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人
10月4日,重陽節(jié)。
九九重陽,久久長長,又是老人節(jié)。在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十四五”時期將突破3個億,如今,全國人均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40歲左右增至78.3歲。唐代王昌齡,只活了59歲,可在重陽這天登高寫下“茱萸插鬢花宜壽”的詩句,希望把茱萸插在老人的鬢角,祈愿他們長壽。這位著名詩人離開我們已經1265年,新時代歲月靜好,高壽不是神話。
人老病多,像車,老了故障多,像樹,老了枯枝多。有了病,安下神來養(yǎng)病??箲?zhàn)老兵的家里,常見滿抽屜的藥,用藥分餐、分時段。吉星,離休前任沈陽軍區(qū)空軍參謀長,曾是新四軍的醫(yī)務所長,見到他時,腰間系著一根帶,上面掛個小瓶,裝著救心丸。上海的施平,我在華東醫(yī)院干部病房采訪他,紅馬甲,紅帽子,臉色紅潤,坐著輪椅,護工阿姨推出去,又推進來,老人神情安定。房間里,擺了他喜歡看的書,午休起來,常會看看書,養(yǎng)病似療養(yǎng)。施平是辛亥革命那年生的,可能是目前最長壽的新四軍老人:112歲。
網絡時代,養(yǎng)生寶典鋪天蓋地:這能吃,那不能吃。本來,人生下來就會吃,現在反而搞得不會吃了。“老了吃素”,不少“寶典”這樣建議。有個抗戰(zhàn)老兵96歲,老伴說,他每天至少兩個雞蛋,不能少了肉。我尋訪過幾十個百歲老兵,不少人喜歡吃紅燒肉,我就請教過南京農業(yè)大學教授杜文興,他是這樣回答的:一、動物性食物含有植物性食品所不具備的營養(yǎng)元素,比如有豐富的影響味覺的氨基酸、脂肪酸;而且動物性營養(yǎng)元素更容易被人的器官消化、吸收,因為自然界的生物遺傳分類上,動物幾乎與人類同源,適量進補動物食品有利于延緩器官衰竭。二、植物性食物,同樣含有動物性食物不具備的物質,比如粗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雖然人體不能利用粗纖維,并有礙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但粗纖維能夠刺激消化器官,延緩其他營養(yǎng)物質通過消化道的時間,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充分消化吸收。三、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喜歡吃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愛好,生來就養(yǎng)成的,食物合理搭配,天天享受美食,人就健康。南昌101歲新四軍老兵陳日梅,因摔跤住進醫(yī)院重癥病房,看到像手臂粗的針筒老往老人細手上打,擔憂過度治療,懂醫(yī)的兒媳和家人商量帶老人回家,藥療、食療相結合,老人康復了。
生活里,常有人說,“氣死我了”“我是窮開心”。老生氣,真會把人氣死的。我也沒聽到過富開心,富了或許分配不均反倒弄得一地雞毛。鎮(zhèn)江101歲抗戰(zhàn)老兵張舒南,當年因身體原因復員回來,一個月只拿2000多元養(yǎng)老金。她笑著說:“錢夠了,我的戰(zhàn)友早犧牲了?!边@叫心滿知足。人的心,拳頭大小,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發(fā)揮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故稱之“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態(tài)好,心地敞亮,不忘人恩,不念人過,活著,活的就是精氣神。態(tài)這個字,上下結構,心上面是個太,太的本義是大而又大。心態(tài)好,格局就大,內心包袱就少。長壽的人,不同的是名字,相同的是心寬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