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作者到讀者:“讀者意識”與齊梁詩歌“新變”

        2022-11-05 15:18:52蔡彥峰黃美華
        文藝理論研究 2022年4期

        蔡彥峰 黃美華

        內(nèi)容提要:魏晉以來,隨著個體寫作的發(fā)展,作者成為文學批評的重心。與此同時,讀者也越來越多出現(xiàn)于文學活動之中,引起批評者的注意,在主流的作者批評視野之外,讀者視角的文學批評也不斷得到發(fā)展。讀者視角的批評注重讀者反應和閱讀期待,體現(xiàn)了批評中的讀者意識,由此形成不同于以作者為中心的文學批評觀念,這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另一條發(fā)展路徑。齊梁文學批評中一些基本范疇和觀念,如沈約“三易”、謝朓“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蕭繹“情靈搖蕩”等,都建構(gòu)在讀者意識的基礎之上,發(fā)展為文學批評的主流觀念,并深刻影響了詩歌寫作實踐。梁朝后期的宮體詩人,從閱讀的角度突出詩歌的審美之用,自覺賦予自身讀者身份,徹底變革了傳統(tǒng)抒情言志觀。齊梁詩歌的藝術(shù)性質(zhì)、唐代以復古變革齊梁詩風等文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都可以由讀者意識這一個角度得到新的認識。

        “作者”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出發(fā)點,先秦詩學最核心的“詩言志”之說,即以作者為基礎,雖然春秋以來,《左傳》《孟子》《莊子》等從不同立場和側(cè)面對其進行廣泛的闡釋(錢志熙,《先秦“詩言志”說的綿延及其不同層面的含義》9—14),但各家所說本質(zhì)上都指向作者主體。所以朱自清謂“詩言志”為中國詩論的“開山綱領”,其實也就是確立了中國古代詩學批評以作者為中心的基本觀念。(錢志熙,《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fā)展的一種基本規(guī)律》17—20;徐建委53)但是文學活動中,除了“作者 文本”這對基本關(guān)系之外,“讀者 文本”“讀者 作者”,也是文學活動中重要的關(guān)系。艾布拉姆斯將欣賞者與作品、藝術(shù)家、世界并稱為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艾布拉姆斯4);伊格爾頓在論述文學理論現(xiàn)代發(fā)展的分期時,以作者、作品、讀者作為文學的三個要素,并說道:“讀者是三個要素中最微不足道的,奇怪的是,沒有讀者文學文本壓根兒就不存在。文學文本并不是存在于書架上;它們只有在閱讀實踐中才能具體化為意義過程。文學若要存在,讀者和作者一樣不可或缺。”(周憲11)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將讀者作為文學批評的核心(戴聯(lián)斌27),實現(xiàn)了文學理論發(fā)展的“讀者轉(zhuǎn)向”(周憲5)。借用“讀者轉(zhuǎn)向”這一范疇和視角,可以發(fā)現(xiàn),魏晉南北朝的文論也有這樣一個從作者、作品到讀者的發(fā)展進程。魏晉以來,隨著文學的發(fā)展、讀者群體的擴大,讀者開始比較多地出現(xiàn)在文學活動中,到齊梁沈約、謝朓、蕭綱、蕭繹、徐陵等人,注重從閱讀效果的角度重新界定文學及其審美標準,讀者在文學批評中的地位得到明確的認識,建構(gòu)了讀者視角的文學批評觀。

        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往往建立在寫作實踐基礎上并指向?qū)懽鲗嵺`,因此,從讀者視角展開的齊梁文學批評,不僅體現(xiàn)了文學理論新的發(fā)展動向,而且也對文學自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齊梁詩歌發(fā)生新變,并成為有別于魏晉詩歌的藝術(shù)系統(tǒng),與此是有內(nèi)在關(guān)系的。目前學術(shù)界對齊梁詩歌“新變”的研究,大多關(guān)注“新變”在藝術(shù)上的具體體現(xiàn),主要集中在辭藻、聲律等方面,而對“新變”的性質(zhì)、內(nèi)涵及其原因,仍然缺乏深入的分析。雖然造成一代詩風新變的原因非常復雜,但就齊梁詩風而言,其變化與批評視角從作者到讀者的轉(zhuǎn)向有重要的關(guān)系。對沈約、蕭綱等兼有作家和批評家雙重身份的人來講,不僅他們的詩歌批評、詩歌觀念體現(xiàn)了讀者意識,而且他們的詩歌寫作也存在為讀者而作的自覺意識,也就是從傳統(tǒng)的抒情言志轉(zhuǎn)向關(guān)注讀者反應。因此,他們的寫作帶有顯著的“讀者意識”,這種意識使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考慮讀者的審美需求、閱讀期待,詩歌寫作從表現(xiàn)作者主體的情志、才性,轉(zhuǎn)向關(guān)注審美和閱讀效果,至梁朝中后期,宮體詩人更自覺地成為詩歌的玩賞者。這是齊梁詩歌新變的重要原因,涉及對詩歌的基本認識和寫作觀念,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齊梁詩風新變的本質(zhì)。這是“讀者意識”在批評和創(chuàng)作上的深遠影響。

        一、從精英到普通: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中的“讀者”

        中國古代詩學尤其是個體詩學興起之后,強調(diào)詩歌是詩人情志的表現(xiàn),因此,有學者提出以“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作為中國文學的特質(zhì)(李春青51)。中國文學是否存在一個“抒情傳統(tǒng)”,是學界仍存爭論的一個問題,但是抒情是中國古代詩歌一個突出的特點則是不能否認的?!霸娧灾尽薄案餮云渲尽薄鞍l(fā)憤抒情”“詩以言情”“歌以言志”等,傳統(tǒng)詩歌理論和批評中大量出現(xiàn)的這些范疇,其主體都是作者。鐘嶸《詩品序》列舉了種種感蕩心靈的情景并總結(jié)說:“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曹旭56)這是對詩歌抒情功能和特點的概括,是傳統(tǒng)詩論的基本主張。所以,魏晉文學批評中,作者是關(guān)注的重心,而作為作品另一極的讀者,則往往被動地被當作文學作品的背景或文學作品作用的對象,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如阮籍《樂論》,強調(diào)音樂教化而否定愉悅欣賞之用,這種觀念顯然沒有注意到作為受眾的聽者的意義。《樂論》說的雖是音樂,但也是阮籍對文學的基本看法,他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就完全是個人化的抒寫。葛洪《抱樸子·喻蔽篇》也說:“音為知者珍,書為識者傳。瞽曠之調(diào)鐘,未必求解于同世;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楊明照,下434)其認為文學意義在文本自身,讀者欣賞與否不會影響作品的價值。阮籍、葛洪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讀者的意義,代表了魏晉普遍的一種觀念。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創(chuàng)作意識的自覺、紙張書寫的普及、文學作品的增多,文本閱讀群體進一步擴大,讀者也開始主動地參與到文學活動之中。如左思《三都賦》作成后“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房玄齡2377)。庾闡《揚都賦》經(jīng)庾亮鼓吹“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余嘉錫258)。徐陵“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姚思廉,《陳書》335)。這類例子在魏晉南北朝經(jīng)常出現(xiàn),表明魏晉南北朝文學閱讀群體的顯著擴大,讀者的文學消費已經(jīng)成為文學發(fā)展不可忽視的力量。文學的價值其實就體現(xiàn)在這種閱讀、傳播之中?!端鍟そ?jīng)籍志》記載西晉摯虞編《文章流別集》云:“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zhuǎn)繁,眾家之集,日益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謂為《流別》?!保ㄎ赫?089)西晉之后,總集編纂大量增加,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讀者的需要??梢娢簳x以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意義逐漸得到認識。

        讀者的意義也體現(xiàn)在魏晉文學批評之中。曹植《與楊德祖書》云:“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保ㄚw幼文227)“常好人譏彈其文”中的“人”就是批評者,而批評者首先是讀者,曹植認為文章被閱讀、鑒賞、批評有助于作者改進其文,顏之推說:“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陳王得之于丁廙也?!保ㄍ趵?79)即指出曹植以來形成的注重批評者的風氣?!杜c楊德祖書》又說:“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辈苤苍鴮⑵湮恼抡砗笏徒o楊修、吳質(zhì)等人,這個舉動也說明曹植對作品被閱讀、欣賞的期待。楊修《答臨淄侯箋》評論曹植所送辭賦云:“蔚矣其文,誦讀反復,雖《雅》《頌》不復過此。”(李善563)則是對這種期待的回應,是從讀者的角度進行的批評。但是,曹植對批評者有很高的要求,他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于斷割?!奔从髦附?jīng)過專門的文學批評訓練的人,才能夠進行文學批評。所以曹植的讀者意識,主要還是重視有文學素養(yǎng)的精英讀者。葛洪也多次提到這種看法,如:“華章藻蔚,非蒙瞍所玩?!保蠲髡眨?56)“連城之寶,非貧寒所能市;高世之器,非淺俗所能識也。”(楊明照,下376)。曹植、葛洪代表了魏晉文學批評對讀者邊界的嚴格限定。但魏晉以來讀者視角的文學批評不斷增多是一個基本趨勢,魏晉贈答詩即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魏晉贈答詩酬贈雙方更加注重從閱讀的角度對詩歌進行批評,如:“文藻譬春華,談話猶蘭芳。”(石崇《贈棗腆》)“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穆如灑清風,煥若春華敷?!保◤埲A《答何劭詩》)“公之云感,貽此音翰。蔚彼高藻,如玉如蘭?!保憴C《答賈謐詩》)“慮該道機,思妙窮神。汪穆其度,煥蔚其文?!保◤堓d《贈司隸傅咸詩》)相對于傳統(tǒng)贈答詩主要目的在于酬贈雙方的情感交流,這是一個新的變化,正是讀者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

        讀者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影響到魏晉文學批評觀念的建構(gòu)。陸云《與兄平原書》云:“《答少明詩》亦未為妙,省之如不悲苦,無惻然傷心言?!薄洞鹕倜髟姟反蟾啪褪顷憴C的《贈武昌太守夏少明》,是一首送別之作。陸云認為表現(xiàn)離別之情的詩歌應當要有“惻然傷心”的抒情才能感染讀者,這是從讀者的閱讀反應建構(gòu)的詩歌觀念,這個讀者既是作為批評者的陸云本身,同時也指范圍更廣的普通閱讀者。又如西晉孫楚作《除婦服詩》以示王濟,濟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保ㄓ嗉五a254)也是從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來評價詩歌。漢代有一種以悲為美的風氣(范曄3273),魏晉以來這種風氣仍十分盛行,晉武帝甚至曾下詔令左芬“作愁思之文”(房玄齡957),這顯然是作為閱讀、欣賞之用的。陸云、孫楚、晉武帝皆從閱讀的角度,要求詩文有感染讀者的情感效果,這種注重感發(fā)的詩歌觀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構(gòu)在讀者反應基礎之上的,而且這里的“讀者”已實現(xiàn)從精英到普通的擴展。

        東晉劉宋以來不僅批評者重視讀者,作者也關(guān)注讀者反應。如《世說新語·文學》載:“(孫綽)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余嘉錫267)這條材料一般理解為孫綽對自己作品的自信,但實際上也可以看出孫綽非常在意閱讀者的反應。又如袁宏作《北征賦》,桓溫“與時賢共看,咸嗟賞之。時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从谧鴶埞P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保ㄓ嗉五a270)這條記載可看到讀者的閱讀反應直接影響到文本的形成。謝靈運《山居賦序》云:“意實言表,而書不盡。遺跡索意,托之有賞?!泵鞔_地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被閱讀者真正理解。《宋書》記載謝靈運隱居始寧,“每有一詩至都邑,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近欽慕,名動京師”(沈約1754)。謝靈運在遭受政治上重大挫折、出守永嘉之后,開始寫作山水詩,其目的是希望以山水詩寫作重新獲得心理的平衡,這種心理的平衡,不僅是通過詩歌中的情感抒發(fā)、義理領悟獲得的,還包括期望以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山水詩寫作、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的展現(xiàn),重新成為世人關(guān)注的焦點。所以謝靈運在始寧每作一詩就迅速在京城的士庶群中傳播,顯然是他有意為之的。作為謝詩閱讀群體的“士庶”,已突破了曹植等魏晉人嚴格限定的精英讀者,而且謝靈運開始具有為讀者寫作的意識。同時期的鮑照,也在樂府詩中表現(xiàn)了顯著的聽者、讀者意識,如:“主人且勿喧,賤子歌一言”(《代東武吟》)、“四座且莫喧,聽我堂上歌”(《代堂上歌行》)、“為君歌一曲,當作朗月篇”(《代朗月行》)、“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等,這些詩句不僅是自述其以歌的形式作詩,還體現(xiàn)了詩人為聽眾而作的意識,詩中的“聽者”,雖然現(xiàn)實中并不一定在場,但卻存在于詩人的意識之中,接近于西方閱讀理論中的“隱含的讀者”“理想的讀者”,而影響到作者和文本的形成。這是晉宋之際讀者意識一個重要的發(fā)展。

        隨著讀者意識的進一步明確,從讀者的審美需求規(guī)范、評價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成為晉宋以來文學批評的一個新趨勢。《世說新語·文學》載:“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铈谠疲骸鼚樖捝?,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保ㄓ嗉五a256)這種詩論即從讀者的閱讀感受而發(fā)。又如《宋書》記載王微“為文古甚,頗抑揚,袁淑見之,謂為訴屈。微因此又與從弟僧綽書曰:……文詞不怨思抑揚,則流澹無味。文好古,貴能連類可悲,一往視之,如是多意”(沈約1667)。王微對袁淑的嘲諷的回應,完全從感官審美體驗、閱讀效果的角度來闡釋其文風形成之故,“一往視之”即文本閱讀,“怨思抑揚”是文詞表現(xiàn)出來的風貌,是為了使讀者閱讀起來有“連類可悲”的效果,而并不要求作者有這種強烈的情感。王微這一說法與陸云對陸機《答少明詩》之評頗為相似,其中的區(qū)別在于,陸云是作為讀者和批評者,王微則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是從讀者的角度來建構(gòu)文學觀念,體現(xiàn)劉宋以來寫作中的讀者意識。

        二、讀者意識與齊梁文學批評的建構(gòu)和詩風

        齊梁具有有別于魏晉的詩歌藝術(shù)系統(tǒng),齊梁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中一些的重要的觀念、范疇,都有突出的時代特點,而這些大多是建構(gòu)在魏晉以來讀者意識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

        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記載沈約“三易”說,“沈隱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誦讀,三也”(王利器272)。“三易”之說是齊梁重要的文學觀,其內(nèi)涵可以綜合為兩個方面:“易識字”和“易誦讀”是關(guān)于文本的閱讀;“易見事”則有關(guān)文意的理解。從本質(zhì)上講,這兩方面都是從讀者的角度對文學藝術(shù)作的規(guī)定。清代徐時棟評論說:“余平生最服此語,以為此自是文章家正法眼藏。故每作文,偶以比事,須用僻典,亦必使之明白暢曉,令讀者雖不知本事,亦可意會,至于難字拗句,則一切禁絕之。世之專以怪澀自矜奧博者,真不知其何心也?!保ㄍ趵?72)余氏所論即揭示了沈約“三易”說的讀者視角的性質(zhì)。劉勰《文心雕龍·練字》也說:“前漢小學,率多瑋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暨乎后漢,小學轉(zhuǎn)疏,復文隱訓,減否大半。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M直才懸,抑亦字隱。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今一字詭異,則群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將成字妖矣?!保ǚ段臑?24)也是從閱讀的角度主張文字應該簡易,劉勰與沈約的文學觀念相近,這段可謂對沈約“三易”說的闡釋。沈約提倡聲律,追求詩歌的音樂美,實際上也是為了詩歌更易于誦讀,可以說聲律論是在“易誦讀”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而聲律論的產(chǎn)生又促進了“易誦讀”的實現(xiàn)。

        齊梁以來,對閱讀的關(guān)注很大程度上成為文學批評的出發(fā)點和基礎?!赌鲜贰ね鯐沂讉鳌酚涊d沈約欣賞王筠的詩歌:“于御筵謂王志曰:‘賢弟子文章之美,可謂后來獨步。謝朓常見語云: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近見其數(shù)首,方知此言為實?!保ɡ钛訅?09)“圓美流轉(zhuǎn)”是詩歌整體呈現(xiàn)出來的流動之美,包括意脈、氣韻、語言等方面,這種詩美觀是從詩歌的閱讀效果總結(jié)出來的。沈約《傷謝朓》特別強調(diào)了謝朓詩歌“調(diào)與金石諧”,也就是有閱讀上的聲調(diào)響亮之美。杜甫也說“謝眺每篇堪諷誦”(《寄岑嘉州》),這些進一步說明“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是從閱讀角度總結(jié)出來的詩歌藝術(shù)原則,其性質(zhì)與沈約“三易”說相近。這種在追求閱讀效果基礎上建構(gòu)的文學觀,在南齊以來的批評和創(chuàng)作中影響很大。《南齊書·文學傳論》主張:“言尚易了,文憎過意;吐石含金,滋潤婉切;雜以風謠,輕唇利吻。不雅不俗,獨中胸懷?!保ㄊ捵语@908—909)鐘嶸《詩品序》也說:“余謂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diào)利,斯為足矣?!保ú苄?52)值得注意的是,鐘嶸這段議論原本是為反對沈約等人的聲病說而發(fā)的,但卻在強調(diào)閱讀效果方面與沈約的“三易”說相近(陳慶元63),更可以看出齊梁注重閱讀效果的文學觀念的廣泛影響。蕭繹《金樓子·立言》云:“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保ㄔS逸民966)更是進一步從讀者的閱讀行為和效果為“文”下定義。

        沈約、謝朓、蕭綱、蕭繹、徐陵,齊梁這些重要的文論家,明確地建立了讀者視角的文學批評觀和理論范式,而且由于沈約等人又是作家,所以讀者視角的文學批評,又在創(chuàng)作中成為作家的讀者意識,使作者在構(gòu)思和寫作時,自覺考慮讀者的閱讀喜好、審美期待。對讀者期待的迎合,影響了作者的文學觀念和寫作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講,讀者不僅在文學批評中有重要意義,對文本形成也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齊梁以來這方面的例子逐漸增多,讀者甚至影響到作家對文學道路的選擇?!赌鲜贰と螘P傳》載任昉“既以文才見知,時人云‘任筆沈詩’,昉聞甚以為病,晚節(jié)轉(zhuǎn)好著詩,欲以傾沈”(李延壽1455)。劉宋發(fā)展起來的“文筆”說,對文和筆本有所軒輊,到齊梁時期因為重視詩歌又出現(xiàn)了“詩筆”之說,任昉因讀者的“詩筆”之評,而刻意轉(zhuǎn)向詩歌寫作,可見讀者對寫作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又《梁書·王筠傳》:“(沈)約制《郊居賦》,構(gòu)思積時,猶未都畢,乃要筠示其草,筠讀至‘雌霓連蜷’,約撫掌欣抃曰:‘仆嘗恐人呼為霓?!沃痢畨嬍q星’,及‘冰懸坎而帶坻’,筠皆擊節(jié)稱贊。約曰:知音者稀,真賞殆絕,所以相要,政在此數(shù)句耳?!保ㄒλ剂?,《梁書》458)這里即體現(xiàn)了沈約對作品被準確閱讀的重視,尚未完稿就邀王筠閱讀,顯然還有通過讀者的閱讀反應以改定文本的期待。又如《南齊書》記載張融作《海賦》:“后還京師,以示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覬之曰:‘卿此賦實超玄虛,但恨不道鹽耳。’融即求筆注之曰:‘漉沙構(gòu)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怂木浜笏阋病!保ㄊ捵语@725—726)讀者反應已直接影響了文本的形成。沈約、張融等均是作者而參與到自我作品的閱讀之中,東晉孫綽、袁宏等即有相似的事跡,陶淵明說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就是對共同閱讀的描述,這種情形自齊梁以來越發(fā)普遍,作者自覺地參與到公共閱讀之中,本質(zhì)上正是對讀者反應的自覺關(guān)注。

        讀者意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進程,齊梁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中極為顯著的讀者意識,是魏晉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閱讀不斷發(fā)展的結(jié)果。魏晉之后,作為傳統(tǒng)詩學核心的“詩言志”之“志”的地位在逐漸弱化,“詩”的審美內(nèi)涵則不斷得到重視。陳國球闡釋“抒情”之義說:“當個我與外界相觸動所產(chǎn)生之經(jīng)驗,經(jīng)歷反復內(nèi)省,而賦予某種生活或者生命價值時,其感受以一定形式之媒介(例如文字、音聲、色彩、線條、姿勢)呈現(xiàn),那就是‘抒情’?!保悋?)“抒情”是以形式之美將情感呈現(xiàn)出來,陸機“詩緣情而綺靡”之說即明確地總結(jié)了這一內(nèi)涵?!熬壡椤币话阏J為是“言志”的另一種表述,“綺靡”則是對詩歌審美的定義,相對于儒家“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倫理規(guī)范,“緣情綺靡”中的詩歌審美被突顯出來,甚至可以說“綺靡”才是目的,而“緣情”則是實現(xiàn)“綺靡”的藝術(shù)手段(蔡彥峰115),因此,這一詩學中作者的主體性地位在弱化,而詩之“綺靡”,這種主要是面向閱讀的審美則不斷得到重視。所以“緣情”在字面上與“抒情言志”相近,實質(zhì)上則有根本的區(qū)別,“緣情綺靡”說的提出可以說是傳統(tǒng)抒情詩學的一個重要轉(zhuǎn)向,詩歌比較明顯地從主體的自我表現(xiàn),轉(zhuǎn)變?yōu)閷徝赖目腕w,包括原本屬于主體的情志也被客體化,閱讀和欣賞成為詩歌寫作的重要動機。

        齊梁詩歌也強調(diào)感發(fā),但有一個從詩人感發(fā)以作詩,到作詩以感發(fā)讀者的變化,也就是為情造文到為文造情的轉(zhuǎn)變。正是這種轉(zhuǎn)變,使齊梁形成趨時媚俗的詩風。鐘嶸《詩品序》云:“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故詞人作者,罔不愛好?!边@是從詩歌的主體抒發(fā)功能闡述詩歌的價值,鐘嶸接下去批評齊梁的風氣:“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于是庸音雜體,各各為容。至使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獨觀謂為警策,眾睹終淪平鈍?!保ú苄?4)這是鐘嶸對齊梁詩風的界定和批評,《詩品序》前后這兩段話的邏輯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轉(zhuǎn)折。裴子野《雕蟲論》也說:“閭閻少年,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淫文破典,斐爾為功,無被于管弦,非止于禮義。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云,其興浮,其志弱?!薄读簳づ嶙右皞鳌氛f:“子野為文典而速,不尚麗靡之詞,其制作多法古,與今文體異,當時或有詆訶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保ㄒλ剂?,《梁書》443)所謂的“法古”自然也包括對《詩經(jīng)》以來抒情言志的繼承、學習,所以裴子野批評當時的“吟詠情性”,很顯然不是傳統(tǒng)的抒情言志,而是齊梁詩歌“緣情綺靡”之義。裴子野是文學上的復古派,但是他對齊梁詩歌的批評是切中時弊的,與鐘嶸批評的一樣,他們認為齊梁詩歌最大的弊端是偏離了傳統(tǒng)詩歌主體抒發(fā)的本質(zhì),而將其作為相互炫耀、玩賞之物,是一種“物化”了的詩學觀,鐘嶸說的“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裴子野說的“淫文破典,斐爾為功”,實質(zhì)都是這個問題。

        三、“讀者身份”:讀者意識的發(fā)展與宮體詩的“新變”

        梁朝中期之后,蕭綱、蕭繹、庾信、徐陵等新一代詩人走上詩壇,蕭綱《與湘東王書》對京師文體“儒鈍”的批評,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這批新詩人強調(diào)詩歌審美功能的詩學觀。他們在沈約、謝朓等人注重閱讀效果的基礎之上,更注意到詩歌對作者的審美之用,有賦予自身“讀者身份”的自覺意識,這是讀者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齊梁詩歌從永明體到宮體的進一步“新變”與此是密切相關(guān)的。

        追求新變是齊梁文學的基本主張,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云:“習玩為理,事久則瀆,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保ㄊ捵语@908)這是齊梁人對文學的的普遍認識。齊、梁兩代雖然可以看作有同一個詩歌藝術(shù)系統(tǒng),但是南齊到梁朝前期的詩風與梁朝中后期的詩風實際上仍存在差異,“具體說就是永明體和宮體的差異”(沈玉成55),所以齊梁詩歌“新變”有一個發(fā)展的進程,永明體是對魏晉古體的新變,而宮體則是對永明體的再變?!读簳も准缥醾鳌氛f:“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保ㄒλ剂?90)永明體以聲律為新變,這一點是很明確的。而宮體的新變是什么?學界一般認為就是聲律加上艷情。(王瑤312;王運熙、楊明308)這一說法當然有道理,也是文學史的事實(田曉菲187),但還比較籠統(tǒng),還沒有準確把握梁朝中后期宮體詩“新變”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

        宮體詩之名雖然出現(xiàn)于蕭綱為東宮太子的中大通三年(531)之后,但是艷情詩風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并不斷地發(fā)展。劉師培《中古文學史》云:“宮體之名,雖始于梁,然側(cè)艷之辭,起源自昔。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白纻詞》《白銅鞮歌》,均以淫艷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蕭齊,流風益甚。其以此體施于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后有鮑照,前則惠休。特至于梁代,其體尤昌。”(97)大體梳理了宮體詩的藝術(shù)源流。宮體詩輕艷的詩風其來有自,所以“其體尤昌”可謂進一步盛行,而不能謂之“新變”。唐代劉肅《大唐新語》云:“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艷詩,境內(nèi)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保?2)《玉臺新詠》收錄了從漢至梁代與婦女有關(guān)的詩歌,所謂的“以大其體”,即張大其體,擴大這體詩歌的影響或范圍(劉躍進18),以此表明宮體詩有其淵源和傳統(tǒng)。婦女題材是自《詩經(jīng)》以來重要的詩歌題材,《玉臺新詠》之前,蕭衍就命張率“撰婦人事二千余條,勒成百卷,使工書人瑯邪王琛,吳郡范懷約、儲洵等繕寫,以給后宮”(姚思廉,《梁書》475)。二千余條“婦人事”的具體內(nèi)容不得而知,大概具有類書的性質(zhì),包括與婦女有關(guān)的典故和文學作品,很可能與《玉臺新詠》所選作品也有所交叉。從辭藻等方面來看,宮體詩并一定比晉宋風謠及鮑照、蕭衍、沈約等的艷詩更艷麗,錢志熙即指出,梁中期的宮體詩沿天監(jiān)綺艷之風而發(fā)展,但蕭綱、蕭繹、徐陵、庾信等人所作“其色艷之程度,實無增于天監(jiān)時期艷詩”(錢志熙459)。張伯偉也認為:“晉宋以來的樂府,以吳歌、西曲為代表,這些作品與宮體詩的類似,一是文字上的‘側(cè)艷之詞’,一是音樂上的‘淫艷哀音’?!保◤埐畟?19)從《玉臺新詠》到唐代李康成編《玉臺后集》,一脈相傳的兩部選集選錄西漢至唐代的艷詩,顯然已經(jīng)突破了宮體詩“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聞一多11)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種“突破”之所以會產(chǎn)生,并被后代一些學者如王闿運、劉師培、聞一多等普遍接受,包括時間斷限上明顯錯誤的“齊梁宮體”這種提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原因就在于宮體詩在聲色上與其他艷情詩并無根本的區(qū)別。

        但是細繹宮體詩,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與漢魏晉的艷情詩有顯著的不同,試舉兩首詩:

        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邊。紅簾遙不隔,輕帷半卷懸。方知纖手制,詎減縫裳妍。龍刀橫膝上,畫尺墮衣前。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纏。衣裁合歡褶,文作鴛鴦連??p用雙針縷,絮是八蠶綿。香和麗丘蜜,麝吐中臺煙。已入琉璃帳,兼雜太華氈。且共雕爐暖,非同團扇捐。更恐從軍別,空床徒自憐。(蕭綱《和徐錄事見內(nèi)人作臥具詩》)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關(guān)別有物,還是傾城人。經(jīng)共陳王戲,曾與宋家鄰。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粉光猶似面,朱色不勝唇。遙見疑花發(fā),聞香知異春。釵長逐鬟髲,襪小稱腰身。夜夜言嬌盡,日日態(tài)還新。工傾荀奉倩,能迷石季倫。上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劉緩《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詩》)

        《隋書·經(jīng)籍志》批評蕭綱的詩“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nèi)”(魏征1090)。宮體詩的確大多不脫閨闈、衽席這類題材,所舉這兩首詩就屬于此類。詩歌題材的拓展原本無可厚非,但是蕭綱等宮體詩人對婦女的體貌、神情、服飾、用具、生活細節(jié)及男女艷情等的描寫,都帶著玩賞的心態(tài)和視角,他們也描寫婦女的寂寞、愁苦、哀怨,但“純粹是用寫物來寫人,南北朝詩中描寫婦女的詩很多,但用這種手法來刻劃心理的卻不多見”(曹道衡196—197)。這正是宮體詩的新變之處,本質(zhì)上就是從玩賞者的視角,將女性及其情感物化了。

        蕭綱代表的宮體詩人在強調(diào)詩歌的審美功能時,有意識地將自我的身份讀者化,詩人不僅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也是詩歌的消費者、玩賞者,對宮體詩人而言,“玩賞者”甚至是更突出和重要的身份,體現(xiàn)了梁朝中后期讀者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錢志熙評蕭綱《美女篇》“佳麗盡關(guān)情,風流最有名”云:“此類詩并非抒情之作,而是詠物之體。宮體詩人大力發(fā)展永明以來的詠物風氣,其實是從詠物到描寫情色,使傳統(tǒng)表現(xiàn)女性主題的抒情詩詠物化,其大的背景,在于南朝詩壇的形似體物作風。這可以說是宮體詩發(fā)生的詩史邏輯?!保ㄥX志熙《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484)從藝術(shù)技巧分析宮體詩的發(fā)展,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宮體詩“抒情詠物化”,客觀上是南朝以來體物藝術(shù)的發(fā)展,主觀上則與宮體詩人的寫作角度,也就是讀者意識和玩賞者的心態(tài)、視角密切相關(guān)。蕭綱《答新渝侯和詩書》高度評價新渝侯蕭暎三首宮體詩,謂之“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跨躡曹、左,含超潘、陸”。超越曹、左、潘、陸,這在南朝是最高的評價,從蕭綱的信里,可以了解蕭暎這三首詩的其基本內(nèi)容,信中說:“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結(jié)眉表色;長門下泣,破粉成痕。復有影里細腰,令與真類;鏡中好面,還將畫等。此皆性情卓絕,新致英奇。”可見蕭暎的詩寫的也是婦女的體態(tài)、服飾、起居、神情這類內(nèi)容,蕭綱非常欣賞這種詩歌,稱之為“性情卓絕,新致英奇”,詩中女子的愁苦、哀怨等情感也是他們的欣賞對象,這就是宮體詩抒情的客體化,這段詩評體現(xiàn)了宮體詩人注重玩賞的詩歌觀念。所以蕭綱說的“性情卓絕”不是詩人主體的性情,而是指作為描寫對象的婦女的性情,能使作者和閱讀者從中獲得情感和審美的滿足,從而謂之“卓絕”。從這一點來講,宮體對永明體的進一步新變,不是在詩歌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藝術(shù)上,而可以說是讀者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即對“讀者身份”的自覺體認。

        蕭綱評《詩經(jīng)·陳風·墓門》說:“詩者,思也,辭也。發(fā)慮在心謂之思;言,見其懷抱者也。在辭為詩,在樂為歌,其本一也。故云好作歌以訊之是也。詩人先系其辭,然后播之樂曲?!碧飼苑平忉屵@段話說:“在蕭綱的定義里,一首詩也可以僅僅只是‘言辭’?!c傳統(tǒng)相比,這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這一定義的革新之處在于,不再把詩歌視為直接傳達思想感情的透明媒介,而是思維與語言的藝術(shù)。換句話說,詩歌不是情感的‘表現(xiàn)’,而是‘再現(xiàn)’?!保ㄌ飼苑?87)所謂情感的“再現(xiàn)”,也就是以情感為詩歌描寫的客體之物,這的確是對傳統(tǒng)抒情言志詩學的重要轉(zhuǎn)變。像蕭綱《和徐錄事見內(nèi)人作臥具詩》、劉緩《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詩》、庾肩吾《詠美人看畫應令詩》等,這類以艷情為唱和、酬贈、應令,在梁朝后期是非常多見的,另外還有很多“戲作”為題的,說明這種玩賞的心態(tài)、視角已成為梁朝后期一種普遍的、帶有群體性的詩歌寫作觀。宮體詩人的寫作不是源自主體抒發(fā)、表現(xiàn)的需要,而是以詩為滿足耳目感官之愉的欣賞對象,這樣他們就具有作者和讀者的雙重身份。所以對宮體詩人來說,讀者意識不僅體現(xiàn)為為讀者而作的寫作意識,更體現(xiàn)為作者賦予自身“讀者身份”的意識。

        徐陵《玉臺新詠序》將《玉臺新詠》說成由后宮佳麗編撰而成,序在描寫麗人之美后說:“真可謂傾國傾城,無對無雙者也。加以天時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瓱o怡神于暇景,惟屬意于新詩。庶得代彼皋蘇,微蠲愁疾。但往世名篇,當今巧制,分諸麟閣,散在鴻都。不藉篇章,無由披覽。于是燃脂暝寫,弄筆晨書,撰錄艷歌,凡為十卷。曾無參于雅頌,亦靡濫于風人,涇渭之間,如斯而已?!毙螂m出于虛構(gòu),但很明顯是從“后宮佳麗”這些閱讀者的角度寫的。“曾無參于雅頌,亦靡濫于風人”,這兩句是徐陵對《玉臺新詠》這類艷詩的定位,謂其性質(zhì)、功能都與雅頌之作不同,只供娛樂之用。雅頌體現(xiàn)了抒情言志的詩歌原則,因此“無參于雅頌”還有另外一層內(nèi)涵,也就是在徐陵等人的觀念里,《玉臺新詠》所選的詩歌都不一定要與詩人的情性、精神、人格等主體要素有關(guān),詩人的創(chuàng)作不在于抒情言志,而在于娛樂、玩賞?!恫奢奶霉旁娺x》云:“梁陳之弊,在舍意問辭,因辭覓態(tài)。”(陳祚明695)正揭示了梁中后期詩歌的本質(zhì),這與讀者意識是密切相關(guān)的。

        蕭綱《與當陽公大心書》謂:“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笨梢哉f是梁朝中后期,從讀者視角強調(diào)詩歌審美功能的觀念的一種宣示,他“將傳統(tǒng)詩教觀念中二而為一的‘道德’即‘文章’區(qū)分為兩個獨立的領域”(仲瑤27)。很顯然的是,蕭綱在將主體的性情、精神、人格等與文學分離后,也意味著寫作主體精神的失落,所以蕭綱等梁朝中后期詩人說的“吟詠性情”“性情卓絕”“情靈搖蕩”,其實與傳統(tǒng)抒情言志中作者主體之情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種類型化、客體化之情?!对娋晨傉摗吩u齊梁詩歌云:“詩至于齊,情性既隱,聲色大開?!保憰r雍1407)此說極恰當,詩人主體精神、情性失落,聲色成為詩歌藝術(shù)和審美的主要對象。蕭綱等宮體詩人的艷情詩寫作與傳統(tǒng)抒情詩學是很隔閡的,主體抒發(fā)、自我表現(xiàn)的缺失,使他們著力追求詩歌的審美效果,甚至自身也以玩賞者的身份出現(xiàn)于詩歌之中,這是對強調(diào)主體抒情言志的傳統(tǒng)詩學的根本轉(zhuǎn)變。個體的情性讓位于群體的審美追求,尤其像宮體詩以女性的姿態(tài)和心理為內(nèi)容,“寫法總是大同小異,即以一種相同的調(diào)子反復唱歌,把相同的主題反復展開的千篇一律的詩篇”(林田慎之助28)。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梁朝中后期的詩歌已消滅了作者的個性,接近于羅蘭巴特說的“作者已死”,而使這一時期的詩歌又比較明顯地帶有群體詩學的一種特點。作為文本的兩面,作者個性消退的另一面則是讀者意識和玩賞意識的增強,這是宮體詩的突出特點。

        檀道鸞《續(xù)晉陽秋》說東晉玄、佛入詩造成“詩騷之體盡矣”,但其實東晉不少玄、佛詩人還是明確主張言志的。如果從主體的自我抒發(fā)、自我表現(xiàn)這一點來講,“詩騷之體”真正的中斷其實源于梁朝中后期這種以玩賞者的角度而進行的寫作,而這恰恰是當時人主張的新變集中體現(xiàn)之處。《玉臺新詠》的編撰就是蕭綱、徐陵等人以他們“新變”的詩歌觀念建構(gòu)詩歌史的一種努力,從“境內(nèi)化之,浸以成俗”的狀況來看,這種詩史建構(gòu)可以說是成功的,但同時造成了一個時代詩風的轉(zhuǎn)變。

        結(jié) 語

        “讀者意識”是魏晉以來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在作者和作品作為文學批評的重心的同時,讀者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文學活動之中。從魏晉到齊梁,批評和創(chuàng)作中的讀者意識都在不斷增強。齊梁的詩歌藝術(shù)系統(tǒng)何以能有別于魏晉,自然可以作多方面的闡釋,但從詩歌觀念和寫作實踐來看,都有非常明顯的讀者視角和讀者意識。永明體的代表詩人沈約、謝朓的詩論和寫作,都注重詩歌的閱讀效果,有一種為讀者而作的觀念。梁朝后期,蕭綱等宮體詩人,更進一步強調(diào)詩歌的玩賞之用,自覺地賦予自身“讀者身份”。所以,本質(zhì)上可以說齊梁詩歌的“新變”是讀者意識發(fā)展的結(jié)果。囿于傳統(tǒng)詩歌史研究的作者主體視角,學術(shù)界對魏晉南朝文學的讀者意識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把握。但是讀者視角、讀者意識,其實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批評和寫作中的另一條發(fā)展脈絡,至齊梁時期,讀者的審美、興趣更發(fā)展成為規(guī)范文學的主流觀念,改變了傳統(tǒng)抒情言志的文學本質(zhì)觀。其代價是作者主體情志、個性及作品充實內(nèi)容的缺失,唐代人對此有清楚的認識,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興寄”和“風骨”、李白等人的復古,皆為救齊梁詩歌之弊而發(fā),唐人詩論的實質(zhì),正是主張重新將詩歌轉(zhuǎn)向作者主體,以糾正齊梁注重讀者反應而輕視創(chuàng)作主體內(nèi)在情性的詩歌觀念。從重塑創(chuàng)作主體出發(fā),糾正、變革齊梁詩歌,反過來說明了齊梁詩歌最突出的問題正在于主體精神的失落。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列舉庾信《烏夜啼》《春別詩》、盧照鄰《長安古意》、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詩,謂之為對宮體詩的一步步自贖,《春江花月夜》等詩是不是宮體詩還有爭論,但是從這些詩歌來看,都比較強調(diào)自我抒發(fā)和自我意識,尤其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聞一多最嘆賞其強烈的宇宙意識,因此聞氏所謂的“自贖”,本質(zhì)上是作者主體精神、情性在詩歌中的回歸。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齊梁詩歌尤其是宮體詩,存在讀者顯現(xiàn)而作者隱沒的問題。這是魏晉以來讀者意識不斷發(fā)展的結(jié)果,同時也為我們重新認識魏晉詩歌寫作和批評的發(fā)展,及齊梁詩歌的新變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線索。

        注釋[Notes]

        ①先秦的“作者”有群體屬性,參見錢志熙《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fā)展的一種基本規(guī)律》(17—20)、徐建委《公共性與早期文本的作者問題》(53)。至魏晉時期,隨著著作權(quán)意識的自覺、個體詩學的發(fā)展,作為個體的作者已明確成為文學批評關(guān)注的中心。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鐘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等,這些魏晉以來最重要的文學批評之作,無不圍繞著作者而展開。

        ②周憲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文學理論有一個“讀者轉(zhuǎn)向”的發(fā)展,“即從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的范式轉(zhuǎn)向讀者中心范式”。(5,11)

        ③1971年陳世驤提出“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來概括中國文學的特質(zhì),此說經(jīng)過海內(nèi)外諸多學者的進一步論述,成為關(guān)于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觀點。(李春青51)

        ④《后漢書·五行志》注引《風俗通義》說漢末“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續(xù)以挽歌。《魁櫑》,喪家之樂;挽歌,執(zhí)紼相偶和之者”。(范曄3273)《后漢書·周舉傳》記載,陽嘉六年三月上巳日,大將軍梁商大會賓客,宴于洛水,“酣飲極歡,及酒闌倡罷,繼以《薤露》之歌。坐中聞者,皆為掩涕”。(范曄2028)

        ⑤陳慶元《沈約文學批評六論》:“鐘嶸《詩品》‘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之論,本于沈約‘直舉胸情,非旁詩史’的‘易見事’說”,而“沈約提出的‘易誦讀’,以及他所贊賞的謝朓‘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一語,如果撇開聲律問題不論,那么,和鐘嶸的‘本須諷讀,不可賽礙’基本精神也相一致。”(63)

        ⑥蔡彥峰《玄學與陸機〈文賦〉“感物緣情”論》:“《文賦》中‘感物’與‘緣情’的關(guān)系是,‘感物’是‘緣情’的基礎,從這一關(guān)系來講,‘緣情’本質(zhì)上是一種藝術(shù)論,是陸機對詩歌寫作原則的看法?!保?15)

        ⑦美國學者田曉菲強調(diào)宮體詩不是蕭綱詩歌的全貌,以艷情為主的是后人對蕭綱作品的一種偏頗印象。(參見《論蕭綱與宮體詩》)這個說法當然有道理,不過她似乎沒注意到,蕭綱強調(diào)的“新變”的確最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宮體詩上。(135)

        ⑧如康僧淵《代答張君祖詩序》云:“未足盡美,亦各言其志也?!敝Ф輨t以《詠懷》《述懷》題篇,體現(xiàn)了東晉玄、佛詩人仍主張“言志”的觀念。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色八区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av影片麻豆精品传媒|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免费看|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乱码| 日本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四房播播|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色偷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日本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亚洲欧美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水蜜桃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亚洲依依成人综合在线网址| 久久伊人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女优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 综AⅤ| 国产我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综合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一个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人妻人妻少妇在线系列| 日韩人妻美乳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