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庭“擁有”鋼琴,但并不“享有”鋼琴。他們的鋼琴是家具、是展示品,卻不是家中的音樂,更不是生活。
不少富人“擁有”名畫,但并不“享有”名畫。他們的名畫是上流社會的會員證、是金錢比賽的獎杯,卻不是藝術(shù)。
“擁有”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占有,并不是“享有”。那有沒有倒過來的例子呢?有。
我們“享有”空氣,但無法“擁有”空氣。我們“享有”陽光,但無法“擁有”太陽。
我們有時以為陽光、空氣、水、能源等都歸人類所有。于是,一些人胡亂揮霍,對資源無度開發(fā)、破壞自然環(huán)境,遭到“報復”時才覺醒,原來這些對生命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并不是我們的,只是讓我們“享有”而已。
我們“享有”友情、親情,但沒辦法“擁有”哪個友人、哪個親人。我們也“享有”愛情,但沒辦法真正“擁有”愛人……
那就“享有”吧,“享有”比“擁有”更有意義、更來得真實。懂得“享有”,才能真正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