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孫雪梅,劉靜,劉煒,呂菲,劉月平
2020年全球食管癌新發(fā)病例約60.4萬,年發(fā)病率為6.3/105,占全部惡性腫瘤的3.1%;食管癌導致的死亡病例約54.4萬,年死亡率為5.6/105,占全部惡性腫瘤的5.5%[1]。鱗狀細胞癌是食管癌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盡管其5年生存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縱觀全球,5年生存率仍維持在10%~30%的較低水平[2]。尋找食管癌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對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上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放化療、靶向治療以及PD-1/PD-L1免疫治療等,但效果有限,患者會出現(xiàn)腫瘤耐藥和不良反應,因此,為了克服腫瘤耐藥和不良反應,提高不同檢查點抑制劑協(xié)同用藥的抗腫瘤效果,開發(fā)新的免疫治療靶點迫在眉睫。纖維蛋白原樣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屬于纖維蛋白原家族,其主要由肝細胞分泌,并參與其有絲分裂和代謝功能[3]。相關研究表明,F(xiàn)GL1是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的T細胞抑制功能的主要配體,F(xiàn)GL1與LAG-3具有特異性的高親和力相互作用,阻斷LAG-3/FGL1相互作用可以增強抗腫瘤作用[4]。FGL1作為一個新的免疫檢查點靶點顯示出顯著優(yōu)勢,靶向FGL1是臨床試驗中一種新的免疫檢查點阻斷策略[3]。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TILs的存在也是決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腫瘤效果的重要因素。當機體存在大量的TILs時,表明機體發(fā)揮了抗腫瘤的免疫反應,患者通常具有較好的預后[5]。目前有關FGL1和TIL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尚未見報道。鑒于FGL1可作為一個新的免疫檢查點且與不良預后相關[6],因此,本研究分析了FGL1在ESCC中的表達、TILs的分布情況及其相關性,同時進行預后分析,為預測食管癌的預后和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
篩選2019—2020年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經(jīng)手術切除后病理診斷準確且術前未行新輔助治療的食管鱗狀細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手術患者120例,所有切片均由兩位高年資病理醫(yī)師根據(jù)第五版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分類標準進行復閱,確定診斷無誤。按照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國際抗癌聯(lián)盟(Union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Cancer,UICC)聯(lián)合發(fā)表的第8版臨床分期進行分期。本研究經(jīng)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患者均同意手術樣本使用且簽訂書面同意書。120例ESCC患者均經(jīng)電話隨訪或來院復查,隨訪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
兔抗人FGL1單克隆抗體購自Abcam公司(上海,EPR24018-27);RM2135石蠟切片機購自德國Leica公司;全自動免疫組織化學機購自瑞士Roche公司。
所有標本均經(jīng)3.7%甲醛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透明、石蠟包埋;將蠟塊固定于切片機上,切成4 μm厚的薄片,45℃水中展片、貼片,56℃恒溫箱中烤片,常規(guī)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采用EnVision兩步法染色,DAΒ顯色,蘇木精對比染色。石蠟切片脫蠟、水化、自來水沖洗,抗原修復,切片陽性對照為人正常肝組織,陽性標準為細胞質著色。
顯微鏡下觀察FGL1定位于細胞質,腫瘤細胞≥1%的細胞質染色即為FGL1陽性,反之則為陰性。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包括腫瘤內浸潤淋巴細胞(intratumor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iTILs)和腫瘤間質浸潤淋巴細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s),其評估根據(jù)浸潤程度分為低度(TILs≤10%)和高度(TILs>10%)。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Spearman相關性分析FGL1的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歸評估總生存率和預后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0例ESCC患者的臨床資料,見表1。在ESCC組織中,F(xiàn)GL1的陽性表達率為18.3%(22/120),主要定位于細胞質,見圖1。FGL1的表達與TNM分期、淋巴結有無轉移呈正相關,而與TILs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圖1 食管鱗狀細胞癌中FGL1的表達(EnVision,×200)Figure 1 Expression of FGL1 in ESCC(EnVision,×200)
表1 120例食管鱗狀細胞癌中FGL1的表達及與臨床病理學特征的關系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FGL1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120 cases of ESCC
在120例ESCC患者中,低度iTILs 73例(60.8%),高度iTILs 47例(39.2%);低度sTILs 82例(68.3%),高度sTILs 38例(31.7%)。iTILs分布與腫瘤分化程度呈正相關,與FGL1的表達和TNM分期呈負相關;sTILs分布與腫瘤部位呈正相關,與FGL1的表達和TNM分期呈負相關,見表2。
表2 120例食管鱗狀細胞癌中TILs狀態(tài)與臨床病理學特征的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IL statu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120 cases of ESCC
120例ESCC患者從確診時開始計算生存時間,截至2021年12月,隨訪時間12~36個月,平均24個月。隨訪期內死亡13例(10.8%)。Kaplan-Meier生存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生存時間與腫瘤直徑、TNM分期、淋巴結有無轉移、FGL1的表達、iTILs、sTILs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A。多因素Cox回歸結果顯示:患者生存時間與TNM分期、FGL1的表達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Β。
圖2 患者生存時間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vival time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ESCC較常發(fā)生于50歲以上的男性,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相對常見,其特點是死亡率高,預后差。目前食管癌多采取聯(lián)合治療,包括術前放療和手術切除,或聯(lián)合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7],但ESCC總體預后非常差。最近一項研究報道ESCC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22.2%和19.0%[8]。因此,尋找一種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迫在眉睫,這對于未來食管癌的治療也有重要意義。
FGL1屬于纖維蛋白原家族,與纖維蛋白原β亞基和γ亞基的羧基末端具有高氨基酸同源性,正常生理條件下,F(xiàn)GL1蛋白主要由肝細胞分泌,并參與其有絲分裂和代謝功能[9-10]。2019年,耶魯大學陳列平教授團隊在Cell上發(fā)表了研究論文,證明了FGL1是LAG-3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性配體,并揭示了該LAG-3-FGL1通路在腫瘤免疫中的作用[4]。自陳列平教授1999年發(fā)現(xiàn)PD-L1以來已過去20多年[11]。PD-1及其配體PD-L1的出現(xiàn)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熱點,也是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研究的熱點。FGL1/LAG-3作為一條新的腫瘤免疫逃逸通路,可能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它可能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有研究表明,F(xiàn)GL1在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結直腸癌、乳腺癌和腦瘤中表達上調,但在胰腺癌、肝癌和頭頸癌中表達下調[3]。有研究表明,F(xiàn)GL1在腫瘤細胞中高表達,較高的血漿FGL1水平與癌癥患者對免疫治療的耐藥性和不良預后相關[12]。臨床前動物實驗證明,阻斷FGL1的單克隆抗體以類似于抗LAG-3的方式刺激T細胞免疫。作為新發(fā)現(xiàn)的LAG3高親和力配體,F(xiàn)GL1有可能以不同于MHCⅡ的作用方式與LAG3結合重新啟動“免疫剎車”[13]。此外,血漿中FGL1分泌水平是一個潛在的生物標志物,可用于識別不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患者[14]。本研究結果顯示,F(xiàn)GL1的陽性率為18.3%,F(xiàn)GL1的表達與TNM分期、淋巴結有無轉移和TILs有關。前述的研究已表明,F(xiàn)GL1在腫瘤細胞中高表達,它可能是一個預后不良的生物標志物,本研究120例ESCC患者中,F(xiàn)GL1表達更趨向于臨床分期較晚、淋巴結陽性的患者中,提示這些患者的預后不良。
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除了PD-L1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外,TILs的存在也是決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腫瘤效果的重要因素[15]。研究表明腫瘤中高度淋巴細胞浸潤與良好的預后相關,TILs也成為了一個有價值的預后指標[16]。在FGL1高表達的患者中,TILs,包括iTILs和sTILs的分布范圍相對較局限,iTILs分布與FGL1的表達、腫瘤分化程度和臨床分期有關;sTILs分布與FGL1的表達、腫瘤部位和臨床分期有關。這些研究可能提示,F(xiàn)GL1和TILs聯(lián)合評估可作為ESCC預測預后的生物標志物,也為將來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本研究生存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臨床分期、淋巴結狀況、FGL1的表達、TILs的分布均與患者的預后有關,而且FGL1的表達、TILs的分布和臨床分期是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這也證實了我們前述的推論。
總之,免疫系統(tǒng)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是復雜而動態(tài)的,特別是免疫微環(huán)境中的成分相互制約。因此,充分認識腫瘤的免疫治療機制,是腫瘤治療的新方向。在本研究中,F(xiàn)GL1的表達與ESCC的不良預后相關,可能成為ESCC的預后生物標志物。FGL1和TILs聯(lián)合評估可更好地預測ESCC的預后,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對研究下一代癌癥免疫療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