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新華
(撫州市東鄉(xiāng)區(qū)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西 撫州 331800)
胃脘痛也稱作胃痛,一般出現(xiàn)于十二指腸、上腹部胃脘處。發(fā)病階段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影響生活質量。一般采用西醫(yī)治療,可快速緩解病情,但是會產(chǎn)生較多不良反應,因此需探究新型治療方案[1]。中醫(yī)將胃脘痛誘因主要歸納為七情內傷、勞倦久病、憂思惱怒,這些因素會對血氣運行以及脾胃功能帶來不利影響,導致胃失和降。對于胃脘痛應以患者病情確定對應治療措施。本研究利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5年9月—2020年12月?lián)嶂菔袞|鄉(xiāng)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胃脘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8∶7;年齡24~80歲,平均(56.63±5.8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是17∶13;年齡25~79歲,平均(56.96±5.29)歲。觀察組以及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及認可。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選擇的患者符合《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三)》[2]中胃脘痛的診斷標準;患者已經(jīng)與醫(yī)院簽署同意書,愿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精神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硫糖鋁片+嗎丁啉+泮托拉唑腸溶片。硫糖鋁片(山東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529)口服,每日3 次,每次3 片;泮托拉唑腸溶片(沈陽圣元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69),口服,每日 1 次,每次40 mg;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嗎丁啉),口服,每日 3 次,每次10 mg。
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黃芪12 g,人參30 g,干姜12 g,炙甘草6 g,大棗9 g,姜半夏12 g,黃連10 g。需根據(jù)患者病情以及診斷結果加減治療,胃陰不足患者可在原方基礎上添加沙參10 g,麥冬10 g;胃灼痛嚴重添加金銀花15 g,敗醬草15 g;疼痛嚴重患者可添加延胡索15 g。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 1劑,早晚服用。2組均持續(xù)治療28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總有效率。治愈:胃鏡檢查結果無病灶;顯效: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灶顯著縮小,縮小幅度大于2/3;有效:病灶縮小1/3~2/3;無效:病灶縮小幅度低于1/3。(2)疾病改善情況:記錄2組癥狀緩解時間以及消失時間。(3)中醫(yī)證候積分:中醫(yī)證候主要包括納差、胃脘痛、噯氣、胃脹。積分越高,中醫(yī)證候越嚴重。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胃脘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疾病改善情況 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和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觀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胃脘痛患者疾病改善情況比較
2.3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胃脘痛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胃痛是由于氣機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疾病。胃痛,又稱胃脘痛。胃脘痛是消化性胃潰瘍以及胃炎等疾病的常見癥狀,患者發(fā)病后經(jīng)常會伴隨反酸、嘔吐等,嚴重者可能會存在肌瘦浮腫、神倦乏力[3]等癥狀。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針對性不強,而半夏瀉心湯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4]。本研究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脘痛,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改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以及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半夏瀉心湯出自 《傷寒論》,原方主要是治療心下痞硬,方劑中主要包括姜半夏、干姜、人參、黃連等7味藥材,方劑中姜半夏苦辛溫燥,主治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干姜辛熱,可溫中散寒[5];人參補五臟,有安精神之功效,與大棗、炙甘草配合,可健脾益氣、補虛和中;黃芩味苦性寒,可實現(xiàn)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改善中醫(yī)證候;黃連清中焦?jié)駸?,可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之痞滿脹痛[6]。諸藥調和,可實現(xiàn)辛開苦降、消痞散結之功效[7]。需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加減方劑,例如針對痰熱比較嚴重的患者可在原來方劑基礎上添加薏苡仁、藿香、佩蘭,有清利濕熱與化濕和胃的功效;若寐不安者,可增加生龍骨與生牡蠣等具有鎮(zhèn)靜安神效果的藥物;對濕熱較重患者可添加蒲公英等具有清熱解毒效果藥物;若反酸可添加海螵蛸和煅瓦楞子、浙貝母;若噯氣可添加旋覆花、赭石;大便干燥可添加大黃和枳實;疼痛劇烈可添加延胡索以及川楝子。脅痛可添加柴胡以及木香;胃陰不足需添加沙參以及石斛;若納差需增加神曲、麥芽以及焦山楂;若胃灼痛,需添加金銀花以及敗醬草。面對濕熱,久延不愈,心下痞滿的患者,半夏瀉心湯可在短時間內達到痞消熱退之效,通過清化中焦?jié)駸?,使得患者脾胃升降功能恢復,心火下降,熱度下降。通過對證治療,改善中醫(yī)證候,縮短癥狀緩解時間[8]。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其可寒熱并用,補兼開泄,實現(xiàn)標本兼治,對脾胃本虛,升降失常及寒熱夾雜的患者尤其有效[9,10]。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脘痛,可迅速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癥狀消失時間,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提升臨床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