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澤春
(北京市昌平區(qū)第四實驗小學,北京 102206 )
安徽花鼓燈作為淮河流域的重要藝術形式,其舞蹈是漢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由于安徽花鼓燈是人類舞蹈史上一種特殊的、內容豐富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人物形象多樣、個性鮮明、風格獨特、情感性強、表演豐富等特點,是南北文化結合體現(xiàn),具有極高的訓練價值,長期以來一直被一些專業(yè)院校列為漢族民間舞蹈重要的教材內容之一,縱觀當今國內舞蹈盛會的舞臺,安徽花鼓燈的呈現(xiàn)率較高,在各類舞蹈賽事上多次被編導和舞者選擇使用,在國外同樣被人們所喜愛和贊嘆。2006年5月20日,安徽花鼓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花鼓燈的動態(tài)很講究收放自如、動靜結合,自由靈活,節(jié)奏性強。舞蹈中時而風馳電掣,如行云流水,接著又突然急剎用斜塔(傾倒的造型)穩(wěn)穩(wěn)的停住。伴著鑼鼓演奏抒情達意,表達熱情奔放的人物性格。安徽花鼓燈專家高倩曾經對花鼓燈的動作特點做出過歸納總結,即“重心靠右后,走動腰晃扭;腳下梗住勁,傳神靠眼瞅;急如風,停要陡,柔里剛,剛里柔;投足舉手扣節(jié)奏,鑼鼓點子跟腳走?!陛p盈、靈巧、迅捷、奔放一直都是體現(xiàn)花鼓燈特點的關鍵詞,至今也是花鼓燈舞者極力追求的。這種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兼而有之,展現(xiàn)著道家的一種審美,這種審美在淮河地區(qū)其他的藝術中也常會體現(xiàn)出來,潛移默化的滲透在人民生活中間,這也是安徽花鼓燈的特點形成且傳承的重要因素。
安徽花鼓燈的舞蹈風格既有北方人民的粗狂灑脫,又有南方人民的柔美細膩,這種南北風兼融的風格,決定因素一方面,在于它所在的地理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追溯到花鼓燈的源流,在發(fā)展的長河中追尋痕跡。
中國漢族的秧歌是農耕地區(qū)的農民在勞作時,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用“系鼓互歌”來調劑勞作的一種風習,花鼓燈亦源于此。早年間歷史上湖南人民曾移民到安徽,清代《瀏陽縣志》里有著湖南當?shù)乇硌莼ü臒粲涊d,因此有著安徽花鼓燈與湖南的花鼓為源流關系的說法,此外,古代文化多以沿著水路傳播,據(jù)資料記載“北宋汴京的民間藝術形式,會沿著渦河、潁水流傳到淮河兩岸;而現(xiàn)在河南信陽地區(qū)的固始、潢川等縣也有稱作花鼓燈的形式?!保虼宋覀兛梢酝茢喟不栈ü臒舻难豪锊粌H流淌著當?shù)厝嗣駶鉂獾幕春语L情,在此基礎上亦可以看到南北相融的影子,在發(fā)展中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及特點,流傳到安徽不同地區(qū)。
此外,花鼓燈這種獨特的風格韻味,與安徽地區(qū)這種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有著緊密的關系。據(jù)資料記載,“源于河南桐柏山區(qū)的淮河橫貫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界線……安徽壽縣古稱‘壽春’,是楚國最后一個‘郢都’(楚人把都城稱作‘郢’),盛行花鼓燈的鳳臺,是春秋時代的楚地州來邑,蔡昭侯前來此地后,又稱‘下蔡’,兩地都與楚國有關。至今,風臺農村仍有許多稱作‘郢’的村名,如謝郢、童郢、嚴郢孜等?!币源速Y料推斷,當?shù)亓曀资艿匠幕钸h的影響。楚人崇尚勇武、武事,通曉音律,有著細腰等習俗,在花鼓燈中不難看到諸多技藝特別是鼓架子動作許多來自于武術、武功,則是尚武精深的體現(xiàn);柔婉動聽的花鼓歌,極其富有表現(xiàn)力的鑼鼓伴奏,是知音的情結和風俗;而“蘭花”“風擺柳”“三道彎”等動態(tài)形象,則是對女性細腰這種審美的延伸。因此,花鼓燈形成既有北方文化的剛勁古樸,又有南方文化這種靈巧秀麗,具有吳歌楚舞的風韻,兼融南北文化之所長,從中可窺見淮河文化特有的風采。
花鼓燈是淮河流域的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蘊藏著大量勞動生活的影子,在花鼓燈中無論是燈歌,還是舞蹈都與勞動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廣大勞動人民熟悉生活、觀察生活,用他們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自然地把生活的將勞動生活的方式及感受融入花鼓燈中,成為重要的表現(xiàn)內容。例如,燈歌《趕慢牛》《繡荷花》《砍山柴》等。舞蹈中較為有特點的“單拐彎”動態(tài)就是來自于農村扶犁耕田打彎的動作;“端針扁”是模仿針線活勞作的女人端著針線匾子的狀態(tài);“簸簸箕”是模擬篩糧食的動作,以及“單背巾”“扁擔式”“上山步”“雙扯線”等都是模擬勞動的動作形態(tài)。這就造就了花鼓燈中的形象基本以農村的青年男女為主。表演手法與宮廷、貴族舞蹈相比更粗線條,像大筆勾勒而非是工筆的細致描繪,其表達感情的方式也是真性情的流露,不矯揉造作,無羈絆約束,塑造農村青年男女樸實無華的藝術效果。
花鼓燈中的舞蹈動作,受中國武術與戲曲的影響深厚,像“撲虎”“掃腿”“射雁”,還有些筋斗技巧像“兔子登鷹”“獅子卷簾”等都是從武術、戲曲中汲取營養(yǎng)的,在鑼鼓演奏的配合下慢慢形成花鼓燈較為特色的表演規(guī)律?;ü臒糁刑m花的道具折扇,亦是從戲曲而來,而利用扇子配合做出的舞姿及動態(tài)已成為具有花鼓燈重要標志性的部分。如“單展翅”“搭涼棚”“避雨式”等已成為了其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和表演手段,從而達到較高的藝術效果。又如,“掛墊子”(腳上穿著特制的小腳鞋型的蹺板),就是人們常說的“踩寸子”,“在演員掛上“墊子”表演時,必須踮起腳掌踩著木蹺走路,小腿的部分就比較吃力,所以膝部比較艮直,走路起來兩腿靠緊,不能攢動,有下沉感,而著地的部分又要扒住地,故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勁,藝人們把它叫作艮勁?!?,由此形成花鼓燈中蘭花的主要動律。此外,花鼓燈中的“溜”也是由于有了木蹺板,重心比較集中、著地面縮小,要通過不停地倒腳調整重心,使流動更顯利索靈活,從而形成花鼓燈中常見的這種溜、拐彎,也成為花鼓燈重要的動態(tài)特征。另外同樣也因為重心較難掌握,為保證站穩(wěn),站立時兩腿小腿要別起來,由此又形成花鼓燈中獨特的后別步,此外當一腿做重心時,另一只腳需要交叉點地,腰部稍突出以求重心平衡,于是這種為保證重心的另一種方式又造就了花鼓燈中蘭花“三道彎”特有的體態(tài)。
這里的“戲”除了戲曲以外,還有戲劇的部分。因安徽花鼓燈的舞蹈多從花鼓燈小花場中提煉出來,所以在蘭花與鼓架子交流中帶有許多簡單情節(jié)的小戲,更多是相互愛悅、嬉戲逗樂,還有《搶扇子》《搶手絹》等,還有相互比試《二女爭夫》等情節(jié),更有滑稽表演以扮丑角來一博眾彩。漢族舞蹈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舞蹈相比,“戲”的成分較多,而安徽花鼓燈中蘭花與鼓架子高頻率的同時存在,使表演時更加具象、情感表達更為具體,雖然是自由靈活的即興表演,但百姓知道演員在跳什么,觀眾知道演員在想什么,這也是為什么花鼓燈的傳情達意這樣有感染力的原因。
鑼鼓伴奏帶來的熱烈奔放的情緒是形成花鼓燈整體風格的基石?!拌尮囊宦曧?、腳底就發(fā)癢”反映了鑼鼓極強的感染力,更能帶動人們內心迸發(fā)的情感?;ü臒舻陌樽嘁魳肥窃诿耖g的“鑼鼓會”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這種“鑼鼓會”在農閑和年節(jié)時常聚集活動,是淮河兩岸農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鑼鼓自由多變,起著烘托氣氛、激發(fā)舞者思想感情和與舞者動作密切配合的作用,鑼鼓演奏中的輕重緩急好像代表著演員相互交流時抑揚頓挫的話語,猶如演員在娓娓細說,又能表現(xiàn)出演員心里細膩的情感變化,像“喘氣鑼”伴著蘭花“三點頭”把蘭花欲看還休的情感更好地詮釋出來。一般演奏者緊跟著步法的變化,與舞蹈表演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用藝人的話就是“鼓點子要打在腳上”。這里面是有邏輯重音的,就是蘭花的動作強調了什么,從各個鑼鼓點就能看出來,各個藝人他強調的舞蹈重點在哪個地方,鑼鼓點也根據(jù)他的動作在改變,動作強調的點不一樣,他達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這也成就了不同流派、不同藝人的特征?;ü臒舻蔫尮氖强梢詥为氀葑嗟?,演員還沒有上場,鑼鼓就響起了,打破了平靜的氣氛,同時表達著淮河人民熱情開朗的性格和朝氣蓬勃的生活。
花鼓燈在農村生活的土壤中生長,自娛性的舞蹈形式在不斷的發(fā)展中,使不同地區(qū)及玩燈人逐漸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風格及流派,其中安徽花鼓燈的流派現(xiàn)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方式。
安徽花鼓燈研究者曾對安徽花鼓燈的流派按地域劃分,將安徽花鼓燈劃分為懷遠派、鳳臺派和穎上派。
懷遠派主要流傳于安徽懷遠縣、鳳陽、蚌埠、淮南、九龍崗、臨淮關河流等地,以馮國佩為主要代表人物,在伴奏上,以鼓為主,由鼓帶鑼,舞蹈性強,動作大氣灑脫、矯健輕捷,線條變化多端,調度開闊,人物性格爽朗;
鳳臺派主要產生于安徽鳳臺、壽縣、潁上、阜陽等地,以陳敬之為舞蹈代表人物,在伴奏上以鑼為領奏樂器,由鑼帶鼓,著重人物形象的刻畫及情感的交流,動作小巧玲瓏、活潑詼諧、較有趣味性,表演較為細膩;
穎上派主要流行于淮河北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qū),以黃西成為主要代表人物,它主要演“鼓架子”,節(jié)奏緊促有力,舞蹈動作敏捷粗獷、淳樸簡練、舞蹈結構嚴謹,造型變化頻繁多樣,節(jié)奏緩慢、動感性較強。
因花鼓燈的表演是以蘭花為中心的,且各個地區(qū)都有自己擅長的節(jié)目及表演方式、習慣,在表演的過程中漸漸形成較有自己特色的風格。在花鼓燈地區(qū)不難看到幾乎每一位較為出色的花鼓燈藝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藝名或是綽號,并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許多人漸漸地淡忘掉他們原來的真實姓名,這是藝人們形成了自己風格的體現(xiàn)。人們常用一些生動的語言概括藝人們的舞蹈風格,為其取有趣的藝名及綽號,如“草上飛”“一條線”“氣死猴”等,千人千面,異彩紛呈。
安徽花鼓燈傳承人婁樓教師經過多年對花鼓燈的研究整理,將安徽花鼓燈女性角色蘭花的風格分為三大流派:馮派、陳派和鄭派。
馮派,以馮國佩為主要代表人物,其因掛墊子功夫好而得名“小金蓮”。他的動作特點是瀟灑大方,柔中帶剛,刻畫的蘭花人物俊俏嫵媚,表演上情感處理細膩,特別善于在大拐彎和快速動作時突然剎住。在繼承花鼓燈藝術精華的基礎上,馮國佩又結合自身的特點創(chuàng)作了“斜塔”“拐彎”“野雞溜子”等動作, “溜得起、剎得住”這一典型風格因此而形成,其舞蹈動律以溜、閃、炫、傾為主要特點。20世紀50年代以后,馮國佩將蘭花從小腳中解放出來,同時又豐富了手絹與扇子的運用,為花鼓燈中蘭花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做出較大的貢獻,使蘭花更加鮮活、更具藝術魅力。
陳派,以陳敬之為主要代表人物,藝名“一條線”,在對安徽地區(qū)的藝人訪談時對陳敬之是這樣表述的:“陳教師不屬于外向,陳教師是比較屬于有女性的那種柔,講話聲音又低,很緩慢,對人很溫和,但是他的舞蹈就不是那樣的,陳教師的東西在臺上活得要命,他的性格和舞蹈反差很大,這就是陳教師他自己的藝術審美。”陳派以顫、顛、擰、扭為其舞蹈動律,因其身段極其靈活、動作輕盈、流暢如線,他創(chuàng)造的“顫顛”動作,形成獨特的風格,一跳起來就像“木偶被提著一條線一樣”,使之成為塑造天真活潑的蘭花形象的點睛之筆,再加上獨特的“三道彎”形成銷魂落魄之魅力,同時“花蝴蝶”“蝴蝶飛”“蝴蝶盤花”“盤荷花”等手巾花與扇子配合的動作像許多蝴蝶在空中飛舞,這極為豐富的扇花也形成了他濃郁的個人表演的風格。在音樂上的使用上,他的嗓音好,較為質樸、純正,也善于吸收各地山歌小調,同時因其在戲曲團體推劇團,所以他常常用“推劇”的曲調載歌載舞,這也使他更加善于在花鼓燈中對小情節(jié)的細膩表演,群眾常贊嘆其為“一條線一走,栽倒一片,回頭一看,起來一半”。
鄭派,以鄭九如為主要代表人物,藝名“小白鞋”,因他的母親去世后常穿白鞋為其母守孝故因此得名。在對安徽地區(qū)的藝人訪談中曾了解到鄭教師的性格與馮國佩、陳敬之兩位藝人相比較為孤傲,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表演風格,其動作干凈利落、節(jié)奏鮮明,動律特點梗、提、脆、直,他塑造出的蘭花形象較為端莊文靜,有大家閨秀之風范,將女性陰柔之美表現(xiàn)得淋漓極致,因其身材高挑,所以他在表現(xiàn)姑娘的時候很注意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掌握分寸,對動作的幅度、動作連接速度的控制拿捏得恰到好處,使青年女性的靈巧敏捷的美感準確的體現(xiàn)出來,他在做他的代表動作“簸簸箕”時,動作與節(jié)奏的處理干凈利落、節(jié)奏性強,特別是運用空拍在簸的同時,腳下后勾與轉頭的配合使動作整體感覺既脆又俏,塑造農村姑娘剛強高傲的形象,簡單大方的起步方式也總是流露著年輕姑娘的柔美和含蓄。
安徽花鼓燈是兼容著南北風韻的舞蹈文化,既有北方人民的粗狂質樸,又有南方人民的溫婉細膩,在把握這種獨特的風格的基礎上,深入安徽花鼓燈的各個流派,更加具象的體會馮派塑造青年蘭花與鼓架子眉目傳情時、陳派塑造的天真活潑的蘭花與鼓架子的打情罵俏時、鄭派塑造剛強高傲的農村姑娘形象時等蘭花不同的表現(xiàn),對體態(tài)的控制、對情感表達的拿捏、對人物的外貌、性格、生活習性等方面深入探究,在對把握不同流派中刻畫人物的細膩特征的同時,還要體會“鑼鼓一聲響、腳底就發(fā)癢”這種安徽花鼓燈激情熱烈的整體風格。
安徽花鼓燈除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外,其舞蹈對舞者肢體及表現(xiàn)力也極具訓練價值。在動律方面解決上身擺動與扭動的分寸把握,顫顛時下身的碎且松弛地抖動,在三點頭時氣息和情感的配合,擰傾中對身體欲動先行的貫穿與控制;在扇花方面,與軟性道具手絹的使用區(qū)別開,訓練對硬性道具扇子的靈活使用,在舞動中扇子拿法的變化訓練手指與腕部關節(jié)的靈活,對扇子手絹的拋、扔、接將訓練升華到技藝,同時通過“花蝴蝶”“手搭涼棚”“端針扁”“簸簸箕”等動作,訓練學生用道具比作實物的運用,不僅了解花鼓燈舞蹈的審美特征及生活方式,同時使學生提高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在腳下步法方面,溜、閃是花鼓燈中較為重要的訓練點,“溜得起、剎得住”這就要學生在流動中對身體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在慢板訓練時腳下干凈利落,對地面抻韌的質感,掌握漢族女性腳踩“三寸金蓮”的狀態(tài),對不同訓練方面均提出較高的要求。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安徽花鼓燈其熱情奔放、自由多變的特點造就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中不論是各種步伐、各類拐彎動作,以及扇花,都對學生身體的靈活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溜得起、剎得住”中的“溜”要保證快速的移動且平穩(wěn)流暢,不能有顛簸感,這就要學生在控制身體整體不松不晃的基礎上,腳下快速地倒動轉換重心,這對小腿與腳下的靈活性要求極高,中國戲曲中的圓場,是演員需要常年的訓練的基本功,其動態(tài)特點與花鼓燈中的“溜”相似,但不同在于花鼓燈的“溜”更多在傾倒中進行,如“野雞溜兒”,在快速流動的過程中呈現(xiàn)失重的動態(tài),其難度更大,訓練性也更強;此外 “剎得住”同樣需要較高靈活性,展現(xiàn)于在一個頻率動作持續(xù)地運動的同時突然轉變,霎時能夠停得住,這種特點在與其他民間舞蹈相比表現(xiàn)的更加突出,這種多變的方式對學生身體的靈敏度、精巧度有較高的訓練價值。此外,花鼓燈中蘭花運用道具表現(xiàn)的扇花,其表演中呈現(xiàn)眼花繚亂、絢麗多變的藝術效果又是花鼓燈對學生手、腕關節(jié)靈活性訓練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對靈活運用及掌握道具能力的訓練。安徽花鼓燈訓練學生的靈活性,所指的不僅是對身體整體或是局部的靈活性訓練,更是對學生處理快節(jié)奏且動作復雜多變時的靈活反應,它不僅體現(xiàn)出了安徽花鼓燈熱烈的風格特征,也賦予了教學中較高的訓練價值。
在安徽花鼓燈中有許多表現(xiàn)生活中景象的動作,如“風擺柳”“風吹荷花”“野雞溜兒”等,需要舞蹈演員通過身體模仿生活中看到的一種美的、或是有趣的狀態(tài)。同時像“小二姐梳頭”“回頭留情”等動作更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流露的體現(xiàn)。安徽花鼓燈的舞蹈在表演中其人物形象較為具體,人們對“蘭花”的年齡、性格、心中所想的理解大致形同,所以演員在塑造形象時,腦海中的想象更為清晰具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情緒舞蹈較多,與此相比安徽花鼓燈舞蹈中傳情達意的比重較大,其中,如果“傳情”是大多中國民間舞蹈的共性,那么“達意”則個性地凸顯了舞蹈中的情感交流,因為蘭花一直都有鼓架子實實在在的站在她的面前,與她互動配合,經常伴有簡單的小情節(jié),觀眾知道他們內心豐富的獨白,理解演員們表達的含義與之產生共鳴。安徽花鼓燈具體的人物形象和較為豐富語匯給學生訓練、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較好條件,其眼神、回頭等具有花鼓燈風格特色的動態(tài)為舞蹈中傳情達意提供了較好的方式,具有較高的訓練價值,即使男女單獨訓練時,對表演對象的虛擬想象的練習,也是極具訓練意義。
鑼鼓伴奏的安徽花鼓燈舞蹈其節(jié)奏復雜多變,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動感成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魅力所長,學生在學習其舞蹈時節(jié)奏要在肢體上表現(xiàn)出來,其動作與鑼鼓伴奏的契合度是安徽花鼓燈舞蹈訓練的核心所在。其難點在于打破常規(guī)8拍子的節(jié)奏型,2拍、4拍、6拍都可能成為一句節(jié)奏型,要求學生在不同節(jié)奏變化的同時對動作有相應的反應和處理,這里包括特定的節(jié)奏對動作、眼神、氣息的訓練,還包括節(jié)奏強弱、快慢的變化時,身體要通過重心的控制、溜閃、拐彎等動作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沖突,這不僅需要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的把控能力,更能成為衡量其藝術修養(yǎng)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