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武
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一書的第四部分“補樹書屋”一輯里,有一篇《茶飯》,是說魯迅住在紹興會館時吃飯喝茶的事,一篇只有五百來字的短文,卻有約三分之二是談魯迅與《新青年》的,只有末尾三分之一略強的文字是談茶飯事的:“平常吃茶,一直不用茶壺,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杯內(nèi)放一點茶葉,泡上開水,也沒有蓋,請客吃的也只是這一種。飯托會館長班代辦,菜就叫長班的大兒子(算是聽差)隨意去做,當(dāng)然不會得好吃,客來的時候到外面叫了來,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飯館,還是李越縵等人請教過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魚,砂鍋豆腐等,我們當(dāng)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湯,拿進(jìn)來時,如不說明便不知道是廣和居所送來的,因為那盤碗實在壞得可以,價錢也便宜,只是幾吊錢吧??墒侵骺投疾辉诤酢7凑嘛埧偸切辛?,擦過了臉,又接連談他們的天,直到半夜,傭工在煤球爐上預(yù)備足了開水,便徑自睡覺去了?!?/p>
這里的客,是指金心異,即錢玄同。在《茶飯》之前的兩篇《金心異》和《新青年》中,錢玄同每次來補樹書屋,都要和魯迅喝茶長談,談久談累了,便吃飯,再談久談累了,錢玄同才離開。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及其后的許多文章,都是在這樣的閑談和錢玄同的慫恿、催促下構(gòu)思完成的。周作人在《金心異》一文中說,1917 年6 月間,張勛復(fù)辟之后,“錢玄同從八月起,開始到會館來訪問,大抵是午后四時來,吃過晚飯,談到十一二點鐘回師大寄宿舍去。查舊日記八月中九日,十七日,二十七日來了三回,九月以后每月只來一回?!痹俨殄X玄同日記,1917 和1918 年錢玄同的日記不全。僅從現(xiàn)在日記查看,1917年9 月24 日日記云:“午后五時頃訪蓬仙,就在他那里夜飯。八時頃訪豫才兄弟?!? 月30日日記云:“午后二時訪蓬仙。四時偕蓬仙同訪豫才、啟明。蓬仙先歸,我即在紹興館吃夜飯。談到十一時才回寄宿舍?!边@里的蓬仙即朱蓬仙,原名宗萊?!遏斞溉防镉兴^詳細(xì)的注釋:“名宗來,字蓬仙,浙江寧海人,留學(xué)日本時,與魯迅同聽章太炎講學(xué)。歸國后,任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教授?!?917 年10 月13 日日記云:“訪周氏兄弟,談到半夜才回寄宿舍。”再查看1919 年日記,從1 月7 日至21 日,短短十多天的時間里就訪了三次。從日記中可以看出,錢玄同有過幾次夜飯的記載,少不了都是叫廣和居的炸丸子、酸辣湯。
魯迅在補樹書屋的生活是簡樸的,飲茶吃飯都很平常,周作人文中記述得也明白,叫兩個廣和居的普通小菜,就可待客了。魯迅1912 年5 月初到北京時,吃飯都是東一頓、西一頓一個人解決的,從大飯店到小吃鋪都吃過,大飯店有北京當(dāng)時有名的“八大樓”、“八大居”等,有人曾做過統(tǒng)計,大大小小吃過的飯館,大約有60 家。周作人在“補樹書屋”的《益錩與和記》一文中說:“部里中午休息,魯迅平常就不出來,買點什么東西充饑,有時候也跑到外邊來吃,在手邊略為有錢的時候,教育部在西單牌樓迤南,不多幾步就是西單大街,吃飯很是方便,魯迅去的有兩個地方,一是益锠西餐館,一是和記牛肉鋪,益锠并沒有什么特別,只是平常的一家餐館罷了,和記在絨線胡同的拐角,也是平常的一家肉鋪,可是樓上有‘雅座’,可以吃東西。它的肉鋪門面朝著大街,但朝北的門可以出入,走上樓梯,在一間半的屋子里有兩三頂桌子,吃的都是面類,特別的清湯大塊牛肉面最好。這地方外觀不雅,一般的士大夫未必光臨,但是熟悉情形的本地人卻是知道的。魯迅往和記的次數(shù)也比益锠要多得多,每次必定拉了齊壽山同去,我想這地方大概是齊君告訴他的,我只記得有一次還拉了一個陳師曾同去,至于許壽裳似乎不曾同去過。過了十年之后,看見和記大舉的擴充,在它的東邊建造起高大的樓房來,正式開張飯館兼旅館,想見它在過去賺了不少的錢,可是改建之后生意似乎并不太好,不久旅館倒閉,連那牛肉店也關(guān)門了。魯迅傍晚回到會館,便吃那里的飯,除臨時發(fā)起喝啤酒,茵陳酒,去叫廣和居的炸丸子之外,有時在星期日叫傭工買一只雞或肘子,白煮了來喝酒,此外添菜則有現(xiàn)成的醬肘子或清醬肉,以及松花即是南方的皮蛋,大抵也是喝酒時才添的。”
周作人這里所記述的幾家飯館,在魯迅日記里也時有記錄。正如周作人所說,魯迅上班時,都在益锠西餐館或和記牛肉鋪,下班回會館,如果要喝酒了,就叫廣和居的菜,有專人送到會館。看來,如今的外賣并不新鮮,早在魯迅的時代就有了。關(guān)于去和記吃飯,魯迅日記里有相同的記載,如1918 年1 月23 日曰:“午二弟來部,并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 月1 日曰:“午二弟來部,復(fù)同齊壽山往和記飯訖閱小市。”3 月15 日曰:“午二弟至部,并邀齊壽山往和記飯?!? 月19日曰:“午二弟來部,同至和記飯,并邀齊壽山?!? 月10 日曰:“午二弟來部,同齊壽山到和記飯?!?2 月6 日曰:“午二弟至部,邀齊壽山至和記飯。”12 月28 日曰:“午二弟至部,邀齊壽山往和記飯?!?/p>
這些記錄,和周作人文中所記如出一轍。
回會館以后,魯迅不僅會叫廣和居的“外賣”,也多次去用餐。仔細(xì)數(shù)一數(shù)魯迅日記里關(guān)于去廣和居吃飯的記載,從1912 年5 月,到1919 年11 月搬到八道灣時止,居然有66次之多。
廣和居是一個什么樣的館子呢?據(jù)近代學(xué)者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一書中所記:“廣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東,歷史最悠久,蓋自道光中即有此館,專為宣(武門)南士大夫設(shè)也。其肴品有炒腰花、江豆腐、潘氏清蒸魚、四川辣魚粉皮、清蒸干貝等,最為膾炙人口。故其地雖狹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趨之若鶩焉?!标P(guān)于這部書,主要是以記載清道光、咸豐以來直到20 世紀(jì)30 年代北京掌故舊聞的筆記。作者崇彝(1884—1951 年),姓巴魯特,字泉孫,號巽庵等,六十后號裕庵,別署梅隖散人、選學(xué)齋主人等,隸屬正藍(lán)旗蒙古,清朝咸豐朝文淵閣大學(xué)士柏俊之孫。崇彝出生世家,喜愛書畫收藏及鑒賞。除《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外,還著有《選學(xué)齋集外詩》《選學(xué)齋書畫寓目筆記》《選學(xué)齋書畫寓目續(xù)編》《選學(xué)齋詩存》《漢碑雜詠》《枯楊辭》等,輯有《雅頌詩賡》。
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補樹書屋”這一輯里,最后一篇叫《星期日》,也是講魯迅的吃喝的,在記述魯迅到琉璃廠閑逛之后,說:“從廠西門往東走過去,經(jīng)過一尺大街,便是楊梅竹斜街,那里有青云閣的后門,走到樓上的茶社內(nèi)坐下,吃茶點替代午飯。那里邊靠墻一帶有高級的座位,都是躺椅,魯迅不但嫌它枕墊不潔,而且覺得那么躺著吃茶可以不必,懶洋洋的樣子也很難看,所以他總是挑選桌子坐的,靠邊固然更好,否則屋子中央的方桌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泡茶來了之后,照例擺上好些碟子來,這與南京茶館的干絲相同,是堂倌額外的收入,魯迅不吃瓜子,總適宜的吃他兩三樣蜜餞之類,末了叫包子湯面來吃,那東西很是不差,我想和東安市場的五芳齋比較,大概是有過之無不及吧?!?/p>
從這些記述里,大致知道魯迅當(dāng)年從初到北京,到搬至八道灣和周作人家合住前的日常茶飯,讀來還是有些意思的。
《魯迅日記》1927 年1 月24 日云:“廣平來并贈土鯪魚四尾,同至妙奇香夜飯,并同伏園?!倍湃沼钟洠骸皬V平來并贈土鯪魚六尾?!?/p>
魯迅是1927 年1 月16 日中午從廈門出發(fā)、取道香港于18 日到達(dá)廣州的,入住廣州的賓興旅館,當(dāng)晚就造訪了許廣平。19 日移住中山大學(xué)后,天天都和朋友吃吃喝喝,如20 日日記云:“下午廣平來訪,并邀伏園赴薈芳園夜餐。”21 日日記云:“上午廣平來邀午餐,伏園同往……下午游小北,在小北園夕餐?!?2 日日記云:“同伏園、廣平至必有春夜飯,又往陸園飲茗?!?3 日日記云:“午后梁匡平等來邀至大觀園飲茗?!边B續(xù)幾天都有吃請,可能是吃到了,或談到了土鯪魚。魯迅是紹興人,愛吃魚蝦等水產(chǎn)品,許廣平看在眼里,這才有接連兩次的贈送。
土鯪魚是鯉科鯪屬動物,通常叫鯪魚,主要產(chǎn)地分布在我國南方的珠三角地區(qū)和海南、臺灣一帶,頭短、側(cè)扁、腹部圓、尾鰭深分叉,有點像鯉魚,其生存條件中對水溫的要求非常高,喜歡在25 度至30 度的水溫中生活,高于31 度食欲減退,低于14 度就不食,低于7 度就死亡,所以珠三角以北地區(qū)無法生長。魯迅是紹興人,從北京到廈門后,當(dāng)?shù)鼐用穹Q他是北人。魯迅是第一次聽別人說他是北人,還好奇地在信中告訴了許廣平。所以魯迅在此前根本沒吃過或沒看過鯪魚也是有可能的。他到了廣州以后,朋友的接待、招飲和許廣平、孫伏園一起下館子、吃夜宵,多次吃到過鯪魚幾乎是肯定的了。許廣平關(guān)心魯迅的生活,吃喝起居在二人的通信中多有交流,還勸魯迅買過肉松吃,更是用心地織過藏青色“一件毛絨小半臂”寄給魯迅。看到魯迅喜歡吃各種做法的土鯪魚,表示幾條,當(dāng)然是人之常情了。
魯迅離開廈門并不愉快,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說到十篇文章的寫作經(jīng)過后說,“已經(jīng)是被學(xué)者們擠出集團(tuán)之后了”。好在廣州那邊有許廣平,還有好友孫伏園在等候,中山大學(xué)的教職也有了著落,加上幾天的逛街、看電影、品茗、下館子,心情大好??婶斞甘窃趺闯酝瘤N魚的呢?日記上沒有說。查《兩地書》,許廣平只在1927 年1 月5 日致魯迅的信中,提到過一次:“昨四日也玩了一天……晚上去看伏園,并帶著四條土鯪魚去請他吃,不湊巧他不在校,等了一點多鐘,也不見回來,我想這也何必呢,就帶著回家,今天要自己受用了?!?/p>
在《兩地書》中,魯迅和許廣平多次提到吃喝問題,比如1926 年9 月14 日魯迅致許廣平信中說:“我已經(jīng)不喝酒了,飯是每餐一大碗(方底的碗,等于尖底的兩碗),但因為此地的菜總是淡而無味(校內(nèi)的飯菜是不能吃的,我們合雇了一個廚子,每月工錢十元,每人飯菜錢十元,但仍然淡而無味),所以還不免吃點辣椒末,但我還想改良,逐漸停止?!?月20 日信中說:“此地的點心很好;鮮龍眼已經(jīng)吃過了,并不見佳,還是香蕉好。”9 月26日信中說:“今天晚飯是在一個小店里買了面包和罐頭牛肉吃的,明天大概仍要叫廚子包做。”9 月28 日信中說:“從前天起,開始吃散拿吐瑾,只是白糖無法辦理,這里的螞蟻可怕極了,有一種小而紅的,無處不到。我現(xiàn)在將糖放在碗里,將碗放在貯水的盤中,然而倘若偶然忘記,則頃刻之間,滿碗都是小螞蟻。點心也這樣。這里的點心很好,而我近來卻怕敢買了,買來之后,吃過幾個,其余的竟無法安放,我住在四層樓上的時候,常將一包點心和螞蟻一同拋到草地里去?!?0 月4 日信中說:“我在此常吃香蕉,柚子,都很好;至于楊桃,卻沒有見過,又不知道是甚么名字,所以也無從買起?!痹S廣平在信中也多次寫到吃吃喝喝,在9 月30 日信中說:“因今天是我一個堂兄生了孩子的滿月,在城隍廟內(nèi)的酒店請客,人很多,菜頗精致,我回來后吃廣東酒席,今天是第二次了。廣東一桌翅席,只幾樣菜,就要二十多元,外加茶水,酒之類,所以平常請七八個客,叫七八樣好菜,動不動就是四五十元?!?0 月4 日信中說:“午餐后去看李表妹及陳君……我們?nèi)嗽诒眻@飲茶吃炒粉,又吃雞,菜,共飽二頓,而所費不過三元余,從午至暮,盤桓半日始返陳宅?!?/p>
從這些于吃喝相關(guān)的書信中,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當(dāng)然,他們并不只是談吃喝,更多的是在討論時事,敘述友情,還有對北伐軍進(jìn)程的關(guān)注,對雙方所在學(xué)校教學(xué)環(huán)境和學(xué)習(xí)環(huán)境的擔(dān)憂,對學(xué)生的關(guān)心和熱愛。就算是在討論生活瑣屑的吃吃喝喝中,也不只是一味地談吃喝,都和環(huán)境和時事、人生、理想、前途相結(jié)合,甚至對于理想生活的不同觀點,還產(chǎn)生過爭論。如1926 年12 月6 日魯迅給許廣平的信中說:“其實我這半年來并不發(fā)生什么‘奇異感想’,不過‘我不太將人當(dāng)作犧牲么’這一種思想——這是我向來常常想到的思想——卻還有時起來,一起來,便沉悶下去,就是所謂‘靜下去’,而間或形于詞色?!痹S廣平收到信后,在12 月12 日信中,專門就‘犧牲’論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其實在人間本無所謂犧牲,譬如吾人為社會做事,是大家認(rèn)為至當(dāng)?shù)牧?。于是有公義而貶抑私情者,從私情上說,固亦可謂之犧牲,而人們并不介意,仍趨公義者,即由認(rèn)公義為比較的應(yīng)為,急為而已。這所謂應(yīng),所謂急,雖亦隨時代環(huán)境而異,但經(jīng)我決擇,認(rèn)為滿意而舍此無他道,即亦可為,天下事不能具備于一身,于是有取舍,既有所取,也就不能偏重所舍的一部分,說是犧牲了?!边@一來一往本以為是很精彩的了,但是魯迅在12 月16 日的回復(fù)中,卻更有精論:“犧牲論究竟是誰的‘不通’而該打手心,還是一個疑問。人們有自志取舍,和牛羊不同,仆雖不敏,是知道的。然則這‘自志’又豈出于本來,還不是很受一時代的學(xué)術(shù)和別人的言動的影響的么?”
話題扯遠(yuǎn)了,還是來說土鯪魚。
如前所述,魯迅是愛吃魚的,和許廣平定居上海后,一開始,家里都是在外包餐。從上海魯迅紀(jì)念館所藏的《魯迅家用菜譜》上看,從1927 年11 月至1928 年6 月半年多時間,中午和晚上的菜,一般都是三四個,幾乎每天都有魚,僅從1927 年11 月14 日到30 日的半個多月看,就吃了20 次魚或魚類食品,具體是:14 日上午蒸沙魚,15 日上午紅燒鱖魚,16 日上午魚,下午蒸魚片,17 日上午蒸魚,19日上午魚,下午炒魚片,20 日上午蒸魚餅,下午魚圓煮黃芽菜,21 日上午田竹油豆腐燉魚,下午咸魚干燉肉,22 日上午紅燒鱖魚,23日下午煎魚,24 日上午豆腐燉魚,下午蘿卜燒魚松,25 日上午雪里蕻燉魚,26 日上午魚,下午油豆腐釀魚,27 日下午煎蛋角里有魚餅、肉莢蝦米等,28 日上午蒸沙魚,29 日油豆腐燉魚,30 上午釀豆腐(魚餅),在這17 天中,除18 日沒有吃魚外,其他天天都有魚或魚制品,其中還有三次吃蝦,可見魯迅和許廣平及在其搭伙的周建人一家都是愛吃魚蝦的。
魯迅初到廣州時接受許廣平兩次所贈的十條土鯪魚,這個數(shù)量應(yīng)該不算少。土鯪魚體重一般都在一斤左右,最大能長到七八斤,生長期主要是在4 月至9 月。魯迅到廣州時是1 月下旬,此時的土鯪魚應(yīng)該是成熟的土鯪魚,就按一般論,十條魚也有十斤左右了。這里所指的是鮮土鯪魚。許廣平的所贈,也有可能是腌制的土鯪魚,或腌制后曬成的魚干。腌制的鯪魚干,一直都是嶺南一帶的特產(chǎn),不少江邊漁村人家的門口,都會掛上一串串的腌魚干。無論是新鮮的土鯪魚,還是腌制的魚干,魯迅對土鯪魚是怎么處理的呢?雖然沒有明說,我想不外乎是清蒸、紅燒和燉湯三種。清蒸中,有一種豆豉蒸鯪魚,所用豆豉來自陽江,考究而奇妙;咸鮮魚燉出的湯,湯白如奶,更是鮮甜無比,口感不是一般的好。魯迅當(dāng)年在廣州時的小吃,還有一種以土鯪魚為主要材料的上湯魚面,就是將新鮮的土鯪魚打成魚膠,用雞蛋清拌勻后,撻透,蒸熟,再切成面條狀,澆上上湯,口感特別清甜。據(jù)魯迅日記記載,他到廣州后所吃過的館子,共有二十五家之多,北園、必有春、薈芳園、大觀園、妙奇香利記、陸園茶室去的較多,所去最多的館子是陸園茶室,一共去了七次之多,而北園的上湯魚面又最有名,想來沒有少吃。加上身邊的許廣平的介紹,魯迅對于土鯪魚自然就情有獨鐘了。魯迅是有大胸懷、大格局的藝術(shù)大師,他不會把草木魚蟲專門當(dāng)作文章的題材來做的,所以在魯迅的文章和書信中,找不到關(guān)于土鯪魚的做法、口感等文字,也符合他的個性風(fēng)格。
當(dāng)然,也許有人認(rèn)為魯迅會把土鯪魚轉(zhuǎn)手贈送給別人。但是,以魯迅和許廣平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轉(zhuǎn)送別人幾乎不可能,請飯店代為加工倒是可以有的。
總之,這十條土鯪魚究竟怎么吃的,是紅燒、清蒸、燉湯,還是做成了上湯魚面,都是猜測了。
1933 年,魯迅在《申報》“自由談”欄目以各種筆名發(fā)表幾十篇文章,后來結(jié)集為《準(zhǔn)風(fēng)月談》,其中有一篇署名豐之余的《喝茶》,開頭就說:“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地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這段看似平常的文字,卻能想象得出魯迅先生用棉襖包茶壺的神情來,以及沒有喝出好感覺來的失望之態(tài)。好在醒悟得快,接著寫道:“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時候的,當(dāng)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碗,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地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边@里“拉”一碗,很是形象——這么隨意而粗枝大葉地對待好茶,它所貢獻(xiàn)的味道,當(dāng)然也是隨意的了。于是魯迅繼續(xù)感嘆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得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特別的感覺。有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如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北緛硎钦労炔柩攀潞托蓍e怡情的,結(jié)果,魯迅筆鋒一轉(zhuǎn),又回到了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來,抒發(fā)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以及騷人墨客之于“秋思”無病呻吟的反感。才有文章最后的結(jié)語:“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陪伴魯迅一生的,除了書,酒茶煙也是魯迅喜愛飲用的。特別是茶,和煙一樣,是魯迅一生不離手的兩樣“寶”。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里,有幾篇關(guān)于茶的記述,如《茶水》《吃茶》《茶飯》等,在《茶水》一篇里,就是記述魯迅小時候家里吃茶用水的事:“一面起早煮飯,一面也在燒水泡茶,所以在吃早飯之前就隨便有茶水可吃,但是往安橋頭魯家去作客,就大不方便,因為那里早晨沒有茶吃,大概是要煮了飯之后再來燒水的?!边@是講自家的舊例和外婆家的區(qū)別。而在自己家里,茶是這樣存放和這樣喝的:“大茶幾上放著一把大錫壺,棉套之外再加草囤,保護(hù)它的溫度,早晚三次倒?jié)M了,另外沖一悶碗濃茶汁,自由的配合了來吃。夏天則又用大缽頭滿沖了青蒿或金銀花湯,等涼了用碗舀,要吃多少是多少?!鼻噍锘蚪疸y花都是消夏的良品,長期飲用,還能抵抗疾病。用現(xiàn)在的現(xiàn)成話說,就是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的藥飲。至于燒茶的水,“則用的是天落水,經(jīng)常在一兩只七石缸里儲蓄著,塵土倒不要緊,反正用明礬治過,但蚊子的幼蟲(俗名水蛆)卻是不免繁殖起來,雖然上面照例有兩片半圓的木板蓋著。話雖如此,茶水里邊也永看不見有煮熟了的水蛆,這理由想起來也很簡單,大抵打開板蓋,把‘水竹管’(用毛竹一節(jié)削去大部分外皮,斜刺的裝一個柄,高可五寸,口徑二寸余的舀水竹簡)放進(jìn)水里去的時候,嗗咚一下那些水蛆都已亂翻跟斗的逃開了,要想舀它也不容易?!敝茏魅说拿枋鑫沂窍嘈诺摹倚r在外婆家,看到外婆往水缸里挑水,水滿后,也要用明礬打,那水缸底部,便會有一層淺灰色的泥垢。那么魯迅家平常家用的是什么茶葉呢?“向來習(xí)慣只吃綠茶,請客時當(dāng)然也用龍井之類,平時只是吃的一種本山茶,多出于平水一帶,由山里人自做,直接買賣,不是去問茶店買來的。紹興越里的茶店都是徽州人開的,所賣大概都是徽杭的出品,店伙對客人說紹興話,但他們自己說話便全用鄉(xiāng)談,別人一句都聽不懂了?!?/p>
周作人的另一篇《吃茶》,是講魯迅在日本留學(xué)時的茶事,文中先把老家的習(xí)慣再說一遍:“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間一把大錫壺,滿裝開水,另外一只茶缸,泡上濃茶汁,隨時可以倒取,摻和了喝,從早到晚沒有缺乏?!比毡镜那樾?,又是別樣的了,周作人如是道:“日本也喝清茶,但與西洋相仿,大抵在吃飯時用,或者有客到來,臨時泡茶,沒有整天預(yù)備著的?!钡囚斞覆桓募亦l(xiāng)的習(xí)慣,“用的是舊方法,隨時要喝茶,要用開水,所以在他的房間里與別人不同,就是在三伏天,也還要火爐,這是一個炭缽,外有方形木匣,灰中放著鐵的三腳架,以便安放開水壺。茶壺照例只是所謂‘急須’,與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泡一壺只可供給兩三個人各一杯罷了,因此屢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須換新茶葉。這里用得著別一只陶缸,那原來是倒茶腳用的,舊茶葉也就放在這里邊,普通頓底飯碗大的容器內(nèi)每天總是滿滿的一缸,有客人來的時候,還要臨時去倒掉一次才行。所用的茶葉大抵是中等的綠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間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幾種,平常總是買的‘二十目’,兩角錢有四兩吧,經(jīng)他這吃法也就只夠一星期而已。買‘二十目’的茶葉,這在那時留學(xué)生中間,大概知道的人也是很少的。”魯迅回國后,先在浙江、江蘇一帶做事,后隨教育部到北京,開始住在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里,周作人在《茶飯》一文中,說到魯迅的吃茶,是“一直不用茶壺,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杯內(nèi)放一點茶葉,泡上開水,也沒有蓋,請客吃的也只是這一種”。也會去茶館喝茶,那便是青云閣。青云閣在琉璃廠,魯迅大都在星期天才去,喝茶上多種小碟子,就以茶點當(dāng)午飯了。
魯迅到了上海以后,日記里經(jīng)常有買茶葉的記錄,本文開頭即是一例。當(dāng)然,魯迅也會去茶館,最典型的一次是在1934 年2 月12 日,魯迅的當(dāng)天日記云:“下午同亞丹往ABC 茶店吃茶?!薄皝喌ぁ奔床芫溉A。魯迅和曹靖華是在1929 年11 月開始通訊聯(lián)系的,并約曹靖華翻譯蘇聯(lián)作家綏拉菲摩維支的長篇小說《鐵流》,后來這部作品也是由魯迅主持的三閑書屋出版,還專門寫了“編校后記”。魯迅和茅盾、胡風(fēng)在ABC 也吃過茶,和這二公一起,大約是討論“左聯(lián)”的事也未可知。至于在家里,魯迅一直都是喝茶的,蕭紅在回憶魯迅的文章里多有提及。在內(nèi)山完造的書店里,無論是在談工作,還是閑聊時,也一直離不開茶。魯迅和內(nèi)山完造及不少書店職員相處都很好,有的成朋友,除贈以字畫外,也會互贈禮品。書店店員兒島亨還在書店關(guān)門后,煎茶和魯迅同飲。1934 年9 月2 日,內(nèi)山完造在去日本省親時,魯迅還給他送了四樣禮,有肉松、火腿、鹽魚、茶葉四種。
和許多愛喝茶的人一樣,茶伴隨了魯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