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琨若魚
我從事招生類的面試官工作時,若陳述人說自己喜歡讀書,一般會跟進追問:“最近看什么書?”有鑒于升學壓力,把《哈利·波特》里的片段看了七八遍的,有看《紅樓夢》《故事會》的。不論看什么,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嚼勁,逼急了——“教科書也算是書吧”。
“最近看什么書?”,還是很難回答的。身邊書籍、雜志隨手可得,看得雜,看進去后經(jīng)過消化,就是自己的了。專業(yè)書?引不起共鳴;經(jīng)典名著?讀得太晚了,容易暴露什么;為避免面試冷場或者沒有證據(jù)的陳述,總得回答。脫口可出的是日??吹摹吨芸?,一本文字容量至少5萬字有吧;但是,這算不算看書呢?
學校圖書館每年年終把過時期刊捆扎好,有需要的老師可以自取,節(jié)省了學校處理的工作量?!斑^期”是指封面日期的時效,在上海街頭書報亭缺乏的環(huán)境下,這些雜志早被特定讀者覬覦著。吳老師每年等到這個時間來搶《周刊》,他家每年都訂了該雜志,但看到打包整齊的一捆,吳老師仍忍不住收藏一份?!爸厮懒?!”他老婆曾經(jīng)抱怨,他倆騎共享單車搬了幾捆雜志回家。
雜志就是雜的日志。上海之前因疫情導致大伙兒“原地不動”兩個月,本地周刊曾用三期容量翔實記錄了發(fā)生的故事,為便于后人查閱檔案。畢竟,雖親身經(jīng)歷,但難保幾年、幾十年后你還記得那些細節(jié),而記者們采寫的故事,卻一直保留在雜志中了。
吳老師在講氣候的邏輯問題時,用了在《周刊》上看到的一個例子,“為減緩全球變暖,建議大家多吃雞肉少吃牛肉”,果然在學生面前炫技一把。被化學老師聽到后,又用到“甲烷”這節(jié)課中。書好比一家專賣店,只一個品種;而雜志好比超市,每個商品都認真看一遍,不比看一本書花的時間少,缺點在于雜,要有尋寶的眼光,心儀的素材最好做讀書筆記,避免似曾見過又無從引用的窘境。
一本雜志從新聞角度看,似乎周期短,生命力不強;但它的日期正是歷史的分分秒秒,張愛玲舉著以金日成去世為頭版的報紙拍照,以證明她當年的模樣,雜志以不可再生的內(nèi)容,意味著它的唯一。
那,看雜志到底算不算讀書呢?這個問題,如我看見女兒用點讀筆而不用英漢詞典查單詞一樣困擾。翻閱厚厚的英漢辭典,是學習破萬卷的證據(jù),點讀筆是信息技術(shù)時代學習模式。一個資深的中學語文老師定義說:“只要讀文字,就是看書。”她從包里拿出一本袖珍版的《山海經(jīng)》送給我,“不管什么,讀就好了”。如此,每年讀雜志、報紙、專業(yè)書、文學書的總量,怕不止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