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土家族)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仙子飄落人間,她飄飄蕩蕩,喜歡上了那片有山有水的地方,然后落地生根,每年只有一次,也就是到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時節(jié),她才露出俏麗的容顏。
一年又一年。
不知道過了多久,也許是一千年,也許是上萬年,也許更久,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她,不由贊嘆她的美,品嘗她的果實。給她取名“梅”。還給了她好些別稱,有枬、枕、憭、春梅、青梅、于支梅、酸梅和紅綠梅等。
梅,最早生長于中國。據(jù)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并經(jīng)專家們考證推斷,在中華大地上,梅的栽培時間已有7000 年以上。
以上 —— 是多久?所有的植物發(fā)源都早于動物,梅比人類的生命應(yīng)該要長很多很多。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天地間的精靈。
7000 年以前,中原大地上是什么情景?
那里有一條古來叫洧水的河,繞過小山崗,由北向南,最終向東而去,形成一道秀美的河灣,灣里的土地植被豐茂,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已經(jīng)會打制細(xì)石器,他們狩獵、砍柴用的石斧、石刀已很鋒利,甚至還燒制出一個個適用的陶器,并且這些器物上還有一些率真、簡明的花紋,好看,但主要用來裝清水和食物。他們開始尋找時機,飼養(yǎng)牲畜,栽種養(yǎng)活自己的糧食,還要栽種那些看上去漂亮,且能采摘果實的樹木。梅便是其中之一。
最初,人們真的是被梅的果實所吸引的,那梅原是隨性長在山林之間的野梅,開出花來,然后結(jié)了果,青澀的皮,漸漸黃去,在山野之中散發(fā)著好聞的清香。自有好奇的人摘下小小的果子,大膽地嘗了又嘗,卻是酸甜酸甜的,沒有太多的汁,但在嘴里的回味讓人久久難忘。
這已經(jīng)足夠了??梢韵胂衲俏兜?,耐人咀嚼,回味無窮,采摘的人自然是興奮的,他們身旁歡跳的孩兒雀躍著,搶著要爭先一嘗。
于是,人們將它放入了陶器,存放著,天長日久,這酸甜的味道給平日樸素的食物增添了極大愉悅。甚至,他們都想為它唱一首歌。
那條叫洧水的河后來叫雙洎河,但洧水永遠(yuǎn)活在古老的《詩經(jīng)》里: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于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這首《溱洧》描寫的正是洧水河邊,春意濃時,三月三日民間上巳節(jié),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戲,互結(jié)情好的動人情景。要說中國情人節(jié)古已有之,即農(nóng)歷三月三。它稱為上巳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上巳節(jié)的風(fēng)俗,是借著春光男女聚會,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濱,并以求子。
“溱與洧,方渙渙兮。”透著欣喜、興奮和歡樂!春日河畔,男女邂逅,眉目含情,女子悄問,一起去看看好嗎?男子傻呼呼地說,已經(jīng)去過了。女子嗔道,再去看看嘛。男子這才恍然,去過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遠(yuǎn)的道路都覺得淺近,再長的時光都覺得短暫。
于是沉醉不知歸路,摘一朵花兒贈于情人。
洧水的山崗上有梅,廣袤的華夏大地,神奇的西南橫斷山麓的大小山脈里,也有梅。我國目前許多山區(qū)仍有一片片年代長久、處于自然生長的野梅群落,垂直分布多在海拔2500 米左右,最高達(dá)海拔3300 米。西自西藏,東至臺灣,南自廣西,北至湖北等地,共有15 個省、市、自治區(qū)、野梅的生長均有自然分布。
從遠(yuǎn)古到今天,發(fā)現(xiàn)保存完好的梅核不止一處,除了中原大地,在江蘇吳江梅堰鎮(zhèn)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有發(fā)現(xiàn),如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中。
中國最古老的奇書 —— 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里就有“靈山有木多梅”的記載。靈山在人們的傳說里,是與天相連接的山,日月可入,居住著一群大巫,他們擁有大智慧、大功德,而很多的梅樹也在此生長??梢娒吩?000 多年前已經(jīng)進(jìn)入人們的視野,并得以青睞。
長江之畔的湖北江陵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先后有34 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00 多年,后人在此發(fā)掘的戰(zhàn)國時期古墓出土文物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完好的梅核,這些寶貴的梅核,如今安心地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里。顯然,梅受到的喜愛非同尋常,與那些顏色絢麗,繡有金黃、草綠、赭、絳紅、深褐、靛藍(lán)的花紋和龍、鳳、虎的精美絲織品一樣,被人們當(dāng)作珍愛之物,始終相伴。
梅從遠(yuǎn)古走來,中國是梅的故鄉(xiāng)。
中國古老的梅文化,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
《詩經(jīng)》中的許多歌都是在春夏之時唱出來的,“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詩經(jīng)·四月》)。而許多美好的事物又是借著男女的戀情唱出來的,酸甜的梅,如此美妙的滋味,當(dāng)然也在《詩經(jīng)》的戀歌里 ——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召南,《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統(tǒng)治的南方地域,暖風(fēng)和暢,年輕的南方女子急于求嫁,在春光明媚的節(jié)令聚會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擲向她所屬意的男子,對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間送上禮物來,二人便可結(jié)為夫婦。而這首《召南·摽有梅》便是描繪了一個急切尋婿的女子,站在梅樹下,委婉而大膽的求愛。
可知已是暮春,梅子黃熟,紛紛墜落,女子觀此情景,倍感時光無情,青春如樹上的梅子即將掉落,而嫁娶無期,不由發(fā)出聲聲呼喚,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啊,請不要耽誤時辰。
她一詠三嘆,眼看樹上的梅子從七成掉落到只有三成,最后全部滾落在地,要用簸箕一一收拾起來,女子急不可耐,不由催促有心求愛的男子,快快開口啊,莫要遲疑。
《摽有梅》循序漸進(jìn),三章重唱,一層緊逼一層,生動有力地表現(xiàn)了女子情急意迫的心理過程,真情畢露,三復(fù)之下,聞聲如見人。
作為先民對愛情的首唱之作,《摽有梅》質(zhì)樸清新,明朗深情,引來后人無數(shù)點評。漢代衛(wèi)宏《毛詩序》:《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
宋代朱熹《詩經(jīng)集傳》:賦也。摽,落也。梅,木名,花白,實似杏而酢。庶,眾。迨,及也。吉,吉日也。南國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貞信自守。懼其嫁不及時,而有強暴之辱也。故言梅落而在樹者少。以見時過而太晚矣。求我之眾士,其必有及此吉日而來者乎。
清代牛運震《詩志》:三章一步緊一步。
清代陳奐《詩毛氏傳疏》: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也。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
看來古時,梅早早地就與人間最為美好的情感相系在一起了。
于是,人們投向梅的目光有了更多的愛意。史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梅的喜愛已成風(fēng)氣,人們不再是只是采摘梅果,那梅樹枝頭的朵朵梅花,那一片片清新淡雅,吸引了人們更多的注意。
漢初,人們便開始大量地栽種梅花,從南北朝起,梅被人栽種于居室附近,甚或特地建成梅園,“梅始以花聞天下”。《西京雜記》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yuǎn)方各獻(xiàn)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云:“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由此可見,梅花用于城市美化,專供觀賞,也已有3000 多年的歷史。
而《蜀都賦》中也有記載,形容道路兩側(cè)“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以想見,距今約2000年前,美麗的梅花已然一株株俏然而立于城市及宅第府院之間。 -
梅逐漸成為中國著名的果樹和花木,她色美、香濃、富有韻致,花如人,人如花,梅與中國人心心相印,為中華大地創(chuàng)造了獨有的梅文化。
梅樹最早的作用是產(chǎn)梅子,而梅子最早的用途是調(diào)味。釀造食醋發(fā)明之前,它是烹飪中酸味的來源?!渡袝分杏幸粋€流傳至今的記載,武丁曾把賢相傅說比作鹽與梅:“若作酒醴,爾惟曲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p>
《尚書》之所以為“尚”,即有至高無上和崇尚之意,與《詩經(jīng)》并論?!叭糇骱透?,爾惟鹽梅”正是來自這部偉大的著作,《尚書》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劫難,遺失殘破都無可考,但這幾句話卻刀刻斧記地留了下來。
《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為殷高宗武丁所說的話,此話說在任命中國刑法的鼻祖傅說時。當(dāng)時,商朝將商都從盤庚遷至殷墟以后,國力式微,商高宗武丁決定振興朝綱,但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xié)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有一天夜里,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圣人,此人看上去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醒后暗暗稱奇,即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jié)果在傅巖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跟武丁夢見的人分毫不差。說被帶回朝中,果然提出了不少治國方略,武丁任命說為宰相。說執(zhí)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后期達(dá)到了極盛。
古人早已認(rèn)識到鹽的重要,而梅子與鹽齊名,“鹽梅”便成了重臣輔佐的代名詞。
《禮記·內(nèi)則》載:“桃諸梅諸卵鹽”。
《詩經(jīng)·周南》云:“摽有梅,其實七兮!”。
《秦風(fēng)·終南》《陳風(fēng)·墓門》《曹風(fēng)·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古書的記載表明,古時梅子在重要的祭祀中不可或缺,烹調(diào)、饋贈等更是奉為上品。
梅子還有多種藥用,在此書的寫作中,不能不研習(xí)古人的一些記載,每每讀到會心處,覺得實在有益并有趣,很想借古論今,與讀者們一起分享古人的發(fā)現(xiàn)和智慧。比如明代的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梅”就有詳細(xì)的記載,并對“梅”字的來由做了分析。他寫道:“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呆。書家訛為甘木。后作梅,從每,諧聲也。而梅字亦從某也?!?/p>
又云:“陸佃《埤雅》言梅入北方變?yōu)樾?,郭璞注《爾雅》以為梅,皆誤矣。即木,荊人呼為梅,見陸璣《草木疏》?!炯狻俊秳e錄》曰:梅實生漢中山谷。五月采實,火干。頌曰: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時珍曰:按陸璣《詩疏》云:梅,杏類也。樹、葉皆略似杏,葉有長尖,先眾木而花。其實酢,曝干為脯,入羹齏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堅,子白者材脆。”
時珍曰:“梅,花開于冬而實熟于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所謂曲直作酸也。肝為乙木,膽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yīng)也。故《素問》云:味過于酸,肝氣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獨梅能生津耶?
梅的全身都是寶,梅子分青梅、烏梅、白梅又稱鹽梅、霜梅,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曬夜?jié)n,十日成矣,久乃上霜。另有花、須、根,均具藥效。
梅子的做法大同小異,名醫(yī)張仲景曰:用須去核,微炒之。時珍曰:取青梅籃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則肥澤不蠹。梅子的味道酸,溫、平,澀,無毒。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去痹,利筋脈,止下痢,好唾口干。
水漬汁飲,治傷寒煩熱。止渴調(diào)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除冷熱痢。治虛勞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干姜為丸服,止休息痢,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白梅治刀箭傷,止血,研爛敷之。乳癰腫毒,杵爛貼之,治中風(fēng)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guān)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仲景曰:生梅、烏梅、白梅,功應(yīng)相似。好古曰:烏梅,脾、肺二經(jīng)血分藥也。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時珍曰: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
《醫(y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yī)不能療。陳應(yīng)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yīng)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diào)服,亦效。蓋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其蝕惡瘡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其法載于《劉涓子鬼遺方》:用烏梅肉燒存性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
《圣惠》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其力緩。按:楊起《簡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膿潰百日方愈,中有惡肉突起,如蠶豆大,月余不消,醫(yī)治不效。因閱本草得此方,試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諸方,始基于此方也。
梅花氣味微酸,澀,無毒。時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見用者。近時有梅花湯,用半開花,溶蠟封花口,投蜜罐中,過時以一兩朵同蜜一匙點沸湯服。又有蜜漬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許,浸雪水,潤花,露一宿,蜜浸薦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楊誠齋有“蜜點梅花帶露餐”及“脫蕊收將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梅樹葉可煮濃汁飲之,嵩陽子言,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jīng)夏不脆。有驗。時珍曰:夏衣生霉點,梅葉煎湯洗之即去,甚妙。
梅樹根也有妙用,初生小兒,取根同桃、李根煮湯浴之,無瘡熱之患。煎湯飲,治霍亂,止休息痢。
……
身在21 世紀(jì),擁有無數(shù)先進(jìn)科技制作的各類藥物,人們或許并不需要再去煮梅根,熬樹葉,但千萬不要丟棄了這些偏方奇方,古人的發(fā)現(xiàn)之中一定還藏有許多我們未曾領(lǐng)略的秘密,屠呦呦的青蒿素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所以,說梅者也順便道之。
梅是長壽的,梅也是安寧的。她靜靜地站立著,在風(fēng)寒中,在朝代更迭,世事變幻中,在戰(zhàn)火紛飛,生生死死中,她只管安寧地扎根于山野,以淡雅、從容的花枝朝向天空。
與日月對話。與永恒對話。
很巧的是,有一個地方就叫作安寧,那里有一株古梅,從元代至今,經(jīng)歷了近千年的春夏秋冬。
2019 年的10 月下旬,我去到了那里,本不是為了這株梅而去的,是為了一群熱愛文學(xué)的青年,與他們交流了一個話題:“有一些善惡,終將由文學(xué)流傳”。我始終相信,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但人性對善和美的追求會永存,而丑惡的人性也會同時存在,文學(xué)面對善惡,不能失語。
面對眼前煙云氤氳的青山,心底更生出百般對美的驚異。
清晨便依山而行,草木蔭翳,山色空蒙,滿目清新秀逸。住的地方在安寧的湯泉小鎮(zhèn)上,距昆明不足百里。安寧自漢代開始置縣,設(shè)鹽官,唐代便稱為安寧,被譽為“螳川寶地,連然金方”。安寧的螳螂川峽谷間自古以來便有溫泉,古稱碧玉。泉水自螳螂川東岸巖壁流出,有泉眼九個,水溫高達(dá)42 ~45℃,可直接作飲料,更可治療多種疾病。泉在山腰,宛如若玉帶攬山,被世人稱作“天下第一湯”。
登巖漫步,不覺來到龍山之上的曹溪寺前。這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四合院式,主殿寶華閣為全國罕見木質(zhì)殿宇。殿內(nèi)供奉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圣像,為宋代造像。
曹溪寺內(nèi)有圣水延流,明嘉靖年間,五葉禪師道成重修寺宇后,請留居寺內(nèi)的楊慎寫了《重修曹溪寺記》,后又寫下古色古香的辭賦體《寶華閣記》,刻碑于寺內(nèi),兩碑現(xiàn)存后殿和碑廊。楊慎記錄此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道場,和惠能駐地的曹溪水借喻“法流”一脈相承,并說寺附近有小泉,每日三次來潮,后人在泉下鑿池蓄水。相傳來潮時,“泉神金酴”蟾蜍會在池中現(xiàn)身。楊慎敘述了寺的興衰,并說到以上這些“異境”。
崇禎年間,徐霞客曾游曹溪寺,在大門口見楊慎兩碑并立,就忙著入寺覓紙抄碑。二日清晨,又找到山下大樹根腳向南流入石質(zhì)月池的“圣水”,后來在《游記》中寫道:他來時“早潮已過,午潮未至。此正當(dāng)縮時,而其流亦不絕?!比辖ㄓ小皢柍蓖ぁ?。四海之水,皆日夜再潮,獨此寺有小泉,一日三潮。
還有“天涵寶月”的奇觀,傳說每隔60 年的中秋時分,月光從大殿前檐的窗上直射入殿內(nèi)釋迦牟尼的前額,并一直從前額照到肚臍,然后漸漸消失。屆時滿堂生輝,人人稱奇。
與我同行者,有云南當(dāng)?shù)氐膬晌慌笥褧悦放c小吳,一路歷數(shù)曹溪寺的種種異境,又道,寺內(nèi)還有元代所植的曇樹和梅樹,更值得一看。
進(jìn)得寺內(nèi),一種清幽彌散在周圍,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相對這兩株古樹,人們一直似乎更重視曇花,或許是因為它難得一見的開放,讓人倍感珍惜,還有一旦開放就帶有吉祥的喜慶熱鬧,逗引得人們興奮不已。不像梅花,年年無怨無悔地開放,哪怕一片清冷,默默無聞。這寺里,原有專為曇花所修建的“旁花樓”,還有歷朝歷代的官員為它題詞修賦;而這株古梅,只是靜靜地活著,那些顯赫的名聲都給了曇花。
我聽說了這些,更加想走近她,這株元代的古梅。沿著長滿苔蘚的小徑,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她,沒有我想像中的高大,瘦小的枝干,執(zhí)拗地伸展著,硬撐起大大的一篷,像一頂大傘。
再走近些,便為那樹下的梅根而深深震撼了。只見細(xì)而堅硬的枝條之下,盤根錯節(jié)的樹蔸如虬龍穩(wěn)扎,延伸數(shù)米,再發(fā)枝權(quán),未曾舒展又迂回沖突,造化出各種自由而別致的形狀,說不盡屈曲盤旋、縱橫交錯、錯落有致。這一看,那梅樹就是一部歷史。
想她竟然走過了千年歲月,越加忍不住要細(xì)細(xì)端詳,想揣摩她的心情,她的話語。而她自然是沉默的。但看她的身軀,已然經(jīng)歷無數(shù)次風(fēng)刀霜劍,那樹皮皆枯黃陳腐,一片片呈脫落狀,樹身又滿覆苔蘚,老成褐色,新則鮮綠;枝干拐折處滿是疤痕糾結(jié),卻于累累疤痕處又冒出點點青枝嫩葉,便知她其實是無限活力,均潛藏在古老的身軀里。
我們?nèi)サ倪@時節(jié),正是天高氣爽的秋日,等不到這元梅的花開,但卻從她的肌體里嗅到了一股股清香。她正在養(yǎng)精蓄銳,等待著嚴(yán)寒,預(yù)備著那時的花兒怒放。
在那楊慎所寫的《重修曹溪寺記》里可知,曹溪寺全盛時期樓殿矗立,僧俗誦經(jīng)之聲此落彼起,寺管田產(chǎn)片片相連,每年的田租收入可觀,寺里供應(yīng)的齋飯,一頓幾乎有千人就食。但后來因兵燹破壞,寺宇多次塌毀,又多次翻修,僧眾星散,經(jīng)籍碑刻蕩然無存,曹溪寺幾度由盛轉(zhuǎn)衰,又由衰轉(zhuǎn)盛。
唯有這梅樹,任憑風(fēng)吹雨打,煙火盛衰,她自獨立于世。
同行三人在梅樹前久久佇立,我突然想知道,這梅花開時,是什么顏色?曉梅和小吳均難作答,他們都是云南人,從前也曾到這梅樹前,但都未逢花開時。小吳說,我一定要在她花開之時再來看一看。
后來,小吳想起這事,竟作詩一首。我從他發(fā)來的短信中讀到,不由又勾起對安寧元梅的懷想。
曹溪元梅
吳興葵
螳螂川畔曹溪寺,
唐琢宋舉成佛詩。
元梅一株宮粉冠,
今日相對歲月癡。
然而,中華大地上的古梅何止一二。
有五大古梅之說:即楚梅、晉梅、隋梅、唐梅、宋梅。她們皆早于云南安寧的元梅。
楚梅在湖北沙市章華寺內(nèi),相傳為楚靈王時所植,至今已歷2500余年,人稱天下第一古梅。
楚靈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35 年,這位特別喜好女子細(xì)腰的君王在南方豐饒的平原上建起了宮殿章華臺,又稱章華宮。這座宮殿的奢華一直被后人議論,就連蘇東坡也曾寫過《渚宮》一詩加以嘲諷:“當(dāng)時楚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垂,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楚靈王不理朝政,昏庸奢迷,滿天下挑來幾千名細(xì)腰女子,在章華宮中日夜輪舞,章華宮因此又叫細(xì)腰宮。據(jù)說腰粗的宮女會被趕去做粗活甚至加以囚禁,宮女們不得不忍饑挨餓勒緊腰帶,餓死者不足為奇,真所謂靈王好細(xì)腰,國人多餓死。但天道輪回,楚靈王的荒淫最終導(dǎo)致了滅亡,他的兄弟公子比發(fā)動政變,坐上了楚國王位。楚靈王如喪家之犬只身逃至野外,求食不得而餓死于荒郊。隨著七國爭雄,楚國遭到滅亡,章華臺也被掩沒于茫茫衰草之中,蘇軾的詩里描寫道:“池空野迥樓閣小,唯有深竹藏狐貍。”美妙的宮殿章華臺幾成廢墟,只有那棵梅樹悄然而立。
白云蒼狗,幾經(jīng)改朝換代,到了元朝泰定年間,人們在古章華臺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廟宇,初名章臺寺,后叫做章華寺。寺內(nèi)金碧輝煌,裝飾典雅,曾遭遇多次戰(zhàn)亂中的破壞,但又得一次次重新修葺。清光緒年間,由一高僧凈月大師做了章華寺的方丈,他禪凈雙修,可謂?;奂?zhèn)?,使得章華寺名聲大振,一直傳到了清廷。光緒皇帝下旨將凈月大師召進(jìn)京都紫禁城,親自聽他講經(jīng)說法,并賜《龍藏》一部,鑾駕半副,龍椅三把,還賞賜了黃緞五龍袈裟,旗傘、如意等宮中珍品,給了凈月大師極大的殊榮,欽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管轄荊州、宜昌、恩施、鄖陽等地所有寺廟。從此,章華寺成為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
章華寺三字由當(dāng)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而那棵于楚國時期栽種的梅花,就立于大雄寶殿之前,她不知冷眼觀看了多少人間紛爭,熱鬧之極,又寂寞之極,而她只是花落花開,一年又一年。
2500 年,該是經(jīng)歷了多少朝代。
這楚梅是一株黃梅,在這寺內(nèi)與她相伴的還有一株唐代的銀杏樹,可稱是她的小妹妹。那棵銀杏樹顯得粗壯滄桑,一直享受著人們的膜拜,每一根樹枝上都飄揚著寫有祈福話語的紅布條,那是無數(shù)人虔誠的的祝福和祈盼。這些紅布條讓銀杏樹多了人間的喧嘩,而楚梅卻是樸素?zé)o華地悄然站立于在大雄殿前,顯得與世無爭。
從她的視野看去,正是寺內(nèi)那座觀音甘露寶塔,供奉觀音菩薩甘露主尊,塔身內(nèi)外都繪有觀音壁畫,顯示出漢、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不同風(fēng)格,也似乎記載著悠遠(yuǎn)的歷史,仿佛只有此,才能與楚梅相伴。
塔身石欄玉柱上刻有飛龍、白象、麒麟、雄獅、白鹿等500 余個形態(tài)各異的精美石雕,古人匠心獨具,在那塔上造有56 個飛龍?zhí)艚牵粭l條飛龍口中垂含純銅風(fēng)鈴,隨風(fēng)敲蕩,那鈴聲從古到今,有幾人聽得明白?
當(dāng)?shù)厥分居杏涊d,抗戰(zhàn)時期,日本侵略軍強行駐扎于章華寺,野蠻毀壞了寺院里的多尊佛像,寺僧們奮不顧身地上前阻止,日本軍隊則要放火焚燒,當(dāng)時章華寺的方丈為本一法師,經(jīng)他一番殊死交涉,才使寺院免于大劫難。如今無法將當(dāng)時的情景一一還原,但可以想見面對那些刺刀相逼,手持火把的兇狠侵略者,法師該是何等的正氣凜然。
或許,本一法師的凜然正是來自于這座古老寺廟的凜然,當(dāng)然也有相伴古寺的楚梅,那一腔清冷凜然之氣,讓那些日本軍人面對這兩千多年的厚重歷史,不得不赧然而退。
那株晉梅是在湖北黃梅江心寺內(nèi)。
詩人李白曾云游到此,寫下一首即令天上人也驚惜交加的詩,即《江心寺》:“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弊x這首詩的時候,或許許多人都是小心翼翼,輕聲細(xì)語的,真的唯恐高聲驚動了天地。那樓一定是很高的,尤其又建在江心的一座孤峰蔡山之上。
《方輿紀(jì)要》載:“春秋傳大蔡,蓋以山得名,蔡即龜,故名蔡山?!惫糯牟躺轿挥诖蠼行?,山上有寺,名“江心古寺”。后因長江改道南移,蔡山在北岸江堤以內(nèi),距大江去隔十幾里了。
蔡山與廬山隔江相望,江影相連,站在廬山北望蔡山,“插向江天此一峰”;站在蔡山南望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廬山雄偉壯麗,蔡山纖巧秀麗,兩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引得無數(shù)俠士高人游覽于此。晉時便有一位名叫支遁的高僧,訪名山,作佛場來到這里,據(jù)說他在此修建了寺廟,還在山的頂峰建了座摘星樓,并親手栽下梅樹一棵,從此孤峰之上有了點點幽香。
據(jù)清光緒二年(1976 年)版《黃梅縣志》載:“蔡山寺在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有支遁手植梅樹一株,尚存,亦邑之名勝也?!鼻宕鷹钭园l(fā)的《江心寺》題壁詩,亦寫了這高僧支遁植梅和李白題詩之事:
孤峰一角水之涯,
靈鷲飛來立淺沙。
浪打山唇潮欲上,
天低樓角月初斜。
謫仙潑墨還留石,
支遁栽梅尚著花。
卻憶曹成談往事,
紀(jì)宮碑字綰龍蛇。
自晉代以來,那梅至今有1660 余年壽齡。
奇的是那晉梅,開花時間從冬及春,久艷不凋,是為二度梅。花為白色,花蕊粉紅,十分嬌艷。
她卻是飽經(jīng)風(fēng)霜,皮褐紋縐,根部已被蟻蟲蛀空,透著光亮,讓她賴以生存的恰是那完好的樹皮,她的主干僅存一些殘留的斷枝,但卻努力地分杈,向北而傾斜生出另一大側(cè)枝,漸成新的主干,在其頂端又長出新枝,構(gòu)成樹冠。每年大寒至雨水期間,便白花吐蕊,幽香四溢,讓人嘆息,好一株鐵骨潔面,素質(zhì)冰心。
新中國建立以來,政府加以重視保護(hù), 晉梅的根基得到穩(wěn)固,上個世紀(jì)60 年代,又先后對晉梅采取種子育苗、剪枝分插的辦法,成功繁育于黃梅縣城、五祖寺、五祖林場、縣博物館等地,現(xiàn)已多處生根開花。
黃梅建縣于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因域內(nèi)有黃梅山、黃梅水而得名。而在此之前的200 年,已有了晉梅。是越來越茂密的梅樹給這地方帶來代代相傳的文脈,據(jù)此有了縣名,還有了發(fā)源于此的中國黃梅戲。
隋梅,則在浙江天臺山的國清寺大殿東側(cè)小院中。
這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相傳是由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親手所繪的樣式。但他畫了圖之后,卻因沒錢而抱憾未能動工,臨終前留下一份遺書,寫道:“不見寺成,瞑目為恨”。后來,這遺書及圖被隋煬帝楊廣得知,他即批出銀錢,并派司馬王弘監(jiān)造,由智者大師的弟子們按照那張圖紙建起了寺廟,初名為“天臺寺”,后改為“國清寺”。
所謂“寺若成,國即清”,此言有說出自天臺山上一老和尚定光之口,智能曾拜他為師,在天臺弘揚佛法,而定光和尚指點他找一處山環(huán)水繞的地方建寺,并說,當(dāng)今世道多年戰(zhàn)亂,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建成寺廟,或可求得世間清平,百姓亦可安居。這國清寺建成之后,果然是香火興隆,高僧智者、智越在此創(chuàng)立天臺宗,致使國清寺成為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傳播海內(nèi)外。鑒真東渡時也曾朝拜國清寺。而日本留學(xué)僧最澄曾親臨天臺山取經(jīng),從道邃學(xué)法,回到日本后創(chuàng)立了日本天臺宗,尊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為祖庭。
歷代有許多有名高僧將國清寺作為駐錫之地,唐代可稱為天文學(xué)家的一行法師,著名高僧寒山、拾得、豐干號稱“國清三隱”,都曾長住于此寺幽窟中。還有南宋時期的濟(jì)公和尚最初便是在國清寺出家,他舉止癲狂,卻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扶危濟(jì)困,彰善罰惡的得道高僧。如今在國清寺后那座重檐挑角的碑亭額上,有著“法乳千秋”四個金色大字,昭示著這座名寺的千古功德。
國清寺內(nèi)的觀音殿西側(cè),立有一座報恩塔,黃銅寶頂,蓋有紫銅瓦,仰頭望去便覺那塔頂熠熠發(fā)光,自是靈光閃現(xiàn)。這塔由日本蓮宗信徒捐贈所建,只因天臺山為日本高僧最澄大師曾經(jīng)留學(xué)過的靈址,故而受到日本信眾的敬仰,特懇求修建此塔,表達(dá)“感恩報恩”之意。
千年以來,這國清寺幾度或毀于戰(zhàn)火,或摧于風(fēng)暴,但人們對這名寺的景仰從未中斷,寺宇規(guī)模在屢次重建中得以擴(kuò)展。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國務(wù)院總理周恩來曾親自下令敦促對國清寺加以修繕,并特意從北京調(diào)運了一批珍貴的佛像、法器到此,便得古寺越加佛光普照,格外生輝。
而那株建寺之前便由智者大師所植的梅樹歷經(jīng)歲月,見證了所有的變遷,卻是距今已有1300 多年,她也曾幾度枯萎,又幾度復(fù)蘇,終究仍是花開滿枝。她迎送過無數(shù)文人墨客、佛徒高僧,人們?yōu)樗粝铝艘粋€個美妙的傳說,也留下了一首首詩文。郭沫若有詩道:
塔古鐘聲寂,
山高月上遲,
隋梅私自笑,
君夢復(fù)何癡。
鄧拓也曾為此樹寫下《題梅》一詩:
剪取東風(fēng)第一枝,
半簾疏影坐題詩。
不須脂粉綠顏色,
最憶天臺相見時。
中國五大古梅之唐梅、宋梅均在超山。
浙江超山是一座風(fēng)光綺麗、古跡眾多、傳說迷人的平原小山,為著名的天目山余脈,位于浙江余杭的塘棲鎮(zhèn),距杭州近在咫尺,卻是以梅景而出名,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
超山的梅花素稱“古、廣、奇”三絕,“古”指唐、宋二梅;“廣”指梅樹滿山遍野,達(dá)數(shù)萬株,每當(dāng)二月,花蕾爆發(fā),白花平鋪散玉,數(shù)十里遙天映白,蔚為壯觀?!捌妗眲t指超山梅花品種多樣,白梅、紅梅、綠萼、臘梅爭奇斗艷,且多有一般少見的“六瓣梅”。
這山不在高,但從山腳至山巔,也有石階1200 余級,沿途多彎,俗稱十八只香蕉灣。勉力登上山巔,便可憑臺遠(yuǎn)眺,自有一番好風(fēng)景。晴日里可望至錢塘江,雖看不清那潮起潮落,但耳旁呼呼的風(fēng)聲也恰似那潮水涌動的轟響,讓人心向往之。遠(yuǎn)眺之時,方圓數(shù)十里盡收眼底,煙霧朦朧中掩映著塘棲數(shù)萬人家,水鄉(xiāng)濕地,田垅井井,河港如織,還有數(shù)百個大小不一的池塘,猶如盤盤明鏡。
超山北麓的大明堂為山巒環(huán)抱,白墻青瓦。那堂前的宋梅從前恰似一位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樹身已半枯,中空,只剩半片樹皮,古干詰屈,苔蟠其身,但逢開花時節(jié)卻仍有蓓蕾冒出,那花卻是少見的六瓣。老干新花,讓人不得不驚嘆她的生命力之頑強,后來又經(jīng)有心人加以嫁接,居然長出數(shù)枝新芽,繼而伸展為生機盎然的大樹,當(dāng)是宋梅,又可算是她的兒孫,總得血脈延續(xù),枯木逢春。
古語有云:“六出為貴”。世上梅花花瓣多五瓣,超山梅花卻以居多,這宋梅的花瓣,也是六瓣的。
那唐梅深藏不露,得穿過大明堂的月洞門廳,進(jìn)一庭院,石徑兩旁數(shù)十株白梅與紅梅,只是點綴陪襯,但往前去,走到石徑盡頭,便可見一石壇,壇壁上刻有“唐梅”二字,抬首仰望,那株蒼老的梅樹也如微微頜首,面對來客。
所謂唐梅,相傳種于唐朝開元年間,但也另有一說法,是為紀(jì)念宋代義士唐玨而命名的。即使如此,那梅也至少是在宋代前后。花開時白若釉瓷,心葉五枚,數(shù)枝翹然于超山梅海之間,一派仙風(fēng)。最盛花期時,那唐梅花開萬朵,香飄數(shù)里,是為萬眾矚目的“超山之寶”。
超山多梅,山上的建筑也多有因梅而興,唐梅身后有一座朱色柱梁、花窗堂門的樓宇浮香閣,無疑是為這棵老梅樹。另一處則有一座翹角飛檐的石亭,名曰宋梅亭,匾額由著名書法家余任天所題。亭四周的石柱上,刻有七副楹聯(lián),都出自雅士之筆。這亭也來自一幫風(fēng)雅之人對梅的珍惜,據(jù)說是在1923 年仲春,吳興書畫家周慶云,受本鄉(xiāng)亭趾人,書畫家姚虞琴所邀,與塘棲文人王綬珊等人共游超山,見報慈寺香海樓(現(xiàn)大明堂)前老梅樹數(shù)十株,蒼苔魚鱗,虬曲如龍,心甚奇之。遂與友人約定,在宋梅樹旁構(gòu)筑小亭。又寄書大書畫家吳昌碩,邀其做宋梅圖。眾擎易舉,這梅亭竟在當(dāng)年底就筑成。
人們環(huán)繞唐梅和宋梅,以江南水韻為核心,再現(xiàn)水域曲折,河道迂回,泛舟尋梅之間,可見“十里梅花香雪?!?,也可見林中隱匿著的亭臺樓榭,粉墻黛瓦。歷代文人墨客前來賞梅,留下大量詩文書畫、摩崖石刻?!鞍谆ㄆ戒伾⒂瘢嗬镞b天映白,如飛雪漫空,天花亂出”正是來自前人。
江南人賞梅又分探梅、觀梅、尋梅。
探梅時,梅花尚含苞待放,讓人殷勤期待;觀梅時正值梅花怒放,呈現(xiàn)出一片勝景;尋梅時,梅花落英繽紛,但給人回味無窮。唐、宋二梅更是蕓蕓眾樹中最為杰出者,她歷經(jīng)滄桑,堅忍不拔,給前來賞梅的人們帶來多少激勵。
古梅,每一株都是一本大書。
她們靜靜地度過那些悠遠(yuǎn)的歲月,歷經(jīng)枯榮,仍生生不息,卻將無數(shù)故事埋在心底。她們生長在圣潔之地,風(fēng)雅之所,幽靜之處,身處萬變之中卻不改一身清麗高潔。
或者正是因為有梅,這地方便才有了清雅,有了高潔。
寒冬時節(jié),萬物凋零,她怒放滿樹繁花,散發(fā)淡淡幽香,傲然斗霜雪,任由群芳妒。至初夏,樹冠之上,青葉嫩枝交織,洋洋灑灑,青梅隨意點綴其間,如翠珠,生機無限。
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超過200 年以上的古梅,她們分布甚廣,浙江、湖北、云南等地均有。清代詩人竇居炎曾對云南的“元梅明茶”作下一副對聯(lián),被愛梅賞梅之人傳誦:“閱歷風(fēng)霜,問爾幾生修到此?傳來錦繡,有誰千載艷如斯?”
是啊,相對古梅,人的一生實在單薄,如一現(xiàn)即逝的曇花,怎能不羨慕和敬畏那閱盡風(fēng)霜的古梅?她的生命似乎早已跨越時光的阻絆,也無視任何枯榮、孤獨坎坷,以看似柔弱之軀,面對天下風(fēng)云。眼見那些帝王將相、達(dá)官貴人來來去去,那些文人墨客,筆墨濃淡或遺留,或了無痕跡,那些詠嘆她、從她身旁走過的男人女人,隨風(fēng)而來,又隨風(fēng)而逝。對梅而言,一切都如過眼云煙。
一步步走近古梅,會感覺一步步走進(jìn)歷史,牽引靈魂的升騰,無形中掙脫開一層層束縛,用一種別樣的目光去審視從前。
從前的從前。
即便驚詫于曾經(jīng)沒有的發(fā)現(xiàn),但也不是孤獨的,伴隨你的,有梅的氣息,那一種純凈的幽香,會讓人呯呯的心跳變得平靜、悠長,她的柔弱和她的堅強同在,她的短暫與她的長久同往。
在我的家鄉(xiāng)三峽,古來民間便有一種說法,活在世上的每個人在另外一個世界都有一棵屬于他的花樹,或桃李杏櫻,玉蘭海棠,或丁香木槿,桂花紫荊,或這幽香陣陣的梅花……花樹的命運映照著人的命運,而人的所有行為和德性都遙遙地令這花樹枯萎還是蔥蘢。
那古梅當(dāng)是誰的花樹?有誰歷經(jīng)千年,依然鮮活美貌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