變評分均降低(均P<0.05),觀察組肛周皮膚苔蘚樣病變評分在治療后3周降至最低水平,而對照組最低水平出現(xiàn)在治療后第2周。見表4。
表4 2組肛門瘙癢患者肛周苔蘚樣病變比較 分)
2.3.2 2組患者肛周皮膚濕疹樣變比較 治療前,2組肛周皮膚濕疹樣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肛周皮膚濕疹樣變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肛門瘙癢患者皮膚濕疹樣變比較 分)
2.4 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后1、3、6個月的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肛門瘙癢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癥狀,是肛周皮膚的刺激性感覺,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抓撓或摩擦沖動,并且是尷尬而不舒服的,夜間或排便后瘙癢可能加重,抓傷后易出現(xiàn)局部皮膚損傷或感染,多為陣發(fā)性發(fā)作[16]。近年來中藥熏洗療法在肛腸疾病中得到廣泛的應用[17],其機制為肛門疾病在機體的下部,濕熱之邪多易入侵,因此肛腸疾患多以濕熱下注證居多。臨床常用熏洗方多以苦參湯為基礎,增加多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等功效的藥物。這些中藥有抗病毒、殺菌或抑菌的化學成分,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達到抗炎的作用,從而改善創(chuàng)面充血、水腫、滲出和血液循環(huán)狀況,促進肉芽生長,控制或抑制感染,可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蒸汽的溫熱刺激可緩解括約肌痙攣,使肛管靜息壓顯著下降,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循環(huán)得以改善,而使經(jīng)絡通暢,疼痛緩解[17,18]。中藥熏洗在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消除水腫、止痛止癢等方面具有西醫(yī)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中醫(yī)學將肛門瘙癢癥歸屬于“風癢”“癢證”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病因分為外因和內因2大類,肛門瘙癢的外因多為受風、濕、熱邪以及蟲毒騷擾等,故有“瘙癢屬風”“熱盛則痛,熱微則癢”之說;內因則是素體臟腑虛損,氣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肌腠,血虛生風所致,故前人說:“血虛則生風,風聚則發(fā)癢”[1]。本研究所用制劑“消炎洗散”中苦參、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蒼術祛風燥濕,共為君藥;五倍子收濕斂瘡,蘆薈、白礬殺蟲止癢,地膚子、蛇床子燥濕祛風止癢,共為臣藥;佐以芒硝清熱消腫,收斂固脫,夏枯草、紫草等藥瀉火平肝,清熱涼血;冰片辛香走竄,助諸藥透皮吸收,增強消腫止痛之功,甘草調和諸藥,倶為使藥。諸藥共奏清熱化濕、疏風止癢、消腫止痛之效。
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38/4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5.0%(30/40)(P<0.05)。2組肛門瘙癢臨床癥狀評分、肛周體征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1、3、6個月的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消炎洗散熏洗療法對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效果比較確切,且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