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

        2022-11-06 06:30:07
        法學論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法治特色理論

        喻 中

        (中國政法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雖然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學二級學科,但卻是當代中國法學體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當代中國法學體系中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履行著特殊的功能。換言之,當代中國確實存在著一種理論,它的名字就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但是,關于這個理論的體系化建構,卻是一個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在當下及未來,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始終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從學術理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要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經(jīng)歷一個反復探索、緩慢成熟的過程,這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甚至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問題,做出一些初步的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就是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就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應當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來建構,歸根到底,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相對獨立的理論板塊。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

        任何法治都是在某種思想指導之下展開的。要深入研究關于某種法治的理論,特別是要建構關于某種法治的理論體系,那就需要研究關于某種法治的指導思想。

        一種法治與它的指導思想的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上下關系”:指導思想處于上位,法治處于下位。當然,這樣的“上下關系”僅僅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這樣的“上下關系”也可以理解為牽引與被牽引的關系:指導思想居于思想引擎的地位,法治居于被牽引的地位,這就像火車頭對火車車身的牽引,又像帆對船的牽引。試舉例說明。近代西方形成的法治,就是在近代西方居于主導地位的“啟蒙思想”的牽引下展開的,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思想,就是近代西方法治的指導思想。再往前追溯,西方中世紀的法治,則主要是西方中世紀的宗教思想或神學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可見,如果要深入研究西方近代的法治或西方中世紀的法治,就需要研究17、18世紀的“啟蒙思想”或阿奎那等人的思想。至于傳統(tǒng)中國從漢至清的“法治”,則主要是在儒家思想牽引下形成的;要研究傳統(tǒng)中國從漢至清的“法治”,就需要研究“五經(jīng)”及“四書”所承載的儒家思想。

        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現(xiàn)代中國逐漸生成的、極其鮮活的法治形態(tài),也有它的指導思想,也會在這個指導思想的牽引下不斷發(fā)展、不斷走向成熟。因此,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體系中,第一個理論板塊或理論單元,就是它的指導思想。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顯然,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時代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確定的答案,那就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法治思想,亦可稱為唯物史觀的法治思想。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在這個思想體系中,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法治思想,也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是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早在他批判黑格爾法哲學之際,就已經(jīng)開始闡述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正如馬克思在后來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言:“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fā)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就是說,人類精神并不能決定法的關系,只有“物質的生活關系”才能決定法的關系。馬克思早在1844年就得出的這個結論,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基礎。對于這個過程,恩格斯在《關于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中還有專門的說明:“1845年春天當我們在布魯塞爾再次會見時,馬克思已經(jīng)從上述基本原理出發(fā)大致完成了闡發(fā)他的唯物主義歷史理論的工作,于是我們就著手從各個極為不同的方面詳細制定這種新形成的世界觀了?!瘪R克思恩格斯“再次會見”之后共同寫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再次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基礎:“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這里所說的“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前提,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第一個前提,因為,法律、法治作為上層建設,就是以“物質生活”作為基礎的。接下來,如果說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表達了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核心內容,那么,1847年實際完成、1848年正式問世的《共產(chǎn)黨宣言》則是一篇歷史唯物主義及其法治思想的綱領性文獻。隨著這篇文獻的公開發(fā)表,歷史唯物主義的法治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還為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這一偉大的事業(yè)提供了思想引擎。從19世紀40年代以降的數(shù)十年間,馬克思恩格斯持續(xù)不斷地發(fā)展、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的法治思想。直到1884年,由馬克思開其端緒、由恩格斯最終完成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一書,則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法治思想得到了追根溯源式的論證。從理論邏輯上看,這篇文獻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世記’”,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創(chuàng)世記”。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締造與建設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早在19世紀90年代,列寧就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開創(chuàng)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法治思想。1894年,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就闡明了物質生活關系對政治法律的決定作用:相對于政治法律形式來說,生產(chǎn)關系居于基礎地位。在1899年的《論工業(yè)法庭》一文中,列寧認為:“對工人最重要的,不單是要從書本上獲得法律知識,而是要在生活中熟悉法律,這樣他們才會了解,這些法律是為誰制定的,那些運用法律的人是為誰服務的。任何一個工人一旦熟悉了法律,就會很清楚地看出,這些法律代表的是有產(chǎn)階級、私有者、資本家、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而工人階級,在他們還沒有爭得權利選舉自己的代表參加法律的制定和監(jiān)督法律的執(zhí)行以前,永遠也不能可靠地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景況。”這樣的論述,立足于經(jīng)濟、階級的角度,表達了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根本旨趣。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后,列寧闡述了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實質,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在立法方面,列寧在《答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的質問》中指出:“新政權頒布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希望的法律,從而在新的生活方式的發(fā)展道路上立下了里程碑。各地蘇維??梢砸虻亍⒁驎r制宜,修改和擴充政府所制定的基本條例?!痹趫?zhí)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以及黨的領導與法律的關系等方面,列寧都有全面而系統(tǒng)的論述。把這些論述進行概括與提煉,就可以凝聚成列寧的法治思想。列寧的法治思想既是列寧主義的法治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運用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產(chǎn)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與重要組成部分。

        在列寧之后,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闡述的法治思想與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既體現(xiàn)了歷史唯物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分而述之,主要包括毛澤東思想中的法治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中的法治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毛澤東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思想。譬如,在1949年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總結我們的經(jīng)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jīng)過共產(chǎn)黨)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jīng)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钡搅松鐣髁x建設時期,“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中的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關于民主與法制關系的思想,關于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思想,關于依法執(zhí)政的思想,關于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思想,等等。譬如,關于民主與法制的關系,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边@個論斷,可以說是鄧小平理論中的法治思想的一個代表性論點。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之最新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十一個堅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tǒng)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這“十一個堅持”,既表達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也闡明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由“十一個堅持”支撐起來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產(chǎn)物,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新的指導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來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指導,集中體現(xiàn)在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歷程

        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上與下”的關系,那么,著眼于“前與后”的關系,就可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歷程或形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從前是一個什么樣的形態(tài)?后來又是如何演變成為了現(xiàn)在這種形態(tài)?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在于形成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敘事。簡而言之,就是要建構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

        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應當“從何說起”?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應當“如何分段”?對于這兩個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標準,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回答。筆者認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有三個重要的參照,那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改革開放史。應當從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角度,來形成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敘事。做出如此安排的理由在于: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及其歷史。反過來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就處于萌芽、生長、演進、成熟的過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形成過程、演進歷程,也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改革開放的展開,則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上的關鍵性節(jié)點。著眼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歷程,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分述。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萌芽初生時期(1921年-1949年)

        可以把1921至1949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萌芽初生時期,亦即初步萌生時期。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在那個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尚未形成,何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應當看到,在1949年之前,中國革命尚處于新民主主義階段,中國確實還沒有建成社會主義,但是,即使是在1949年之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的某些因素,甚至是一些關鍵性因素,就已經(jīng)萌生了,并得到了廣泛的實踐。舉個例子,黨對法治的領導,堪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與標志性特征,這個因素或特征在井岡山時期,在延安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再譬如,“重調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個比較具體的特征,但這個特征在延安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中,就已經(jīng)形成了極其生動的實踐,出現(xiàn)了“若干典型案例”。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并不是一座“飛來峰”,它并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突然降臨的,相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在百年之間漸次生長、逐漸豐滿而成的。在20世紀上半葉,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沒有建成,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卻已經(jīng)處于孕育生長的過程中。

        進一步察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1921年至1949年之間的孕育生長又可以分為三個更加具體的段落。第一個段落是1921至1927年。在這個時間段落,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工人運動與農(nóng)民運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領導省港大罷工與上海工人運動的過程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播下了最早的種子。譬如,在省港大罷工的過程中,就在黨的領導下制定了一系列革命法規(guī),以之監(jiān)督各個罷工機構工作人員嚴格奉公守法。再譬如,在北伐戰(zhàn)爭中,隨著農(nóng)民運動在湖北、湖南等地的興起,董必武團結國民黨左派,推動制定了湖北省的《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審判土豪劣紳暫行條例》,等等。這些法規(guī)推動了黨領導的農(nóng)民運動。第二個段落是1927年以后的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贛南閩西革命根據(jù)地,等等。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先后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及組織法、土地法、婚姻法、勞動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guī)推動了中央蘇區(qū)的依法治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積累了早期經(jīng)驗。第三個段落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亦可以稱為延安時期。其間,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法治事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譬如,在依憲治理方面有《陜甘寧邊區(qū)憲法原則》以及“三三制”的憲制實踐,在刑事法治方面有著名的黃克功案,在民事法治方面有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艱難探索時期(1949年-1979年)

        從1949年至1979年,在三十年間,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也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艱難探索過程,艱難探索時期亦可以理解為艱難摸索時期。1949年,在廢除了舊的“六法全書”之后,以新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國家制定了《海關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等,1951年又制定了《懲治反革命條例》,這些新的法律支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國家治理,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國家治理體系。1954年制定的憲法進一步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2條)1954年憲法還明確了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第4條)1954年憲法作為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原則與社會主義原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在1956年的基本完成,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jīng)在中國正式形成。1956年,黨的八大的召開,“標志著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墩撌箨P系》的提出,則是這一探索的開始?!?956年4月問世的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作為一篇名文,雖然不是法律文件,但它所闡述的“十大關系”涉及經(jīng)濟關系與政治關系,特別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有國家、生產(chǎn)單位、個人的關系,以及沿海與內地的關系、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等等。《論十大關系》通過界定這些關系,實際上是為國家治理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從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產(chǎn)生了直接而明顯的規(guī)范作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角度來看,則可以體現(xiàn)出法律與政治關系的中國特色。1956年以后,“從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前的十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無可否認的巨大成就,但也歷經(jīng)曲折甚至遭受過嚴重挫折?!贝碎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探索也經(jīng)歷了曲折、遭受了挫折。不過,“總結這十年間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各項工作,正如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xiàn)在賴以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jīng)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jīng)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yǎng)和積累起來的?!卑凑諝v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法律、法治都屬于上層建筑,法律、法治歸根到底是由經(jīng)濟基礎或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所依賴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因此,“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積極意義,還有待給予更積極的評估。不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間的情況又另當別論,其間,法律與法治遭到嚴重破壞,教訓極其深刻。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歷程來說,“文革”十年可以理解為“貞下起元之際”。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全面建設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實現(xiàn)了偉大的歷史轉折,而且正式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1979年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全面展開。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建設,決定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主持修改憲法。1982年通過了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新的憲法不僅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而且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步伐的加快。據(jù)統(tǒng)計,在“六屆、七屆全國人大期間,共審議通過法律96部”?!霸趫?zhí)法方面,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門等認真履行職能,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八二憲法”的框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全面展開,漸入佳境。

        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中共十四大提出,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fā)展。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國提到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要在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睆?992年至2002年十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再寫新篇,譬如,在立法領域,就制定了《公司法》《行政處罰法》《證券法》《合法同》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從2002年至2012年十年期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司法體制改革得到了深入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中共十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過程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作為人類法治文明中的一種新型法治,已經(jīng)在華夏大地上形成了生動實踐,時至今日,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萌芽初生時期、艱難探索時期、全面建設時期結合起來,可以鑄成一篇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全面對接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認真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必要前提,認真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其他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它必然要與其他現(xiàn)象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交往關系,它必然要與其他現(xiàn)象形成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要深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研究,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主題或理論板塊。這個理論板塊的意義在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置于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中來研究。這個更大的系統(tǒng)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整體,具有全局性,相比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只是其中的一個局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整體性、全局性的大系統(tǒng)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然要與這個系統(tǒng)中的其他部分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由此形成了多種相互交往的關系——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角度來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透過這些外部關系,可以在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特質、功能。分而述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主要包括以下數(shù)端。

        (一)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法治與政治不可分,法治與政治具有復雜的交往關系,相互之間深度嵌入。從法治的角度來看,在任何法治形態(tài)的背后,都有一套特定的、與之相伴隨的政治邏輯、政治框架、政治體制。譬如近現(xiàn)代美國的法治,它偏重于強調司法獨立,在這種法治的背后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站在政治的角度來看,政治也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來運行。譬如,美國每四年一度的總統(tǒng)大選,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活動,它就必須按照相關的法律來運行;如果在選舉過程中出現(xiàn)了爭議,必須由法院來裁決。這就正如托克維爾所見:“在美國,幾乎所有政治問題遲早都要變成司法問題?!庇纱丝磥?,常態(tài)化的政治通常會以法治的方式來運行。這就是政治對法律、法治的信賴。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法治與政治的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在當代中國,法治與政治的關系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理解,但集中體現(xiàn)為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一方面,黨的領導離不開依法治國提供的規(guī)范化支撐。所謂規(guī)范化,亦即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從實踐過程來看,依法治國就是講規(guī)范、講制度、講程序。因此,“依法治國有助于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規(guī)范化作為依法治國的思想指向、制度指向、技術指向,同時也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基本路徑。在黨內,講規(guī)范的核心是依規(guī)治黨;在黨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上,講規(guī)范的核心是依法執(zhí)政。概而言之,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要進一步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就離不開依法治國提供的規(guī)范化支撐?!绷硪环矫?,依法治國更離不開黨的領導?!耙婪ㄖ螄紫刃枰蟹梢?,法的創(chuàng)制過程作為凝聚人民共同意志的過程,離不開黨的領導。實踐中的法的創(chuàng)制過程,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展開的。由此制定出來的法,既凝聚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同時也反映了黨的意志,是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高度融合的結晶。黨的領導不僅保障了人民共同意志的有效凝聚,保障了法的創(chuàng)制過程的有序展開,還保障了法的有效實施。法的運行過程,無論是行政執(zhí)法還是司法,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展開的。黨的領導為依法治國的有效實踐提供了政治保障?!?/p>

        立足于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還可以進一步研究黨規(guī)與國法的關系、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的關系、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都是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辯證關系的延伸和拓展,都是法治與政治的關系在當代中國的具體表現(xiàn)。

        (二)法治與經(jīng)濟的關系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法治是上層建筑,經(jīng)濟基礎對法治具有決定作用,法治對經(jīng)濟具有反作用,經(jīng)濟要發(fā)展,就“要以法治‘保護產(chǎn)權、維護契約、統(tǒng)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jiān)管’”。在當代中國,法治與經(jīng)濟的關系具有豐富的內容。試舉其要者。一方面,既要以法治的方式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jīng)濟,也要以法治的方式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jīng)濟。在國有企業(yè)改革方面,應當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在非公有制經(jīng)濟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支持民營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發(fā)展的法治環(huán)境。在農(nóng)村,應當在法治的軌道上深化集體產(chǎn)權制度改革,以法治的方式發(fā)展農(nóng)村集體經(jīng)濟,完善農(nóng)村基本的經(jīng)營制度。

        另一方面,分配的法治化也是法治與經(jīng)濟關系的一個重要領域?,F(xiàn)行《憲法》第6條第2款規(guī)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睉椃ㄉ系倪@一規(guī)定,已經(jīng)為分配的法治化提供了巨大的制度空間,但是,這個空間的內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充實:支撐這個空間的法治框架是什么?如何在法治的軌道上確保按勞分配的實現(xiàn)?多種分配方式如何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各種分配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是什么?這些與經(jīng)濟有關的法治問題,在現(xiàn)有的法治理論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展開。一座以分配為軸心的法治理論的富礦,尚有待挖掘。

        針對法治與經(jīng)濟的關系,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框架下,還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chǎn)許可制度,健全破產(chǎn)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zhí)法。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chǎn)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chǎn)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yè)商業(yè)秘密保護。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xiàn)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探索建立集體訴訟制度?!边@些要求,分別針對競爭制度、產(chǎn)權制度、要素市場制度、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等等,都是當代中國法治與經(jīng)濟關系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法治與社會的關系

        在法學的理論譜系或知識譜系中,源遠流長的法社會學就是關于法與社會的理論。因而,法治與社會的關系也可以在法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下來理解。在當代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過程中,倘若要把法治與社會連接起來,已經(jīng)有一個現(xiàn)成的概念,那就是法治社會。因而,在法治實踐中,關于法治社會的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法治與社會之相互關系的理論。

        關于法治社會,中共中央2020年12月印發(fā)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二○二○—二○二五年)》已經(jīng)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卑凑者@份“實施綱要”,“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guī)劃實施完成,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guī)范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xiàn)時代特征、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p>

        根據(jù)這份“實施綱要”,法治與社會的關系主要涉及多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其一,在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梢酝ㄟ^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以促進法治信仰,以培育法治意識,以強化全社會的法治觀念。其二,實現(xiàn)社會領域的法治化,這是一個極其寬廣、極其生動的法治世界,它可以包括教育、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藥品、安全生產(chǎn)、道路交通、扶貧、慈善、社會救助等社會領域的法治化,以及退役軍人、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正當權益保護等領域的法治化。其三,社會規(guī)范建設。社會規(guī)范是直接萌生于社會的規(guī)范,譬如居民公約、村規(guī)民約、行業(yè)規(guī)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等,都可歸屬于社會規(guī)范,在法學體系中,它們通常被歸屬于民間法或習慣法研究。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可以歸屬于法治與社會的關系。此外,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之促成各種社會主體誠實守信,也可以在法治與社會的關系中來理解。其四,公民權利保護。舉凡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的人權保障、滿足公眾對法律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等等,都屬于公民權利保護的題中之義。其五,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與網(wǎng)絡空間的法治化,也是法治與社會關系研究的重要內容。

        (四)法治與文化的關系

        法治與文化具有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綿延不絕的傳統(tǒng)文化可能會影響法治,居于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更會影響法治。反過來說,法治實踐也會對文化產(chǎn)生塑造作用。這就像托克維爾所看見的美國:“司法的語言差不多成了普通語言;法學家精神本來產(chǎn)生于學校和法院,但已逐漸走出學校和法院的大墻,擴展到整個社會,深入到最低階層,使全體人民都沾染上了司法官的部分習性和愛好?!碑敶袊姆ㄖ闻c文化也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20世紀80、90年代,在“文化熱”的大背景下,關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因而,法治與文化的關系也可以歸屬于“法律文化”的理論譜系之中。譬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作為軸心,既可以比較它與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的異同,也可以比較它與傳統(tǒng)法家“以法治國”的異同,還可以比較它與傳統(tǒng)儒家強調的“以孝治天下”或“禮治”的異同。

        在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中,就法治與文化的關系來看,還有更多的具有實踐意義的主題,有待理論上的挖掘與拓展。其一,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引領問題。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居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之中,但與此同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各種理論與各種實踐,又要接受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指導。因此,應當建立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在法治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其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理論各層面、法治實踐各環(huán)節(jié)的問題,這其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結合、融和問題。其三,人民文化權益的法治保障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人民對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的“文化基本權益保障”,也需要在法治的軌道上予以加強,這也是“法治與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上文立足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之間的劃分,宏觀地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四種關系并沒有窮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譬如,與以上四種關系相并列的,還可以有生態(tài)方面的內容,亦即法治與生態(tài)的關系。此外,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之間,還存在著一些交叉或重疊的地帶,譬如民生問題,既可歸屬于社會領域,也可歸屬于經(jīng)濟領域,既可以在法治與經(jīng)濟的關系中看民生,也可以在法治與社會的關系中看民生。盡管存在著諸多有待進一步斟酌的地方,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諸領域,畢竟還是各有所指。因此,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行體系化建構的過程中,如果要分門別類地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那么,法治與政治的關系、法治與經(jīng)濟的關系、法治與社會的關系、法治與文化的關系,還是可以充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這一理論板塊的骨架。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

        要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最終還是要回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本身,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還需要關注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這是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部,來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

        如何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边@段綱領性的論述,不僅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容,而且還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

        從內容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由五個部分或五個子系統(tǒng)構成,它們分別是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與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立足于這五個方面的研究而形成的法治理論,可以稱之為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的理論。在這個理論板塊或理論單元中,主體部分包括法律規(guī)范理論、法治實施理論、法治監(jiān)督理論、法治保障理論與黨內法規(guī)理論。

        分而述之,法律規(guī)范理論的重心是立法或“科學立法”。為了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必須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法理論。其一,在立法原則上,在注重科學立法原則的同時,還應當堅持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則,應當研究將這些基本原則在立法實踐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其二,“完善立法體制是重點?!睉斣趩我恢茋医Y構的憲法框架下,注意從體制上發(fā)揮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積極性。當前,地方立法呈現(xiàn)出迅猛發(fā)展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應當確保地方立法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同時還要確保中國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統(tǒng)一性。其三,在立法過程中,應當注意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廢止法律與解釋法律之間的平衡。應當看到,21世紀20年代的立法,已經(jīng)不同于20世紀80、90年代的立法,新時代的立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的前提下展開的,與此相適應,當代及未來中國的立法理論也應當適應新環(huán)境與新挑戰(zhàn),當然也應當抓住其中蘊含的新機遇。

        法治實施理論的重心主要是行政執(zhí)法、司法及守法。“從實踐來看,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意見最大的地方,就是有法不依和執(zhí)法不嚴,就是法律實施問題?!睘榱诵纬伞案咝У姆ㄖ螌嵤w系”,應當強調法治實施的體系化建設。其一,從不同性質的法治實施機構來看,應當實現(xiàn)不同機構之間的有效銜接、無縫對接。譬如,在刑事法治領域,就需要在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門之間形成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體系。關于刑事法治的研究,既有的理論主要是在刑法學、刑事訴訟學中展開的。然而,如果從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的角度來看,就可能發(fā)現(xiàn)并形成新的刑事法治實施及其體系的理論,因為,相對于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的專業(yè)性來說,刑事領域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一個更加綜合、更加通透的主題,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其二,從不同層級的法治實施機構來看,應當更加合理地劃分不同層級的法治實施機構的職權,確保權責一致。在法治實施過程中,有一些較低層級的機構,譬如鄉(xiāng)鎮(zhèn)政府,甚至是村(居)民委員會,它們承擔了較多、較重的實際責任,但它們的法定權力卻相對較少、較小,職權與職責不相匹配,導致法治實施不夠順暢,妨礙了法治實施的效果、效益、效率,這是法治實施體系中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其三,從不同地區(qū)的法治實施機構來看,體系化建設的方向也應當進一步加強。具體地說,有必要遏制法治實施過程中的“地方化”現(xiàn)象,通過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更加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監(jiān)督理論的重心就是法治監(jiān)督。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法治監(jiān)督這個概念是從法律監(jiān)督演變而來的一個新概念。較之于既有的法律監(jiān)督理論,法治監(jiān)督理論體現(xiàn)了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一方面,法治監(jiān)督理論突出了監(jiān)督的法治化,法治監(jiān)督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法治監(jiān)督理論的關鍵在于法治監(jiān)督的體系化建設。體系化的法治監(jiān)督并不是各種監(jiān)督制度的簡單堆積,而在于促成多種監(jiān)督制度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發(fā)揮制度合力,進而轉化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制度動力”。根據(jù)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法治監(jiān)督的體系化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著眼。其一,黨內監(jiān)督。在法治監(jiān)督體系中,黨內監(jiān)督居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導作用。黨內監(jiān)督的重點是加強對高級干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強化對高級干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的政治監(jiān)督。其二,紀檢監(jiān)察。在紀檢監(jiān)察的框架下,推進紀律監(jiān)督、監(jiān)察監(jiān)督、派駐監(jiān)督、巡視監(jiān)督之間的統(tǒng)籌銜接。其三,人大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以及審計監(jiān)督、統(tǒng)計監(jiān)督。在這幾種監(jiān)督制度中,人大監(jiān)督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一種具體形式,健全人大監(jiān)督有助于加強人民民主。民主監(jiān)督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調的一種具體形式,健全民主監(jiān)督有助于加強統(tǒng)一戰(zhàn)線,其他幾種監(jiān)督制度各有不同的指向與功能。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包含了豐富的制度,如何整合各種監(jiān)督制度,如何對各種監(jiān)督制度進行體系化的建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法治保障理論主要面向法治保障體系。作為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法治問題,“法治保障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沿著正確道路前進的重要保障”。所謂法治保障體系,實為保障法治的體系。在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中,保障法治的體系首先是政治上的保障,其核心是黨的領導。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就是法治能夠有效運行的政治保障。其次是經(jīng)濟上的保障。按照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如果沒有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法治是無法正常運行的。有學者專門討論權利的成本,論證了“為什么貧困的政府不能保護權利”。根據(jù)同樣的道理,法治也有經(jīng)濟成本;倘若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條件,像法治、法律這樣的上層建筑是很難有效運行的。因此,只有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才可能保障法治。簡而言之,法治離不開物質條件方面的保障。再次是人才方面的保障。傳統(tǒng)中國早已認識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法律,不可能成就法治。法律需要人去運行。創(chuàng)制良法、執(zhí)行良法、根據(jù)良法做出公正的判決,以及良好的法律服務,都需要法律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如果實際運行法律的人既有良好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又有良好的法律職業(yè)道德,那么,法治的運行就有了可靠的人力保障。然而,良好的法治人才又離不開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由此可見,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撐。

        黨內法規(guī)理論主要面向黨內法規(guī)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框架下研究黨內法規(guī),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理論問題。一方面,是關于黨內法規(guī)體系本身的研究。黨內法規(guī)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黨內法規(guī)體系中的黨章就相當于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憲法。在黨章之下,有黨的中央機構制定的黨內法規(guī),也有黨的地方機構制定的黨內法規(guī)。黨內法規(guī)作為規(guī)范,它的制定與實施,與國家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與特性。因此,研究黨內法規(guī)體系,既需要研究這個體系中的極其豐富的具體問題,也需要形成基礎理論,從而為黨內法規(guī)體系的完善提供基礎理論方面的支撐。另一方面,還要研究黨內法規(guī)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之間的銜接問題,其目的在于促進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從根本上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框架下,黨內法規(guī)與國家法律作為相互并立的兩類規(guī)范,實為支撐當代中國文明秩序的兩根主要支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所包含的五個子系統(tǒng),可以比較全面地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在此基礎上,還應當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路徑,這個建設路徑可以概括為“一體建設”:無論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還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以及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可以歸結為“法治一體建設”。打個比方,“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就像建造一只木桶,只有確保每一塊木板都有足夠的長度,才能保證木桶的容量。任何一塊木板太短或缺失,都會嚴重影響木桶的功能,甚至使木桶的功能完全喪失。同樣的道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不能有明顯的短板,社會主義法治的短板也會影響社會主義法治的功能。為了消除社會主義法治的短板,應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一體建設的理念,應當把一體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說,所謂社會主義法治一體建設,是指統(tǒng)籌協(xié)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層面,把社會主義法治視為一個整體,以一體建設的思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币蚨?,可以把“一體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這個理論板塊、理論單元的方法論。

        五、結論及延伸性討論

        上文分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演進歷程、外部關系、內在結構。其中,(1)準確地理解、嚴格地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可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正確的方向與道路上前行。(2)全面地回顧、科學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歷程,可以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從萌生到成熟的生命軌跡。(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有助于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其他現(xiàn)象之間的辯證關系。(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框架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有助于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部的理論與實踐。從以上四個方面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可以形成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四個方面的理論。把這四個理論板塊匯聚起來,融為一體,就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體系,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

        本文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主要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這個中心,是從“上下”、“前后”、“內外”等不同的結構或關系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產(chǎn)物。這樣的體系化建構,大致可以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全貌。

        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注意到,這個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個理論板塊、理論單元,都還有進一步斟酌、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其一,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來看,如何對這個指導思想進行更加精準的敘述,既是一個學術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問題,它與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關。怎樣拿捏其中的分寸,才能同時回應學術與政治兩個方面的要求,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其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重疊起來,是不是一個最優(yōu)、最妥當?shù)倪x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是否還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或者只應當追溯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甚至只能追溯至改革開放之初?換言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史”的敘述框架,到底應當綁定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還是應當綁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抑或應當綁定改革開放史?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里,為了精準起見,我們還可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分為“正史”與“前史”,這樣的劃分也許可以緩解不同觀點之間的緊張,但是,也可能加劇不同觀點之間的緊張。由此我們看到,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書寫,也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理論主題。其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固然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來考察,但還有一些專門性的現(xiàn)象與事物,也應當予以注意。譬如,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就是一個頗具現(xiàn)實性的問題;再譬如,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以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也可以歸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外部關系,還可以從更加寬廣的視野中來考察。其四,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結構,上文主要參考了政治文獻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表述,如何對這種表述進行學術化的再闡釋,則是一個尚待進一步探索的主題。以上幾點延伸性的分析表明,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體系化建構,還有很多學術理論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所呈現(xiàn)的,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探討。

        猜你喜歡
        法治特色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特色種植促增收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中醫(yī)的特色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完美的特色黨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亚洲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不卡二区| 日本无吗一区二区视频| 变态另类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洲色综合|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无吗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 人妻互换|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高清自偷揄拍自拍|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视频一|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日韩A∨无码免费播放|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999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女主播户外|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传媒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拍偷拍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饥渴偷公乱a级无码| 国产熟女亚洲精品麻豆|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伊人99re| 免费av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