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宇明
人們說話、做事,大概沒有一個人愿意被別人說成是“對牛彈琴”,因為其明顯帶貶義。據(jù)有心人考證,這個成語最早來自東漢官員牟融的《理惑論》,該文有如下記述:“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這則典故非常通俗,無須翻譯。后人將其比喻為說話不看對象,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講內(nèi)行話。有時也用來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別人的真實意思。
我們不該對牛彈琴的時候自然也有,比如你天天向著一顆石頭念自己的小說,這顆石頭也永遠變不成你的粉絲;你日日朝著河水唱情歌,流水也不可能變成你的親密愛人。原因很簡單:這些事物沒有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生命,聽不懂道理,也沒有情感;但面對有生命的人或者事物,你是不是愿意對牛彈琴,有時結(jié)果還真不一樣。
西晉周處年輕時是鄉(xiāng)里一霸,他兇狠蠻橫、意氣用事,人們將他與河里的蛟龍、山里的老虎并稱為“三橫”。某次,有人故意引誘周處去斬蛟殺虎,希望借這些兇猛動物的力量除去一害。沒想到周處殺死了老虎,只是斬蛟遇到了麻煩,蛟龍將他纏著,有時潛入水中,有時浮出水面,連續(xù)三天三夜。鄉(xiāng)親們認為周處死了,拍手稱快。周處斬蛟歸來,有人告知此事,勸說其改過自新,周處果然懸崖勒馬,后來官至御史中丞,被時人視為“忠臣孝子”的典范。大家想想看,如果沒有好心人“對牛彈琴”,為周處指點迷津,他能那么快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嗎?
某地有位女演員戲演得非常棒,藝術(shù)成就達到了常人難及的高度,年紀(jì)輕輕便是一個劇團的團長,但此君生于民國時代,家境極其貧寒,沒念過書,很長一段時間根本不認識多少字。人到中年因病癱瘓,戲無法演下去了,她苦悶至極,覺得生不如死,為了幫她散心,作為“書生”的丈夫決定教她寫作,先從學(xué)字開始,既而再引導(dǎo)其一步步抵達創(chuàng)作之境,沒想到她越寫越好,一二十年時間,發(fā)表、出版了數(shù)百萬字文學(xué)著作。這位演員的丈夫最初教毫無文學(xué)基礎(chǔ)的妻子寫作,也多少有些“對牛彈琴”的成分,然而,女演員后來在文學(xué)上的作為足以證明其丈夫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個人要成為敢于對牛彈琴的勇士非常不容易。其一,他得有前瞻的眼光。如果彈了琴之后,牛永遠只是“伏食如故”,沒有任何改變,任何彈琴的人都會選擇走開。喜歡對牛彈琴的人之所以繼續(xù)自己的工作,是因為他們相信“?!爆F(xiàn)在的聽不懂琴聲只是暫時的,盯住一個方向努力,久久為功,事情便可能有改觀的時候。其二,他要具備堅強的毅力。與聽得懂琴聲的對象“對話”,你不必花費多少功夫。同聽不太懂琴聲的“牛”打交道,我們就得有足夠的耐心,比如要觀察其表情,研究其心理,根據(jù)實際不斷調(diào)整策略,使其樂于繼續(xù)傾聽“琴聲”。沒有足夠的堅韌,你的彈琴之事很可能半途而廢。其三,他必須悅納可能的失敗。給聽得懂琴的對象彈琴,一般都會得到回應(yīng),這種回應(yīng)標(biāo)志著成功。對牛彈琴呢,有的“?!币苍S日后確實懂得了“互動”,有的“牛”則可能永遠像一粒土坷垃。只有具備足夠的平常心,早早做好接納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準(zhǔn)備,我們才不會后悔這一場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與精力的冒險。
國外有人研究:奶牛產(chǎn)奶時,如果持續(xù)不斷地播放音樂,產(chǎn)量將會明顯提高。此事告訴我們:牛其實也有可能聽得懂琴聲,我們認為對牛彈琴徒然,只是因為有些牛不善于表達,或者表達了,我們聽不懂而已。牛尚如此,何況比牛不知聰明多少倍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