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李瀝青和他的湘昆時代"/>
◆ 蔣莉(湖南 郴州)
1955年,時任嘉禾縣文教科科長的李瀝青無意中看見嘉禾祁劇團祁劇演員在演出《思凡》時用的是祁劇高腔,而非武陵戲高腔,在追問之下,得知原來劇團祁劇演員中竟有會唱昆曲的。知道這個信息后,李瀝青激動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就找到這些老藝人開會,老藝人蕭劍昆表示:“我們團就能把昆曲唱起來”,有人說,昆曲再不恢復,就要失傳了。他立即找到縣領導請求搶救挖掘湘昆,這項工作就落在嘉禾縣教文教科,李瀝青找到文教科青年干事李楚池和老藝人蕭劍昆、彭昇蘭等共同發(fā)掘昆曲。
李瀝青是嘉禾縣人,1945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新中國成立后在嘉禾縣文教科工作,1956年任縣分管文教的副縣長。1962年任地區(qū)藝術劇院副院長、湘昆劇團副團長,直接從副縣級降為副科級,被人笑稱是“連降三級”。雖然“連降三級”,卻是李瀝青自己提出來的,調入劇團任副團長時他已年滿四十,到了不惑之年。不被世俗所惑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昆曲這株幽蘭在經歷過風雨飄搖后已然萌芽新生,如何能讓昆曲的種子在湘南大地上茁壯成長,正是李瀝青想做的事。
他將自己在湘昆劇團的經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60年2月劇團成立到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運動止,雖然時間不長,但劇團發(fā)展有序,蒸蒸日上;第二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這是他人生中的低谷期,劇團被砸爛,眾多昆曲藝人成了“造反派”,好在大家都一起度過了最糟糕的時期;第三階段就到了1972年8月,劇團恢復建制,李瀝青重回日思夜想的湘昆劇團,并當上了副團長?!暗褂奶m能出谷,愿傾熱血伴芬芳”是他畢生追求,不曾想到,偶然間發(fā)現(xiàn)的桂陽昆曲卻成了他一生難以割舍的情緣。
為了搶救挖掘湘昆,李瀝青立即安排李楚池進入劇團,工資由文教科發(fā),又安排文化館謝明有進入劇團擔任指導員,工資由文化館發(fā),盡量減少劇團的負擔和壓力,劇團老藝人見狀很受感動,全團上下一心,日夜加班整理劇目。
李楚池原是中南海文工團的一名文藝兵,轉業(yè)后在嘉禾縣珠泉鄉(xiāng)完小任教,一時間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都知道來了一位音樂才子,時任文教科科長的李瀝青更是對他青睞有加。李楚池1956年-1958年期間一直擔任嘉禾祁劇團和嘉禾昆曲訓練班的負責人,一邊整理劇目,一邊負責昆曲訓練班的日常工作,1959年調至嘉禾縣文教科。1955年李瀝青發(fā)掘整理出第一個昆曲劇本《三闖赴荊》,立即將李楚池任命為搶救發(fā)掘昆曲的專干,僅兩年時間,就整理了《釵釧記》《武松殺嫂》《歌舞采蓮》《梳妝·擲戟》《癡夢·潑水》等多個劇目,其中《釵釧記》《武松殺嫂》《藏舟》湖南省昆劇團延演至今。此后,李瀝青、李楚池二人潛心發(fā)掘湘昆,整理劇本、音樂,不僅成功搶救了湘昆,為昆曲事業(yè)奉獻了一生,“湘昆二李”因而得名,一度被后人傳為佳話。
1956年李瀝青任嘉禾縣副縣長,考慮到劇團老藝人年齡,劇團還要發(fā)展一定就要有新生力量,招生是首要任務。李瀝青雖為副縣長,但是嘉禾縣經濟落后,民生要放在首位,他當即決定寫報告向省局申請經費。1957年嘉禾祁劇團到長沙匯演,演出結束后,3000元昆曲班開班費用就拿到了。這就有了文化大革命后湘昆的第一代人,也就是“嘉禾昆曲訓練班”兩批學員共28人。這件事上,李瀝青高瞻遠矚,思維清晰,推波助瀾,“嘉禾昆曲訓練班”得以順利開班。
1960年,郴州專區(qū)湘昆劇團成立了,劇團第一任團長劉殿選、作曲李楚池、編導余茂盛加上副團長李瀝青,是劇團當時的業(yè)務骨干。1960年他們將湘劇演員陳綺霞請到劇團來教學,1961年通過陳綺霞,田漢也了解到了湘昆的情況,才有了湘昆1961年赴北方昆曲劇院拜師的重要事件。
李瀝青一手抓業(yè)務,一手搞創(chuàng)作,他整理改編了《殺狗記》《桃花扇》《龍舟會》,演了兩年傳統(tǒng)戲,發(fā)現(xiàn)老百姓沒那么喜歡看,當時全國興起現(xiàn)代戲,僅10個月,改變了《海防線上》《南方來信》《瓊花》,李瀝青創(chuàng)作了《箭桿河邊》《蓮塘曲》《丹鳳如火》等現(xiàn)代戲,又和余茂盛共同將現(xiàn)代小戲《紅波浪上人》改編成昆劇《騰龍江上》,參加中南區(qū)戲劇觀摩會演,轟動一時。
1978年,湘昆和省藝校聯(lián)合招收了40名學員,這是湘昆的第二代人,這讓李瀝青看到了湘昆的希望,看到了昆曲這簇螢螢之火大可燎原之象。
1979年李瀝青調離劇團,前后在劇團工作十四年,吃盡生活中的苦,享盡精神上的樂。
2014年,李瀝青出版了《湘昆往事》,是一本綜合性的回憶錄,其中寫到了湘昆的前身、比傳字輩還早一年的昇字科班,他所見證的湘昆歷史以及為昆曲所作的詩詞等。他將1978年郴州地區(qū)老藝人座談會發(fā)言整理,為后輩留下來珍貴的歷史資料。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每一次的演出、每一次的觀摩都能讓他興奮不已。在書中,他為李楚池單獨作文,并稱他為湘昆功臣,為余茂盛、李明杰、謝明有作文,凡是為湘昆付出努力的人都是他心中的功臣,而他為湘昆所做的只有只言片語,離開劇團后,曾作詩鼓勵李楚池:“莫愁墻外冰三尺,自有紅梅上翠樓”。雖然離開劇團,但他的目光從未轉移,1981年傳字輩來郴教學、湘昆排演《霧失樓臺》、青年演員奪獎都被他記錄下來,有的成文,有的賦詩。
作為湘昆的發(fā)掘人之一,從發(fā)掘到發(fā)展,他都竭盡全力,一生都在為湘昆事業(yè)付出,官越做越小,只為守住這片蘭園,如今,在李瀝青先生和一眾育苗人的呵護之下,湘昆已日益強大,從3000元招收到的第一批昆曲人到現(xiàn)在湘昆第五代昆曲人已登臺唱戲。
在2021年的春節(jié)我再次拜訪李老,他精神矍鑠,談及在湘昆的苦與樂神采飛揚,那些歲月在他心中猶如昨日。退休以后的李瀝青仍筆耕不輟,心系湘昆,寫下昆曲現(xiàn)代戲《秋瑾》。
寥寥幾句不足囊括李老對湘昆的付出和作為,僅表達后生心中的哀思和敬意,后來人中,定有癡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