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蕊 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大足石刻位于中國重慶,雕塑精美,種類豐富,它汲取了中國佛、道、儒三教造像藝術的精髓,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不朽的杰作。然而,大足石刻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卻在與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對比下顯得知名度較低,存在感不強。大足石刻以其厚重的歷史人文積淀與藝術審美價值,為大足文創(chuàng)產品的構建與衍生設計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支撐。筆者嘗試對石刻《六道輪回圖》中的經典圖案元素進行提煉與梳理,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現(xiàn)代首飾設計之中,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具有大足石刻精神文化特質的首飾,從而進行有效的形象宣傳,提高其大眾知名度,把大足石刻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推廣出去。
大足石刻包括石窟75處,造像50000多尊,《六道輪回圖》坐落于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的第三號龕,龕高780cm、寬480cm、深360cm,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龕中刻的是轉輪王懷中緊抱一個直徑為270cm的圓形巨輪,巨輪的造型設計表現(xiàn)了一切生命的輪回像車輪轉動一樣永不停歇。
有關大足石刻《六道輪回圖》視覺元素的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形式與色彩。
1.形式
大足石刻《六道輪回圖》的形式以圓形元素為主導,主體畫面為巨型圓形轉輪,轉輪分為四層,每一層都是重復的圓形元素,在分割開圓盤的六道毫光上也有許多排列有序的圓形元素,這些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圓形元素,形成了一個較為完美、對稱、和諧的畫面,規(guī)整排列的圓形元素也給人一種嚴謹、整齊、精密的觀感。
而大量使用圓形元素的原因也是有理可循的,在一切形式中,圓是最和諧、最完美的形式,以“圓”為美是人的一大審美法則①馬建勛:《圓點哲學》,《人文雜志》1996年第1期,第20-25頁。。在佛教文化中,“圓”有著極致和莊嚴的含義,象征著人類生命意義的圓滿無缺。在僧徒的修煉中,也以功德的圓滿作為最高境界②蔣建梅:《和諧的生命之美》,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即“圓寂”。佛教中對“圓”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此,除了在造像中對“圓”的廣泛運用外,其他的物件也多取相圓形,修行的隨身法具是圓形的佛珠,佛像身后的背光以圓光為主,法身塔將塔身建成圓形,佛壇也有圓形的圓壇,諸如此類,“圓”是佛教中廣泛運用的元素,是重要的符號象征。圓形元素所代表的精神內涵與形式意義十分重要,將此種構成運用到石刻《六道輪回圖》中也承載著重要的符號文化意義。
除了大量的圓形元素以外,石刻《六道輪回圖》的構成形式還有分割開圓形的六道毫光,它們從中央修行者的心際發(fā)散,即從圓心向外發(fā)散,打破了圓形拘謹甚至有些死板的構圖,讓整個畫面鮮活起來,圓形和方形、曲線和直線,這些元素產生了強烈的畫面對比,使石刻《六道輪回圖》的構成在對立的形式中達到一種畫面的和諧與統(tǒng)一,形成了別樣的形式之美。
2.色彩
由于長時間的風吹雨淋以及保護不當,石刻的彩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風化毀壞,出現(xiàn)了變色、脫色等情況,影響了石刻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但仍能從目前留存的石刻彩繪中窺探出佛教色彩的宗教性和文化性。佛教有著自己特有的色彩體系,擅長以不同顏色的物體喻示不同哲理,色彩的特殊象征意味濃重。
石刻《六道輪回圖》主體背景為赭紅色,多以大色塊呈現(xiàn),大塊面重色,十分奪目。人物服飾以青、綠色為主,間接輔以小色塊的黃、白、黑色,極大地豐富了石刻的色彩種類。大足石刻色彩既有佛教象征性的一面,又有裝飾性的一面,為了不使石刻色彩與巖石、崖壁的顏色界限模糊,在遵循佛教義理精神的前提下,石刻《六道輪回圖》用色前衛(wèi)又生動,顏色濃烈且反差較大,使畫面對比十分強烈。在傳統(tǒng)的五色觀下,整體色調濃重明快,對比鮮明卻并不顯得突兀。顏色純度和明度的使用都較為和諧,大塊暗調的赭紅色配以小面積跳脫的孔雀綠和群青,運用白線作為過渡和畫面的切割,既有對比又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大足石刻色彩的審美意趣。
在構思創(chuàng)作草稿之初,筆者對石刻《六道輪回圖》中的圖形元素進行歸納和梳理,提取其中最主要的圓形幾何元素輔以方形元素進行設計,通過對石刻《六道輪回圖》中“形”的借鑒,對其進行意象化提煉和重組,從而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
筆者的作品造型是模仿大足石刻《六道輪回圖》中轉輪王所抱的巨輪進行設計的,設計創(chuàng)作了一個可以轉動的輪盤造型的作品。輪盤共分為四層,層層相扣,在作品的最中心設計出一條軸銜接整個輪盤,輪盤最外一層設計成圓框,圓框外框采用鏤空雕刻,這樣可以看到外框下面內部三層實心的圓片,每個部分的圓片在軸上都可以進行單獨地轉動,力求達到在復原石刻《六道輪回圖》本身造型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石刻《六道輪回圖》中輪轉的概念。
根據構想的設計繪制完成線稿,然后在色彩的選取上選用和石刻本身顏色相近的大塊顏色紅色、青色、藍色作為主色調,盡力還原石刻古樸、素雅之美。
在確定基本造型之后,開始進行3D建模的制作。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六道輪回圖》的細節(jié),作品整體體積較大(如圖1)。建模數據中圓盤最外圈最大的圓直徑定為10cm,厚度為0.3cm,中間的圓直徑8cm,最內圈小圓直徑為5.4cm,中間的軸留出的孔為0.3cm。
圖1 建模三視圖
為了使輪盤可以靈活旋轉,在最外圈鏤空框的中心增建了一個軸,用來連接后面的三層圓,便于后續(xù)內層圓的轉動(如圖2、圖3)。
圖2 第一層背面
圖3 總體背面
把部件拆分來看,每一層圓都可以分別轉動,形象化地描繪了動態(tài)之美(如圖4)。
圖4 建模拆分部件
建模制作完畢后,緊接著就是對作品進行實物的制作。
在作品建模都完成以后,標注好所有完備的詳細尺寸,將3D建模文件傳送至3D打印倒模廠商進行3D打印和金屬鑄造,需要注意的是最終作品的規(guī)格和尺寸??梢杂糜?D打印的材料種類十分多,在應用打印不同產品時所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如光敏樹脂復合材料、石膏材料、尼龍玻纖材料、耐磨尼龍材料、不銹鋼、橡膠類材料甚至陶瓷材料等。由于作品后續(xù)還準備進行金屬材料的澆鑄,所以選用的3D打印材料是可澆鑄紫蠟。紫蠟的可靠鑄造灰分幾乎為零,因此紫蠟適用于珠寶首飾的直接熔模鑄造,除了擁有精細美觀的特征外,高對比度的紫色使細節(jié)被更好地可視化(如圖5)。
圖5 紫蠟打印模具
紫蠟蠟模打印出來以后,就可以進行金屬材料的澆鑄,材料選用了黃銅。澆鑄黃銅需要燒制十幾個小時,澆鑄制作出的作品也僅僅只是毛坯,首飾鑄件上存在著3D打印蠟模遺留的水口位,還需要進行后續(xù)的焊接組裝、執(zhí)模、拋光,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作品輪盤澆鑄后的毛坯共有四個部分,首先將四個部分的零件通過外框上預留的軸組合焊接在一起。組合焊接完畢后,用剪鉗去除掉較明顯的毛刺,再用吊機磨掉鑄件上多余凸起的水口,然后用銼刀修銼水口和表面坑坑洼洼的地方。用平銼銼平面、外圓面和凸弧面不夠圓滑的部分,再用圓銼銼凹弧面和小塊的平面,最后用油光銼修整表面的粗糙不平處,對表面進行更精準完整的加工。之后再用砂紙打磨粗糙處,至其表面平整無銼痕。
執(zhí)模之后是對作品最后的拋光,先進行粗拋,拋磨作品表面上的銼痕、殘留的毛刺以及因為焊接而氧化變黑的部分,隨后在拋光毛刷上涂抹粗掃光劑,再進行更細致的拋光。拋光要精細反復地進行,粗拋光以后需要再進行細拋光,至少經過粗拋光、中拋光和細拋光三次左右的拋光才可以完成,這樣才能使作品表面更加平整、圓滑,金屬的光潔度也更強,使作品呈現(xiàn)出光滑明亮的效果。
再將打磨拋光好的作品進行銅著色工藝加工,運用現(xiàn)代熱著色工藝在黃銅作品上進行著色,顏色選取石刻《六道輪回圖》上的主色調:紅色、青色、藍色。輪盤上色時做出模仿石刻天然紋路的裂紋肌理,使得作品更顯自然,也更能還原石刻本身的效果。
著色后將作品打孔,打入羊眼釘,串上鏈子,便于首飾作品的佩戴。
作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其中石刻《六道輪回圖》是展現(xiàn)佛教義理及宋代世俗生活的優(yōu)秀石刻作品。本文以大足石刻《六道輪回圖》為主題,挖掘大足石刻之美,研究石刻《六道輪回圖》在首飾設計中的應用。歸納與借鑒石刻《六道輪回圖》中經典的造型元素,從中提煉出典型的圖形元素,對其進行意象化的重構和設計,從而進行作品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借首飾藝術形式來推廣大足石刻這一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形象宣傳,呼吁群眾關注大足石刻的文物修復與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